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焦土故事:全球資本主義最後的旅程(簡體書)
79折

焦土故事:全球資本主義最後的旅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79274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類正處於數字時代,更準確地說,是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當所有人都驚嘆於互聯網的快捷便利和無所不能時,卻很少有人思考過它如何被發明出來,受到何種控制,以及對人類的真正影響。

喬納森·克拉裡說出了數字資本主義中顯而易見卻從未被正視的社會病症,戳穿了人類因科技而快樂的假象。“焦土”意味著一個富有生機的地方退回到貧瘠的狀態,同時喪失復蘇的能力。人的異化、社會凝聚力的渙散、自然資源的枯竭……這些問題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前所未有地加劇。作者懷著赤子之心,極富洞察力地深挖這個時代的病源,並邀請所有人加入尋找未來出路的隊伍!

作者簡介

作者:

喬納森·克拉裡(Jonathan Crary),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史家和藝術理論家,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與理論邁耶·夏皮羅(Meyer Schapiro)講席教授,區域出版(Zone Books)公司創始人之一。另著有《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等暢銷書。

 

譯者:

馬小龍,資深譯者,長期從事英文翻譯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1.一個被互聯網構造的世界,適合人類生存嗎?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早已不是人類的工具那麼簡單,而是能夠將上億網民的日常、情感、社會生活裹挾進去的世界。在一些樂觀的互聯網使用者眼中,有了互聯網,生活變得方便快捷,人類可以變得無所不能,一切顯得那麼美好。然而我們需要發出疑問——一個由互聯網所構造和主宰的未來世界,是否適合人類追求終極的幸福?

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日常使用的互聯網,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互聯網復合體”——而且在一個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的這個時代,它越來越由意識形態、商業的逐利衝動、泛濫的消費主義所推動。喬納森·克拉裡敏銳地看到,“互聯網復合體”是維持資本主義運作的工具,而不是為了普通人服務,甚至將網絡的普通使用者變成供給它養分(消費和數據)的俘虜。

喬納森·克拉裡在這本以時評小冊子的風格所撰寫的作品中,提出了三種人類所面臨的巨大社會和道德風險:1、原子化的社會——人類失去了平等和真實人際溝通;2、意義的褪色——在技術的不斷強化中,人類可能會失去能動性和創造力;3、真實的消散——全面覆蓋人類生活的數字景觀,會剝奪人類情感交流的空間。作者借《焦土故事》發出警告:這種由數字資本主義所控制的未來,會讓人類文明變成一片焦土。

 

2.面對權力、資本與技術的共謀,以人本主義立場捍衛人類生存的防線。

在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世界裡,任何創造發明作為實現人類福祉的“手段”,都不應該剝奪人類作為“目的”的主體性。然而,喬納森·克拉裡在《焦土故事》一書中,從人本主義的立場出發,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斷扭曲和侵蝕人類主體性的互聯網,它通過眼球追蹤、紅膜掃描、面部識別等技術,使得人類成為敏感數據的生產者,最終淪為互聯網數字化控制的受害者。

而長期的數字化生存會進一步侵蝕、瓦解人類認知真實世界的感官系統。線下的人際交流被數字媒介和機器合成的聲音與影像取代,人類豐富複雜又難以揣摩的面部表情、聲音、肢體接觸統統消失,代之以類型化的數字模型;人類感知自然界的視覺、聽覺、觸覺,乃至心靈的敏感,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收窄鈍化。

 

3.藝術家的敏銳、哲學家的批判,一本令人絕望,又耳目一新的佳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與理論教授、全球資本主義尖銳的批評者喬納森·克拉裡,以一種直白的,甚至咄咄逼人的態度,用令人信服的邏輯和證據,對今天的互聯網生態給予了致命一擊。這一擊砸碎了鑲嵌在“互聯網”這個時代名詞之上的亮片和金箔,也重新點燃了重塑未來的火炬。《焦土故事》照亮我們因為陷在互聯網的數字世界裡太久而已經奄奄一息的人類想象力,它鼓勵我們思考什麼是人類應該擁有的生活。

