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滿額折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0 元
優惠價
9033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7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選錄了胡佛院士從 1976 年到 2018 年間有關政治變遷、民主轉型與現代化的一系列論述。
這段時間正是台灣政治發展逐步由威權轉向民主體制,又因認同撕裂及憲政秩序的毀喪而重傷民主法治。
胡先生認為選舉是民主政治的一種手段,而非民主本身;無法遵循中華民國憲法精神與規範的民主,並非真民主,而民粹式政治亦非真民主。
本書所選入的 60 篇文章涵蓋了政治革新與現代化、民主的法治與制度、民主文化與教育、政黨政治以及對民主發展的反思等主題。
胡先生並對台灣族群撕裂、憲政崩壞、民主原則與制衡體系的破損、社會的失序與公共精神的缺失等現象,有深刻的分析。

作者簡介

胡佛先生(1929-2018)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美國愛摩瑞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主修憲法學及政府學。
胡先生一生從事教學及學術工作,研究領域包括憲法學、政治文化、政治參與、選舉行為及政治變遷等。
胡先生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屆傑出研究獎,出任國立台灣大學第一屆連震東法政講座教授,
第一屆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並獲頒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本書收錄胡佛院士對國族認同衝突、台灣主義/台獨、與中國統一等議題的一系列論述。

