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滿額折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錦記茶行、周益記古宅,
北臺灣最重要的「雙廈」家族史!

兩幢古蹟,一幢在臺北,一幢在新竹。
很多人經過,卻很少人聽過,
它們之間牽繫著臺灣1900年代的歷史,
與無數有滋有味的人情故事。

錦記茶行落成100週年
周益記古宅核定古蹟10週年
✦紀念出版✦


臺北市貴德街近大稻埕碼頭旁,靜靜坐落著錦記茶行。據說這是臺灣百年前第一間設置有抽水馬桶的民宅建築,仿巴洛克式的外型吸引著往來遊客的目光。往南一些,新竹市北大門街上鄰近市中心,周益記古宅霸居一方。氣派的山牆令人遙想當年風光,至今仍是北門大街上最醒目的第一豪宅。
當年陳天來創建錦記茶行,他的女兒陳寶釵是大稻埕出名的大美女。寶貝女兒嫁人的對象得滿足嚴苛的三大條件,而突破重重關卡終得紅顏青睞的,便是新竹周家名門一表人才的三子周敏益。陳、周兩家從此結下百年緣分,相隔兩地的雙廈也有了超越地域的緊密連結。
父親陳天來繼承了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的眼光開啟賣茶事業,丈夫周敏益是新竹首屈一指的大米商。弟弟陳清汾師承日本畫界泰斗有島生馬,是臺灣第一位留學巴黎的藝術家,參展及獲獎無數,更有數不盡的風流奇遇。堂侄陳守山是第一位臺籍上將、侄子是明仁天皇的同班同學、兒子是帶著國旗環遊世界的桌球國手……
圍繞在她身邊的人都有著精采的歷史,而撐起這些歷史的女強人,便是陳寶釵。她的智慧,讓兩大家族於動盪不安中仍能站穩腳步;她的付出,讓娘家宣布「寶釵在我們陳家永遠有雙筷子」。她的一生好比一部時代劇,見證了臺灣經濟與文化爭相輝煌的盛世。
本書以陳寶釵的出嫁為開端,細述臺灣兩個家族、前後三代的故事。讓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在飄散著茶香米香的雙廈,在茶餘飯後我們的記憶裡,永遠唇齒留香。

▍周家後代親述,當代臺灣的《雙城記》!

「從小,我就從母親、四舅、哥哥姊姊們那邊,
 聽到很多發生在大稻埕錦記陳家及新竹北門街周家的故事。
 今天我把這些故事寫了下來,也算是圓了另一個夢。」——周宗武

由周家後代周宗武與熟悉臺灣歷史與民俗的王惠光律師共同撰寫。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臺灣,見證茶與米的興衰交替,交織兩個家族、前後三代的共同記憶——

▍這些人事物,原來都與「這家人」有關!
 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來臺時指定的隨行廚師
 《紫色大稻埕》男主角原型、臺陽美展創辦人之一的陳清汾
 周陳聯姻轟動一時,嫁妝豐富到登上《臺灣日日新報》
 日本畫界泰斗有島生馬的徒弟和留在臺灣的珍貴畫作
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中受人矚目的〈巴黎的屋頂〉
 開啟臺籍上將先例,臺灣第一位臺籍上將陳守山
 受邀參加皇室婚禮,日本明仁天皇的臺灣摯友
 經營之神王永慶口中的「猴囝仔」到最信任的供應商
 冷戰時期世界各地桌球檯邊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
 「泰北中學」、「永樂座戲院」、「第一劇場」、「蓬萊閣酒家」……

▍圖文並茂,收錄逾百張珍貴老照片!
收錄錦記茶行及周益記古宅舊照片、陳寶釵與陳清汾各時期照片及作品、有島生馬未公開畫作、明仁天皇合照等逾百張獨具歷史意義、極其珍貴的私人照片,將這段歷史帶至讀者眼前。

▍各界學者、名人回甘好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志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
【中華民俗基金會.臺北愛樂管弦樂團基金會董事】邱弘茂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講座教授】陳芳明
【奧地利維也納針灸大師】曾乾一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

