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
滿額折

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045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寫給未來城市的備忘錄

基隆,位居台灣北部、住有36萬居民的城市,曾是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三高的不幸福城市;負債比是全國第三;也是座臥房城市,通勤、通學比例是全國最高。
做為台灣早期發跡的城市之一,曾身居推動台灣發展的重要地位並昂首面向國際,儘管具有擁抱無盡海洋的天然良港,卻因歲月流轉,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失去往昔的優勢地位,被邊陲化,成為不易生活之地。曾經牽動時代的基隆,變成被時代牽動著。
過去八年、近三千個日子,基隆重新梳理自己,誠實面對自身的弱點與優點,善用城市資產並大刀闊斧,拆除一信陸橋、打造國門廣場,興建結合在地特色與需求的基隆塔、太平國小、正濱漁港、潮境公園等建設,改頭換面,改寫外界長期對基隆的印象,負債比更大幅降低近四成。
這座城市努力重新尋回她與山、與海的關係,重啟散布在城市中各式被遺忘的空間,喚回諸多遊子。城市與人的連結再次成形。
在都市規劃專業的城市主政者極富遠見的城市治理之下,這座城市不只涵蓋精神層面的歷史文化、家鄉榮光,也顧及民生所需的產業、社福服務、交通布建,期望用城市規劃與治理,改善社會問題。
這座曾經陰鬱甚至被遺忘的海洋城市,逐步擺脫歷史上的種種失落,展現潛藏的獨特之處。基隆開始不一樣了!
本書將從基隆出發,但不只聚焦基隆的蛻變,而是從基隆過去的歷史背景,到如今因應全球化時代,與台灣、亞洲甚至世界之間的關係,藉此找出未來城市的擘畫願景,已經目前基隆市政府治理城市的經驗,透過論述、收斂、整理的過程,重新省思,找到未來方向,也期望能做為其他城市治理,甚至中央政府國土規劃的參考。
城市治理攸關居民生活各層面,一次次地優化再優化,都是希望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得以安居樂業。
過了二十一又五分之一個世紀,基隆勇於面對困境、大膽勾勒願景,並走過蛻變之路,娓娓道出經歷,無論好與壞,都是成長的養分,都希望能做為基隆自身與其他城市的參考指引,更希冀在現今與未來,更多城市居民都能享有,與歷史、與環境、與時代平衡共處的理想城市生活。

共創之城的先行者們真心推薦
旅荷都市建築研究者 于欣可
林事務所執行長 林承毅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東升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所長暨系主任教授 郭瓊瑩
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 曾梓峰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劉柏宏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賴建信
(以姓名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坐擁山海河港,基隆承載了世代傳承的歷史。向環境學習的城市治理心法是重生蛻變的關鍵,充滿自信的市民生活在獨特魅力中,從生活經驗中持續找到向上的力量!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丘如華

城市面貌與都市治理密不可分,1960至1980年代經濟高速成長下的臺灣,往昔的「土角厝」被翻修為鋼筋水泥的建築,隨著歲月流逝,當前臺灣各個城市普遍面臨都市老舊的發展問題。
城市治理五大面向就是民、財、教、建、農。主政者治理的眼光往往決定著城市風華的展現。基隆倚山面海,擁有深水良港,卻因緊鄰雙北,反受磁吸之苦,長期缺乏公共資源挹注,發展倍感艱難。
欣見近年來基隆傾注心力於公共建設的更新換代,重新梳理歷史傳承與當代展望的激盪碰撞,透過公部門與民間產學業者戮力推動,讓市容重露曦光;希冀基隆最美的風景不僅僅是居住在這裡的市民,還有將提供人性化的社福醫療照顧環境,成為「海天共一色、國際新港灣」的宜居城市風貌。
――前臺灣省長、親民黨主席 宋楚瑜

這是一本城市領導人(公僕)和市民建立未來契約的城市備忘錄。透過城市日場生活的場景再造,讓海洋文化的歷史縱深與地理特色,匯聚城市創意設計的實驗,印刻出海港城市的新風貌!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周素卿

基隆從歷史再造到創意城市的多面向整合,宏觀地勾勒出以永續發展為治理目標的大台北海洋城市起點,是個令人振奮期待的未來台灣海洋都會再生典範。
――台北市青年支持未來都會再生協會負責人 陳林桂琇

基隆以文化治理帶動城市發展,以歷史記憶再造生活空間,讓城市帶著靈魂往前走。改變基隆的現在進行式,將會是城市治理的未來式!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鄭麗君

基隆――一座充滿歷史與情感的城市,近幾年來在台灣當代時空間的轉型過程中,展現出了獨特且充滿自信的城市治理模式。這段歷程共同書寫出了人、社會及土地的緊密關係,讓基隆市民的城市光榮感得以孕育而生,並成為了邁向未來城市的最佳典範。
――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曾光宗

