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像我這樣的教授
滿額折

像我這樣的教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他用理想、創意、熱忱;高度的效率、服務的精神,
融合教授與社會文化實踐者於一身。

李瑞騰是個什麼樣的教授?他從研究室走進教室,在課堂內靈活引領學生主動閱讀、獨立思考;也走出學校,踏入社會,敏銳的感知時代脈動,縱觀世界變化。在媒體編輯、藝文事務的公共領域中,他展開行動,實現自己創造性的理想;往而必返,將社會文化實踐的經驗帶回課堂,成為書本沒有記載的活文獻、活教材。

本書收錄作者在中央大學三十一年間,寫下的百餘篇文章,分為四輯:教學相長、行政的力量、人文蹤跡、學術心情。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面對著教授的職責,以及校園與人文有關的公眾事務,紙雖短,而情長意深,飽含熱情與敬業之心。

作者簡介

李瑞騰

1952年出生於南投草屯,在台中一中讀初、高中,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完成學士、碩士、博士學業,曾專任教職於德明商專、淡江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中文系,前後四十年。在中大三十一年,曾任中文系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長、人文藝術中心主任等,2010年2月1日起借調台灣文學館館長四年。出版有詩集、散文集、文學論述二十餘種,主編圖書七十餘種。

在校園之外,李教授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曾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等。現亦兼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皆無給職。

自序

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1
我曾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到一所私立中學代課,教初高中國文三個月;服預官役期間,有一年是在軍事學校任文史教官,教國文;一九八○年八月,我退役,準備回華岡讀博士,另也答應好友陳信元一起經營出版社。開學前夕,系上助教來電,說有一班大一國文,李殿魁老師要我去上。站上講台一直是我的願望,而且兼一門課並不影響我做出版,可以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二件事,我欣然受命,開啟我在學院和傳媒兩棲作戰的奮鬥人生。
一九八二年六月,修完博士班學分,希望找個正職,試了幾個學校都不成,我博士班同學陳光憲在德明商專任校長,要我去德明,這是我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之始。當我拿到一度想放棄的博士學位(一九八七),好友龔鵬程在淡江接掌系務,蓄勢待發,要我和他併並肩作戰,我去了淡江。四年後,因張夢機老師的召喚,我整裝南下中壢近郊的中央大學中文系,時為一九九一年八月,歲次辛未。
就這樣,在遍植蒼松的校園,在研究室、教室、辦公室之間,我研究、我教學、我服務,到今天為止,我在中大三十一年,即便是借調在外的四年間,我仍然每週返校給研究生上課。
中大所在之地是中壢西北市郊五權里,屬舊地名三座屋的一部分;校區之南,從側門而出即平鎮之雙連坡,所以有不少校友直接就說學校在雙連坡。剛到中大前幾年,開車來去臺北和中壢,總行色匆匆,有一天突然發現環校公路旁一排杜鵑怒放,乃暗自責怪自己,如此美景怎麼會視而未見?從此放慢腳步,找時間獨行於松間。
二○二三年元月,我屆齡延退五年期滿,正式退休。

