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作品選文卷】
滿額折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作品選文卷】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79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百年前的創作冒險,百年後的書寫自由
十四位日治時期青年作家經典作
閱讀臺灣日治時期 文學作家最佳讀本

如果閱讀是一趟冒險,文字就是最原始的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

一百年前,臺灣這片土地正處於日治時期,新舊交雜,亦是內部傳統、外在環境皆鉅變震盪的時代。啟蒙思潮引進,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漸興,各式嶄新的技術、體制、觀念大量地湧入。

對於這座島嶼上的人們而言,「世界」仍是有著未知卻充滿各種可能的抽象概念,雖然讓人懷有夢想,卻也帶來許多不安。於是,有群青壯年作家試圖以「創作」和世界接軌,透過文字書寫,反映當時紛亂現況,更進一步探索多元與開放,讓這片長期在日語文化浸淫下的土壤,開出特有的燦爛之花。

【作品選文卷】
透過四大主題:以文學探索現實;新與舊,詩與歌,日本與臺灣之間;多彩的摩登文化冒險;原住民主體的聲音,編選十四位日治時期青年作家的作品,輔以作家小傳及導讀,帶領讀者領略屬於日治時期的日常體現和跨界冒險。



☉臺灣日治時期,最佳文學跨界讀本|一套兩卷,對照參閱:
【文學冒險卷】10位當代青年作家,10種主題,挖掘日治時期作家的創作故事。
【作品選文卷】14位日治時期作家作品選,收入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論述、詩歌、歌詞。

☉國立臺灣文學館.原著授權|新編新選:
優先編選未被廣為認識的作家、作品,重新取得作品授權及修訂,提供作家簡介、導讀評析,引介大眾。

☉特邀知名插畫家蠢羊,獨家繪製內頁封面、海報拉頁:
重繪日治時期的作家人物,風土地景,再現人文薈萃之風華;內附全彩拉頁海報,作家群熱血回顧。

作者簡介

王詩琅(1908-1984)
臺北艋舺出身,社會運動者、小說家,戰後則為文史研究者等。筆名王錦江、一剛。戰後則致力於兒童文學,並被後世人稱為「臺灣的安徒生」,曾任《學友》、《大眾之友》雜誌主編。於1982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特別獎。1984年病逝於臺北馬偕醫院。

楊華(1900?-1936)
詩人、小說家,本名楊顯達,字敬亭,曾以私塾教師為業,一生堅持以漢文寫作。因被懷疑違犯治安維持法而遭到逮捕,於獄中完成《黑潮集》。之後因受日本當局壓迫,不堪貧病選擇自盡,有「薄命詩人」之稱。小說〈薄命〉是日治時期臺灣中文小說較早被介紹至中國的作品之一。

龍瑛宗(1911-1999)
長期任職於銀行業的小說家,戰前創作以日文為主,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榮獲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創作獎佳作,是首位獲日本文壇獎項肯定的臺灣作家,因此廣受臺、日文壇的注目;戰後則改以中文創作,接連發表許多作品,創作量豐沛。

蔡秋桐(1900-1984)
雲林人,曾於日治時期擔任北港郡元長庄五塊寮的保正,長達二十餘年,熱心地方政治與文化活動。以中文創作,作品保有臺灣話文為基調的表現。戰後,曾當選第一任元長鄉代理鄉長及第一屆臺南縣參議員。然而於1953年間,曾因知匪不告的罪名遭判三年、服刑兩年,是白色恐怖受害者。出獄後他便不再過問政治,直到逝世。

陳君玉(1906-1963)
臺北大稻埕人。筆名鄉夫。家境貧窮,公學校肄業,曾赴中國東北報館擔任印刷工。1933年加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文藝部長,並開始創作臺語流行歌歌詞。1934年,他參與理念相近友人推出的《先發部隊》雜誌,此後更創作多首歌詞,致力於推廣臺語流行歌。戰後,因為國語政策的推行而失業。晚年,他與王詩琅一同主持兒童雜誌。1963年,則因肝癌去世。

王宗英(1902-?)
本名王來法,詩人,生於臺中清水。曾任通信事務員、警察,身為基層公務員,於職場結識在臺日本詩人,因而進入詩壇,並只在日人創辦的雜誌上發表作品,過去鮮少受到注意。詩作大多寫於1923至1928年間。