此書的首要特色,是超越過去以單一家族與個別人物為主的書寫傳統,從區域網絡及社會生活的動態視角,呈現性別史、貿易史、產業史、美術史及體育史,乃至跨國人流史的多重脈絡。另一重要特色,是結合家族後裔口述與文史研究考察的共筆作品,不但避免了偉人傳式的傳統格套,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各家族成員在歷史洪流中的多重面貌。《雙廈記》的出版不只是個人或家族的回憶集錦,更是「人人都是史家」精神的重要體現,一本屬於當代臺灣的新《雙城記》!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志

宗武和惠光兩人合作完成《雙廈記》,寫下了宗武的父親和母親,兩個知名世家的家庭故事,分別代表臺灣早期兩個頗具規模的家族和家族事業的變遷。除了讓讀者得以略窺當時世家的家庭生活和事業規模,兩大家族的興衰歷程與後代子女的發展,都與臺灣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

家人透過記憶或長輩傳聞書寫自己家族的過往,性質與歷史學術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卻也活生生地呈現家族生活史的紀錄。讀者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兩個家族過去的發展,知悉名人軼事,也可以增加對臺灣歷史軌跡的認識,很高興可以先睹為快。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周宗武
出生於臺灣新竹市北門街周益記,周敏益與陳寶釵的四男。
大學畢業後加入美國第一大化學公司美商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擔任農業部駐臺代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派駐香港太平洋總部,主管亞太地區十一國之有機化學部產品行銷。一九八○年代,擔任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及在臺投資公司之董事長。退休後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十八年,從事音樂工作,並參加臺灣及加拿大文化交流活動。
一生喜愛交流、音樂和說故事。人生計畫有三:一,和好友們共組經營人生後半段的聯誼社團,一九九五年創立「325 plus」資深經理人聯誼會,提倡SCSR資深公民社會責任運動;二,將自己所創作的歌曲和翻譯的歌詞製作成專輯,二○一七年錄製《人生旅途》專輯,上市後旋即於誠品書店進入暢銷排行榜,上榜長達兩年;三,將發生在大稻埕錦記陳家及新竹北門街周家的故事寫下來,二○二三年出版《雙廈記》圓夢。


王惠光
執業超過三十五年的律師,除了一般的律師業務外,也長期在大學兼課,講授法律倫理課程。曾出版國內第一本法律倫理的教科書,在律師倫理這個專業領域上頗受律師界肯定。
在法律專業之外,非常喜愛旅遊,多年前曾經出版《漫步在鎌倉》一書,備受好評。平常對臺灣的歷史涉獵甚深,近年來更熱中參與臺灣的民俗及宗教活動。

 

