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長安市上醉春風(簡體書)
滿額折

長安市上醉春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為王鵬程教授近年來的學術札記和隨筆集,書中有梅貽琦、朱湘、郝御風等清華學長的軼事趣聞,有錢鍾書情詩、徐志摩空難等史料的鉤沉爬梳,有作者清華求學期間的見聞隨記,有染神刻骨的作家和批評家印象記,更有與陳忠實、洪漢鼎等著名作家、哲學家的交往回憶,文筆質樸簡潔,情深意切。讀來既可以領略大家風骨,又能探知歷史隱幽,有詩意、有真趣,盡潤人間風光。

作者簡介

王鵬程,1979年6月生,陜西永壽人。1998年6月畢業於陜西省彬縣師範學校。2006年6月、2011年6月先後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清華大學中文系,獲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在南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 士 生 導 師 。著有《馬爾克斯的憂傷——小說精神與中國氣象》《或看翡翠蘭苕上》等。學術兼職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等。曾獲第十七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陜西文藝評論獎一等獎、陜西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陜西青年文學評論獎等。

名人/編輯推薦

記目睹舊聞,考名人逸事;述人生所見,錄開卷所思。無一字無來歷。

記憶中的陳忠實老師

陳忠實老師起初給我深的印象,是他夾著雪茄,滿臉滄桑,在白鹿原上眺望和沉思的凝重表情。站在他的墓前,望著遼闊的灞河河川和溝壑縱橫的黃土塬坡,我腦海裡浮現的,依然是他那堅毅而深邃、普通而偉大、平常而奇偉的神情。

記憶中的這一瞬,是 1993 年春夏之交,陜西電視臺為陳老師拍攝的紀錄片中的一個特寫。此時,《白鹿原》已在文壇引發“地震”,被評論界譽為“開天辟地”“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6 月份,《白鹿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陜西電視臺推波助瀾,專門拍攝了紀錄片,在不同時段滾動播出。這在當代小說史上,應該是史無前例的。彼時,我還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周末回家取饃得空,盯著電視不放。—那只神奇的白鹿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很古很古的時候,這原上出現過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瑩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著又像飄著從東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間就消失了。莊稼漢們猛然發現白鹿飄過以後麥苗忽地躥高了,黃不拉幾的弱苗子變成黑油油的綠苗子,整個原上和河川裡全是一色綠的麥苗……

神奇的白鹿的傳說,經由主持人活色生香的講述,一時讓人置身於迷離的幻境之中。電視畫面上這時也出現了一只影影綽綽的白鹿,在開闊的白鹿塬上,奮蹄而起,飄逸地奔騰……我的思緒完全被這只白鹿帶走了。

題陳忠實先生照

灞橋春水浸晚霞,嘹亮秦腔入農家。

極目南塬天地闊,靜看白鹿食蘋花。

王鵬程,2011 年孟冬

近二十年後,在陳老師二府莊的工作室聊到當年的情景,聊到那只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白鹿,聊到主持人的解說,陳老師吸了一口雪茄,身子往後靠在沙發背上,爽朗地笑了起來。有次談到他的“三體驗說”(生活體驗、生命體驗與藝術體驗),他也是這樣,起身彈彈煙灰,爽朗而不失謙虛地笑著說:“那就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沒有啥。”跟他聊天如春風拂面,暖陽沐頰,輕鬆,愜意,享受——他樸素,真誠,耿直,睿智,厚道,大氣,讓人置身於莫大的陶醉和難得的享受之中,更難得的是他敞開心扉,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藝術體驗毫無保留地托盤而出,仿佛聆聽者是他多年的故交摯友一樣。

我與陳老師的直接交往,緣於一篇《白鹿原》版本比較的文章。2008 年初,我翻閱《當代》舊刊,看到《白鹿原》的初版本,大約在朱先生墓被紅衛兵挖掘的一節,覺得同我閱讀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九三本”有著較大差異,於是便萌發了將兩者比較的念頭。圖書館的過刊不能外借,我便從家中拿來《白鹿原》的“九三本”,與《當代》刊發的初版本進行仔細的比較。不同之處,或標記在書上,或抄寫下來。大約花了一個星期的工夫,做完了這項工作。半年後,文章在四川的一家刊物刊出。這件事就到此完成了。文中我認為:《白鹿原》為了獲得茅獎,陳老師做了妥協,對此頗有微詞。但我沒料到陳老師看到我的文章後,委托一位老作家約我,希望春節後能見一面。後來陰差陽錯,終沒能見成。老作家說,陳老師埋怨他沒有安排好,並要他代轉歉意。其實是我這邊的原因,我覺得很抱歉,也很遺憾,答應後面有時間一定去拜訪陳老師。

