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滿額折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選錄了胡佛院士從 1976 年到 2018 年間有關政治變遷、民主轉型與現代化的一系列論述。
這段時間正是台灣政治發展逐步由威權轉向民主體制,又因認同撕裂及憲政秩序的毀喪而重傷民主法治。
胡先生認為選舉是民主政治的一種手段,而非民主本身;無法遵循中華民國憲法精神與規範的民主,並非真民主,而民粹式政治亦非真民主。
本書所選入的 60 篇文章涵蓋了政治革新與現代化、民主的法治與制度、民主文化與教育、政黨政治以及對民主發展的反思等主題。
胡先生並對台灣族群撕裂、憲政崩壞、民主原則與制衡體系的破損、社會的失序與公共精神的缺失等現象,有深刻的分析。

作者簡介

胡佛先生(1929-2018)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美國愛摩瑞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主修憲法學及政府學。
胡先生一生從事教學及學術工作,研究領域包括憲法學、政治文化、政治參與、選舉行為及政治變遷等。
胡先生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屆傑出研究獎,出任國立台灣大學第一屆連震東法政講座教授,
第一屆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並獲頒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代序】

胡佛——中華民族復興的實踐者
曹俊漢
中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兼任講座教授
當大陸習近平總書記高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時,台灣有一位學者畢其一生為這個崇高的信念孜孜奮鬥,無怨無悔燃燒著他的生命,實踐這個目標。
不幸地,他在 3 天前倒下了。我們敬愛的胡佛院士終於離開了這個戰場,永別了追隨著他的伙伴。
他的奉獻與犧牲沒有任何怨言,然而卻含著熱淚,充滿著不捨及遺憾,未能看到他一生追求的美夢「中國統一」,溘然長逝。他的追隨伙伴、門生弟子,面對噩耗,掩面齊聲痛哭!
當此悲痛時刻,門生弟子,都在懷念胡院士在自由民主的戰場上奮鬥的幕幕實情;也在追念胡院士為國家憲政體制奔走吶喊;
更在為胡院士毅然決然退出他創辦而變質為台獨走向的「澄社」敬佩萬分。
胡院士絕不向威權低頭也不為利誘而失身,即使蔣經國先生登門拜訪委以重任,慨然婉言相拒。學人典範,常存我輩內心深處,彌久難忘。
胡院士的一生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及中國人的地位提升奮鬥不懈,為國家民主憲政的落實慘澹經營、為學術園圃的茁壯勤勉的耕耘,
以及為中國統一大業終生奉獻犧牲,他,燃燒著寶貴的生命,孜孜奮鬥,無怨無悔。他的一生,是一個中山先生的思想忠誠赤膽的實踐者!中山先生在天之靈有他這麼一位革命鬥士足可告慰九泉。
他是一位弘揚中國文化及倫理道德的尖兵,終生熱愛家庭,是一位與師母伉儷情深的好丈夫、為兒女做表率的好爸爸;
他愛護學生,提拔學生,使他們都成為學術界的菁英,社會的中流砥柱,更是他理念的追隨者,目標的實踐者。
他關心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島內與大陸帶著中流的伙伴,向有關單位或朋友獻策或座談,希望中國早日統一的願景能透過兩岸的政治領導人或學術界的智庫推動下完成。
然而胡院士在他的人生中更有輝煌的一面,卻低調得難為人知的事蹟。
胡院士是一個不折不扣為中華文化保續與發揚的實踐者。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來凸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者。
更要以兩岸的「血濃於水」情操來貫徹這個目標的實現者。為此,他以一介書生於 1995 年創辦了「財團法人中流文教基金會」,
實現他畢生服膺的另一個偉大目標:「一、探索 21 世紀中國人在世界之角色及地位;二、促進中國文化與人本精神之調適與重振;三、推動兩岸學術交流,增進相互瞭解,並提高知識水準。」
這個基金會的目標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銜接起來。
對胡院士來說,21 世紀中國人在世界的角色及地位必須在學術基礎學門札根,而中國在 90 年代經濟掛帥時期,政府對冷門學門無力問津,
這是中華文化與人本精神嚴重失調最為嚴重的情勢。胡院士深深體會到,兩岸學術界在此關鍵時刻必須合作,台灣務必伸出援手,
對大陸的冷門學門,諸如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政治學、中國哲學等研究生大力給予研究論文經費的幫助,俾免後繼無援半途而廢。
這是一個神聖而莊嚴的使命及任務,胡院士乃毅然決然成立中流基金會。但胡院士乃一介書生,囊空如洗。
但他莊嚴的呼喚得到朝野文教及企業人士響應,諸如趙耀東、毛高文、鈕廷莊、許士軍等都熱烈協助募集基金。
胡院士是一位人本主義者,他帶領董事紛訪大陸各重點大學,簽訂合作協定,並個別找到各校的研究需要。
在 90 年代初期,包括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聯合大學、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十所獲得了必要的研究生寫作補助,
為冷門學科今日得能開花的結果,胡院士當時的學術情懷與人本精神,今天仍為大陸學術界津津樂道。