莊松林(1910-1974)
臺南人。小說家、民俗學者、社會運動者,曾加入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民眾黨、左翼團體、臺南世界語會等等,陸續於《臺灣藝術》、《民俗臺灣》發表文章。有許多取材自民間傳說的作品,戰後更撰述大量臺灣民俗與文史相關的文章,被王詩琅譽為他「臺灣民俗學的拓荒者,臺灣文獻工作的先覺者」。

黃鳳姿(1928-)
臺北艋舺人。臺灣民俗題材寫作者、兒童文學作家。1938年,就讀龍山公學校時,其以冬至為題材的作文〈冬至圓仔〉受到導師池田敏雄讚賞,之後便在池田敏雄的引導下開始寫作與出版。1947年與池田敏雄結婚後移居日本至今。曾於日治時期出版三種作品:《七娘媽生》、《七爺八爺》、《臺灣的少女》,並因而被視為文學少女,受到矚目。

楊千鶴(1921-2011)
臺北人。記者、日文散文作家、小說家。 1938年自靜修高等女學校畢業後,就讀臺北女子高等學院。曾任《臺灣日日新報》家庭文化欄記者,並訪問賴和,是臺灣第一位女記者。她於1941至1943年間頻繁創作,處女作也是代表作的短篇小說〈花開時節〉,描寫臺灣高等教育女性對婚姻自主及女性主體之思考,相當突出。惟戰後因為語言跨越不易,輟筆多年,直到晚年出版長篇自傳小說《人生三稜鏡》,提供許多珍貴參考文獻。

翁鬧(1910-1940)
小說家、詩人。臺灣彰化社頭人,生家姓陳,後為翁姓人家養子。1923年成為臺中師範學校第一屆學生,1929年畢業後曾擔任小學老師。1934年前往東京留學,1940年辭世,享年僅三十歲,死因眾說紛紜。他的作品以小說為主,並以日文創作,〈天亮前的戀愛故事〉與〈殘雪〉皆描繪現代都會中的情愛,不僅是他個人的代表作,也是臺灣文學中集聚現代性意涵的作品。

周金波(1920-1996)
小說家。基隆人。1926年就讀基隆壽公學校,1933年赴日本,就讀日本大學附屬第三中學校,1941年日本大學齒科專門部畢業。在日本期間深受當時的前為文藝浸淫,1941年返臺後則參與臺灣文壇活動,發表小說〈志願兵〉,成為「皇民文學」代表作。戰後,曾經親歷二二八事件,並在其中見到胞弟遇害,成為創痛。1953年,創立「青天臺語話劇社」,之後更投身影劇領域。1996年逝於日本。

葉石濤(1925-2008)
小說家、文藝評論家、文學史家。出生於臺南市,畢業於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曾任文藝臺灣社助理編輯。戰後則任直省立臺南工學院總務處保管組組長、臺南市建設廳自來水督導處、國小教師等。於1951年受到「省工委會案」牽連,在白色恐怖下被以「知匪不報」罪名判刑入獄三年。1965年後,舉家遷移至左營,後半生在此度過。1999年獲成功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晚年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除了小說創作外,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臺灣文學史綱》,這是第一部由臺灣人所撰寫的臺灣文學史,為我們今日對臺灣文學史的認識奠定了莫大的基礎。

陸森寶(1910-1988)
出身臺東廳卑南社,卑南語名為Balriwakes Raera(或寫作「巴利瓦克斯・勒拉」;他曾先後於日治時期與戰後使用日語名森寶一郎,及中文名陸森寶。是一位卑南族音樂歌謠作曲家及教育家,有「卑南族音樂靈魂」之稱。1923年,他考進臺東公學校,畢業後則考上臺南師範學校。師範學校畢業後,他回到臺東任教,1949年前後退休。晚年則致力於創做卑南音樂,陸續寫作近三十首以卑南母語創作或譯作的歌曲。他期望藉部落族人由歌曲傳唱可以永遠記得祖先的事蹟與恩澤。

高一生(1908-1954)
生於臺灣阿里山特富野部落系統流朥社(鄒語:Lalauya,今樂野村),鄒族人,鄒語名:Uyongu Yatauyungana(或寫作「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日治時期有日語名矢多一夫、矢多一生,漢名高一生。曾任警察、教師、作曲家,為著名鄒族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致力於高山族自治運動,曾提出原住民自治區之構想。1927年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期間,曾協助俄國語言學家聶甫斯基(?. A. ?e?????)從事田野鄒語調查、編寫臺灣鄒族語典。畢業後,回到阿里山達邦教育所任教,同時也創作多首歌曲,曾帶族人至臺灣總督府公開演出〈鹿狩り〉(打獵歌)。戰後,1945年擔任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首任鄉長,兼任達邦駐在所所長。二二八事件後,曾經遭到逮捕,又於1952年在白色恐怖之下受害,於1954年被判死刑。