 

4.胡泳作序推薦,汪民安誠摯推薦,寫給每一位置身於“互聯網復合體”的中國讀者。

今天,很少有人會說,目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軌跡可以持續下去,而不會對文明和支持生命的脆弱的生物圈造成災難性的和不可逆轉的破壞。然而,像克拉裡這樣的人——直言不諱地把一個永遠在線、晝夜運轉不停的星球比喻為“焦土”,提出激進的、令人震驚的、毫不妥協的主張,呼吁某種形式的“生態社會主義或無增長的後資本主義”——堪稱鳳毛麟角。

——胡泳

推薦序 超越數字時代,走向更好的世界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喬納森·克拉裡(Jonathan Crary)2013年的著作《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探討了21世紀資本主義擴張的不間斷進程帶來的一些破壞性後果,特別研究了無眠時代的到來如何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和體驗,並模糊了反復強化、無處不在的消費主義與新興的控制和監視策略之間的區別。現在,市場在時鐘的每一個小時都在運作,把人們推向無休無止的活動,侵蝕著社區和政治表達的形式,破壞了日常生活的結構。

工作時間與非工作時間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正在破壞工作日的概念。一些受影響最大的工人已經認識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上網工作的能力,初看起來是一種新發現的自由,但最終卻成為一種時間奴役的機制。

克拉裡描述了對個人注意力的持續管理,以及當代技術文化的強制程序對感知的損害。同時,他有力地論證了,人類的睡眠與 24/7 連續運作的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不相容的,希望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拒絕破壞世界的增長和積累模式。

在我們還在繼續理解“24/7 資本主義”的影響和後果的關鍵時刻,克拉裡在2022年為我們帶來新著《焦土故事:全球資本主義最後的旅程》。這部著作拆穿了社交媒體可以成為激進變革工具的假設,並認為跨國公司的網絡和平臺在本質上與可居住的地球或建立平等的後資本主義生活形式所需的人類相互依賴不相容。

本書對由西方而盛行全球的技術消費文化和互聯網創造的無數數字景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結合兩本書來看,克拉裡認為一個可持續和可生存的未來,必須拒絕跨國資本主義

的全面控制,和人類對在線模擬的日益沉迷。在集體干預的緊迫性方面,他的想法具有挑釁性,而對目前全球處於災難邊緣的描述方面,則令人震驚地準確。

今天,很少有人會說,目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軌跡可以持續下去,而不會對文明和支持生命的脆弱的生物圈造成災難性的和不可逆轉的破壞。然而,像克拉裡這樣的人——直言不諱地把一個永遠在線、晝夜運轉不停的星球比喻為“焦土”,提出激進的、令人震驚的、毫不妥協的主張,呼吁某種形式的“生態社會主義或無增長的後資本主義”——堪稱鳳毛麟角。

《焦土故事》松散地組織在三個無標題的章節中,第一部分首先調查了“互聯網復合體”(the internet complex)的景觀。“互聯網復合體”是克拉裡在本書中使用的一個新名詞,用來描述大量的數字平臺、協議和物理基礎設施,這些平臺、協議和基礎設施已經“與 24/7資本主義的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範圍密不可分”。在這一部分,克拉裡試圖解構“互聯網復合體”的意識形態運作,以表明它如何滲透到社會現實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令個人在政治上無能為力,並被剝奪了對生活時間的感覺。

為做到這一點,他首先提供了一個關於互聯網的簡要歷史說明。從其作為軍隊和後來的制度化研究組織所採用的工具開始,克拉裡指出,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大規模商用是“資本主義的重新配置”所驅動的現象。對他來說,這種修正的資本主義模式的特點是廣泛實施“非正式、靈活和分散的勞動形式”。然後,克拉裡將互聯網的商業化與新自由主義政治的出現以及社會機構的日益經濟化聯繫起來。由此,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互聯網及其無數的產品和金融服務,並非出於解放個人以走向更大形式的自治或為集體能動性創造條件的願望,而只是為了將個人改造成利用自身人力資本的企業家。

