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79折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7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4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建立數位浪潮下的新親子關係
45 堂「滑世代」父母最聰明的親子教養課!

»孩子不愛家長陪,只愛手機陪?
»孩子總是躲在房間內,一直玩遊戲?
»孩子未來想當電競選手,該不該鼓勵?
 
網路科技無遠弗屆,數位生活悄然深入家庭,正逐漸改變你我生活樣貌,同時也為家庭與親子關係,帶來新的挑戰與風暴。我們該如何擁抱與善用新科技?又該如何拉近數位原住民與新移民之間的跨代隔閡?

劉容襄老師以所學的「數位科技與家庭教育」議題,多年來到各地架構設計講座、課程與工作坊,與教師與家長分享及交流。在教與學的實戰過程中,讓不少理念經由落實而看見成效,並連載於《國語日報》「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專欄。書中透過這些真實的「數位與教養」生活情境,整理出一篇篇有趣又有效的親子「數位生活劇本」。幫助家庭成員一同建立並享受溫暖又豐富的數位新生活。

★Tips:拉近親子關係小祕訣
祕訣一、遵守三一律
親子一起選擇遊戲,才能一起玩;一起玩,才能一起聊;有互動,才能再選擇,讓彼此產生更多共同語言,同時理解孩子現狀。

祕訣二、調整步調
數位時代可以快但不要急,允許忙但不要亂,掌握數位工具與善用,找回專屬自己的節奏。

本書特色

★針對滑世代溝通的數位教養寶典,以參與取代限制,幫助家長建立親子交流的頻道。
★建立數位時代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全家人的數位思辨能力。
★共學數位新科技,打造學習型的數位家庭。
1.幫助孩子釐清網路與現實,建立正確的網路社交禮儀。
2.引導孩子養成正常作息、控制情緒,培養良好的數位情商。
3.學會控制欲望,合理分配時間與金錢。
4.重視個人隱私,分辨網路詐騙,學會在網路上保護自己。
5.巧妙運用3C工具,傳遞與凝結家庭情感。

名家推荐

兒童與家庭專業領域學界人士與媒介齊聲推荐
黃迺毓|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專文推荐
左燕妮|臺灣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呂思瑜|佳音廣播電台台長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林益如|臺灣電視台新聞主播
唐先梅|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教授
涂妙如|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張鑑如|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總主持人
曾國生|好消息電視台執行長
劉慈惠|豐盛品格培訓中心執行長(前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

容襄有趣又貼近生活的45堂數位教養課,有助於降低現代家長的焦慮與迷思。─左燕妮|臺灣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本書有許多善用數位媒介拉近家人關係的小妙招,值得一讀再讀。─呂思瑜|佳音廣播電台台長

數位時代來臨,「數位教養課」引導家長善用數位優勢幫助孩子學習,又不擔心孩子沉溺於數位媒體!─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容襄老師的數位教養課,教我聰明運用科技親子共學,「滑世代」家長們必讀!──林益如|臺灣電視台新聞主播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筆,提供家長實務上可以處理的方式,如3C產品的使用孩子可能比我們更黏貼,如何運用方法,讓孩子的喜好轉化為家庭活動中更美好的設計,而非緊張的3C使用爭議。──唐先梅|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教授

在數位浪潮來襲的今日,現代家庭已無法迴避數位工具在生活中的角色,而如何不至於在數位浪潮中載浮載沉甚或雙雙溺水,讓親子關係陷入危機,真的需要專家領航。讓我們乘著容襄老師的「數位教養課」,一起在數位浪潮中乘風破浪!──涂妙如|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容襄老師的數位教養建議,深入淺出,具體實用,適合現代親師閱讀。──張鑑如|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總主持人

劉容襄老師在本台的分享,帶給許多觀眾祝福,相信也能祝福看此書的您!-曾國生|好消息電視台執行長

非妥協讓步的諸多巧思妙計,將幫助家長在數位教養上,學習與體會三一律的親子雙贏!─劉慈惠|豐盛品格培訓中心執行長(前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劉容襄

有編劇背景,作品涵蓋電視、電影和舞臺劇,曾入圍金鐘獎編劇獎項。博士時期,研究數位時代下親職學習議題,將傳播、戲劇和家庭教育之理論、應用與研究做跨界融合。近年來,常從家庭教育視野舉辦工作坊、講座,與師長分享生活中的各種議題。

個人簡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豐盛品格培訓中心計畫顧問
»臺灣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常務監事
»佳音電台(FM90.9)「生活家一筆」製作/主持人
»國語日報<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專欄主筆
»媒介與家庭文創工作者

推荐序

讓3C成為教養好幫手
黃迺毓(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

親子之間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永遠不會改變的是愛,為了愛與被愛,當父母絕對是划得來的投資。

