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滿額折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解讀呂思勉(限量精裝毛邊本)(附贈藏書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70 元
優惠價
85655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72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貫通古今、擺脫傳統論述,奠定民初史學與教育

「民國四大史家」呂思勉的學術自覺與關照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民國初年是個思想與現實都震盪不已的時代,呂思勉受民族史學與白話文潮流影響,撰述第一本白話中國通史與多本中學歷史教科書,奠定其「民國四大史家」的重要地位。有別於傳統以帝王將相為主的史觀,他改從多民族、社會、文化學術、政治制度等主題切入,期望展現更宏觀、更有系統的中國史,同時透過對歷史人物的重新評價、比對歷史與現實的異同,傳達其對現實的關照。呂思勉的書寫主題多元、富含深厚的學術根基,且筆調流暢、內容通俗,至今依然廣為流通,影響歷史教育相當深遠。

 

本書選錄三十餘篇呂思勉的文章,期望讀者能夠透過主編楊照老師的選文、導讀與提要,看見呂思勉的生命經歷如何促使他奮勉問學、堅持他的學術與教育理念,進而理解其關照、改變現實的殷切盼望。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即將出版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作者簡介

 楊 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名人/編輯推薦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認識中國人文,從閱讀近代中國經典開始。(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呂芳上)

★閱讀民國時代下的人文典範,從中學習他們在時代變革下的勇氣精神,以及對於人文關懷的光輝面。(「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了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他們沒有固定的位子,沒有往後看、往前看能夠有把握的軌道或方向,他們只能去找出、創造出自己的道路,往往是前人沒走過,甚至是前人認定絕對不可能走的道路。
作為「民國人物」的陳寅恪,可以自由地在歐美遊學,不顧念、不追求學位,立志要培養自己研究「西北史」的所有學術配備;然後回到中國,受到變化時局的衝激,竟然也就快速轉型,將學術重心移轉到中古史上,成為中古史的大家。而這只是陳寅恪生命中大約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
又例如胡適,他到上海進了學堂才開始學英文,沒多久就去了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念農學,才第一年,他就開始用英文寫日記,還用英文對美國人宣講、解釋「中國是什麼」。他很快放棄了農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沒等到完全辦好博士學位手續,就又回到中國,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那麼短的時間內,他的生命走出那麼多不同的風景。
這絕對不單純是陳寅恪、胡適了不起,而是他們活在「民國」,得到了如此了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了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困窘中逼擠出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家可能被瓜分,故鄉可能被強占,家庭可能徹底拆解,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可能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面對、非提出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了這由眾多人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二○二一年史家余英時先生去世後,我受「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錄製了一系列共十五講的課程,完整講述余英時主要的史學論著;次年,又受北京「看理想」機構之託,製播了共九十集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學思總覽」節目,在過程中廣泛涉獵與錢穆、余英時同代的相關學者論著,產生了對於「民國人文學術」更深刻的珍視。在臺灣,三民書局是錢穆和余英時著作出版的關鍵交集機構,於是出於對時代與自身歷史背景負責的考量,對劉仲傑總經理提出了編選這套系列叢書的想法。很幸運地,我的構想獲得劉總經理的大力支持,配備了充分的編輯專業人才協助參與,得以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到二○二三年中實現為和讀者相見的精編選集。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系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合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系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面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第一批共十本,提供了從一八六九年出生的章太炎,到一八八五年出生的熊十力,包括梁啟超、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王國維、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等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系列,期望能開創出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目次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歷史學習法——爬梳史學脈絡
提 要
從我學習歷史的經過說到現在的學習方法
史學上的兩條大路
歷史研究法
第二輯 中國社會史——文字、社會、學術、文化
提 要
中國文字變遷考
一個合理的習字方法
中國社會變遷史
先秦史
中國人為什麼崇古
中國古代哲學與道德的關係
第三輯 讀史札記——書海縱橫
提 要
神嗜飲食
神仙家
周弘正
張雕不擇所事
殺人自殺
藉手報仇
紈袴狎客
用人以撫綏新附
近鄉情更怯
亂時娶二妻
飲食侈靡之禍
清談一
清談二
清談三
清談四
清談五
晉人之矯誕
晉人不重天道
輪 迴
沙門致敬人主
沙門與政上
沙門與政下
寶 物
疏食上
疏食下
肉食與素食
寒 素
九品官人之始
高等小學校用 新式國文教科書第六冊

