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滿額折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魯益師人生轉變的書,包括他的思想轉變、信仰轉變、以及心情轉變。

魯益師忠實地記錄他每個人生轉變的過程,使自己對神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用不一樣的角度省察自己。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魯益師的人轉變,提供人們更新信仰、轉化悲傷的參考。

作者簡介

張雅惠

˙ 政治大學心理系博士
˙ 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
˙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會員
˙ 現任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所長靈性諮商組主任/輔導中心主任

寫在前面

本書是由筆者的道碩論文改寫而成。它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首先源自2019.9.11在「第五屆靈性諮商―創傷失落與全人醫治」研討會發表的〈以卡式細拉悲傷模式探討魯益師傷逝歷程〉。在那一篇文章中,筆者從《卿卿如晤》一書內容發現魯益師的悲傷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很重要卻常被人忽視,若不是第一階段充分的釋放悲傷,魯益師應該很難平靜的進入反思,漸漸找到受苦的意義。

第二階段是2020年將該篇文章擴充為學位論文。在論文中,除了探討魯益師的悲傷,也探討魯益師的信仰改變。以《驚悅》與《卿卿如晤》兩本魯益師的自傳進行文本分析,歸納魯益師兩次信仰的轉變。這本論文是本書的最重要架構。

第三階段是現今,以各家理論綜合探討魯益師兩本自傳的內涵,企圖整合出一套架構,作為理解魯益師信仰改變的藍圖。並在最後,試圖將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向的教牧關懷理論結合,希望能建構實務上能幫助人信仰或悲傷轉化的技能。

在整合各家理論的過程中,我從依附類型理論明白為何魯益師像隻螃蟹或寄居蟹,將自己縮在殼裡。我也從心理合成的概念了解魯益師複雜的思維,其實有來自內在深刻的掙扎與衝突。更在意義系統中看到魯益師一次次超越情感,不懈的追求上帝。

在這三個階段中,我要感謝錢玉芬老師的邀請,林鴻信老師的指導,還有我就讀道碩的導師鄭仰恩老師與論文評閱老師蔡慈倫老師的鼓勵。最後,也要謝謝台神教師學術與發展委員會的審核與橄欖出版社的同意,讓這本書可以出版。

我很懷念在第二階段裡,我一邊在醫院陪著臨終的爸爸、一邊在旁寫作的日子。那時候我離父親很近,好似回到童年經常與父親並肩工作的時光,也感受上帝離我很近。

我2000 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從2002 年開始有服事上帝的感動起,我經歷很多失落,失去幾個對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曾經好勝的我因為「堅強」而讓自己失去悲傷的能力,直到2017 年兩場災難,險些喪命的我終於恢復了為自己的失落而悲傷的能力。我發現「能嚎啕大哭真是幸福」,而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漸漸完整,不再支離破碎。

我自認為這本書不夠神學、不夠哲學、也不夠心理學,更無法達到文學上的流利通暢,只願它讓有過悲傷經驗的人看到一張比較完整的圖,就像感受到一顆比較完整的心。雖然寫的是魯益師的故事,但這也是我經歷上帝的真實體驗,希望能安慰看這本書的你―我相信這是上帝為你安排的。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如果,失落是上帝的旨意,願榮耀上帝的名!!

目次

寫在前面/2
摘要/4
Abstract/6
推薦序1:負傷的醫治者/12
推薦序2:驚悅之閱/14

一 寫作緣起
第一代基督徒的好奇/18
參閱現有相關研究/22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24
本書研究架構/26

二 魯益師的首度歸信
第一部分、《驚悅》文本分析/30
第二部分、從歸信理論看魯益師歸信歷程/44
第三部分、喜悅交織著恐懼形成依附上帝的動力/62
第四部分、依附理論與魯益師歸信/70
第二章小結/94

三 魯益師的喪逝經歷與再次歸信
第一部分、《卿卿如晤》悲傷手札文本分析/100
第二部分、從悲傷理論看魯益師信仰歷程/112
第三部分、以意義系統看魯益師在悲傷經歷中的信仰經歷/148
第四部分、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後再次經歷喜悅/156
第三章小結/160

四 魯益師首度歸信與再次歸信之歸納比較
第一部分、魯益師透過自我反思不斷修正其內在意義系統/166
第二部分、在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而經歷真實的喜悅/172
第四章小結/180

五 從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向教牧輔導探討信仰意義之重建
第一部分、/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理念簡介/186
第二部分、/以魯益師為例探討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適用性/202
第五章小結/208

六 結論與建議
後記:信仰反思與悲傷的自我療癒/216
參考文獻/229

書摘/試閱

【第一代基督徒的好奇】

筆者是第一代基督徒。我的爸爸是風水師傅,從小我跟隨他虔誠的信仰民間宗教。離奇的是,我在西元2000 年受洗成為基督徒。之後,我的人生就不在我的預期中。當基督徒後,我積極參與教會服事、參與開拓教會、帶人信主,現在回頭思想往事,發現自己在服事最積極的時刻也是信仰最脆弱的時候。信仰的脆弱導致兩次生命中極大的意外事件,以及自己四次健康危機。感謝主的不離不棄,讓我能到神學院進修,重新尋求信仰。我自認為我的基督徒生涯經過很多的波折,我的生命似乎也經歷很多次的破碎與重建。我很好奇其他基督徒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很喜歡聽見證、收集見證、分析見證,基督徒的見證常常激勵我。在這本書我打算收集一個經過波折而信主、經過苦難重新恢復信心的名人,我想知道他如何突破思考的徬徨而歸信,更想知道一個堅心護衛主道的人,又是如何從傷心的幽谷登上耶和華的山,再次說:這就是我所倚靠的!我希望透過這本論文鼓勵我自己,如果有機會,希望它也能幫助在曠野徬徨、在流淚谷徘徊的人。