目次

1 選舉的面面觀 ⋯⋯⋯⋯⋯⋯⋯⋯⋯⋯⋯⋯⋯⋯⋯⋯⋯⋯⋯⋯⋯
2 選舉本諸理性,譁眾取寵不好 ⋯⋯⋯⋯⋯⋯⋯⋯⋯⋯⋯⋯⋯⋯
3 從這次選舉談今後民主政治的發展 ⋯⋯⋯⋯⋯⋯⋯⋯⋯⋯⋯⋯
4 政治參與 ⋯⋯⋯⋯⋯⋯⋯⋯⋯⋯⋯⋯⋯⋯⋯⋯⋯⋯⋯⋯⋯⋯⋯
5 如何藉這次選舉形成國會新貌 ⋯⋯⋯⋯⋯⋯⋯⋯⋯⋯⋯⋯⋯⋯
6 對「公費選舉罷免法草案」的平議 ⋯⋯⋯⋯⋯⋯⋯⋯⋯⋯⋯⋯⋯
7 如何建設民主與法治的政治 ⋯⋯⋯⋯⋯⋯⋯⋯⋯⋯⋯⋯⋯⋯⋯
8 選舉罷免法要更好 ⋯⋯⋯⋯⋯⋯⋯⋯⋯⋯⋯⋯⋯⋯⋯⋯⋯⋯⋯
9 增額選舉之檢討與建議 ⋯⋯⋯⋯⋯⋯⋯⋯⋯⋯⋯⋯⋯⋯⋯⋯⋯
10 增額國代和立委選舉得失 ⋯⋯⋯⋯⋯⋯⋯⋯⋯⋯⋯⋯⋯⋯⋯⋯
11 「憲法保障」與「罪刑法定」 ⋯⋯⋯⋯⋯⋯⋯⋯⋯⋯⋯⋯⋯⋯
12 增額監察委員選舉之檢討 ⋯⋯⋯⋯⋯⋯⋯⋯⋯⋯⋯⋯⋯⋯⋯⋯
13 談提高選舉層次 ⋯⋯⋯⋯⋯⋯⋯⋯⋯⋯⋯⋯⋯⋯⋯⋯⋯⋯⋯⋯
14 民主的選舉,神聖的投票 ⋯⋯⋯⋯⋯⋯⋯⋯⋯⋯⋯⋯⋯⋯⋯⋯
15 學者專家談這次選舉的得失 ⋯⋯⋯⋯⋯⋯⋯⋯⋯⋯⋯⋯⋯⋯⋯
16 高瞻遠矚向前走! ⋯⋯⋯⋯⋯⋯⋯⋯⋯⋯⋯⋯⋯⋯⋯⋯⋯⋯⋯
17 論修訂選舉罷免法的五項原則 ⋯⋯⋯⋯⋯⋯⋯⋯⋯⋯⋯⋯⋯⋯
18 鄉鎮的自治與專制 ⋯⋯⋯⋯⋯⋯⋯⋯⋯⋯⋯⋯⋯⋯⋯⋯⋯⋯⋯
19 基層選舉應該停辦嗎? ⋯⋯⋯⋯⋯⋯⋯⋯⋯⋯⋯⋯⋯⋯⋯⋯⋯
20 台省民政廳長必須擔負政治責任 ⋯⋯⋯⋯⋯⋯⋯⋯⋯⋯⋯⋯⋯
21 選罷法如何修正才合理? ⋯⋯⋯⋯⋯⋯⋯⋯⋯⋯⋯⋯⋯⋯⋯⋯
22 從退席杯葛事件談黨內外和諧相處之道 ⋯⋯⋯⋯⋯⋯⋯⋯⋯⋯
23 民主與選舉 ⋯⋯⋯⋯⋯⋯⋯⋯⋯⋯⋯⋯⋯⋯⋯⋯⋯⋯⋯⋯⋯⋯
24 談選舉巡迴監察員制度 ⋯⋯⋯⋯⋯⋯⋯⋯⋯⋯⋯⋯⋯⋯⋯⋯⋯