2
剛來的時候,我虛歲四十。前此十年間,我除任教職,另在出版社、報社、雜誌社擔任過總編輯、主編,經由文藝傳媒的企劃和編輯、文藝社群的運作和動員,直接參與文壇公共事務;此外,我從未中斷文學批評寫作,筆尖所及總在文藝心靈與時潮、環境的相對應上。
我的博士論文寫晚清,旨在探討當時文人如何經由歷史經驗的總結開出不同的新路,譬如王國維導入西方悲劇美學以論紅樓夢,劉師培「地氣使之然」的人文地理學論述,梁啟超輩將小說與群治結合所開啟的新小說之路,新與舊之交替,傳統與現代之激盪,往下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開展起到根本的影響。
我在淡江的教學以現當代臺灣為主,特重與社會之連結,乃致力於開發中文應用之學,但我之於晚清文學的探研並沒有中斷,指導不少研究生以此為研究領域。來到中大以後,教學亦以現當代及實用為主,幾年以後系上要我接下「中國文學史」,撰寫升等教授的論文還是在晚清選題,將詩歌意象理論轉而用來分析《老殘遊記》,因之而古今並治近十年,大約世紀之交,我開始校園行政工作,對於在古典文學領域曾努力探索的六朝文論、唐詩及晚清文學思潮,乃日漸荒疏,常感遺憾,好在知識與經驗之積累,會因主體作用而融裁涵化,古為今用乃成為我面對現當代的日常。
我喜歡讓學生寫報告,目的在學習論文寫作,從選題到論文完成,我盡可能和他們討論,有時也公開研討,最後簡單印成論文集,而我總會寫篇短序,回應他們的努力,收集在本書輯一的短文,主要就是這樣產出的,我著力較深的是大學部的新文學史、碩博合開的臺灣文學專題和文學社會學。
到校不久,我向教育部提出充實現代文學圖書及設備的計畫,幸獲補助,因此而設立了現代文學教研室(一九九五),這對我的現代文學教學有大助益,我早期給研究生上課都在這裡,執行相關計畫也是,有如一個基地。幾年後因緣成立琦君研究中心,以一個基地兩個單位的模式運作多年,也頗有一些具體的成果。

3
我出身寒門,在困乏的鄉間長大,求學過程並不順遂,也因緣接觸課堂之外比較複雜的環境,凡事都必須自己承擔,養成我謀定而後動的處事,且不畏風雨迎面來。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把書教好是他的天職,除面對學生之外,還有系所同事,在那個知識社群裡面,如何和他人互動?在群體與個體之間,如何妥適調節?我的群性較強,面對事務喜作結構思考,願意溝通,一般來說,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事,我常不堅持。
很長一段時間,我進出編輯現場,在出版社負責圖書生產、在報社主編副刊、在雜誌社企劃編輯,一方面轉化學術經驗於編務,用此實踐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得面對媒體主管、工作夥伴以及有關的作者和讀者,大體來說,我頗能從容應對,而這些經驗的積累,讓我在教職生涯中不畏行政之重層複雜,且能善用行政力量以策劃推動公眾事務。
我把校園行政分成兩類,一在編制內,包括一般的行政體系以及教研方面的行政;另一類是主持相對比較大的非個人型計畫,從企劃、執行、結案、考核,其實也是一種學術行政。大學校園是我修行的道場,說該說的話,而且把它說好;做能做的事,而且把它做好。我謹記一位友人對我說過的話,當你要離開的時候,想想你在這一段期間為這裡做了些什麼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我本想為我的中大歲月編一個年表,動念之初也曾動手製成初稿,最後因取捨之間頗費思量而擱置,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的沉澱,期待來日吧!

4
把因各種職務和計畫留下的篇章收錄在一起,依屬性分輯,輯內略依時序彙編,就成了這本書,全是我之所行所思,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面對著公共事務,我確有所見,惟未能充分論證,多年來較少寫長文,一來是時間問題,但也確有不想多費唇舌之意,盼讀者諸君明白。
和中大結緣,主因張夢機老師,而蔡信發、章景明、洪惟助、曾昭旭、王邦雄、顏崑陽諸位師長皆熱情相迎,且曾在不同的面向給予鼓勵和協助,我銘感五內,謹整理諸舊文合刊成書,用以回報;崑陽大兄看我一路走來,特請審閱,以序為評,提供讀本書者參考。
中大三十一年,歷經劉兆漢、劉全生、李羅權、蔣偉寧、周景揚諸校長,我感謝他們的信任;曾任副校長的李誠、劉振榮、李光華三位教授,及現任綦振瀛、顏尚堯、吳瑞賢三位副校長,皆助我良多,謹此致謝。
我指導的碩士生曾淑美、潘殷琪以大半年時間為我四處收集資料、轉檔或重新打字;我的同事鄧曉婷幫忙甚多,整編文稿、掌控時程等,一併致謝。在紙本圖書市場低迷之際,聯合文學出版社願意為我出版這樣一本書,周昭翡總編輯的厚愛,讓我感動;編務在執行編輯林劭璜專業且敬業的操持下,順利而圓滿,更不能不謝!