互聯網作為一個平等和民主的數字平臺的流行概念被克拉裡否定了,他反而認為這一無所不在的網絡是“全面瓦解社會的全球性機器”。為支持自己的觀點,克拉裡做了很多理論上的標示。從馬克思、德波、阿倫特、德勒茲和伽塔利等人那裡吸取觀點,克拉裡重新考慮了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他指出這些平臺業已成為“成癮、孤獨、虛假的希望、殘忍、精神錯亂、負債、浪費生命、記憶銷蝕和社會解體”的新引擎。問題產生的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完全接受互聯網進入社會存在的最深處,在這些深深的裂隙中,互聯網無休止地宣布它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任何不為它的協議所吸收的生命的渺小。

根據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觀點,互聯網及其支持平臺是推動“行為的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 of behavior)的工具,集中體現了一種美國式的技術消費模式,世界上其他地方對這種消費模式幾乎無法抵抗。克拉裡接著指出,互聯網促使個人變成了數字消費者,就連消除“數字鴻溝”的舉措,實際上也不過是為了擴大熱衷於購物、玩遊戲、瘋狂追劇,以及其他揮霍和上癮活動的消費人群。

路德維希·賓斯萬格(Ludwig Binswanger)在20世紀50年代曾這樣描述:“擁有獨立自主的自我人格被拋棄了,主體就這樣把自己交給那些關乎人類生存的力量,但這些力量與自己卻格格不入。”今天,我們大可以這樣說:主體把自己交給了算法。

第二部分介紹了技術資本主義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徵。在這裡,克拉裡描繪了我們與數字技術之間不斷變化的、經常處於從屬地位的關係。對他來說,技術官僚資本主義的決定性特徵是一個“人類能動性和創造力被刪除”的世界。與第一部分一樣,克拉裡在此處涵蓋了大量的理論,以表明科學和技術創新如何被資本主義的利益所驅動,而不是服務於人類的目的性或需要。人工智能、5G 網絡和IOT(物聯網)被用作案例研究,體現了當代社會如何被轉變為一個巨大的數字工作場所,它將速度、“連接性”和淺層數據流的原則置於社會群體或個人之間的任何“深層”或有意義的互動之上。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消費和交換的節奏越來越快,這樣的態勢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對克拉裡來說,當“人類的生產力不僅僅是被技術所增強,而是被技術所取代”時,資本的極限就出現了。雖然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新的勞動和商品生產的規律,但必須認識到,無論技術的能力如何,人類將永遠保持相對於資本體系的內在價值。

不過,確切地說,資本的復興特性將如何瓦解並迎來一個“後資本主義”“超越現代性”的交換系統,克拉裡基本上避而未談,轉去描述“現在主義”(presentism)作為互聯網復合體的一個基本特徵的意義。他認為“現在主義”包括所有旨在廢除時間或企圖在“實時”中運作的技術創新,這些創新賦予“現在”特權,並促進了實時性和當下可用性的幻覺。像保羅·維利裡奧(Paul Virilio)和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等學者也同樣評論了“時間的凍結”是現代性的一個決定性特徵。在克拉裡看來,我們對實時消費的期望越來越高,鞏固了當代經濟運作“不受空間、物質或時間限制”的概念。如此發展的後果是,人們所能接受的未來,只會是對當前體系的強化和延續,一切無法預見和不確定的情況都要減少和避免。