屬於臺灣的新《 雙城記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隆志

對今日熙熙攘攘的觀光客而言,臺北大稻埕與新竹北門街似乎只是兩條不相干的旅遊景點,然而如果從歷史記憶的時間長河著眼,臺北錦記茶行洋樓與新竹周益記古宅,真的是兩棟彼此孤立的文化古蹟嗎?乍看之下,《雙廈記》似乎只是另一本臺灣家族的圖文回憶。但細讀之後,讀者們將可以發現:穿梭交織在全書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圖片間的生命故事,並不只是兩棟歷史建築或兩個知名家族的掌故八卦,而是發生在兩個北臺城市、跨越日治與戰後兩個時代變遷,並反映了茶與米兩大重要產業興衰的臺灣史事。
回顧臺灣家族史的研究書寫,自一九七○年代美國學者 Johanna Meskill的霧峰林家名著以來,一九八○年代臺灣歷史學者如黃富三、尹章義、許雪姬及溫振華等名家輩出,各擅勝場。一九九○年代更結合區域史及方志編纂的熱潮,擴展為各地方文化局與文史工作者對於重要家族史的個案發掘與出版。《雙廈記》一書的首要特色,便是超越過去以單一家族與個別人物為主的書寫傳統,從區域網絡及社會生活的動態視角,呈現性別史、貿易史、產業史、美術史及體育史,乃至跨國人流史的多重脈絡,為臺灣家族史提供了更具生命力與歷史感的動人敘事。
《雙廈記》的另一重要特色,是結合家族後裔口述與文史研究考察的共筆作品。本書由周益記家族後裔周宗武先生,以及民俗考察與旅遊作者王惠光律師共同合作執筆。以近代臺灣茶葉大亨陳天來的千金陳寶釵的個人生命史為主軸,穿插陳周兩家族跨越日治與戰後時期的發展軌跡與人物史實。一方面娓娓道來只有家族內部成員才知曉的趣聞軼事,另一方面則生動勾勒產業興衰與家族變遷的時代脈絡。此一結合了微觀與宏觀的敘事架構,不但避免了偉人傳式的傳統格套,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各家族成員在歷史洪流中的多重面貌。
《雙廈記》內容共分為「緣起情深」、「金色歲月」及「傳奇不滅」三個專輯,共二十五章。兩位作者在以臺北與新竹的兩棟洋樓古蹟作為故事的起點,首先連結了大稻埕茶葉巨擘的美麗茶行千金陳寶釵,與北門街大地主的英挺留日菁英周敏益,並說明陳寶釵作為臺灣近代新女性的雙重特質:不再纏足並能接受現代教育。除了介紹她臺北第三高女(今日中山女中)的同班同學:臺展女畫家陳進,讀者更可以透過來自巴黎的歐式洋裝帽子結婚賀禮照片,認識新娘的四弟:首位留法臺灣畫家陳清汾,以及兩人長達數十年的深厚手足情誼。
「緣起情深」篇接著回顧錦記茶行陳天來的創業傳奇,以及兒子們在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事業。作者以單元故事的方式,陸續介紹陳家在印尼的著名「珊瑚牌火柴」、永樂戲院與「臺灣三秋」(李臨秋、顧正秋及小艷秋)、第一劇場與大稻埕及圓環地區電影業的興起。這些故事中有被遺忘的空間歷史場景、不為人知的家族愛情爭奪戰。而陳寶釵「三塊鹹白帶魚頭」家訓,則凸顯了臺灣家族發展的甘苦歷程。
「金色歲月」篇以本書另一個重要人物陳清汾為主角,介紹他的恩師有島生馬、代表畫作〈巴黎的屋頂〉、以及多采多姿的跨國足跡與感情生活。並以二戰期間他在上海法租界與北京的浪漫生活為例,對照周敏益學佛習武的淡泊嚴謹。讀者也可以看到一九三五年新竹謝介石家與新竹鄭家聯姻的婚禮盛況、戰爭後期周家子女與日籍小學教師的真摯情感、陳清汾日籍貴族妻子在戰後的曲折際遇、以及陳寶釵面對戰後變局及國府土地改革的堅毅持家。
「傳奇不滅」篇將敘事焦點轉移到家族成員與世代變遷,並呈現出臺灣人在中日關係與時代變局中的複雜命運。作者介紹首位臺籍上將陳守山、明仁天皇的同窗好友陳守實、一九四九年輾轉來臺的中國茶王唐季珊、以及世界桌球冠軍周麟徵等名人事蹟。並細述家族傳奇女性黃阿有、陳寶釵女兒周家三姊妹的戀愛婚姻觀、陳清汾女兒陳淑玲夫妻的國際投資成就。最後以〈從茶金到米金〉總結主人翁陳寶釵由錦記茶行千金到周益記女主人的圓滿人生。
如同作者周宗武在本書後記所言,《雙廈記》是他從小在母親、四舅與兄姊們談話間所聽到的陳家與周家的故事,也是自小喜愛音樂的他在外商退休與移民北美後的人生目標。近年來由中華啟文堂劉氏宗親會發起,邀集臺灣各主要家族後裔與研究者們,積極舉辦學術研討會及交流活動,為重建臺灣家族史開啟了另一個嶄新契機。就此意義而言,《雙廈記》的出版不只是個人或家族的回憶集錦,更是「人人都是史家」精神的重要體現,一本屬於當代臺灣的新《雙城記》!

