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無責任”的帝國:近代日本的擴張與毀滅1895-1945(簡體書)
滿額折

“無責任”的帝國:近代日本的擴張與毀滅1895-1945(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講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擴張和毀滅的歷史,時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從四條線索——內政、外交、戰爭、歷史人物——出發,揭露對外擴張和自我毀滅,這一明一暗、並列前行、交互作用的雙重歷史進程。支撐日本對外國擴張的思想邏輯是什麼?導致自我毀滅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眾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 本書旨在揭示日本帝國形成、發展和崩潰的軌跡,分析諸多歷史現象背後的特殊性與邏輯關聯,讓事實自己說話。

作者簡介

商兆琦,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東京大學博士,歷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埼玉大學非常勤講師。專業方向為日本近代史、政治思想史,著有《鉱毒問題と明治知識人》(東京大學出版會,2020年9月),曾獲日本思想史學會獎勵獎。

名人/編輯推薦

  1. 這50年的歷史,我們只知道結果,卻從未關心過程;

我們看似熟知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等事件,但其成因、過程、人物的動機,卻不甚明了。本書恰恰通過追究此類歷史書寫中“不甚明了”“一筆帶過”的重要事件的深層動因和發生機制,填補過往認知中“日本為何以及如何侵略”的關鍵過程。

  1. 四條線索、全景式洞悉日本帝國的興衰起落;

提供內政、外交、戰爭和歷史人物四條線索,多維度還原日本帝國崛起與崩潰的多重原因。究竟誰來承擔日本帝國墮入深淵的責任?是天皇、政治家,還是官僚、不法之徒,甚至不成熟的民眾?恐怕都難逃其責。

  1. 拿起“微距鏡頭”,還原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珍珠港事件等歷史轉折點前,日本社會的眾生百態;

本書將歷史的“微距鏡頭”轉入“舞臺後方”——明治天皇明明不想開戰,為何無奈同意並含淚寫下著名和歌:“四海之內皆兄弟,何以風波亂世間。”? 幾個漁民妻子的井邊閑聊,為何直接引發日本民間的全國性大騷亂?

  1. 一反嚴肅的歷史書設計,解構主義封面與失序的文字排列,凸顯荒誕與唏噓;

封面展開為一個解構後的日本國旗,代表日本帝國從擴張到崩壞的過程。分解後的四個板塊分別對應本書的四條線索。失序、傾斜的書名排列,模擬積木崩塌掉落的瞬間。

序言

中日兩國迥然相異的近代命運,曾讓我困惑不解。常有人說, 中日一衣帶水,同文同種。兩國不僅毗鄰而居,在文化上也相互接近,同屬漢字文化圈和儒學文化圈。直至近代,中國一直是“導師”,日本則是“學生”,日本不僅從中國輸入了漢字、佛教、儒學和律令制,還曾數次加入朝貢體系,對中國表示過臣服。

那麼,在大致相同的歷史條件下,兩國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近代之路?為什麼明治維新可以幫助日本成功轉型,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都無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欺凌的悲慘命運?為什麼國土面積僅相當於云南一省的日本,能夠擊敗中國和俄國,成為東亞霸主?為什麼僅有中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日本,能夠侵占中國的半壁江山,又將半個亞太收入囊中?日本帝國的野蠻性和侵略性是什麼?其近代化的經驗和教訓又是什麼?帶著種種疑問,我開始學習日本歷史。經過十多年的學習,我逐漸意識到,這種提問方式或許存在問題。因為中日兩國雖然擁有相似的歷史遺產,但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會形態上差 異巨大,簡直如同兩個世界。

首先,在明清中國,皇權主宰一切,由於缺乏挑戰,整個體制如同鐵板一塊,除非改朝換代,否則很難松動。相比之下,德川時代的日本是個大名聯合國家,將軍執掌中央政權,大名控制地方權力。中央政權統治弱化之時,地方大名可伺機而起,抗衡中央。國家權力的多元和分散為政權的自我更新提供了契機。其次,明清中國的統治階層是士大夫,而德川日本的統治階層是武士。儒學是中國的官方學問,也是統治思想和主流價值觀。受制於儒學的大一統地位,中國士人很難改變思維模式,接受近代的科學精神。在德川時代的日本,儒學的影響雖然不小,但它既不是官方學問,也不是統治意識形態。因此,在遭受外來文化衝擊後,日本武士能夠迅速轉向西方文明。