未來城市備忘錄是一本8年基隆華麗轉身的全紀錄,也是寫給關心基隆城市發展、關注台灣城市未來的人的必讀心法祕笈
――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梁豫漳

將當下基隆的城市經驗,推展往未來台灣的治理開創,絕對是空間專業者的莫大期盼,也是居民的莫大福分。
――建築改革組織理事長 賴人碩

基隆曾經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失去焦點與目光,但這八年市府團隊以嶄新城市治理策略,設計導入開放共創,改變成果令人驚艷,讓未來基隆城打開無限想像,再造城市品牌與榮光!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基隆社大校長 蔡素貞

作者簡介

陳芛薇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經典》雜誌撰述,深入台灣社會角落,以人文精神觀察、記錄、剖析社會百態。關注議題多元,作品散見不同媒體,合著《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蔣金
臺大新聞所、臺師大國文系。記者出身,過去深入香港民主和人權議題。

打造積極有勇氣的快樂城市
基隆市市長 林右昌
我是在基隆長大的孩子,念大學才到台北去。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期間,每天研究城市規劃、發展,發現全世界很多城市規模或地理環境、背景都和基隆有相似之處。我總想:「有沒有一天,我也可以讓基隆擺脫灰暗、憂鬱的宿命,變得不一樣?」
2014年,我成為基隆市長,當時曾寫下對基隆的夢想與期待:改變基隆,帶著市民找回光榮感與自信心,能大聲說:「我是基隆人」。
1920個日子過去了,我可以驕傲地說,現在的基隆已經抹去塵埃、脫胎換骨;2022年5月《遠見雜誌》公布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基隆市長施政滿意度超過八成,八年間大幅進步37.1%,進步幅度是全國第二名。
怎麼辦到的?我認為:「當住在城市裡的每個人對城市有信心時,這個城市就有了生命、進步的動力。」這幾年基隆的進步和改變,真正的核心內涵,是我們重新點燃這個城市住民們對未來的希望和想像。
要達成這個目標,「市長」是個很關鍵的角色。如果把城市治理當成企業經營,基隆市就是一家大型企業,市長就是領導大家一起前進的企業主。
上任之初,我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讓市府團隊,成為一個「真正的團隊」?因此,我們開啟了跨局處合作平台,重新塑造團隊文化,凝聚同仁們對施政重點的共識,合作起來就會更緊密、氣氛更和諧,效能自然被拉起來。
慢慢地,我們可以發現,過去印象中「保守、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公務員心態消失了,因為有目標和希望,同仁開始充滿熱血與拼勁,加上團隊成員大部分是在地人,大家感覺真的攜手,在為故鄉做一件很棒的事,原本本位主義的組織,變成了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
面對基隆市民,我也是秉持同理心,耐心聆聽、直接溝通、取得共識、切實執行該做的任務。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元旦,團隊就得執行拆遷成功陸橋下違規設攤的工作。團隊才上任,又時值過年前,難度非常高。我把攤商代表找來市長辦公室直接溝通,聽他們的心聲,也讓他們感受到市府誠意,回去後自然願意幫忙和其他攤商協調。
仁五路連夜拆天橋亦是如此。許多市民在前一天騎摩托車到路口,眼前還是過去陰暗髒亂的基隆市景,隔天清晨突然發現,天橋不見了,終於看到基隆的天空,拿起手機拍照上傳社群媒體,一時間「天橋拆掉了!」「基隆的天空亮了!」的驚呼聲充斥網路,讓網友們印象深刻。
基隆經驗還有一個秘訣:我們從來不認為基隆只是基隆。討論城市角色和定位時,是將基隆視為擁有一千萬人口大台北首都圈的一份子,無論是經濟、交通、就業、生活……,只要打破行政疆界的刻板想法,回頭再看基隆的城市治理和規劃,一切就會得到解答。
而《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的出版,正如實地勾勒出我們對未來城市的想望與藍圖,更記載著基隆在這段日子中落實「精準行動」策略的具體方針,書中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協助檢視基隆經驗,提供台灣都市治理的建議。
經由這趟反思與整理的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透過融合歷史文化記憶、都市保存、城市景觀美感等各種面向,讓城市整體層次明顯提升並躍上國際,從種種作為與實踐中,除了眾多專家的肯定,也因這些改變確實回應人們生活所需,大家都發現:基隆真的改變了!成為一座積極有勇氣且快樂向前的城市。
與其說我在改造基隆,不如說是基隆陪我實踐都市再生的夢想。而這八年的「基隆經驗」,已經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考範例,各種在城市治理中發生的疑難雜症,幾乎都可以在基隆找到解決問題模式。
一如城市治理應該打破疆界限制,城市的進步也不應該被時間所限制住,無論何人站在領導人的位置,城市的改變必須持續運行,期待基隆進步的步伐在未來堅持向前,永不回頭,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讓其他同樣資源不足的城市能受到鼓舞。