書摘/試閱

1
錢穆、陳寅恪、陳垣和呂思勉四人號稱「中國現代四大史家」或「民國四大史家」,四人各有極高成就,然而若以當前的影響力為標準,很明顯地,呂思勉居四家之首。尤其在中國大陸,搜尋網路書店能夠找到超過百件以上的呂思勉著作,很多書籍都有超過一個版本,不只沒有絶版,而且顯然常銷、甚至暢銷。如此受當代讀者青睞的狀況,在其他三位史家身上都未曾出現。
呂思勉出生於一八八四年,一九五七年去世,去世時間是四人之中最早的,比陳寅恪早十二年,比陳垣早十四年,更比錢穆早了三十三年,但他非但沒有隨著時間被遺忘,他的著作比其他三人更有效地抗拒了時代變遷,一直到現在還能吸引新一代的讀者。
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他的著作產量驚人,而且其中有許多是創作之初就明確地以一般讀者為對象,並非史學專書專論,當然容易吸引更多更廣的注意。不過這個因素另有兩項相反作用的力量,並不必然就能保障作品長青。第一是針對大眾書寫,很自然會被看作「通俗作者」,相應很難取得學界尊重,更遑論被認可為「史家」、「大史家」,沒有堅實的專業地位,著作必定會被邊緣化,無法維持其知識上的主流地位。第二是為了特定時代的一般讀者而寫的書,迎合那個時代的流行價值觀,往往也就在時代變遷下迅速過時,無法成功過渡到新時代、新環境中存活。
因而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呂思勉的歷史著作儘管為大眾讀者而寫,會有呼應現實流行的成分,卻始終保有其學術獨立性,絕不譁眾取寵。
一九三四年呂思勉出版了《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 本國史》上下兩冊,前面有長篇「例言」解釋此書來歷與編寫原則,其中提到了整整十年前他寫過《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 本國史》,兩部歷史課本內容上大致相同,但將課文從文言文改成了白話文。此外:
 
此書的編纂,距離新學制高中教科書時,將近十年了。鄙人的意見,自亦不能全無改變。如漢族由來,鄙人昔日主張西來之說,今則對於此說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認為遊牧時代的君主,今則以為黃帝居河北,係遊牧之族;羲、農之族居河南,自漁獵徑進於耕稼,並未經過遊牧的階級。又如堯、舜、禹的禪讓,昔日認為絕無其事,今則對此的意見較為緩和。此等處,一一都將舊說改正。……
 
這就是受時代影響所作的調整,十年前和十年後最大的差異,在於「疑古」的風氣由盛而衰,「疑古」背後是對於自身中國文化的強烈反感,因而否定中國文化本土性,否定「禪讓」的真實性,等到呂思勉寫白話新版時,取「疑古」而代之的新知識潮流,是「民族史學」,轉而從民族主義立場肯定中國文化價值,呂思勉也就隨而改變了部分的說法。
不過他的改變有一定的分際。兩冊中國史教科書出版大約一年後,有一篇評論文章,措辭皆為強烈地指摘:「呂先生著高中本國史,事實敘述方面,似乎純取客觀態度,對於進化觀念、現代觀念、民族觀念,都異常淡薄,離開事實所發出的議論,又過於『不落邊際』,不足以教學生激發民族思想。」
這篇作者署名為熊夢飛的文章,還具體以「鴉片戰爭」為例,說:
 
近代帝國主義者之侵略中國史,似乎應該教國人有些「沉痛」、「羞恥」、「警惕」、「奮發」才好。乃著者述外國人闖入中國第一次炮聲——鴉片戰爭,開宗明義是:「鴉片戰爭,是打破中國幾千年閉關獨立的迷夢的第一件大事。其禍雖若天外飛來,其實醞釀已久,不過到此始行爆發而以。」……結語是:「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這真可使人悚然警懼了。然而仗此區區,何能就警醒中國人的迷夢呢?」如此一來……真叫人要懷疑到著者的「國籍問題」了。
 
熊夢飛依照當時高漲的民族主義而苛責呂思勉之處,正凸顯了呂思勉的立場,他始終抱持著接近「不哭不笑,只是理解」的態度來寫他的史著,那些當下讓人又哭又笑,甚至又叫又跳的理由隨時代而消失後,他的書籍還能在不同時代、不同氣氛下持續提供眾多讀者所需的中國歷史基本知識。
 