最後,雖然最短,但《焦土故事》的第三部分可以說是最吸引人的。克拉裡將筆鋒從對互聯網復合體的批判轉向探索視網膜掃描的興起和面部識別技術的普及,他認為這是“監控資本主義”的一個附屬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理論,特別是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以及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景觀”概念,對克拉裡的思考至關重要,盡管這兩個理論在他的批判中都顯得不夠成熟。克拉裡研究了我們對數字景觀的沉浸是如何侵 蝕將社區聯繫起來的粘合劑的。他認為技術官僚價值觀的目的是將欲望、需求和願望的力比多衝動與文化產品融合在一起,強加給人們一套順從的行為。他具體解釋了數字技術的“遊戲性”和“創造性的可能”如何開啟了新的統治和服從的技術。

在克拉裡看來,計算機化語音和人工智能面部識別技術的發展,正在削弱我們與他人聯繫和共鳴的能力。正如他所說,“我們逐漸失去在時光沉澱的尺度上去凝結一張面孔、聆聽一個聲音的能力,我們逐漸失去了在一生的經歷中把握那些跡象和聲響的能力”,“隨著我們以一張臉、一個聲音或兩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增加與機器的互動,空洞的情感和表達便充斥到大量的場合當中”。

在克拉裡的筆下,臉部視覺 - 語音聽覺的歷史被作為一種營銷工具加以研究,並用來揭露人類“去身體化”的地位,直至眼下我們越來越被機器訓練得像機器一樣。克拉裡隨後借鑒了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思想,布伯認為臉是非常重要的,構成人類相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臉部表情是當事人決定是否交談(或避免交談)的一個關鍵,而生活的核心就在於引發對話或提出對話可能性的會面。這即是布伯所說的“身處鮮活世界”的生命。

隨著新的數字通信平臺(Zoom、Twitter、Facebook等)的興起,很難否認克拉裡的說法,即我們正在看到“情感的逐步機械化”,這種情況正在侵蝕身體相見的真實性和不可預測性。隨著越來越多的平臺採用語音技術,人類的語音被處理成行為信息,而機器人的聲音被用來模擬與用戶的情感互動,同時不斷升級,聽起來更討人喜歡和值得信賴。然而,無論如何升級,模擬聲音也是毫無生機的,只是我們越發失去了辨別模擬聲音與真人發聲的敏感性。

而在網絡文化廣泛傳播之前,阿甘本(Giorgio Agamben)便撰文指出,破壞和掏空語言的社會效能的一種方式,就是貶低面部的價值。而現在,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將人們的目光、聲音和面部從社會空間和人際交往中剝離出來,已經不存在任何限制。所有這一切都成了監控和分析的物件,雖然目的和用途各異,但重要的目標是將人類更加平順地納入機器系統和機器操作之中。

這一部分還探討了“視覺無知”(visual illiteracy)的概念。克拉裡宣稱, 我們24小時不間斷地消費來自電視屏幕、智能手機和大眾媒體的數字圖像,再加上日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類失去了感知大自然創造的微妙色彩的能力。我們幾乎變成了色盲。在視覺上成為文盲的結果,是對我們身處的自然環境的集體漠不關心和冷漠。也因此,克拉裡認為,我們與自然色彩來源的分離推動我們消費更多的人造色彩,此種產業的興旺正在對全世界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正如他提醒我們的那樣,今天生產的大部分合成顏色來自塑料和其他有害物質,這些物質繼續大量地污染環境。

總體而言,《焦土故事》為圍繞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有益性而產生的越來越多的不滿增添了一個亟需的批評聲音,這些不滿情緒正日益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通往與地球上脆弱的生態系統相協調的新的可持續生存模式的道路,不會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可能會抽象地對資本主義使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和物種變得可有可無或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表示遺憾,但我們仍然堅持那些去身體化的常規,並且抱有一種幻覺,認為互聯網復合體在某種程度上並非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果真如此,那麼問題來了,什麼能讓我們從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慣中動搖,並促使我們不僅承擔個人責任,而且采取集體行動,以避免生活的世界成為永久的焦土?