雖價值與目的不變,挑戰和方法卻會因環境而需要調整,例如:我們小時候,電視開始成為強勢媒體,當時家長敵愾同仇的對象就是電視,抗爭針對節目不是機器,因為有些節目「教壞」小孩,浪費了家長和老師辛苦的耕耘。時到今日,3C早接觸我們的孩子,其包羅萬象的內容更是無孔不入的取代了電視,電視機好管制,手機則太難了。父母的教養恐慌終究怎麼都擋不住,何況父母本身也大量使用3C產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作者劉容襄既有傳播又有家庭教育的專業背景,他深信,重點不在於「什麼機」,而是家庭生活中這些「機」的角色。在讀博士學位期間,他開始配合專案研究,進行親職講座,我們驚喜的發現,家長其實可以不必有教養恐慌,反而需要透過學習,將危「機」變為契機,與其對抗3C而兩敗俱傷,不如與3 C攜手合作,讓3C成為教養的幫手,如虎添翼。

容襄做為一位非常用心的父親,他更是將親職當作行動研究,深刻的觀察和體會,認識3C這個經常被抹黑的敵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出書不是他有企圖的計畫,寫作卻是他真誠的分享,願你我在字裡行間,逐漸梳理出自己跟3C的友好關係。

作者序

數位教養 家長必修的一堂課
劉容襄

記得二〇二〇年全球疫情升起,連帶的臺灣也籠罩著一片不安,在「低接觸」原則下,需要「面對面」的工作幾乎停擺,我的講座與工作坊戛然而止,唯獨兩場「數位與親職」講座卻沒「退場」。

主辦單位為了讓我安心,提前傳來符合防疫規定的現場安排與人流管控的場勘照,並註明沒抽到簽的家長只能在家看直播,一方面對主辦單位的細心感到窩心,同時也發現照片中整齊劃一的座位有如一片「電路板」。

該連的要連,不該連的不要連,讓訊號暢通,電路板便要發揮作用,才足以提升良率。職場重視良率,家庭亦然,在數位時代裡,如何有效的連接起親子間的訊號,始終是家長最關心的議題。

這些年來有幸將所學的「數位科技與家庭教育」議題和各地教師與家長分享及交流,在邊教與邊學的歷程中,讓不少理念經由落實而看見成效,同時也有機會修正一些過去自以為是的觀點,這一連串真正「在地共學」歷程,對我彌足珍貴,有助於讓我的所思所言符合真實的生活情境。

這些真實的「數位與教養」生活情境,更藉由《國語日報》「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專欄逐一呈現。當初有計畫的依著研究架構設計講座、課程與工作坊,因此,專欄中看似單篇的文章,其實都已有專屬的「歸類」,可能跟我編劇背景大有關係吧,總是在想好故事架構、完成分場大綱後才進行內容撰寫。

若將本書視為數位教養的「學習劇本」,故事架構該為「在看似不可逆的數位時代裡,家長與教師須先認識數位現狀,並理解可能會有的潛在風險,同時學習善用數位科技,以增進工具性知識及情感性關係,最終盡力讓全家人共同面對新的挑戰與願景。」

在上述架構下再將各章視為分場大綱,開場便是提醒家長,當數位浪潮來襲,親子間需要各就各位;第二場,介紹國外至國內共同意識到的潛在風險,進行提醒與因應之建議;第三場,分享許多家庭中,善用科技增進家人關係的有效方式;第四場,進一步提供如何掌握數位家庭的不同學習型思維;尾聲則為面對看似不可逆的數位趨勢,家人間可以認真思考的願景。

數位生活之於家庭,不同故事天天上演,這本書雖名為《數位教養課》卻不是生硬的教科書,你可以透過這四十五堂課當作自學閱讀與思考,當然更適合以讀書會方式進行,每周與關心數位教養的夥伴共讀一堂課,彼此分享、提醒與關懷。

黃迺毓教授是我亦師亦友的恩師,她常說:「家人間,要為了愛而學習。」面對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我總看見一位又一位為了愛而學習的家長,也因為這些家長的付出與回饋,讓各處的「數位教養課」一直有溫度的持續著。

最後,謝謝國語日報的好友們、情同家人的好夥伴與陪我面對數位時代挑戰的家人,一起學習,真好。

目次

推荐序 讓3C成為教養好幫手
作者序 數位教養 家長必修的一堂課

第一章 數位浪潮來襲,你和孩子準備好了嗎?
第01課◆我們和孩子談的是同一件事嗎?
第02課◆我們與數位原住民的距離
第03課◆我們與新科技的親職保衛戰
第04課◆別跟孩子的數位生活說不
第05課◆數位裝置不等於數位學習
第06課◆看過孩子的「數位房間」嗎?
第07課◆網路就像吃角子老虎雞
第08課◆數位時代的閱讀節奏