2
呂思勉曾經因為歷史觀點遇過更嚴重的風波,那是一九三五年三月,上海市國民黨黨部行文令商務印書館修改他所寫的《白話本國史》;隨後《救國日報》在報端刊登廣告徵求這本《白話本國史》的出版本,接著《救國日報》發行人龔德柏竟然具狀向法院控告商務印書館和呂思勉觸犯外患罪與出版法。
犯事的書早在一九二三年出版,為什麼超過十年後才以內容賈禍呢?被指控的段落出現在〈南宋和金朝的和戰〉這一章,涉及呂思勉對於秦檜的評價。他說:「……和議開始了。和議在當時,本是件必不能免的事,然而主持和議的秦檜,卻因此而大負惡名,真冤枉極了。」
替秦檜喊冤,這是歷史上的大翻案,呂思勉當然不會憑空發出這樣的議論。他先提了史學上的權威先例: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二十六的「和議」條,然後詳註了秦檜當時的作為:
 
當時議割三鎮的時候,集百官議延和殿,主張割讓的七十人,反對的三十六人;秦檜也在三十六人之內,金人要立張邦昌,秦檜時為臺長,與臺臣進狀爭之。後來金朝所派的留守王時雍,用兵迫脅百官,署立張邦昌的狀,秦檜抗不肯署,致為金人所執。二帝北徙,檜亦從行。後來金人把他賞給撻懶。七八二年,撻懶攻山陽(楚州),秦檜亦在軍中,與妻王氏,航海南歸。宋朝人就說是金人暗放他回來,以圖議和的。請問這時候,金人怕宋朝什麼?要講和,還怕宋朝不肯?何必要放個人回來,暗中圖謀。秦檜既是金朝的奸細,在北朝,還怕不能得富貴?跑回著風雨飄搖的宋朝做什麼?當時和戰之局,毫無保握,秦檜又焉知高宗要用他做宰相呢?我說秦檜一定要跑回來,正是他愛國之處;始終堅持和議,是他有識力,肯負責之處。能看得出撻懶這個人,可用手段對付,是他眼力過人之處。能解除韓、岳的兵柄,是他手段過人之處。
 
後面他還羅列了更詳細的史實,不過這一段當時最常被摘錄引用,很多讀到的人都覺得被冒犯了,何況呂思勉還多加了這麼一句:「後世的人,卻把他唾罵到如此,中國的學術界,真堪浩嘆了。」對他來說,認定史料所顯現的和一般通俗觀念有太大的差距,視之為學術界的失職,然而對很多學術界的人來說,聽起來像是呂思勉將所有推崇岳飛、斥責秦檜的人都罵為「可恥」了。
一九二三年在北洋政府統治時可以出版《白話本國史》,當時打倒權威的氣氛仍熾,推翻傳統思想仍然具備號召力,但十年之後,改由國民黨統治,又在「九一八事變」後,原本可以的就變成不行了。
如果考量呂思勉書中還有這麼一段關於歷史功用的討論,十年前十年後的遭遇處境差異,就更令人感慨了。他說:「古人濫得美名,或者枉受惡名,原不同咱們相干,不必要咱們替他平反;然而研究歷史,有一件最緊要的事情,便是根據著現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實的真相(根據著歷史上較為明白、近情的事情,去推想糊塗、荒誕的事情的真相)。……倘使承認了歷史上有一種異乎尋常的人物,譬如後世只有操、莽,在古代,卻有禪讓的堯、舜;現在滿眼是驕橫的軍閥,從前偏有公忠體國的韓、岳、張、劉。那就人的性質,無從捉摸;歷史上的事實,再無公例可求;歷史可以不必研究了。」
這段話近乎公開表白了,呂思勉排千年來之眾議,採取了反對岳飛的態度,是受了現實的影響。他從史料上看到的韓世忠、岳飛擁兵自重的行徑,和現實裡的軍閥如此相似,他無法接受、更難肯定現實軍閥作為,也就會特別凸顯歷史上岳飛跋扈、專擅的一面了。
他格外受不了要批判的軍閥容許了《白話本國史》出版流通,反而是取代了軍閥的民國政府不准這樣的寫法存在,豈不諷刺?也難怪有在《朝報》上寫稿的趙超構憤而大力為呂思勉辯護,反擊龔德柏,以至於興訟時,龔德柏將《朝報》和趙超構都列名在被告上。另外胡適也因此對注意到呂思勉,後來還一度想找他到北大教書。