克拉裡沒有為上述問題提供任何規定性的解決方案,這削弱了他對“無增長資本主義”的呼吁。在這本精煉的小書裡,盡管新見迭出,不無啟發,但作者沒有指出技術官僚文化的參與者應該如何“從根本上拒絕”這類社會控制機制,來重新獲得真實的自我意識。

由於涉及如此廣泛的主題和思想,閱讀時感覺克拉裡的分析和觀點有時進展太快,難以形成充分論證。此外,章節標題、引言或總結性論點的遺漏,也使確定本書的中心理論主題成為問題。盡管如此,《焦土故事》仍然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為我們的技術官僚數字文化中的生活、工作和消費,帶來了新鮮和富有想象力的視角。

 

 

目次

 

推薦序 Ⅰ

 

第一部分 001

現代工業文明讓世界處在消亡的邊緣,社會形態和社區的消亡與人類共同依賴的地球生物系統的消亡捆綁在一起。當前,我們正在經歷資本主義最後的階段——焦土階段。

 

第二部分 063

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新功能的開發和部署,讓銀行和金融業、安保和情報機構以及軍方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第三部分 111

計算機生成的各種圖像四處泛濫,極大地加劇了我們的感官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割裂。人們對色彩的感知變得淺薄,對生活環境的點滴消逝也變得不那麼敏感。

 

注釋 161

書摘/試閱

第一部分: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資本主義最後的階段——焦土階段(scorched earth phase)。這個術語在軍事上的意思是破壞維系生命的基本資源,使其無法為被征服者或敵軍所用。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焦土之地是指一個富有生機的地方退回到貧瘠的狀態,同時喪失了復蘇的能力。這是一片十分幹旱的土地,土壤受到化學農業的破壞,沒有水源,它的河流和含水層被毒素污染,空氣也被污染。焦土資本主義極具破壞力,使任何群體或社區無法再去追求自給自足、自治或相互支持的生活模式。

從詞源上看,“scorch”(焦)一詞潛藏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古法語中的“escorchier”(扒皮),意思是剝去或撕掉身體的表皮,使肉體暴露在外。用來孕育生命、保護生命的地球保護層一直都在耗損。燒毀亞馬孫森林、珊瑚礁白化、在大河上修建水電站大壩,以及溫帶草原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等,都在加速地球保護層的耗損。

英語動詞“scorch”一直有焚燒表面直至物體顏色和質地達到焦煳、幹癟的含義。這就是我們人類現在的居所——一個凄涼荒蕪的世界,幾乎失去了色彩,失去了那無形但又生動的獨特性,失去了賦予我們生活意義的獨特性。色彩,具有無法量化的質感,代表了我們的愛和希望,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類與地球之間的聯繫。

 

 

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如果還會有一個適合人類共同生活的未來,那麼它應該是一個“線下”(offline)的未來。這個未來必須擺脫那些正在荼毒世界的各種系統,以及7乘24小時全天候運作的資本主義。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裡能夠存續的東西有很多,但網絡必將成為一片廢墟的破碎的角落。在這片廢墟之上,則可能會出現新型的社區和人際關係。如果我們是幸運的,當前這個數字時代會是短命的,並會被一種多元物質文化取代。這種文化融合了新舊兩種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彼此依賴、相互合作的觀念。

當前,隨著環境和社會狀況的日益惡化,人們逐漸意識到,互聯網復合體(the internet complex)給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蒙上了一層陰影,它的毒害已經達到了勢不可當的地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也感受到了這一點,同時在默默地承受著它破壞性的後果。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數碼產品、享受數字服務,而真正掌控它們的則是那些跨國公司、情報機構、犯罪集團和反社會的億萬富翁。對於大眾而言,互聯網復合體像一個無情的引擎,不斷地造成上癮、孤獨、妄想、殘忍、精神錯亂、負債累累、揮霍浪費、記憶衰退和社會解體等一系列問題。它那些被吹捧出來的優勢,在這些個人問題和社會危害面前,顯得不值一提。

 

 