 

 

 

 

 

 

 

 

 

 

兩大家族的精采歲月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

《雙廈記》作者周宗武先生、王惠光律師以及我,都是325 資深經理人聯誼會(325 plus senior executive club)的會員。周宗武先生是325聯誼會的發起人也是創會會長,一九九五年初創會時,共有十二位創會會員,除了周宗武先生和我,還有鄭健治(ICI)、吳勝進、王振容(宏碁)、陳哲宏(臺林電子)、劉啓清、賴文禮、李正斌,另有已故的李錦揚(BASF)、張鴻儀(Sandoz)、莊徵乾(UCC)。所有成員皆是各行各業資深管理者背景,大家因認同宗武提出的退休生活理念「TO BE、TO GIVE、TO ENJOY」,欣然加入發起,成立了325 聯誼會。
當年我與宗武同在化工業界,迄今我們相識已近四十年的時間。宗武個性活潑、幽默、撲克牌打得好、喜愛藝術文化、音樂造詣尤其深厚,除了喜愛唱歌,甚至會作詞作曲。退休後仍追求與實踐年輕時的夢想,二○一七年出了一張《人生旅途》音樂專輯,登上了誠品暢銷榜。他洋派的作風,於當年保守的臺灣環境顯得格外特出。閱讀《雙廈記》更瞭解到宗武成長背景的養成,為他日後的發展和特質奠定深厚基礎。他的領導才能和影響力也發揮在後來325 聯誼會的活動,成立二十八年來,宗武一直是325 聯誼會凝聚的主要力量。
宗武和惠光兩人合作完成《雙廈記》,寫下了宗武的父親和母親,兩個知名世家的家庭故事,分別代表臺灣早期兩個頗具規模的家族和家族事業的變遷。除了讓讀者得以略窺當時世家的家庭生活和事業規模,兩大家族的興衰歷程與後代子女的發展,都與臺灣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宗武對自己的家世背景一直很低調。二○二○年我接受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林曼麗董事長的邀請,贊助名為「風華再現—— 重現臺灣現代美術史」的研究計畫,隨後這個研究專案以「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這個展覽呈現,此展收集早期臺灣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畫作,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由於這個畫展我才得知,政商能力兼備的知名藝術家陳清汾先生是宗武的四舅。宗武願意把伴著他成長的兩大家族精采歲月,以及不凡的人、事、物寫下來與大家分享,甚為難能可貴。


 

目次

《雙廈記》目次

前言 故事,從這裡說起……

輯一 緣起情深

第一章 幸運相隨的茶行千金
第二章 從巴黎寄來的結婚賀禮
第三章 三塊鹹白帶魚頭的家訓
第四章 錦記茶行的興起
第五章 賣火柴的茶行
第六章 永樂戲院和臺灣三秋
第七章 第一劇場的愛情劇

輯二 金色歲月

第八章 有島生馬的禮物
第九章 巴黎的屋頂
第十章 風花雪月與學佛習武
第十一章 最後一場盛宴
第十二章 以機智躲過捐獻珠寶的劫難
第十三章 飛過周家上空的神風特攻隊戰機
第十四章 風雨中的女強人
第十五章 在紐約中央公園打太極拳的老婦人

輯三 傳奇不滅

第十六章 第一位臺籍上將
第十七章 天皇的同學
第十八章 中國茶王與錦記茶行的相遇
第十九章 娘家的回饋
第二十章 自由戀愛的衝擊
第二十一章 乒乓球的世界
第二十二章 清水二嬸的一代傳奇
第二十三章 英雄出少年
第二十四章 錦記陳家的庇蔭
第二十五章 從茶金到米金