25 讓選舉成為提昇民主文化的歷程 ⋯⋯⋯⋯⋯⋯⋯⋯⋯⋯⋯⋯⋯
26 增額立委改選之檢討 ⋯⋯⋯⋯⋯⋯⋯⋯⋯⋯⋯⋯⋯⋯⋯⋯⋯⋯
27 從此次選舉看台灣如何走上民主之路 ⋯⋯⋯⋯⋯⋯⋯⋯⋯⋯⋯
28 政治建設的首要在基層 ⋯⋯⋯⋯⋯⋯⋯⋯⋯⋯⋯⋯⋯⋯⋯⋯⋯
29 對執政黨提名作業的建言 ⋯⋯⋯⋯⋯⋯⋯⋯⋯⋯⋯⋯⋯⋯⋯⋯
30 選舉的開幕與落幕 ⋯⋯⋯⋯⋯⋯⋯⋯⋯⋯⋯⋯⋯⋯⋯⋯⋯⋯⋯
31 選舉的民主指標 ⋯⋯⋯⋯⋯⋯⋯⋯⋯⋯⋯⋯⋯⋯⋯⋯⋯⋯⋯⋯
32 選舉的話題 ⋯⋯⋯⋯⋯⋯⋯⋯⋯⋯⋯⋯⋯⋯⋯⋯⋯⋯⋯⋯⋯⋯
33 選舉與政治發展 ⋯⋯⋯⋯⋯⋯⋯⋯⋯⋯⋯⋯⋯⋯⋯⋯⋯⋯⋯⋯
34 面對新挑戰,重振監察權 ⋯⋯⋯⋯⋯⋯⋯⋯⋯⋯⋯⋯⋯⋯⋯⋯
35 選舉漩力與政治發展 ⋯⋯⋯⋯⋯⋯⋯⋯⋯⋯⋯⋯⋯⋯⋯⋯⋯⋯
36 如何提昇代議政治品質 ⋯⋯⋯⋯⋯⋯⋯⋯⋯⋯⋯⋯⋯⋯⋯⋯⋯
37 政黨與選舉 ⋯⋯⋯⋯⋯⋯⋯⋯⋯⋯⋯⋯⋯⋯⋯⋯⋯⋯⋯⋯⋯⋯
38 事務官應守中立 ⋯⋯⋯⋯⋯⋯⋯⋯⋯⋯⋯⋯⋯⋯⋯⋯⋯⋯⋯⋯
39 選舉的歷史考驗 ⋯⋯⋯⋯⋯⋯⋯⋯⋯⋯⋯⋯⋯⋯⋯⋯⋯⋯⋯⋯
40 民主與選舉之間 ⋯⋯⋯⋯⋯⋯⋯⋯⋯⋯⋯⋯⋯⋯⋯⋯⋯⋯⋯⋯
41 論選舉權的特質與責任倫理 ⋯⋯⋯⋯⋯⋯⋯⋯⋯⋯⋯⋯⋯⋯⋯
42 選舉在變遷社會中的作用 ⋯⋯⋯⋯⋯⋯⋯⋯⋯⋯⋯⋯⋯⋯⋯⋯
43 年底大選與民主化的課題 ⋯⋯⋯⋯⋯⋯⋯⋯⋯⋯⋯⋯⋯⋯⋯⋯
44 制度的妥協 ⋯⋯⋯⋯⋯⋯⋯⋯⋯⋯⋯⋯⋯⋯⋯⋯⋯⋯⋯⋯⋯⋯
45 正副總統大選帶來的省思 ⋯⋯⋯⋯⋯⋯⋯⋯⋯⋯⋯⋯⋯⋯⋯⋯
46 國代選舉檢討與修憲前途 ⋯⋯⋯⋯⋯⋯⋯⋯⋯⋯⋯⋯⋯⋯⋯⋯
47 金權政治與台灣賄選文化的關係 ⋯⋯⋯⋯⋯⋯⋯⋯⋯⋯⋯⋯⋯
48 工程弊案不太影響選情 ⋯⋯⋯⋯⋯⋯⋯⋯⋯⋯⋯⋯⋯⋯⋯⋯⋯