摘文

拉開百葉窗

圖書館緊臨文學院,館長室在二樓的西北角,還算寬敞,由於雙面採光,故而顯得非常明亮;也因此,向北的百葉窗便恆常拉上。有一天,或許是清潔後沒拉上吧!我進了辦公室,在辦公桌前坐了下來,一幅畫飛入了窗內:那松影搖晃中的文一館之一角的四樓,不正是我研究室之所在嗎?
這個發現竟讓我無心工作,想起十餘年來在那館舍的西南一角,每一開窗,松枝便恍惚要伸了進來,然而朝南的一面牆,使我看不見圖書館這巨大的白色建築,想到這裡,我不免悵然了。然後我想起去年八月入館來之前,在中文系主任的位子上,一轉首其實就可看見圖書館面北的白牆;在文學院代理院長的一年間,從辦公室右望,不就是館前清爽的地景了嗎?
從這棟樓到那一棟樓,從這個空間到那個空間,從這個位子到那個位子,這豈是我想走的人生之路?有時候不免遺憾,是英雄便應行走江湖,是將軍便應率領千軍萬馬作戰沙場,而我竟只能像農夫,一生辛勤躬耕那小小一片田畝酖酖我讀書、我寫書、我教書,然後來此管五十萬本書。
表面看來,似乎就這樣了,人生苦短,能力有限,每一個人能做的就那麼多了。但這其實是一個解釋的問題,涉及到生命價值的認定,就好像年輕的時候,我不相信一個男人可以和一個女人相守一生,年紀漸長以後我就確信了,因為這裡面有極幽微的心靈層面因素,很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都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穿透現象去看那內在的本質,在其中尋找肌理脈絡,給予對自己來說相對比較合理的解釋。
你前面曾提到「另一種幸福」,正是這「另一種」才特別有意義,那無疑是一種發現,當然可能是頓悟,但很多時候是經過經驗與智慧長期累積以後才有的體會。你今天還很難體會像詹澈那樣的人,如何能稱職扮演好每一個自我抉擇的角色,但我相信很快你就能懂了。
天命之謂性,而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上天要你多做些事,逃都逃不掉。我注定要比別人多負擔一些,力有所逮,主客觀環境又可以配合,那麼就愉悅地去做吧!你想想啊!為什麼我當系主任還得兼代院長?為什麼我當了圖書館館長還得兼校史館館長呢?
更何況我還要扮演好作為一個教者的角色,我的學生可以隨時到圖書館找到我。我想我以後會更常拉開百葉窗,望向文學院;甚至臨窗,凝視從文二館側門走出來許許多多青春的身影。