後記 乘著歌聲翅膀而上的人生

書摘/試閱

前言 故事,從這裡說起……


臺北市貴德街上靠近大稻埕碼頭附近,靜靜坐落著錦記茶行洋樓,據說那是臺灣百年前第一間設置有抽水馬桶的民宅建築,仿巴洛克式的外型至今仍吸引著往來遊客的目光。現在被臺北市政府以陳天來故居的名義列為直轄市市定古蹟。
新竹市北門大街被稱為「生老病死一條街」,是北臺灣開發最早、最繁華的一條街,據說常民生活上的各種所需,都能從這條街上獲得滿足。而周益記古宅就位於這條大街上,巴洛克式風格,立面以洗石子和泥塑圖樣裝飾,儼然是北門大街上最醒目的「第一豪宅」。
錦記茶行洋樓與周益記古宅,一幢在臺北,一幢在新竹,很少人知道,它們之間竟牽繫著一九○○年代的歷史與無數有滋有味的人情故事。
那時陳天來創建錦記茶行,富甲一方,除了在發跡後所興建的這棟華麗建築之外,很少人知道陳天來的女兒陳寶釵更是大稻埕的大美女。看到陳寶釵照片的人,很少人不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而因為陳天來夫人為寶貝女兒所設下的婚配條件,使得陳寶釵最後遠嫁新竹。陳寶釵結婚後和夫婿周敏益所居住的即是周益記洋樓,目前也被新竹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陳寶釵出嫁前居住的娘家宅第以及出嫁後居住的夫家宅第都被列為古蹟,而且現在仍由陳、周兩家後代所擁有,在臺灣可以說很少人有此際遇。
陳寶釵還有一位才華洋溢的弟弟陳清汾,是臺灣第一位留學法國的畫家,也是臺陽美展的創辦人之一。他外貌英俊、風流倜儻,從年輕留學日本時居住在日本畫界泰斗有島生馬的家中開始,就有無數的風流奇遇。後來還以一個臺灣人的身分娶日本貴族女子為妻,有著精采的一生。
陳天來的孫侄兒陳守山大家較為熟悉,他是第一位臺籍上將,但陳天來的直系孫兒陳守實和日本明仁天皇是小學同班同學,而且感情特別要好,就鮮少有人知道。陳寶釵的二兒子周麟徵不只是臺灣早年的桌球冠軍及國手,還是哈林籃球隊的隨隊表演者,也曾數度贏得世界職業桌球表演賽的冠軍,到世界各地表演時都堅持在桌球檯兩側懸掛國旗。
錦記陳家的極盛時期是在日治時代,戰後國際茶葉貿易的生態產生了極大變化,錦記所賴以起家的茶葉生意風光不再。而陳寶釵的夫家周益記本來是新竹的大地主、大糧戶和米商,也因二戰後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而致營收頓減。陳寶釵這一生的經歷,也是上世紀臺灣富有家庭在社會經濟環境迅速變遷下的部分寫照。
本書從陳寶釵的出嫁作為開端,導引出由她的婚姻所串聯的陳家及周家所發生的故事。這些大多是外人未曾聽聞的趣事,看似平凡,卻也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經歷。茶餘飯後,也許可以為讀者帶來一些樂趣以及啟發。