49 讓民眾了解選票神聖 ⋯⋯⋯⋯⋯⋯⋯⋯⋯⋯⋯⋯⋯⋯⋯⋯⋯⋯
50 選戰激情・訴求模糊 ⋯⋯⋯⋯⋯⋯⋯⋯⋯⋯⋯⋯⋯⋯⋯⋯⋯⋯
51 民主化有進展 國家認同省籍問題仍嚴重 ⋯⋯⋯⋯⋯⋯⋯⋯⋯
52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選舉? ⋯⋯⋯⋯⋯⋯⋯⋯⋯⋯⋯⋯⋯⋯⋯⋯
53 選舉現象及其影響 ⋯⋯⋯⋯⋯⋯⋯⋯⋯⋯⋯⋯⋯⋯⋯⋯⋯⋯⋯
54 從大選過程與結果看台灣政治生態及發展 ⋯⋯⋯⋯⋯⋯⋯⋯⋯
55 政治新版圖浮現、民主發展更上層樓 ⋯⋯⋯⋯⋯⋯⋯⋯⋯⋯⋯
56 化解族群裂痕應有全盤性作法 ⋯⋯⋯⋯⋯⋯⋯⋯⋯⋯⋯⋯⋯⋯
57 有容乃大落實憲政開創嶄新政局 ⋯⋯⋯⋯⋯⋯⋯⋯⋯⋯⋯⋯⋯
58 變天之後強地方、弱中央的抗衡? ⋯⋯⋯⋯⋯⋯⋯⋯⋯⋯⋯⋯
59 三合一選舉與跨世紀政治版圖重組 ⋯⋯⋯⋯⋯⋯⋯⋯⋯⋯⋯⋯
60 選舉與台灣的民主 ⋯⋯⋯⋯⋯⋯⋯⋯⋯⋯⋯⋯⋯⋯⋯⋯⋯⋯⋯
61 五次修憲種下國民黨敗因 李登輝難辭其咎 ⋯⋯⋯⋯⋯⋯⋯⋯
62 新世紀新政治:大選2000意義與前瞻 ⋯⋯⋯⋯⋯⋯⋯⋯⋯⋯⋯
63 大家一起上民主課 ⋯⋯⋯⋯⋯⋯⋯⋯⋯⋯⋯⋯⋯⋯⋯⋯⋯⋯⋯
64 當國消民長・泛藍泛綠版圖未變 ⋯⋯⋯⋯⋯⋯⋯⋯⋯⋯⋯⋯⋯
65 選票顯現基本盤學者鼎談2002選舉 ⋯⋯⋯⋯⋯⋯⋯⋯⋯⋯⋯⋯
66 綠敞開心胸納才・藍大膽說出理念 ⋯⋯⋯⋯⋯⋯⋯⋯⋯⋯⋯⋯
67 組閣下個引爆點・修憲明年主戰場 ⋯⋯⋯⋯⋯⋯⋯⋯⋯⋯⋯⋯
68 藍投藍綠投綠・基本盤不變 ⋯⋯⋯⋯⋯⋯⋯⋯⋯⋯⋯⋯⋯⋯⋯
69 是一黨主政不是一黨獨大 ⋯⋯⋯⋯⋯⋯⋯⋯⋯⋯⋯⋯⋯⋯⋯⋯
70 當務之急在兩岸和族群 ⋯⋯⋯⋯⋯⋯⋯⋯⋯⋯⋯⋯⋯⋯⋯⋯⋯
台灣歷屆選舉一覽表