最後,常被拿來比較的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盡管發生在同一時期,也都是由統治階級發起的自救運動,但洋務運動旨在維護舊制度和舊文化,明治維新則旨在建立新制度和新文化。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是傳統社會的受益者和捍衛者,明治維新的領導者則是傳統社會的受害者和破壞者。洋務運動只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採用了某些西方技術,但未觸及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和思想文化本身。明治維新則在諸多方面進行改革 :在政治方面,廢除了封建領主制,創建了集權統一的國家,並導入了君主立憲制和民選議會制 ;在制度方面,廢除了舊的法制,編制了新的法典,並對司法機構進行了改革 ;在軍事方面,引入了征兵制度,建立了國家常備軍 ;在社會和文化方面,廢除了武士階層的世襲地位,倡導四民平等,並努力學習西方的器物和文化 ;在生活方式方面,還確立了新的歷法和時間標準。相比之下,洋務運動只不過是一場改良,明治維新卻是一場革命。

由於明治維新在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巨大成就,日本迅速由一個封建島國轉變為一個近代國家,並在 19 世紀“西力東漸”的驚濤駭浪中成長壯大。至 1912 年明治時代落幕之時,日本不僅捍衛了本國的獨立和自主,還躋身於世界列強之列。因此,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往往被認為是 19世紀唯一成功實現近代化的非西方國家。

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明治維新是成功的,日本為何後來會異變為一個法西斯主義國家?為何在戰敗之後需要重啟近代化之路?要知道,從明治落幕的 1912 年至戰敗投降的 1945 年,其間僅僅相隔 33 年。考慮到這一事實,我們或許只能說,由明治維新開啟的日本近代化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日本近代化失敗的原因紛繁複雜,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簡單地說,實現近代化是一項漫長的工程,需要個人、社會和國家這三方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在個人的近代化實現之前,社會和國家的近代化無法得到保障。“二戰”之前,日本的國力雖然增強了,但並未培養出具有近代精神的國民,也未形成健全的國家機構。

 

明治維新的元勛們想建立一個平等、自由和繁榮的近代社會,又想捍衛國家的獨立和自主,使日本躋身於列強之列。為了實現這雙重目的,他們以天皇為核心,組織了強大的中央政府和軍隊 ;為了賦予該政權以正統性,他們要神化天皇的歷史(當時的普通日本人早已不知道天皇的存在);為了喚起日本人的國家認同感,他們還塑造出所有日本人同屬一個祖先的假象。他們以皇室為機軸,將國家、政治、社會、歷史和文化統合起來。他們對內改革,推動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近代化;對外擴張,追求亞洲乃至世界霸權。在此過程中,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思潮蔓延開來,不斷壓制自由主義與和平主義的聲音。這就造成了政府、官僚機構和軍隊的權力過於強大,而社會和人民的力量相對弱小。明治維新後成立的新政府,遠比它推翻的德川政權更強大、更集權、 更具侵略性。

 

但是,將日本步入法西斯歧途的責任都歸咎於專制政權和暴虐的軍隊,也並非公允之論。因為在日本轉向法西斯的過程中,不健康的民主主義也難辭其咎。

 

明治維新推翻了封建制度,打破了身份限制,廢除了等級差別,帶來了相對的平等和更大的自由。明治政府開放輿論,允許民間辦報和自由結社,並逐步放寬選舉限制,這些政策使得國民大眾有機會參與政治生活。就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大眾崛起值得肯定,但這一趨勢既可以構成政治民主化的基礎,也可能倒向極權主義和民粹主義。尤其是在贏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民眾產生了“一等國”的民族虛榮感,並開始盲信軍事的力量。此後每當外交出現挫折時,民間就會形成用武力解決的強大呼聲。民眾利用輿論和選票給政府製造壓力,給野心家以可乘之機。