主編簡介
盛浩偉
1988年生,臺灣大學日文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衛城出版主編。著作有《名為我之物》,合著有《華麗島軼聞:鍵》、《終戰那一天》、《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等。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合著《終戰那一天》獲Openbook年度好書獎,作品並曾被選入《臺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九歌一六年散文選》、《我的日本:當代臺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日文版由日本白水社出版,臺灣版由有方文化出版)等。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累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插畫家簡介
蠢羊(羊寧欣)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現為職業漫畫家。致力於《棒球人生賽》、《動物國家》、《臺灣名人傳記漫畫》等各種創作。
著有《火人FEUERWEHR》、《菜比巴警鴿成長日記》、《棒球人生賽1~6》(未完)、《臺灣名人傳記漫畫:湯德章》、《臺灣名人傳記漫畫:巴克禮》、《流麻溝十五號》

FB:蠢羊與奇怪生物
IG:stupidsheep003

一個偌大的時代意義,一種厲害的寫作技能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文學,是以文字符號操弄真實世界的工作,一則必須捕捉世界,二則必須捕捉文字。所以心思敏銳的人最適合寫文學,因為一旦操弄有成,文字即能搖動真實。
臺灣書寫日治時代歷史真實的書不少,書寫日治時代文學作品的書也不少,但這本《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很特殊,因為作者群其實知道,透過某個歷史的臺灣文學人、也就是當時對於世界心思最敏銳的人,可以捕捉到某種時代的訊號;還有,他們應該也知道,文學有其時空限制,歷史上的文學搖動過去的世界,而今天的世界則需要現在的文學來搖動。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是一本精彩、好看的創造性非虛構作品。精彩、好看,可能是一種直覺,但更應該有可以分析之道理──「複雜」就是我斷定的那種道理。
讚賞一本書「複雜」並非不合時宜,雖然當今可能是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的年代、也沒人願意正襟聆聽陳腔濫調。但是這本書的複雜不是普通的,而是具有兩個層次意義的。精彩,來自第一層的文學史的複雜,他們寫出了一九三○年代文學人想在新時代「冒險」闖蕩命運的精神糾結;好看,來自第二層的文學技巧的複雜,作者群應該是找到了一套方法論,可以讀取大量研究知識、文學作品,卻又流暢融進他們獨特觀點下的當代語感。


第一層的複雜,是詮釋偌大時代意義的精彩觀點。
本書作者對日治臺灣所展現的詮釋能力。《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這本書的主編和十名作者,都是三十歲世代、文史研究專科的年輕學者。日治臺灣是什麼樣的時代?過去在各種政治勢力影響下難免有些陳腔濫調(例如漢賊不兩立、鐵板主體性之類的),他們也都明白。如何捕捉那些文學人、甚至那個時代精神,絕對是他們的關心所在。
他們一定會問,誰最關心日本時代?以及問,最關心日本時代的誰?這兩個誰,答案應該都是「我們」──現在身邊稱作臺灣人的我們最關心、以及最關心那時的臺灣人怎麼成為我們這樣的臺灣人。
日治時代的臺灣人,從天高皇帝遠的帝國中國來到現代化的日本,從化外邊陲來到殖民地,也是後來李登輝所說的「臺灣人的悲哀」最初的典範轉移。當年文人已經開始疑惑、也開始嘗試各式各樣的「冒險」。當然,社會運動人士是冒險的典型,而寫文學的,則是冒險的另類代表。文學人有人勇往直前,更多是多愁善感、自我懷疑。如果從文學看出去,臺灣歷史真的並不是簡單的漢賊不兩立、也沒有僵硬的鐵板主體性。本書的企畫及作者群,掌握到這個我覺得頗為精彩的觀點──作為臺灣人,族群認同是複雜的,時代精神是複雜的,面對強大的他者會糾結矛盾掙扎,然後努力捉摸因應之道。很久以前就是,現在也是如此。