本文原載《人間福報》,二○○五年五月三十日。

琦君研究中心成立

琦君二○○四年返臺定居的事,我很早便從九歌處得知,也曾興起為她老人家做些什麼事的念頭。那時我是中文系主任,我知道她曾在系上教過書,現代文學這一塊是她開了頭的。我在一九九一年到中央大學以後,教的主要也是現代文學,由於和文壇淵源較深,知道許多文壇掌故,對於這位前輩特感親切;從曾受教於她的朋友處,更感受到潘老師之溫雅與慈愛,因而常想,如果有機會請她回中大一趟,該是一件何等快慰的事。
由於媒體對她的報導頗多,歷來的評述也不少,我覺得我可以做的,正是好好清理她的有關資料,因此想到辦展覽:圖書、影像及研究資料等,這時我已經到圖書館工作了,這應是我可以活潑化圖書館的機會,因此就決定辦一個小型研討會以及一場資料展。
那場活動在去年十二月一日舉行,琦君在夫婿李唐基先生的陪同下重返中大校園,距離她當年在此任教已三十餘年矣。她坐著輪椅,和大家握手、拍照,非常快樂。從圖書館藝文走廊到文學院國際會議廳,在雙連坡上微冷的風中,她感受著中大師生歡迎她的熱情。
在那樣的氛圍裡,我萌生籌設「琦君研究中心」的構想,其後多次和蔡文甫先生及琦君的學生林秀蘭小姐交換意見,獲得極正面的回應,於是我擬妥成立計畫書草案,徵詢系內老師的意見,持此向唐基先生請教,乃?定在校內依規定程序,經系務、院務會議通過,最後在今年十月於研發會議完成核備手續。
「本中心之成立,旨在整理並研究琦君的文學表現、推展琦君同輩作家之探討、鼓勵現代文學之閱讀與寫作」,這是中心設置辦法的條文,也正是具體的工作項目。我希望中心一成立,就能展現一個比較大的格局,並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我一邊向國科會提出「琦君資料匯整及作品重探」的計畫申請,一邊研擬「琦君文學專題研究」的課程計畫,並且著手規畫「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所有的計畫都逐次執行,將於十二月中旬為中心舉行開幕茶會,並舉行一場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十五、十六日)。
活動在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大樓的國際會議廳舉行,計發表應鳳凰、封德屏、朱嘉雯、汪淑珍等十六篇論文,議題分兩部分,一是琦君的人與作品之討論,二是琦君與同輩女作家的比較考察。前者包括琦君的怨婦書寫、詩化小說、懷舊散文、佛教意識等,後者包括武月卿、林海音、孟瑤、聶華苓等。講評人有何寄澎、陳芳明、黎湘萍、張素貞、張瑞芬、卓清芬、永芸法師等。
為了呈現「琦君文學專題研究」的研習成果,中大中研所的碩士生另易地舉行一場論文發表會(十七日),地點在佛光山臺北道場十三樓的法堂。
此外,琦君研究中心也與中大圖書館合辦「中大書評獎」推展閱讀,提倡寫作,希望在國文能力的培養及人文素養的提升上面略盡綿薄之力。

本文為《琦君研究中心成立茶會暨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前言〉(二○○五年十二月)。

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

學生時代,有三個人的演講改變了我的人生:一次是聽黃永武教授講詩的三境(詩人的心境、詩的境界、讀者的悟境),我因此而想請他指導我寫碩士論文,結果他不只指導我寫論文(包括後來的博士論文),也成為我一生的導師;一次是聽詩人張默演講,結果我成了他所主編刊物(中華文藝)的專欄作家,開始和詩壇結下不解之緣;一次是主持小說家黃春明的演講,認識了一位女孩,後來她成了我的太太。
多少年以後,不論是從事媒體編輯事務,或是在校園擔任教育行政工作,或是主持民間社團,我都喜歡辦演講或座談,而我自己也愛四處去演講,想來和我年輕時的聽講經驗有關。
通常被請來演講的人,是因為他被認為可以談這題目,而且可能會談的不錯;他也可能是一位有名的人,或者是在某一個專業領域有成就的人。因此,他對聽者多少會有一些吸引力,在那樣的傳播情境下,接受的效果應該會很好的。
這一次的巡迴講座,蒙朱建民老師不棄,找我負責文學領域,由於考慮到文學靈動活潑的特性,特別能夠撞擊年輕學子的心靈,因此決定請作家現身說法。由於我過去也曾有技職院校的教學經驗,了解他們的學生比較需要的可能不是專業的文學知識,如果能通過作家的親臨講述,因此而受到一些啟發,應該是很好的一件事。就這樣,一群作家展開一場協助技職院校人文教學的運動。
一個作家為什麼會走上文學之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他堅持下去?他寫了些什麼?其中經歷些什麼樣的變化?他自己對自己的寫作或是別人的批評有什麼樣的意見?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作家當然很難鉅細靡遺的回答,但當他決定自述,其所涉及,也不外乎這些問題。我們多少了解一些,分享他們的經驗,不一定要學他們去寫作,但作者通常是在調整人物我的關係,化為文字,組成篇章,我們披文入情,必能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有所體會和感悟,對自己的成長是會有所助益的。
我非常感謝文學界的這些朋友,他們都是成功的作家,擁有一雙織錦的手,會將其聞見思感鋪展成亮麗的風景,然後親赴各校課堂之上,和年輕朋友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我側面得知,他們都備受歡迎,我自是歡喜萬分,值此講座內容結集之際,特致謝意;對於各校主持教師,於此亦一併道謝,對於他們長期用心耕耘人文花園,更有說不完的敬意。
為了讓學生在聆聽作家的經驗表白之際,能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我自己安排一講概論式的〈文學是什麼為什麼?〉今編於書首以為「導論」。其餘各篇,依講者年齡排序,並於文前略作簡介,則此書如講授現場重現,而作家之現身說法,就有如引領青年學子進入文學殿堂的鐘聲了。