目次

序 創新城市治理 台灣未來的機會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
打造積極有勇氣的快樂城市 基隆市市長林右昌
楔 子 反思、共創 邁向未來城市

第一部 時間與人:從歷史再造到創意城市
從過去歷史找到前進的動力
共創基隆:地方創生的限制與回應
設計導入的極限

第二部 空間與社會:以海洋為主體的城市及國家
後全球化的超北城市
海洋城市與新經濟
海洋主體性的政府組織
邁向永續韌性城市與國家

第三部 治理與未來:共創新社會的城市治理經驗
高齡與少子化之下的十五分鐘城市
串連人、社會及土地改革的都市空間
分進合擊的中央與地方政府
後疫情時代Web 3.0 的空間治理

書摘/試閱

楔子
反思、共創 邁向未來城市

基隆因為追求「現代化」而偉大,但也因「現代化」不足而衰頹。這是因為台灣對於「現代化」之上的「現代性」概念,缺少最初的認識與批判。
「現代性」其實是歐洲來的觀念,它是十七世紀以降,歐洲以都市為基礎,結合工業資本主義及其文化想像所構成之政治、經濟、文化的體制。
幾百年來,「現代性」歷經各種反省與批判,成就不同的國家、城市或社會。批判「啟蒙現代性」提出政府功能分工問題、代議民主的不足,提醒「現代政府」不只要分工、專業與循證,更要有與社會「共創」的能力。

基隆.現代性之城
基隆曾經有民間部門成立金融、社會福利與社會住宅等部門,政府與社會部門共好,追求更美好的現代,曾幾何時,政府和社會部門成了侍從關係,各部門各自為政。
此外,「現代」另一個中文翻譯叫作「摩登」,它呈現一種美學。基隆曾經有美麗的火車站、郵局、銀行、海港大樓與市政府,民間在摩登的審美觀下,透過咖啡、詩社、文學、建築等不同面向,主動推動基隆的城市美與文化深度。
曾幾何時,台灣的現代性少了摩登,城市文化成為附屬品或被棄之如敝屣,不重視文化的後果,讓各城市成為石頭城。以基隆來說,冷冰冰的氛圍,加上陰雨與蕭條,城市不再給人榮譽感,也不受人們認同,人才外流或依附著台北,每天像隻只會做工的螞蟻,沒有靈魂的基隆,市民集體憂鬱。
殊不知,批判「審美( 摩登)現代性」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來源,唯有摩登,才能讓城市生生不息,吸引觀光客不僅一次到訪,而是將拜訪變成一種習慣。讓城市因為摩登而滋養創意人才,創意人才聚集成網,成為創意城市。

基隆.海洋之城
四百年前,位處太平洋島鏈中間的台灣及台灣北方的基隆,依其地利,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商貿點,從此基隆被編入世界地圖。
煤礦與殖民主義,使基隆成為戰略要塞與太平洋重要港口。
1944 年7 月,四十四個國家代表在美國布列敦森林( Bretton Woods )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的「布列敦森林會議」,確立了「美金本位制」,帶來金融全球化。紐約、東京、香港等城市,金融自由地區造就無比繁榮,金融革命帶來大量資金與剩餘,形成城市地區的消長,台灣各項資源很快集中在首都圈台北,基隆人才與勞工也快速流往世界和台北,加速城市空洞化的現象。
1956 年4 月26 日,一部吊車把五十八個鋁製箱子,吊上停泊在紐澤西州紐華克( Newark )的舊油輪上,世界港口面臨新一波洗牌。掌握機會的港市如韓國釜山、美國西雅圖,隨即擠進了世界大港的排行榜前端。
基隆在貨櫃革命時代,面臨台灣工業往外擴散及市中心衰退的困境。水深和腹地及無更大港口擴建計畫的限制,使得市港面臨萎縮衰退。欠缺願景的城市治理,基隆從80 年代開始退出城市的競爭梯隊。
1989 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的英國科學家伯納李(Tim Berners-Lee),成功傳出第一則透過網路發送的訊息,開啟網路時代。
網路時代最需要就是矽技術,台灣積體電路政策與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讓台灣成為世界另一種中心。資訊技術如光速般進步,短短三十年已經走過好幾波改變。
Web 1.0 時代,人們只能被動地瀏覽內容,Web 2.0 的社群媒體與5G 無線網路構建,Web3.0 去中心化的網絡技術。工作與消費不再被傳統的城鄉結構制約,這絕對是基隆的機會。
基隆是首都圈的海洋門戶,海洋的自由、快樂與創造力,絕對是吸引新經濟人才的地方,打造吸引人才落腳的城市,才是基隆城市治理的核心。
基隆過去係被動的現代化,如今更應該主動地領航世界,積極參與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倡議大台北首都圈的概念,提出基隆河谷再生計畫、市港再生標竿計畫與基隆捷運,這些都是基隆成為首都圈不可或缺的部分。
基隆雖然只有三十六萬人口,但首都圈近一千萬人口,都是基隆可以服務的人,以此格局,基隆的經濟發展絕不僅如此。
2014 年開始,基隆主動協助首都圈規劃與建設,啟動並投入以數位及未來人才為基礎的元宇宙首都(megacity),Mega to Meta 不僅是基隆的城市戰略,也是台灣未來的城鄉戰略。