胡先生強調認同是維持政治體系的基礎,猶如建築的地基,如果體系中的成員在心理上無法接受或認同中華民國/中華民族,

體系的其他組成部分也無法正常建構與運轉,嚴重損害民主憲政的發展與公共政策的施行。

他提出「相對主權」、「相對認同」的概念以連結兩岸「歷史的根、種族的根、文化的根」。

本書所選取的文章內容涵蓋對台灣主義的歷史背景與發展的剖析、對台獨政權「從歷史、文化、道德等面向歪曲及醜化中國的傳統」的批判、

對兩岸交流、大陸政策與統一的建言等。胡先生並強調「國家統一是必要之善」,人們不應對國家只抱持功利的看法而沒有道德的承諾。

目次

1 政治文化與青年的國家認同 ⋯⋯⋯⋯⋯⋯⋯⋯⋯⋯⋯⋯⋯⋯⋯
2 當前國內政治的三個危機 ⋯⋯⋯⋯⋯⋯⋯⋯⋯⋯⋯⋯⋯⋯⋯⋯
3 人民本位與政治參與 ⋯⋯⋯⋯⋯⋯⋯⋯⋯⋯⋯⋯⋯⋯⋯⋯⋯⋯
4 省籍與人權 ⋯⋯⋯⋯⋯⋯⋯⋯⋯⋯⋯⋯⋯⋯⋯⋯⋯⋯⋯⋯⋯⋯
5 社會衝突與衝突解決 ⋯⋯⋯⋯⋯⋯⋯⋯⋯⋯⋯⋯⋯⋯⋯⋯⋯⋯
6 突破中國結與台灣結的困境 ⋯⋯⋯⋯⋯⋯⋯⋯⋯⋯⋯⋯⋯⋯⋯
7 台灣「解壓」過程中的隱憂與建議 ⋯⋯⋯⋯⋯⋯⋯⋯⋯⋯⋯⋯
8 中國的21世紀 ⋯⋯⋯⋯⋯⋯⋯⋯⋯⋯⋯⋯⋯⋯⋯⋯⋯⋯⋯⋯⋯
9 從革命民主到民主革命? ⋯⋯⋯⋯⋯⋯⋯⋯⋯⋯⋯⋯⋯⋯⋯⋯
附載一:胡佛批評「新國家、新憲法」運動《中國時報》⋯⋯
附載二:「體制外改革」搞叛亂?《青年日報》⋯⋯⋯⋯⋯⋯
10 兩岸互動關係必須落實於規則與制度 ⋯⋯⋯⋯⋯⋯⋯⋯⋯⋯⋯
11 兩岸交往 不該如拳賽 而是圍棋賽 ⋯⋯⋯⋯⋯⋯⋯⋯⋯⋯⋯⋯
12 兩岸交流要先制度化 ⋯⋯⋯⋯⋯⋯⋯⋯⋯⋯⋯⋯⋯⋯⋯⋯⋯⋯
13 胡佛分析台灣政情 ⋯⋯⋯⋯⋯⋯⋯⋯⋯⋯⋯⋯⋯⋯⋯⋯⋯⋯⋯
14 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兩岸關係展望 ⋯⋯⋯⋯⋯⋯⋯⋯⋯⋯⋯⋯
15 缺乏國家認同 無法建立民主體制 ⋯⋯⋯⋯⋯⋯⋯⋯⋯⋯⋯⋯
16 獨統之爭糾結 民主蒙上陰影 ⋯⋯⋯⋯⋯⋯⋯⋯⋯⋯⋯⋯⋯⋯
17 「泛獨統化」氾濫嚴重斵傷民主 ⋯⋯⋯⋯⋯⋯⋯⋯⋯⋯⋯⋯⋯
18 刑法 100 條癥結在國家認同問題 ⋯⋯⋯⋯⋯⋯⋯⋯⋯⋯⋯⋯
19 兩黨妥協空間恐將變小 ⋯⋯⋯⋯⋯⋯⋯⋯⋯⋯⋯⋯⋯⋯⋯⋯⋯
20 正本清源 紓解當前政治糾葛 ⋯⋯⋯⋯⋯⋯⋯⋯⋯⋯⋯⋯⋯⋯
21 讓我們全體國人共同維護中華民國國體 ⋯⋯⋯⋯⋯⋯⋯⋯⋯⋯
22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意見書 ⋯⋯⋯⋯⋯⋯⋯⋯⋯⋯
附載一:二二八事件是非曲直仍難斷《中國時報》⋯⋯⋯⋯⋯
附載二:〈認同危機與二二八〉補充說明〔石佳音〕⋯⋯⋯⋯
23 意識型態影響客觀標準建立 ⋯⋯⋯⋯⋯⋯⋯⋯⋯⋯⋯⋯⋯⋯⋯
24 突破觀念瓶頸 開展大陸政策 ⋯⋯⋯⋯⋯⋯⋯⋯⋯⋯⋯⋯⋯⋯
25 大陸政策要在歷史的時、空中定位、定向 ⋯⋯⋯⋯⋯⋯⋯⋯⋯
26 大陸政策必須在制度化的基礎上制訂與執行 ⋯⋯⋯⋯⋯⋯⋯⋯
27 運轉的世界與中國的重整 ⋯⋯⋯⋯⋯⋯⋯⋯⋯⋯⋯⋯⋯⋯⋯⋯
28 必須正視及破解敵視外省同胞的情結 ⋯⋯⋯⋯⋯⋯⋯⋯⋯⋯⋯
29 省籍情結激化將葬送民主發展成果 ⋯⋯⋯⋯⋯⋯⋯⋯⋯⋯⋯⋯
30 希望我們以冷靜的心接受結果 ⋯⋯⋯⋯⋯⋯⋯⋯⋯⋯⋯⋯⋯⋯
31 台灣應先尋求認同共識 ⋯⋯⋯⋯⋯⋯⋯⋯⋯⋯⋯⋯⋯⋯⋯⋯⋯
32 應從宏觀角度看鄧後發展 ⋯⋯⋯⋯⋯⋯⋯⋯⋯⋯⋯⋯⋯⋯⋯⋯
33 中流基金會——緣起 ⋯⋯⋯⋯⋯⋯⋯⋯⋯⋯⋯⋯⋯⋯⋯⋯⋯⋯
34 速開國統會化危機為轉機 ⋯⋯⋯⋯⋯⋯⋯⋯⋯⋯⋯⋯⋯⋯⋯⋯
35 從歷史宏觀看中國往何處去 ⋯⋯⋯⋯⋯⋯⋯⋯⋯⋯⋯⋯⋯⋯⋯
36 台灣不應在歷史時刻逃避 ⋯⋯⋯⋯⋯⋯⋯⋯⋯⋯⋯⋯⋯⋯⋯⋯
37 找出自己的歷史定位 ⋯⋯⋯⋯⋯⋯⋯⋯⋯⋯⋯⋯⋯⋯⋯⋯⋯⋯
38 台灣主義與兩岸政治之分析與展望 ⋯⋯⋯⋯⋯⋯⋯⋯⋯⋯⋯⋯
39 香港對二十一世紀中國人之意義 ⋯⋯⋯⋯⋯⋯⋯⋯⋯⋯⋯⋯⋯
40 用寬廣的眼光破解政治難題 ⋯⋯⋯⋯⋯⋯⋯⋯⋯⋯⋯⋯⋯⋯⋯
41 從島內政局看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 ⋯⋯⋯⋯⋯⋯⋯⋯⋯⋯⋯⋯
42 「兩岸關係」座談會(一) ⋯⋯⋯⋯⋯⋯⋯⋯⋯⋯⋯⋯⋯⋯⋯
43 「兩岸關係」座談會(二) ⋯⋯⋯⋯⋯⋯⋯⋯⋯⋯⋯⋯⋯⋯⋯
44 兩岸問題的檢視(重點說明) ⋯⋯⋯⋯⋯⋯⋯⋯⋯⋯⋯⋯⋯⋯
45 政治問題的釐清與解析 ⋯⋯⋯⋯⋯⋯⋯⋯⋯⋯⋯⋯⋯⋯⋯⋯⋯
46 現階段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論與立場 ⋯⋯⋯⋯⋯⋯⋯⋯⋯⋯⋯
47 現在的台灣,是在選舉一個國家! ⋯⋯⋯⋯⋯⋯⋯⋯⋯⋯⋯⋯
附載:藍的選政府・綠的選國家《聯合報》 ⋯⋯⋯⋯⋯⋯⋯
48 「一國」的基本概念與一些主張 ⋯⋯⋯⋯⋯⋯⋯⋯⋯⋯⋯⋯⋯
49 兩岸民族認同與國家統一問題 ⋯⋯⋯⋯⋯⋯⋯⋯⋯⋯⋯⋯⋯⋯
50 辛亥百年論「中華民國」與兩岸關係 ⋯⋯⋯⋯⋯⋯⋯⋯⋯⋯⋯
51 「紀念辛亥百年:中山思想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
書面致詞 ⋯⋯⋯⋯⋯⋯⋯⋯⋯⋯⋯⋯⋯⋯⋯⋯⋯⋯⋯⋯⋯⋯⋯
52 兩岸和平協議展現總統高度 ⋯⋯⋯⋯⋯⋯⋯⋯⋯⋯⋯⋯⋯⋯⋯
53 有關兩岸問題的意見要點 ⋯⋯⋯⋯⋯⋯⋯⋯⋯⋯⋯⋯⋯⋯⋯⋯
54 國家統一是必要之善 ⋯⋯⋯⋯⋯⋯⋯⋯⋯⋯⋯⋯⋯⋯⋯⋯⋯⋯
附載:不論台灣、大陸統一是國家必要之善《中國評論通訊社》⋯
55 臺灣因臺獨而道德淪喪 ⋯⋯⋯⋯⋯⋯⋯⋯⋯⋯⋯⋯⋯⋯⋯⋯⋯