這場官司以不起訴收場,而法官在判決書中所持主要理由,是今非昔比,考量呂思勉寫《白話本國史》時,尚未有「九一八事變」帶來的情勢,所以不可能是要以為秦檜翻案來主張對日本讓步送出國土,因此不構成所控的「外患罪」。不過判決書中還是強調:「呂思勉……不依據確定正史推崇岳飛等,乃稱根據《宋史.本紀》、《金史》、《文獻通考》、趙翼《廿二史札記》以褒秦檜而貶岳飛等,起持論固屬不當,毋怪人多指摘。」

到一九三三年十月《白話本國史》有了「國難後第二版」,在「國難」氣氛下,呂思勉部分改寫了宋金和議的歷史表述,但他仍然沒有「依據確定正史推崇岳飛等」,而是只呈現雙方和議過程與結果,幾乎完全不提岳飛、也不提秦檜。
作為史家,呂思勉之所以突出,一部分也是因為他的書中向來不會只給乾巴巴的史實,會有許多如何認定史實的討論,更常有由歷史衍伸出的其他評論意見,可以刺激不同時代的讀者思考。
 
3
呂思勉著作極多,而且涵蓋的範圍甚廣,大部分的著作都來自他長期教書的習慣。
呂思勉是江蘇常州人,父親呂譽千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抱遺經室」,很明顯是有志於儒學的讀書人,一度還曾經擔任盛宣懷家塾師,一九〇三年,二十歲的呂思勉前往金陵參加鄉試,毋寧是自然的選擇。
然而他開始科考的時間太遲了,兩年之後清廷便正式廢科舉,作為最後一代的考生,他也依隨「廢科舉改學校」的大潮流,先是動念想要入震旦學院求學,但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許可,轉而在一九〇五年從溪山小學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呂思勉先後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瀋陽高等師範學校、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上海滬江大學,一直到一九二六年進入上海光華大學,才總算終止了類似流浪教師的經歷,持續在同一所學校任教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一九五一年光華大學被併入華東師範大學,他改而擔任華東師範的歷史系教授。
呂思勉在光華大學的學生楊寬回憶,當年在學校呂思勉開課甚多,從中國社會史、中國民族史,到先秦學術概論、宋明理學,再到經子解題與說文解字等,涵蓋了通史、思想史、史料學、文字學等不同範疇。而最特別的是「凡講課都發有講義,講亦是準備學生自學和掌握系統知識的,堂上講課,只做重點闡釋,講自己研究的心得體會。他上課時常常帶著幾本古書上堂,不帶講義。講『說文解字』,往往舉其中一個字為例而大講特講,講『經子解題』常常舉出某書中的重要篇章大加闡明。」
很明顯的,呂思勉上課都先花費大量時間撰寫講義,因而也就很容易將已經寫就的講義出版成書。再加上他這些年間,先後曾經在上海中華書局和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兼職編輯,和出版界有著直接關係。那是中國的「大啟蒙時代」,關於新知新學整個社會有著飢渴需求,出版業順隨著馬不停蹄推出種種書籍,幾乎每一個領域都迫切需要以新眼光新筆法整理解說的內容,國家就是個大學校,國民都是應該要經歷知識改造的對象,於是中學、大學的講義教材和大眾普及讀物互相貫通,性質上並無根本隔閡。
換另一個方向看,「廢科舉改學校」的改革,並沒有隨清廷覆滅而停止,在民國時期更為積極展開,從小學到大學,各地都設立了許多新學校,招收了眾多新學生,學校、學生需要大量教員,更需要有效的教材。
在快速變化的過渡時期,沒有足夠的條件與時間來培養眾多新式學校的教員,就必須依賴有課本、教學指導等書籍,提供學校、學生立即可以使用。於是呂思勉為了自己上課所寫的講義,很容易翻印成課本,他也成了出版社會特別爭取的課本作家,又刺激他在這些年間寫了更多更廣的各種教科書。
在上海光華大學期間,呂思勉經歷了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被日軍占領。他避居在租界區的「孤島」中,失去了正常的教職,有更多的時間,也為了維持生計,在幾年中將所有心力都投入在寫作上。
這段時期的生活,主要靠「開明書局」提供的預付版稅來支應。呂思勉先是寫了《中國通史》,進而整理原本為《中國通史》而準備的「長編」,改寫成斷代史,陸續出版《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等,於是他的史著不只更多而且更完整,同時具備了「通史」和「斷代史」兩種體例,簡繁互相呼應,各書都有提供了「全史」的架構,涵蓋廣泛領域,還放入了許多呂思勉的獨特研究發現,形成了一片驚人的史學勝景。
 