一晃就是兩年多。2011 年 7 月 21 日,我打電話給陳老師,說想去拜訪,陳老師說他家中有事,等幾天再見,要我將手機號碼給他發過去。三個月後的 10 月 22 日,他打來電話,說近有空,可以一見。我問次日可否,他說可以。次日,下起了小雨。一大早,我到石油大學北門,在門口買了一條長城牌細支雪茄、一箱奶,還有一些水果,直奔他的工作室。2003 年開春,陳老師從西蔣村老屋回到西安,一直在這裡工作見客,直到病重住院。工作室在一座 20 世紀 90 年代修建的舊樓上,同周圍簇新的高層比起來,顯得頗為陳舊和滄桑。門鈴上的數字已漫漶不清,需要按照排列順序來推測。反應也很遲鈍,按了好久,才聽到陳老師的聲音。上到三層,防盜門已經推開。我喊了一聲陳老師,他連聲說:“進來,進來!”踏進屋內,陳老師從沙發上起身,說:“來就行了,帶東西幹啥?”我說這是晚輩見長輩的禮節,笑著將手中的東西放下。他招呼我坐下,拿紙杯,打開茶葉罐,用長柄的小木勺舀茶葉。我們平時招呼客人,都是用手捏茶葉,由此可見,陳老師是個心很細的人。給我留下難忘印象的還有他的灰藍色的已經泛白的秋褲。這種秋褲,在《白鹿原》出版的 90 年代,我也曾穿過,那已是近二十年前了,此時已經很少見。一種很複雜的感覺頓時涌上心頭:我不知道他是簡樸還是戀舊,竟然還穿著早已淘汰了的舊物(在他離世前一年,在西京醫院的病房裡,我又見到了那條藍灰色的秋褲)。我打量室內,客廳很小,是過去的兩室一廳,大概五六十個平方。房門對面,是一條長沙發,上面和靠背上堆滿了書籍雜志,剩餘的空間,也就一個人能夠坐下。茶幾上香煙、卷煙和茶葉散亂地擺放著,煙灰缸的凹口上,擱著半截熄滅的雪茄。電視聲音很小,正播著球賽。潑好茶,他在對面的沙發上坐了下來,點燃了那半截雪茄,開始聊了起來。他聊發表不久的短篇《李十三推磨》,講到自己上高中時推磨的經歷,很投入,我盡量跟著他的講述,想象推石磨子的情景,不過那種辛苦卻難以感同身受。他說自己近打算寫王鼎的小說,但材料太少,還在準備。聊到十二點多,我邀他一起吃飯,他說中午要午休,一般不同人吃飯。臨走,他問我有沒有雷達點評的《白鹿原》,我說沒,他說那送你一本,拿書,簽名,蓋章。我們一同出家屬區門,他到學校食堂吃飯。

之後,隔三岔五,我就叨擾陳老師。有時是打電話,問候一下身體,交流一下文壇信息;有時是朋友來拜訪,我帶著一起去他那裡;有時是帶朋友同學找他簽名,或者去拿字;有時我也把自己的文章或者跟他相關的評論拿給他。2011 年底,我寫了幾首關於他的舊體詩詞,拿給他看,他很高興,說我要是願意,他可以找個地方發出來。我覺得還不太成熟,就說先擱擱,我再改改,後面再發。說是這麼說,後來的確也作了修改。但到他離世,這幾首舊體詩詞還是沒有發出來,他也沒有看到。我喜歡去拜訪他,他關於人生、文學與社會的自由閑談率性而至,夾帶著自己的經驗和體悟,都是書上學不來的。這種閑談,當然少不了對文壇內幕的披露和一些作家作品的評價,一些情況是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有次他聊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北京的從維熙、劉紹棠、劉心武等人都想當中國作協的副主席。但副主席的人選安排要考慮到地域平衡,各種文體(比如詩歌、散文、小說等)的平衡,還要考慮到性別、民族等因素,也不可能讓副主席都集中在北京,所以沒當上的很遺憾。他也問我怎麼評價一些作家,聊到他感興趣或者熟悉的,他的意見,他的敏銳,總能讓人眼前一亮。他也毫不避諱對某些作家的討厭。比如說:某作家有次采風不知道怎麼了突然發神經,某作家睜著眼睛說瞎話,某作家給他一打電話,他頭就大了……月旦人物之外,也臧否作品,記得柳青、劉心武、張煒、王蒙、劉震云、從維熙、張賢亮、雷抒雁、格非等人的作品,他都談過他客觀而獨到的看法。他也提醒我,寫評論盡量客觀,說我批評一些獲得茅獎的作品有些尖刻。我誠懇地予以接納,感謝他的提醒,表示以後會注意。跟陳老師的交往,記憶中比較特別的有兩次:

一是 2012 年 5 月的“百名作家抄講話”。此事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陳老師也遭到了批評。我在 5 月 31 日的《南方周末》上看到後,打電話給他,問他是否看到。他說沒有。說往常他都買《南方周末》,這天不知道是報刊亭沒有還是他忘記了。他記不清了。他說自己大腦因為供血的問題,偶爾會出現短暫失憶。之前見他,我也注意到他偶爾長舒一口氣,嘆息一聲,說自己氣短,感嘆自己老了,不行了。這大概跟他早年從事重體力勞動,透支身體有關。他年輕時在農村,一個人種十幾畝地,農活繁重,又要寫作,身板本來就瘦弱,生活也不好,一直沒有緩過來。他也不止一次講過,年輕時用自行車馱二百多斤重的兩袋糧食,從西蔣村出發,騎十幾二十公裡,到西安糶糧。因而在六十多奔七十的時候,他已經老態龍鐘,覺得力不從心。關於抄“講話”遭批一事,他很生氣。電話裡他說浙江有個年輕教師給他打電話,談及此事,言語不屑,連笑三聲,他怒然掛斷了電話。他說:“上面有幾萬字的講話,你怎麼不批?老朋友托付,就抄了一下,有啥不對?那個青年教師,就是個二錘子貨!”這是陳老師當著我的面一次爆粗口。我尊重那個青年教師的意見,但覺得他那種奚落嘲諷的方式可能不妥。當然,陳老師罵人也是不對的。6 月 9 日,因為有事,早上我到他工作室,又聊到抄“講話”的事,陳老師依然很生氣,他給我講了事情的原委:某個出版社的社長邀請了一大批作家抄講話,每人一頁,一千元。因為這個社長是老朋友,他就答應了,跟錢毫無關係。我說,一大批當代著名作家都抄了,其中還有著名作家某某。某某後來因為網友批評得厲害,又在博客上道歉,找了一些理由搪塞,結果網友批評得更厲害,落了個“豬八戒照鏡子 —裡外不是人”的結局。陳老師也知道某某的事情,說:“某某跟我一起參加過活動,散文以前看過,寫得不錯,抄就抄了,又去解釋,不知道是咋想的。”這時候,陜西日報記者來采訪陳老師,並給陳老師拍照。我也趁機要求合影,陳老師爽快地答應了。這也是我一張與陳老師的合影。

另一次是 2014 年 11 月 9 日,我去拜訪他,順便拿字。陳老師不會發短信,字寫好了就打電話過來,讓過去取。跟往常一樣,十點半到他的工作室。談到了那個會,我詫異他怎麼沒去。他說他以身體不好為由拒絕了。我知道,他身體有小毛病,但沒有大問題。他說,近一年來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唯有親朋好友拜訪,或者不得不參與的活動才去。那個會他請假,有關部門不準,他只好給再上一級請假,終批準了。他說:“咱這麼大年紀了,跑去幹啥?”後來我也猜到可能有其他原因,但可以肯定,當時這個決定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覺得他可能也從抄“講話”那件事中吸取了經驗。

後來他聊到《白鹿原》參評茅獎的驚險過程,談到陳涌先生為獲獎所作的努力,很詳細,也很感慨。兩年後我赴北海開會,同車遇到當年阻止《白鹿原》獲茅獎的領導的秘書,他談到《白鹿原》獲獎的過程,與陳老師所言不差,有一個細節值得記下來。這位秘書說當年他向領導匯報,領導說,《白鹿原》不能得獎。他說,這是評委們的意思。說完他就走了。到了凌晨兩三點,紅匣子電話響了,領導在那頭聲音低沉地說:那就按評委的意見。