第二層的複雜,展現於兩種厲害的寫作技能,使當代閱讀這本書的經驗是好看的。
也是因為這本書強調「非虛構」,因此,好看就更難能可貴。非虛構(nonfiction)在文學史上的定義雖然古老而含混,但臺灣學界近年已能明確辨別「創造性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的威力,亦即,既要博覽群籍提出獨具觀點、又要剪裁真實材料成為文本、並須發揮小說技法進行布局。但本書又要追加一大特質:十名作家本身就是文學寫作者,本書研究取材的對象,也是文學寫作者,書中於是有一種「文學性」交織纏鬥的活絡。
文學性是什麼?根據 Jonathan Culler 的論點,文學沒有本質,所以每一個時空都有自身認定「這是文學」的基準,那就是文學性。換到本書的場景來說,日治臺灣文學人有他們的文學性。那麼,能否將一百年前的文學直接給當代讀者閱讀?恐怕只有研究者能夠欣賞,幾乎不可能好看。
寫作技能的複雜,是因作者群考證了一百年前的文學人和文學性,並且活用當代文學性、以當代語感撰寫過去。各篇作者都想方設法找到一個切入的觀點,談懊悔、談計算、談風流、談做夢……。然後,各篇作者各展敘事本領,開始調度人稱和視角,並且轉換全知觀點和半知觀點,搓揉史料文獻、文學作品、研究考證。他們有認真的研究能力,有敏銳的當代心靈,可以寫出「希望絞肉機」捕捉王詩琅面對社會運動傷害的心靈,寫出「貧窮演算法」形容龍瑛宗作為次等公民的人生無奈。這些寫作技能,使陌路的歷史可以有時遠有時近、可以有如紀錄片卻又有朋友聊天般的親近。
這本書,因此沒有成為執著歷史事實只能以第三人稱全知遠遠說話的科普書,沒有成為膜拜文豪經典然後原文照錄的文學史。精彩、好看,是企畫人和作者群操弄時空雜揉的複雜能力,把過去的我們寫給現在的我們。


導讀(節選)

導讀:一百年前,他們的冒險
盛浩偉

文學的其中一項本質
幾年以前,就在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等技術正受注目時,我曾讀到一篇頗有印象、獲得日本星雲獎的科幻短篇小說:〈雲南省蘇族當中VR技術使用案例〉(雲南省スー族におけるVR技術の使用例)。
小說仿照學術研究與民族誌的口吻,耗費大量筆墨刻畫了一個虛構的少數民族「蘇族」,以及在其自治區的奇特習俗。從出生到死亡,蘇族人頭上都會戴著VR眼罩,除了因成長而需更換眼罩尺寸之外,生活中都不會將之取下,至於食衣住行等瑣事,則有一些專門侍奉之人打理。而研究到最後,令學者(也就是小說的敘事者)好奇的是,蘇族人不看這真實的世界,而一輩子直直盯著眼罩,究竟他們看見的,是什麼?
因為習俗傳統的緣故,非蘇族之人無法一窺究竟,但在小說敘事者費盡心力的探問之下,終於從一位女性侍奉者口中獲得答案。據說,他們所看見的世界,純粹是一堆點與線的集合罷了。但為何要凝望這樣的世界?就連侍奉者也不能理解。學者本來對此深感困惑,但到了小說結尾,他才聯想到:那不就很像是,文字的世界嗎?
文字,不就是最原初的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嗎?
感受,魔法,美好愛情,古老的知識,不朽的生命,大海裡的失落文明,天上眾神與長著翅膀的獨角馬,鎮守四方的神獸,盪氣迴腸的征戰,還有寂寞,痛楚,失意,孤獨,生活的意義──許許多多人類腦海裡或翻騰或切身的想像,不過都是在看著「一堆點與線的集合」時所被啟動的。你看到「雲」,一朵雲從腦中飄過;你看著「海」,想起一片海。
你閱讀文學,遂被文學展開的多元宇宙圍繞;同時,作者也透過書寫作品,構築並探索陌生的世界,展開一場又一場冒險。
文學有許多本質,我想,「冒險」是文學的本質之一。