基隆.共創之城
2022 年6 月基隆辦理城市博覽會,其中有關城市治理的A2 展館,以「基隆聯合事務所」為理念,展出基隆這幾年的治理經驗。
城市治理好像網路技術,從1.0、2.0 到3.0,不斷反省與精進。1933 年雅典「都市計畫憲章」(Charte d'Athènes),是由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建築及都市專業者與學者組成「國際現代建築會議」(CIAM),經由討論交流後所訂出來的法律依據,也是當今城市治理的原型。
雅典憲章提出都市應涵蓋居住、娛樂、工作與交通,但間接促成「汽車中心主義」的城市。
1977 年「馬丘比丘憲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提出城市過度成長和汽車中心主義的問題,展現對於自然資源保育與文化保存的反省與做法。但城市治理仍是專業之間的綜合評述,在僵固的政府科層主義和迷思之下,城市仍不屬於全體市民的。
1993 年第一屆「新都市主義大會」,主辦單位提出「新都市主義」。從過往巨觀方式轉為微觀的城市設計,反對城市擴張,主張緊湊型與多功能混合的城市主義。這次會議影響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等多個重要海港城市,其市中心逐步成為友善步行的空間,並進一步成為真正的步行城市。
2016 年聯合國聚集全世界專家與官員,於厄瓜多舉辦「第三屆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反省全球化對城市的影響,提出「新都市議程」( New Urban Agenda ),確保永續城市發展的新政治承諾。
「新都市議程」已經發現過往零和的進步倡議,社會不容易接受;過於激進,城市還沒進步,社會就已碎裂與分化。歐洲隨著歐盟成立,也同步推動各項城市治理的反省與創新計畫,2020 年提出「新萊比錫憲章」(New Leipzig Charter)將城市治理分成:城市內部、城市地區間、都會區域三個層次。提出以共同利益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政策、因應地方狀態提出適合的平台與整合方法、支持和完善新的參與形式、對實地具體情況進行調研和工作坊,並以此基礎制定城市戰略和方案。
該憲章並提出培力及強化公務員能力、打造投資氛圍、增強規劃與設計能力、積極的土地政策、積極進行數位化轉型等工作。
西方從馬丘比丘憲章、新都市主義,城市治理走向專業、文化保存與自然永續等新價值。隨著深度全球化、氣候變遷與疫情,聯合國的新都市憲章和歐洲新萊比錫憲章,更提出面對地方情境和社會一起合作與共創的城市策略。基隆這幾年的經驗,可說與這些先進城市的策略及方向一致。

台灣擁抱限制
基隆這幾年在市長林右昌堅定卻溫柔的帶領下,整座城市好像是間「聯合事務所」,集結中央、地方;技術官僚、專業者;政府、民間;社會、社區,成為一個有願景、具執行力的團隊。
新經濟來臨,我們需要新社會來回應,在人口紅利的窠臼與制度慣性下,高齡少子化的趨勢下,社會如何持續有活力?這需要開放、彈性且與社會相存的行動,才能一同度過新經濟社會的挑戰。
而面對中央/地方分工、財政劃分、公務員進用等議題,既有治理方式已無法滿足人民對幸福的追求。基隆市以聯合事務所的概念,不陷入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二元對立的束縛,開放與各界合作,由市長親自帶領市府團隊,成為學習型的政府,並且與中央及附近各縣市的公務員一起成長,和專業社群一起實踐與學習,讓「進步」成為基隆的基因,與周遭一起成長。
既有地形與體制限制了基隆,2014 年年底市長林右昌依然突破綑綁,打造出基隆經驗。這跟台灣面臨挑戰一樣,儘管全球政治經濟發展險峻,台灣還是擁抱限制、堅持信念,不一定得打破框架,也可以翻轉國家。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給大家信心,向歷史學習,回到海洋主體,共創新社會,台灣會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撰文/徐燕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