書摘/試閱

 《胡佛政論集(三):國族認同與統獨》收錄胡先生對國族認同衝突、省籍矛盾、台灣主義/台獨、與中國統一等議題的分析。

在上述的理論框架中,認同是維持政治體系的基礎,猶如建築的地基,如果體系中的成員在心理上無法接受或認同中華民國/中華民族,
體系的其他組成部分也無法正常建構與運轉,嚴重損害民主憲政的發展與公共政策的施行。台灣長期以來深陷於國族認同危機,胡先生多次撰文指出認同衝突的嚴重後果,
並嚴詞批判台獨之惡。本書選錄從民國七十二年(1983)到民國一〇二年(2018)的 55 篇刊登於報章雜誌的專文與專訪、座談會的發言整理,以及演講摘要。
以下是我們對選錄文章及編輯過程的扼要說明:
1. 本書所收錄的幾篇早期文章主要為釐清認同的層次與範圍,以及衝突緩解之道。首先,他駁斥以省籍所展開的謬誤的二元化觀點,
譬如將省籍與國族認同、人權等劃上等號。他認為不論本省、外省人都不能自外於中國人,而應尋求一種「平衡的認同」,
也就是一方面接受文化的、血緣的、歷史的中國,另一方面認同一個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積極尋求兩岸同胞的連屬感。
具體而言,我們如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則一方面能滿足象徵性的、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對民主憲政上的認同,正可以此化解認同危機(可見第 1–6 篇文章)。
2. 在後蔣經國時代(1988 年始),統獨之爭愈加激烈、極端。由此,胡先生對於族群認同撕裂與台獨主張對民主憲政體制的傷害及對中華民國國體的威脅,
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首先,他提出「相對主權」、「相對認同」的概念以連結兩岸「歷史的根、種族的根、文化的根」。
其次,他嚴詞批評黨外/民進黨「新國家、新憲法」以及「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的訴求,直言台獨人士已把選舉工具化,以求革命建國的遂行(譬如第 9、16、46 篇文章)。
胡先生認為台獨人士強烈的仇中、抗中、辱中情緒,主要源於日本在台殖民統治期間「皇民化」運動的成功。
我們特別收錄胡先生對行政院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所撰寫的意見書。當時,胡先生應邀作為該報告之審議委員,對報告中的史料及論點,加以解析;
他認為我們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理解,必須考慮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與心理背景(可見第 22 篇文章)。
3. 胡先生對兩岸交流、大陸政策與統一議題亦著墨甚深。他認為我們應建立兩岸互動的行為法則,將互動關係制度化。
在世界新秩序發展中,兩岸三地中國人應肯定中國人的本位,恢復中國人的自尊、自信及自我認同,並積極且務實的謀求統一(譬如第 10、25、26 篇文章)。
4. 胡先生曾一針見血指出,在選舉中,「國民黨是選政府,而民進黨則是在選國家」。
解嚴後,李登輝所領導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合流,利用總統直選建立「民粹式的民主」。
他認為在李、陳執政下,台獨政權全面性、制度性的推動台灣主義,「從歷史、文化、道德等面向歪曲及醜化中國的傳統」,全面去中國化、去中華化,
並透過毀憲、修憲的手段遂行台灣建國的目的。胡先生對台灣主義、台獨、馬英九政府的三不政策,提出深刻的分析與警示(譬如第 37、47 篇文章)。
本書最後的幾篇文章,則對「一國」的概念,也就是主權屬於兩岸全體人民的法理狀態,作進一步地論述。他在〈國家統一是必要之善〉中強調國家認同是道德問題,
人們不應對國家只抱持功利的看法而沒有道德的承諾(譬如第 53、54、55 篇文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33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