第一章 幸運相隨的茶行千金


「我這一生,真的非常幸運。」陳寶釵曾經這麼說道。
確實,從她出生後不用纏足這一件事就代表著幸運的開端。她出身於臺北「錦記茶行」,父親陳天來(一八七二~一九三九)為當時成功的茶葉大亨。按照臺灣在清朝統治時期的風氣,以陳家的富裕程度,女孩子們一定要纏足,比陳寶釵大十二歲的大姊陳寶珠就綁了小腳,也終生為此所苦。中日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一八九五年日本開始統治臺灣之後,把纏足、吸鴉片、留辮子視為三大陋習。大稻埕的漢醫黃玉階在一九○○年成立臺北天然足會,開始推廣女人不要纏足。在大稻埕經營茶業的陳天來很快地也受到這種新風氣影響,出生於一九○七年的陳寶釵,很幸運地避開了早期富家女子必須纏足的痛苦。
能夠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則是陳寶釵成長過程中的另一個幸運。日本開始統治臺灣後提倡教育,廣設公立國民小學,後來也設立女子高中部,鼓勵臺灣女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天資聰穎又好學不倦的陳寶釵就讀臺北第三高女(現臺北市中山女中的前身),成績優異,畢業時還得到校長獎。
一九二五年陳寶釵從第三高女畢業,全家在前一年搬入父親陳天來在貴德街(舊建昌街)剛剛興建落成的錦記茶行這座洋式豪宅。每年中秋節,日本總督都會在總督府邀請臺灣本地仕紳共度中秋佳節,由於陳天來夫人林金英纏足又不諳日語,正值荳蔻年華的陳寶釵就代替母親陪父親參加總督府中秋園遊會。當時陳天來的事業如日中天,陪同出席的女兒氣質高雅又接受過高等教育,自然在園遊會中吸引了眾多的目光。口耳相傳,大家都知道陳家有女初長成,出了個大美女,託媒人來陳家提親的人可說是絡繹不絕。
但要娶陳天來的女兒怎麼可能會是簡單的事,林金英幫女兒陳寶釵開出了三個看起來好像稀鬆平常,其實卻不容易達到的出嫁條件:一,學歷要比女兒高;二,要有善良人的長相;三,不能是需要女兒洗衣做飯的家庭。要有善良人的長相比較容易,來做媒時媒人一定會先拿出男方在照相館拍的沙龍照提供給陳母品頭論足做初步篩選,相貌不夠端正的男士在第一關就被淘汰。
至於不需要洗衣做飯這個條件,陳寶釵是陳天來夫婦最寶貝的女兒,從小就被捧在手掌心呵護,陳寶釵根本沒有做過家事,要求嫁過去不必做家事在富貴人家中其實也是當然的道理。而臺灣經過上百年的移民拓墾以及在十九世紀末期成為東亞國際貿易的重心之一後,也已經產生了一些大地主及營商致富的富有人家。這些富有人家中都有眾多僕役,洗衣、煮飯之事都是傭人在做,自然輪不到主人家操勞,所以這一點也不是大問題。
剩下來比較麻煩的是學歷問題,由於當時臺灣除了一九二二年剛成立不久的臺北醫專之外,還沒有大學(臺灣大學的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在一九二八年才成立),臺籍的醫專畢業生也還沒有幾個。如果要找比陳寶釵更高學歷的,大概就只能從留學日本的男士中去挑選,所以選擇的範圍又狹窄了許多。
而更麻煩的是,除了三個向媒人公開宣示的條件之外,其實陳母林金英心中還暗藏一個不對外明說的條件,那就是不希望女兒嫁到公公有三妻四妾的人家。陳母心裡的想法是嫁過去的婆家如果公公有妻有妾的話,等於女兒要去服侍好幾位婆婆,那就太辛苦了。而在一九二○年代,臺灣富有人家很少沒有二房、三房的,陳母心裡暗中設下了這個條件,簡直讓媒人傷透腦筋,幾年過去,都無法找到乘龍快婿。
倒是陳寶釵自己也不急,樂得做個快樂黃金單身女郎。但自從第三高女的同班同學葉罔市、陳進紛紛去日本讀書,或學音樂,或學畫畫,好學的陳寶釵就常常吵著也要去日本讀書。不過極度疼愛女兒的陳天來對於女兒想到日本深造之事非常反對,就怕學歷越來越高,更加嫁不出去。
為了讓女兒打消去日本讀書的念頭,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她忙碌一點,陳天來夫妻的想法是只要一直有事情做,女兒就不會成天想著要去日本留學。所以母親林金英特別請了刺繡及日式插花老師來家裡教學,父親陳天來也買了風琴給喜愛音樂的女兒,並且在錦記茶行這棟豪宅的三樓特闢一間風琴室給女兒練習專用。這個房間位在東南側,現在路過臺北市西寧北路的人們如果眺望圍牆內的錦記茶行,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花園上方的這個房間。一百年前,倘若你經過錦記茶行後方花園牆外,可能就可以聽到陳寶釵正彈奏著她心愛的風琴,悅耳的樂曲漫溢在整個後花園。
幸運還是一直伴隨著陳寶釵,黃金單身女郎的生活在充實忙碌的學習中轉眼流逝。當時的適婚年齡比現在低很多,女孩子幾乎在二十歲之前就已經結婚,在一九二八年夏天陳寶釵過二十一歲生日時,一起來慶生的中學好同學當中,只剩下陳進和她尚待字閨中,陳寶釵心中還是難免著急。好在不久之後,好事終於降臨,媒人婆介紹了一位新竹大地主人家周益記家出身的三子周敏益來家裡相親。
時年二十二歲的周敏益當時還在東京明治大學讀書,家人趁他暑假返臺休假時為他安排相親。周家祖先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在一八四六年舉家變賣中國大陸家產來臺灣新竹定居,在城隍廟附近經營南北貨,經過三代努力經營及水田購買和開發,到周敏益這一代時已經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並買下了新竹最熱鬧的北門街上的洋房,改名為「周益記」。周敏益父母當時已過世,長兄早年夭折,次兄獨立分家後搬出,整個周益記大宅裡只剩下姨祖嬤(祖父的二房妻)及一位已逝長兄的未過門童養媳。
陳寶釵後來對兒女回憶起相親時見面的情景,提到周敏益穿著西裝英俊筆挺,有一副高挺的鼻梁,確實是一表人才,如果硬要挑剔的話就是臉上還有些青春痘。而當時周敏益還在東京明治大學讀書,之後必須回日本去完成學業,所以婚後可能會有短暫的小寂寞。但是除了這兩個算不上缺點的小因素之外,周敏益完全符合陳母林金英公開宣示以及暗藏心中的條件,算起來是千中挑萬中選的難得對象。縱貫線鐵路已經在一九○八年通車,所以即使新竹有一點遠,坐火車從臺北到新竹不到二個小時的車程,還算可以接受,所以陳天來夫妻就決定將女兒遠嫁新竹周益記家。