C.S. Lewis(以下皆翻譯為「魯益師」)從1943 年至1958 年之間曾七次登上《時代雜誌》的報導,其三篇作品入選《今日基督教雜誌》的前百大,第一名作品就是魯益師所寫的《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根據傳記書所記,魯益師是在1929 年痛改前非成為基督徒,而且是全英國最喪氣也最不情願回頭的浪子。2 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魯益師的故事有兩個重點:其一是他歸信基督教的歷程,其二是他妻子病逝後的悲傷歷程。魯益師的傷逝歷程不是純然的悲傷反應,也是他的信仰經歷,從某個角度來看,他的悲傷歷成促成他另一波的信仰高潮,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故事,我把這樣的信仰高潮借用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著作《宗教經驗之種種》中所引用法蘭西斯紐曼的「二度降生」3 概念,認為這是一種再次歸信的過程。因此,本書的核心是魯益師在喪慟之後的信仰歷程,為了更清楚了解他再次歸信的內涵,筆者也整理了他第一次有意識歸信基督教的過程,試圖探討魯益師經過傷慟的淬煉之後的再次歸信如何有別於首次的歸信,或者有甚麼信仰信念可貫穿魯益師一生的信仰經歷。為了縮小探討的範圍,筆者在分析兩次歸信歷程的內涵時,會就其對理性思考與情感(喜悅、恐懼與悲傷)等觀點進行探討。

本書針對以下四個主題進行文本探討:
一、 魯益師成年初期的首度歸信經歷甚麼樣的人生歷程?可以用甚麼樣的理論理解魯益師的歸信歷程?
二、 魯益師的喪慟經驗與再度歸信有甚麼樣的發展歷程?有甚麼理論可以理解因悲痛所引發的信仰轉變?
三、 再次歸信與首度歸信有何共同經歷或差異?
四、 如何幫助初信者或悲傷者重新找到信仰意義?

有關本書的第二章主要會聚焦在魯益師首次歸信的自傳《驚悅》的文本分析,搭配歸信理論的交叉對話,再透過意義系統的探討理解魯益師首次歸信的信仰發展歷程。近年來的歸信理論傾向肯定人的理性層面,相信人的歸信行為與個人信念的發展有關,期盼透過意義系統的分析,探討魯益師信仰發展的思想轉變。除了理性層面的探討,第二章也探討情感歸信的動力因素。藉由分析魯益師常表達的情感表現進一步探索情感促成歸信的內在動力。最後根據依附理論的探討,整合理性與感性兩層面的運作機制,擴充意義系統的結構,更深理解意義系統變化的內涵。

本書第三章則針對魯益師喪妻後所寫的悲傷手札《卿卿如晤》進行文本分析,之後透過心理學悲傷理論評估魯益師的悲傷程度,並從悲傷的相關理論看魯益師的悲傷歷程。本章探討的悲傷理論包含階段論、任務論、雙歷程擺盪模式、意義建構論、客體關係理論、與依附理論,透過悲傷理論了解魯益師如何轉化悲傷的心情。由於魯益師在悲傷經驗中表現明顯的信仰經歷,筆者將之視為再次歸信的歷程,同樣也透過意義系統與依附理論進行信仰歷程探討。換句話說,第三章同時探討魯益師的悲傷與信仰歷程。由於悲傷與信仰改變有高度相關,在悲傷經驗中探討信仰經歷將可看到二者如何關聯,能更細緻的看到悲傷轉化所帶來的歸信歷程。

本書第四章歸納比較魯益師首次歸信與再次歸信的共同點或差異,這樣的歸納比較也可以看出苦難與悲傷經驗對人的信仰之影響。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魯益師兩段信仰歷程表現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色,是否也影響信仰歷程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發展的研究上,個體發展的連續性是個重要的議題,魯益師的信仰發展是否表現出連續性的內涵,值得探討。為了探討信仰發展的連續性問題,本研究將參考魯益師其他著作,比如《返樸歸真》、《詩篇擷思》、《四種愛》、《痛苦的奧祕》等書,歸納其重要的神學思考,就相關的神學主題進行比較分析。

從第二章至第四章都環繞著魯益師個案的研究,到了第五章將針對實務上悲傷的教牧實務的主題進行探討。由於魯益師的悲傷經歷曾經安慰很多悲傷的基督徒,而魯益師的歸信經歷也鼓舞很多信仰懷疑者歸信基督教。不管是悲傷經驗,還是歸信歷程,都是人生的敘事。基於此,本書最後第五章嘗試以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的教牧輔導角度探討如何幫助初信者與失落悲傷者,希望所得研究結果對於基督徒的牧養實務有幫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