本文為《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序言二:文學領域序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二○○五年三月)。

目次

【推薦序】找尋李瑞騰這樣的教授,就等於在找尋自己!╱顏崑陽
【自序】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輯一︱教學相長
Ⅰ 課堂內外
古今之間一線牽─略論現代文學傳統
指導研究生
帶研究生,指導他們寫論文
讀書會:分享閱讀經驗
一定要堅持下去
彰顯人倫的價值
人與空間的對話
Ⅱ 新文學史
補中國文學史之不足
走向研究之路
以我的經驗和他們對話
在臺灣文學領域
誠心與熱情
認識現代,了解臺灣
新文學教育很重要
我墾拓了一方田園
找到切入的角度
共讀共學的教育方式
Ⅲ 臺灣文學專題
走向臺灣文學
親近臺灣文學
重燃希望之火
臺灣文學與社會
溫柔的壓力
從作者到讀者的通路
擴大視野,加強思辨
是產業,也是文化公眾事務

輯二 ︱行政的力量
Ⅰ 中文系
涵養用敬
中文系碩博士論文目錄
戲曲研究通訊
四十而不惑
談臺灣中文系的新變
Ⅱ 圖書館
圖書館的人文思考
圖書館集刊
把運動性格帶進圖書館
中大書架:一座知識的寶庫
琦君作品研討會暨相關資料展
拉開百葉窗
中大湖畔的沉思
Ⅲ 文學院
在雙連坡上
文學院的教育目標
在松影搖晃中吟哦陽光
文學院碩博士論文目錄
繼承與超越
人文的輝光閃耀
看見人文的魅力
冬春無異色,朝暮有清風
藍花楹下
築室松下,脫帽看詩
文學一館祈願文
中大文學院記略
Ⅳ 人文研究中心
我們的想法和作法
中大人文報
文明以止
在軌道上運行
中大黃春明週
小行星的故事
銘刻與記憶
百花川的故事
版印浮生
挺進南北極

輯三︱ 人文蹤跡
Ⅰ 校史輝煌
中大八十年
在中央
重建中大人文傳統─李瑞騰專訪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
中大校史
劉全生校長與中央大學
劉兆漢校長與中央大學
余傳韜《雲煙集》
百年中大
人文中大
中大與民國
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從南京到桃園─中央大學的傑出作家
羅家倫與五四運動・史料篇
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
Ⅱ 智者群像
生命之悲與沈鬱之詩
歌哭紅塵間
中大十景再記─兼懷張孟機老師
以吟唱、展示和研討會 紀念張夢機教授
明誠贊化─岑溢成教授榮退
我就是這樣教學的
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
為他們點亮一盞燈
開開心心上每一堂課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最大顆的松果!
我的單程票
劉遵義:經濟全球化的困境與前景
葉永烜: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
王汎森: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Ⅲ 金筆輝光
中大「金筆獎」與現代文學教育
金筆獎:中大人文景觀的一部份
金筆輝光
大一國文學習手冊
飲食寫作
美景寫作
書評寫作
松果詩刊
松下讀書(三期)
故事指導書
龍潭佳安的故事
桃園作家訪談錄
一步一腳印,看見文學夢
百花川詩獎的意義
栽種詩苗

輯四︱學術心情
Ⅰ 典範轉移
近代中國文學與思想集刊
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
舊時明月,穿越時空來照我
典範移轉:學科的互動與整合
我心與彼物的對應
回眸.凝視
五四運動一百年
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
臺灣新詩百年
Ⅱ 文學心靈
紀念林海音先生
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
柏楊文學、史學與思想
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
認識臺灣作家的十二堂課
琦君研究中心成立
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
琦君書信集
閱讀琦君
經典文學與國語文教學
蔡文甫不凡不俗的一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