第二章 從巴黎寄來的結婚賀禮


陳寶釵的嫁妝曾經登上《臺灣日日新報》的版面,內容之豐富傳頌一時。
由於大哥陳清素、二哥陳清秀都曾被父親派遣至東南亞,長駐印尼、新加坡等地,而印尼盛產鑽石,又是荷蘭殖民地,有豐富的歐洲精品。陳寶釵嫁妝中的鑽石珠寶,甚至包括銅床等都是歐式舶來品,父親陳天來還特別送了一座風琴給喜愛音樂的女兒。而最特別的,是四弟陳清汾(一九一○ ~一九八七)從巴黎寄來的結婚賀禮。
眾所周知,陳清汾是第一個留學法國巴黎的臺灣畫家。畫家謝里法的小說《紫色大稻埕》當中,陳清汾就是貫穿小說的四個主角之一。二○一六年,《紫色大稻埕》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正式上映,曾經轟動一時。戲中的主角江逸安是個熱愛繪畫的茶行少爺,就是取材自陳清汾。但是,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總是有很多虛構情節,例如江逸安的父親有三個老婆(實際上陳天來從未娶妾,是當時富貴人家中的異數),江逸安和大稻埕望族結婚,江逸安父親逼他接家業不要學畫等等情節,與真實生活中的陳清汾大相逕庭。
陳寶釵和小她三歲的四弟陳清汾從小感情就特別好,一直到陳清汾過世前,兩個人都還經常往來。一九二六年陳清汾前往日本追隨日本名畫家有島生馬學習繪畫,在一九二八年又跟隨有島生馬前往巴黎學畫畫,直到一九三一年才返回臺灣。陳清汾離開臺灣留學期間,和弟弟通信互報兩地情況,是陳寶釵婚前最熱中的事情之一。
陳清汾在回到臺灣之後,就將他在巴黎的見聞寫成一系列「巴黎管見」的文章發表在報紙上,系列第一篇文章的開頭就提到他到達巴黎後,第一封家書就是寫給陳寶釵。文末還敘述了對陳寶釵的思念之情,也對於陳寶釵結婚後沒有辦法像婚前那樣頻繁地和他通信有些抱怨。尤其在一九三一年秋天陳清汾回到臺灣之後,因為當時社會環境及習俗的約束,陳清汾無法立即和遠嫁新竹的陳寶釵見面,他對此也感到不滿。
的確,在陳清汾到達巴黎的一九二八年那年秋天,陳寶釵就嫁到新竹,陳清汾為了祝賀二姊的婚禮,特別從巴黎寄來了白色歐式洋裝以及時髦的帽子作為賀禮,陳寶釵也很高興地穿上洋裝戴上帽子和夫婿留下合影。
在婚後第二年,陳寶釵前往東京探望還在明治大學讀最後一年課程的夫婿周敏益。這是陳寶釵第一次遊歷日本,不只參觀了明治大學,也觀賞上野公園的櫻花祭。因為這一趟快樂的旅行,陳寶釵又興起到日本留學的念頭,也熱切地和丈夫討論一起在日本讀書及生活的事情。但事與願違,就在此時,陳寶釵懷孕了,而連續三年,生下長子、長女及次女,養育兒女讓生活忙得不可開交,什麼留學之事,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