第二章 十大數位警訊,你和孩子都發現了嗎?
第09課◆數位警訊1:暗夜裡的藍光
第10課◆數位警訊2:繳不完的帳單
第11課◆數位警訊3:不受控的情緒
第12課◆數位警訊4:被看光的隱私
第13課◆數位警訊5:會傳染的暴力
第14課◆數位警訊6:新沙發馬鈴薯
第15課◆數位警訊7:霸凌的黑布幕
第16課◆數位警訊8:遲緩的感受力
第17課◆數位警訊9:性好奇的陷阱
第18課◆數位警訊10:詐騙無所不在

第三章 善用數位科技,新遊戲規則親子都滿意
第19課◆新科技發功,家庭、學校、產業三贏
第20課◆家長變學生,來一場3C親子任務
第21一課◆善用數位工具,跟阿公阿媽傳情意
第22課◆親子聯手,電子卡片拉近情感
第23課◆數位工具協助社交,而不取代社交
第24課◆讓孩子用數位技能,帶全家趴趴走
第25課◆帶阿公阿媽來一場數位初體驗
第26課◆哏圖大出擊,跟老師說「我愛你」
第27課◆四階段練習,把3C當成學習工具
第28課◆親子共玩數位遊戲,從敵我到隊友

第四章 共學數位科技,打造學習型的數位家庭
第29課◆數位能力加持,送出最貼心的禮物
第30課◆親子遵守「三一律」,玩3C不沉迷
第31課◆規畫非科技遊戲,打造學習型家庭
第32課◆別讓全家人的假期都跟3C一起過
第33課◆遠距上課也要和3C保持社交距離
第34課◆除了限制,更要分享數位科技經驗
第35課◆真心陪伴,讓跨世代共學更有心意

第五章 數位無所不在,要給孩子怎麼樣的未來?
第36課◆關於網購,家長要提醒孩子幾件事
第37課◆肯定孩子,不能只是「按讚」
第38課◆教孩子認識世界,別只會用Google
第39課◆除了科技生活,也要到山林走走
第40課◆孩子熱中網路交友,家長能幫什麼忙?
第41課◆別讓對話被社群簡訊取代
第42課◆科技複製的寵物,還是你的寶貝嗎?
第43課◆當你的聲音,不是你的聲音時
第44課◆電競新產業,年輕人也可能是老人
第45課◆孩子想當電競選手,該不該鼓勵?

書摘/試閱

第01課 我們和孩子談的是同一件事嗎?

我朝著書房大喊:「快出來吃飯!」
書房內的人不為所動,我耐不住性子,又朝內大吼一聲,裡面發出不耐煩的聲音:「等一下啦!」
我又等了一會兒,奇怪,人怎麼還沒出來,是當作耳邊風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在餐桌旁對著書房喊著:「快來吃飯!」但書房內毫無回應,當你扯破嗓子繼續喊後,書房才傳出不耐煩的回聲:「等一下啦!」為什麼還要等一下?因為孩子此刻可能正在「戰場」上「廝殺」,因為離不開身,所以還要「等一下」。
親子間說著「各說各話」的平行語言,想必早已經在許多家庭中重複上演著,也許你會問哪有各說各話?我要孩子吃飯有錯嗎?當然沒錯,不過家長關心的是熱騰騰的菜就快涼了,而孩子在意的是,如果突然離線,會被隊友唾棄,所以家長想的是健康,孩子在乎的是同儕。
親子間在同一個情境中,卻未必「關注」同一件事,親子「各說各話」的情境,在數位時代更是明顯。
如果,進一步追問家長,你知道你的孩子都玩些什麼電玩嗎?
我聽到的答案多半是:「就是那些打打殺殺的呀!」
當我繼續追問:「但電玩多半都是這一類的,請問你可以說得更具體一點嗎?」
「就是那些畫面很複雜,讓人眼花撩亂、頭暈目眩的那種……」通常我聽到這樣的回答就不會再追問下去,而且也大概有底了。簡單來說,就是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在玩什麼遊戲。
為什麼需要知道孩子在玩些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辦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與他聊天。
在和家長討論數位時代的親子關係時,我喜歡讓家長填一份紀錄單,請他們花一週的時間,記錄家裡數位裝置的使用情況與使用感受。別小看這一份簡單的紀錄,透過這份檢視表,家長可以理解家人使用數位裝置的時機、時間與內容,也能更進一步了解家人使用的感受,因此可以得出家庭的數位生活樣貌。
「為什麼想使用數位裝置」以及「使用數位裝置當下與之後的感受」是生活在數位時代孩子「重要」但「不容易說出」的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與孩子發展需求有關,例如:學齡期的孩子正在練習與同儕相處,這關係著未來的社交能力,而團隊對戰的數位遊戲,剛好可以當作孩子練習與他人團隊合作、溝通協調,並達成任務的「幫手」。只不過,孩子可能無法說清楚他對「同儕」的需要,而家長也往往無法接受這成為孩子玩電玩遊戲的理由。
「數位紀錄單」正好提供親子一個可以交流的管道,讓孩子有機會對父母說出:
一、想使用數位媒介的哪個內容?
二、為什麼想要使用這個內容?
當我使用這些內容後的感受?
這三個基本問題,並不是趁機打探孩子是否偷玩或隱瞞了什麼?反而是想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讓家長可以更理解孩子與同儕間常聊到的數位內容,不論是數位遊戲、社交軟體或影音平臺,並進一步溝通與訂立符合實際情境的使用規則。
數位浪潮席捲而來,很多的家長非常焦慮,其實這些焦慮感多半來自於陌生,想要降低焦慮,更應該主動去「理解」數位時代下的孩子,先聽聽從他們口中說出的數位時代,這將會是讓親子「談同一件事」的開始。