不知不覺,已到十一點半。陳老師說他要去食堂吃飯,我起身。他進臥室打開柜子,拿出一條軟中華來給我。我推辭,他有些生氣,說:“給你你就拿上,我不抽紙煙,時間長了就壞了。”我接住連忙道謝。他的臥室正對著客廳,面積不大,光線也不大好,他打開的一瞬間,我看到裡面黑乎乎的。說臥室也不對,他只在這裡午休,晚上就回家了。

後一次見陳老師是 2015 年 7 月 8 日。這天上午,我和妻子去西京醫院看望他。陳老師住 4 號病房,門開著。我敲了一下門,他的女兒從洗手間出來招呼我們。她說父親剛睡著,帶我們到裡面的套間。我一下子懵了,幾個月沒見,他竟瘦成這個樣子,蜷縮在床上,左手打著點滴,人小了一半。我的眼眶一下子潮了:多好的一個人啊,多可敬的一位老人啊,像一個受傷的無助的小孩子,可憐地躺在那裡。我示意不要驚擾,陳老師的女兒出於禮貌,還是喊醒了他。他努力睜開了眼睛,想看清來者是誰。他想說話,但喉嚨裡有痰撕扯的聲音,我連忙讓他不要說話。他看著我,昔日睿智有神的目光失去了神采,不住地嘆息著,用手撫展著自己的衣服。那只曾寫下皇皇巨著的右手,只剩下皮包骨頭。兩條腿也只剩下骨架,灰藍色的秋褲空空蕩蕩。我很愧疚,前幾天竟然打電話給他,他吃力地同我說話。此時,我可以想見他說話時的痛苦樣子。我說明來意,詞不達意地安慰了幾句,緊握了握他那只瘦弱的曾經寫下當代文壇巨著的手,很快離開了。我怕自己給已經痛苦不堪的他再增加絲毫痛苦。他幾乎是用盡全力,才抬起手來,揮了揮,表示送別。出了病房,妻子不住地說:“太可憐了。”她還沒見過老人瘦成這樣。我沒有說話,只希望他能挺過去,為他祈福,默默關注他的病情。10 月 11 日,在朋友圈看到陳老師跟朋友在老孫家吃泡饃,雖然他消瘦了不少,但是精神不錯,我就發短信過去,祝他早日康復。不大一會兒,陳老師打來電話,表示感謝,我連忙說不敢不敢,祝他早日康復。同病魔斗爭半年後,他還是令人痛心地走了。

我接觸的晚年的陳老師,仁義忠厚,待人誠懇,有古君子之風,匯聚了三秦大地淳樸美好民風的所有優秀點和閃光點,是眾人皆贊的“好人”“好老漢”。他將自己與白鹿原、與關中大地融為一體,與自己如椽大筆所塑造的經典人物群像一道,成為三秦大地上為耀眼的文化標識和精神象徵。正如有學者所評價的 —“他的德性和他的作品是在同一高度的”。他永遠活在這片土地上,也將永遠受到人們的緬懷和尊敬!

目次

上編 懷人憶事

記憶中的陳忠實老師 / 003

四十年前,他從這裡走向世界 ——陪洪漢鼎先生回永壽側記 / 014

“紅梅香雪海,柯柳笑春風”——回憶我與紅柯老師的交往 / 033

清華酒事 / 040

清華“八怪”/ 049

清華園裡的自行車 / 055

北京的冬天 / 060

幸有詩書伴流年——我的十本(套)書 / 067

在書中尋找自己 / 081

沒有“母校”的人 / 085

西安的雨 / 093

下編 品鑒鉤沉

奇外有奇更無奇 ——余華《文城》的敘事藝術及其問題 / 101

《藏家》:一只闖進當代小說莊園的秦嶺猛虎 / 121

論中國現代文學對話性批評精神的形成 / 127

為文學批評招魂——讀李建軍的《文學還能更好些嗎》 / 151

砥柱八桂是此峰 ——論黃偉林的文學批評 / 175

為誰風露立中宵?——錢鍾書清華讀書時期的情詩 / 190

錢鍾書《且住樓詩十首》考釋 / 199

“我來自北兮,回北方”——郝御風與抗戰時著名的《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校歌》 / 223

“向失望宣戰”的新月派詩人朱湘 / 235

天災乎?人禍乎?——徐志摩因與主機師談文學而遇空難? / 241

徐志摩的“粉墨”生涯 / 255

後記 / 28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