 

此外,作為民意代表機構的議會和政黨,到了昭和時代變得越來越墮落。政治家與財閥勾結,漠視大眾的普遍利益;議會喪失了監督政府的職能,淪為權力分贓的交易所。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政黨不惜與軍方和右翼聯手,破壞議會政治。持續性的社會分化和間歇性的經濟危機,加深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經濟和文化的鴻溝,也加劇了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出於對現狀的焦慮,以及對政黨政治的失望,越來越多的民眾轉而支持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

 

民粹主義把社會問題歸結為腐敗、邪惡、不具民意代表性的少數階層,與善良、正義、有民意代表性的多數階層之間的衝突,從而激發國民大眾對精英階層的嫉恨。極端民族主義則渲染敵人打壓、入侵的恐懼,慫恿國民憎惡他國政權和他國民眾,以向外宣泄不滿情緒。嫉恨和恐懼的大肆泛濫,為社會的持續動蕩提供了心理動力,也為法西斯思想的蔓延提供了溫床。

 

可以說,“二戰”前的日本只得了民主制度的外殼,並未得到民主的精神。日本的民主制度先天不足,缺乏堅實的歷史基礎,一旦遭遇危機,很容易被法西斯主義和軍部勢力劫持,並最終淪為帝國主義的幫兇。

 

說起來,我最初對日本歷史感興趣,是想要了解日本成功的秘訣,但到後來,反而對日本的失敗更感興趣。這是因為,成功的經驗往往可以被復制,而失敗的教訓卻總是被遺忘。正因人類不願意吸取教訓,歷史才經常上演重蹈覆轍的悲劇。

 

目次

序言 近代日本的成功與挫折 /1

 

第一章 明治的遺產(1895—1912)

一 天皇制的雙重性格 /13

二 多頭一身的怪物(上):元老、內閣與官僚 /21

三 多頭一身的怪物(下):政黨、議會與軍部 /32

四 甲午戰前的東亞政局 /43

五 大清是怎樣輸給日本的? /52

六 三國干涉與臥薪嘗膽 /60

七 “暴發戶”的戰後經營 /67

八 圍繞朝鮮半島的日俄交涉 /81

九 日英同盟 /89

十 日俄開戰 /96

十一 第零次世界大戰 /104

十二 桂園體制的形成 /117

十三 “一等國”的誕生 :日韓合並 /127

十四 明治的落幕與大正的開場 /136

 

第二章 大正時代的光與影(1912—1926

十五 《千本櫻》與大正時代 /147

十六 辛亥革命與一戰的“天佑” /155

十七 “二十一條”與中日關係的轉折 /165

十八 出兵西伯利亞 /176

十九 米騷動與巴黎和會 /185

二十 原敬的夢想 /195

二十一 華盛頓體系下的日本 /205

二十二 裁軍與關東大地震 /215

二十三 兩大政黨制的形成 /224

 

第三章 昭和時代的暗云(1926—1936

二十四 昭和的始動 /235

二十五 幣原外交與田中外交 /246

二十六 昭和陸軍的形成 /256

二十七 經濟危機與社會動蕩 /266

二十八 統帥權侵犯 /276

二十九 北一輝的國家改造構想 /282

三十 石原莞爾的“最終戰爭論” /293

三十一 關東軍的暴走 :九一八事變 /302

三十二 政黨政治的終焉 /312

三十三 孤獨的島國 /322

三十四 廣田外交 /331

三十五 “天皇機關說”事件 /342

三十六 帝國的暗殺政治 /354

三十七 皇道派的全盛與沒落 /363

三十八 二二六兵變 /371

三十九 廣田弘毅與近衛文麿 /379

 

第四章 走向崩潰(1937—1945

四十 七七事變 /393

四十一 全面抗戰 /403

四十二 北進,還是南進? /415

四十三 三國同盟 /426

四十四 日美開戰前夜 /437

四十五 偷襲珍珠港 /444

四十六 轉折 /452

四十七 勝負已分 /462

四十八 玉音放送與日本投降 /472

四十九 戰爭責任 /483

五十 丸山真男的賭注 /49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