第02課 我們與數位原住民的距離

相較於對「數位原住民」的陌生與焦慮,我總會玩笑的問被稱為「數位新移民」的家長:「有聽過新移民教原住民如何過原住民的生活嗎?」
別懷疑,這群運用「滑邏輯」的孩子,正展現這世代的特質!

什麼是「數位原住民」?想必有的家長覺得陌生。其實它不算是新名詞。追根究柢,這是從美國教育顧問馬克•普倫斯基(M. Prensky) 在二○○一年提出的「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 概念中衍生出來的。馬克•普倫斯基發現,在網路生活中長大的學生,使用工具的習慣與思考方式都迥異於上一代,於是他嘗試將一九八○年當分野,同時也創造出另一個名詞「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
通常,我們會用「數位原住民」來稱呼一出生就呼吸「數位空氣」長大的孩子。這些「數位原住民」對螢幕的直接反應是伸出他的手指,直接在螢幕上滑來滑去。我們看電視想轉臺,用的是遙控器,而他們直接採用的是行動裝置的「滑」邏輯,因此,這群被稱為數位原住民的孩子,也同樣被稱為「滑世代」。
在談數位原住民前,想先跟大家聊聊我曾經讀過的一本有趣的書,臺灣譯名是《N世代衝撞》(麥格羅•希爾出版)。該書開宗明義指出「數位長大下的世代,正在改變你的世界」,作者唐•泰普史(D. Tapscott)是一位長期關注經濟與管理的趨勢大師;既關心趨勢,自然熟稔數位浪潮,他的團隊嘗試找出數位時代的孩子特質。例如,孩子喜歡黏在螢幕上、不重視著作權、容易出現網路霸凌、以後不會是好員工等等,這些都是書裡提到的數位時代「特色」,聽我提到作者的這些分類,許多家長聽了是「點頭如搗蒜」,同時也充滿焦慮,不知該如何面對,更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會認為充滿「危機」的未來是有趣的呢?
其實,我認為的有趣,是作者唐•泰普史抽絲剝繭釐清這些數位現象背後的意義,或是說形成這些意義的特質與能力,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例如像數位時代強調自由,先不深談自由的涵義,而是聚焦在選擇與表達的自由上,數位時代的孩子以行動來練習表達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嘗試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來表達。先不去討論其觀點是否已經成熟,但至少在選擇與表達的能力上,展現出和上一代在年輕時候完全不同的特質。
再說到數位世代重視娛樂,甚至抱持著「玩」的態度來看待工作、生活與教育,聽起來像是遊戲人間不務正業,但也讓我想起「寓教於樂」的學習歷程,不正是教育工作者始終追求的方向。
數位世代的孩子可以在傳統教育的壓力下,透過自學或是共學,創造團隊合作與摸索職涯的契機,即使一路上跌跌撞撞,卻也始終充滿對未來的無限想像,這份熱情與動力,恐怕我們也望塵莫及。
相較於對「數位原住民」的陌生與焦慮,我總會玩笑的問被稱為「數位新移民」的家長:「有聽過新移民教原住民如何過原住民的生活嗎?」聽到我這麼說,家長們通常都會寬慰的笑了出來。沒錯,面對這群「原住民」,身為家長的我們只能謙卑、謙卑再謙卑……,畢竟,在數位浪潮下,我們其實要跟數位世代的孩子學的東西還真不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7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