書摘/試閱

《胡佛政論集(二):政治參與與選舉》收錄了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分析的相關文章。

胡佛院士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出版的《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一書對政治參與及選民投票行為與取向等提出理論架構,

並從 70 年代中開始,進行長期實證驗證。他也曾多次接受媒體採訪並參加選舉制度、選情預測及選後分析座談會。

我們參考上述專書所納入的文章種類,選錄了從民國六十一年(1972)到民國九十七年(2008)的 70 篇刊登於報章雜誌的專文、專訪、座談的發言整理,以及演講摘要。

胡先生在 2008 總統選舉後較少發表與選舉直接有關的文章,而多著重於對認同/統獨與時政的評論。以下是我們對文章選錄的扼要說明:

1. 本書選錄的第一類文章主要為胡先生闡釋政治參與與選舉的意義。1979 年選舉罷免法草案提出之前他即一再強調:

公平、公正、合理的選舉過程,其意義更重於選舉結果,因選舉過程本身就是民主教育,政治參與更是人民的基本權利。

他鼓勵選民應以理性、嚴肅的態度,分析、判斷、選擇候選人。他並提出參與的六個層次,以及政治參與對個人及政府的影響。

在當時的威權政治氛圍下,他仍提出「用民主的方法進行革命」,回歸憲法與法治制度,並建構一個合憲的國會(可見第 1–5 篇文章)。

此外,我們收錄了多篇民主政治變遷的綜論性文章。譬如在〈選舉漩力與政治發展〉一文中,他提出「社會漩力理論」,

認為「選舉的參與好像一股水流的漩渦,把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都漩了進去,相互激盪、影響,造成加速整體社會與政治的變遷」(譬如第 35、42 篇文章)。

2. 我們納入的第二類文章為選舉罷免法的討論,此包括對 1979 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草案」所提出的逐項評論與建言(可見第 6、8 篇文章)。

此後,選舉罷免法經多番修訂,胡先生則持續根據憲法所保障的人權與民權,對這些修正案作出析述(譬如第 17、21、24 篇等文章)。

3. 第三類文章為特定選舉的分析與評論。胡先生除了分析「選舉漩力機能」對政黨、候選人、競選規範、規則與訴求、選民結構等的影響,

更進而對選舉所產生的結構性影響與變化作出研析,包括選舉對民主價值與政治社會化所產生的影響、對經濟及社會資源投入與分配的影響等。

他並警示台獨人士將選舉做為台獨政治革命的工具,造成「國民黨是選政府,而民進黨則是在選國家」的作法,將使民主化的努力付之東流,而缺乏國家認同的選舉更非民主的選舉。

(統獨議題可參見《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因此,我們應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族認同的共識,

在公平的選舉制度下,讓選舉在社會與政治變遷中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

另外,胡先生經常在選舉前後數日接受多次採訪,並參加數個選舉分析的座談會。對歷屆全國性的選舉,我們盡量納入完整評論。

以第二次增額國代及第三次立委增額選舉為例,我們收錄了中國時報社舉辦的〈增額選舉之檢討與建議〉座談會(可見第 9 篇文章)

以及聯合報社所舉辦的〈增額國代和立委選舉得失〉座談會(可見第 10 篇文章)。〈「憲法保障」與「罪刑法定」〉則是對此二次座談紀錄的釋疑(可見第 11 篇文章),

也一併完整收錄。為方便閱讀,我們將歷屆選舉時間加註於文內,並另表列於本書,以供參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