4
 
在「孤島時期」,呂思勉除了寫通史和斷代史之外,另外協助顧頡剛統理《齊魯學報》的論文稿件,以及編校《古史辨第七冊》。《古史辨第七冊》是代表民國「疑古」研究浪潮的這個系列出版品中最後一本,也是最為厚重的一本,呂思勉在書封上和童書業共同掛名編者。
呂思勉不能算是「疑古派」,不過他對於先秦古籍下過的認真考據工夫和「疑古」風潮中這批學者不相上下。他大體接受顧頡剛提出的「古史層壘造成說」,同意「三皇五帝」的名字、系譜是到戰國時才造作出來的。但他認為「三皇五帝」的傳說在此之前就存在了,大體的故事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演變過程,因此不能單純認定是造假的。
年少時曾經受業於呂思勉,後來又在抗戰期間和呂思勉同時進行通史寫作的錢穆,在這方面和呂思勉的想法極為接近。錢穆在《國史大綱》第一編第一章中簡潔扼要地表述:
 
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亦應稍加修正。從一方面看,古史若經後人層累地造成;惟據另一方面看,則古史實經後人層累地遺失而淘汰。(此說法最早由呂思勉提出)層累造成之偽古史固應破壞,層累遺失的真古史,尤待探索。此其一。各民族最先歷史無不從追記而來,故其中斷難脫離「傳說」與帶有「神話」之部分。若嚴格排斥傳說,則古史即無從說起。……此其二。且神話有起於傳說之後者,……不能因神話而抹殺傳說。……此其三。假造亦與傳說不同,如後起史書整段的記載與描寫,或可出於假造,以可成於一手也。如《尚書》之〈堯典〉、〈禹貢〉等。其散見各書之零文短語,則多係往古傳說,非出後世一人或一派所偽造。以其流傳普遍。如舜與禹其人等。此其四。
 
在呂思勉的著作中,有一本奇特的《大同釋義》,其內容也是來自光華大學授課講義,然而原本課程的名稱是「中國社會變遷史」,從課名到書名,這差距也太大了吧!
要了解這中間的轉折,我們需要先知道呂思勉的家鄉是「常州學派」的大本營,而「常州學派」政是清末雀起流行的「今文學派」重鎮。清末今文家最看重的經典是《公羊春秋》,放置在思想中心的則是「三世說」——大同世、小康世、據亂世。呂思勉年輕時深受這套思想影響,後來就將「三世說」和西方傳來的演化論,再加上自己對於古史的研究,摶和而成這個特別的說法。
「中國社會變遷史」所表明的,是還原古史,會看到社會由簡而繁的變化,也就是由素樸平等為分化的社會組織,逐漸朝向有了權力與財產分野的狀況,再由社群中尚能控制權力與財產分配的階段,變成更龐大、複雜組織中,秩序無法維繫以至於爭奪、衝突、乃至戰亂愈來愈普遍。
這就是大同、小康、據亂三世的歷史基礎,換句話說,從堯、舜到文、武、周公再到東周,中國古史中夾雜了許多傳說,聖王完美人格造就的太平盛世有很多不可信之處,然而這變化的軌跡本身,實際上準確地反映了初民社會的演化軌跡。只不過古史的大同絕不可能建立在後世所習慣的那種複雜層級化社會基礎上。
認真看待「三世說」幫助我們整理蒙上層層迷霧的史料,釐清中國的起源與發展,不過呂思勉另外還要從相反方向,以古史社會組織知識來維繫、伸張對於「大同」的信念。「大同」不是空想,不是離開人間現實的虛構謊言,而有歷史根據,於是我們可以透過對歷史的掌握來重建「大同」的原理,重拾追求、開創「大同」的熱情。
要從歷史上弄清楚社會的變遷源流,如此才能一來打破一些人認定社會就是這樣,不會改變的錯誤看法;二來打破另外一些人以為社會之為物,只能聽其遷流,不容以人力加以改造。呂思勉繼承了「今文學派」的精神,在這方面保持積極昂揚的態度,「大同,不但是孔子,亦是人人心中所想望的。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指示我們以這最高的模範,闡明而光大之,自事後死者之責。亦且大同、小康、亂世,三世相因;明其一,亦即能明其二;不明其二,亦終不能明其一的;所以舉一可以概三。我們所求明白者,為自大同時代,直至現在的情形;我們心所嚮慕,而蘄其實現者,則尤在大同時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65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