第二部分: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詳細闡述了技術科學崛起的一些歷史條件。他指出,在19世紀,曾經公認的科學在本質上發生了改變。當時人們認為,科學研究要想有意義或有價值,它就必須具有製造某種應用、產品或實用技術的潛力。“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他犀利地寫道,“是發明方法的發明。科學不是通過原則來定義自己,而是通過結果來定義。科學已經成為一個各種實用主義的點子倉庫”,實用主義指向非常明確,就是那些商業的、能夠掙錢的應用。懷特黑德注意到,19世紀後期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將抽象的知識、技術和源源不斷的創新結合在一起。

現代國家資本主義(state-capitalism)對科學的要求(懷特黑德、馬克斯·韋伯、赫爾穆特·普勒斯納等人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做出界定),和一波又一波的“應用”潮,已經把我們帶到了災難的邊緣。目前,對“科學”進行歌頌,就是一種混淆視聽的手段。目的是不讓人認識到,西方科學和資本主義是緊密結合的。這是一種災難性的結合,同時給人們一種錯覺:“科學”將把我們從“科學”自己製造的災難性成就中拯救出來,當前不斷瓦解的地球系統就是它突出的災難性成就。

 

 

第三部分:

眼球追蹤的實際工作原理和它的名字一樣,就像獵人和獵物之間的關係。正如“奪人眼球”這個成語所講的那樣,這是一種以捕捉為目標的跟蹤技術。隨著新一代數字顯示器的出現,眼睛不受控制或不受干擾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一些特定的功能也進一步提升了眼球追蹤與狩獵活動之間的相似度。LED投射到瞳孔和虹膜上的光束,瞄準的正是眼睛的徑向結構,其由多個同心圓組成,是真正意義上的靶標。與許多新型火器和其他武器一樣,眼球追蹤以紅外線(IR)來瞄準觀察者。人類的眼睛看不到紅外線波長,因此身體不能像對強烈的白光或陽光那樣,通過閉上眼瞼或把頭轉開來保護自己。它不會引起“厭惡”反應,也不會導致瞳孔收縮——這有利於數據的收集。紅外線不僅是看不見的光,而且其產生的熱也是感覺不到的。紅外線會提高眼睛的內部溫度,實際上是在“烘烤”眼睛,損害裡面的組織。醫學研究表明,接觸紅外線可導致白內障、角膜潰瘍和視網膜燒傷。毫不意外,眼球追蹤的這一特徵與所謂的定向能量武器的特徵相符,定向能量武器正是利用光譜中選定的波長對目標進行打擊或摧毀。

 

 

眼下,焦土資本主義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稀缺性,正危及著地球上數十億人和其他形式生命的生存。極端的社會不平衡、殘酷的掠奪、對生命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的破壞,都是薩特所說的“另外那些人類的實踐”導致的後果。但他堅信,那些設法重建(哪怕是暫時的)人類關係中受損的基礎部分的群體和共同體的“共同行動”,可以作為對這種暴力的響應。被孤立起來的人終究會發現,“共同行動才是實現共同目標的唯一途徑”。

盡管全球資本主義已經千瘡百孔,難以補救,但它仍然被一些人所維系,他們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隱私權、遠離“他人”的自由,以及對任何公有化的警惕。互聯網復合體持續批量生產孤立的個體,阻止人們相互合作、相互關聯,扼殺互惠和集體責任出現的可能性。

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門檻離我們已經不遠了,最多也就是幾十年的事情。但是,除非積極預設新的共同體和平等主義自治的建設能力,共享所有權,並照顧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否則後資本主義只會孕育新的暴虐、區域專制,在更糟糕的情況下,稀缺性的面貌會變得難以想象的野蠻。薩特認為,新出現的不服從行動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可以擺脫對“反社會機器”的順從,將被動和孤立轉變為新的團結。他說,革命性的團體在應對緊急狀態時,可以定義自己的時間性,並決定“未來到來的速度”。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生機世界正在遭受焚燒擄掠,想要為地球上的生命和我們彼此開創一個新的未來,留給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4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