百年前,透過創作來「冒險」
在距今約莫一百年以前的一九二○年代,臺灣人開始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那是臺灣還受到日本統治的期間,在殖民體制之下,臺灣人的待遇並不平等,政治權利不及日本人,農民與工人更經常受到剝削與壓榨。但另一方面,殖民體制卻也有意無意地替臺灣帶來了許多現代的事物,如新式的器物建設、教育體制、自由戀愛的觀念等等。而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就是希望能夠啟蒙臺灣人在思想上的進步,與全世界以及當時的新潮流接軌,並起身反抗殖民統治的不公不義,創建屬於自己的文化。
關於這段歷史,雖然戰後曾經一度被忽視數十年,但有賴於學者與文化工作者辛勤地考掘、研究與出版,如今已累積了許多成果,活躍於這段時期的作家,諸如賴和、楊逵,也被選入國高中各版本的教科書裡,為大眾所知。然而,除了這些「課本作家」之外,我們平時很難接觸到其他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作家,不僅在書店很難找到齊全的相關著作,就連生活裡也沒什麼機會提及。
這或許無可厚非。由於時空隔閡、社會情境改變等因素,尤其再加上語言的差異,致使他們的作品、作品裡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在的我們,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不過,若是我們願意穿透表象,抵達文學的本質,還是能夠發現某些時至今日仍舊不變的東西。
比如,面向未知的「冒險」。
這套《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就是以這樣的初衷展開編輯的。
誠如前面所提到,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主旋律,是對現代的追求、對傳統的反省,以及對殖民的批判,並思索著自身的認同。但是身為一名創作者,當我在閱讀那個時代的作品時,經常浮現的疑問是:到底他們所寫下的,是已知,還是未知?是經驗,還是想像?
創作的神奇之處在於,從受眾的角度看來,作者總是像神一般掌握一切、安排一切;但對作者來說,其中卻有許多不確定性。一篇作品,雛形在腦海中彷彿已臻完美,但等到動筆寫下,才會發現這裡需要更動、那裡不符合邏輯,愈修改又愈感到,整個故事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朝向連作者都無法預測的地方發展。到底該與之拚搏、試圖駕馭,或是該放手任其奔馳?──我想這才是大多數作者的實際經歷吧。
畢竟,創作必得從現實世界取得素材,這是已知、是經驗;但是現實裡也潛藏著未知,有許多被我們忽略之處,以及尚未察覺的可能性,這些就必須憑靠想像力,為它們賦予形體,才會知道結果如何。回到一世紀前日治時期的臺灣前輩作家們身上,他們面對的處境其實和我們今天有相似之處:熟悉的傳統垂垂老矣,打破既有認知的新事物不斷出現,必須在琳瑯滿目與眼花撩亂之中探尋自己的方向與生存方式,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甚至還未曾親歷──
對他們而言,「文學」或許就是他們用來面對這些新興未知世界的方式,也承載了他們冒險的刻痕。

初衷與企劃
《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想要挖掘這些前輩作家們的冒險故事,不只如此,還希望讓「他們的冒險」進一步地也成為「我們的冒險」。
這些冒險有哪些?或者換句話說,在現代的潮流之下,這些作家們所經歷的第一次、未知、變化,是什麼呢?為此,我們整理出十個在當下的臺灣仍具話題性的主題,並邀請十位新一輩優秀文學創作者,從這些主題切入,研究參與其中的「日語世代作家」(即出生於日治時期之間,並曾於期間有過文學活動者),並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前輩作家,將他們的活動軌跡以非虛構的方針加以編織成故事。這就是這套書的〔文學冒險卷〕所收錄的十篇文章。而〔作品選文卷〕,則是這十篇文章中提到的前輩作家作品之選集。
透過這樣的安排,希望能讓讀者在〔文學冒險卷〕裡,先透過當代創作者的詮釋,以現今的視角拉近與日治時期作家、作品的距離;而〔作品選文卷〕,則是能夠具體且完整地閱讀當時的一手文獻,實際參與一趟他們的冒險。
在過往,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已有過許多選集,諸如至今仍較容易入手、由施淑編選的《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或是向陽編選的《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日治時期)》、早期的《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等等,這些重要的里程碑都奠定了如今我們對當時文學的基本認識。而這次,基於資源不重複、活化理解等考量,我們傾向於尋找先前未被廣為認識的作家或是作品,盡可能呈現新意與火花。如此選擇,是希望在既有的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圖像之上,更進一步地向未知拓展。這樣,也才符合「冒險」的感覺吧!

目次

▍【作品選文卷】
出版緣起╱林巾力
推薦序 一個偌大的時代意義,一種厲害的寫作技能╱蘇碩斌
導論 一百年前,他們的冒險╱盛浩偉
編輯凡例
以文學探索現實
社會運動與理想挫折
十字路 ◎王詩琅
貧窮的樣態
不為人知的幸福 ◎龍瑛宗
鄉土與語言
理想鄉 ◎蔡秋桐
新與舊,詩與歌,日本與臺灣之間
傳統與現代的詩╱歌
臺灣歌謠的展望 ◎陳君玉
《黑潮集》(選詩七首) ◎楊華
臺灣口語自由詩
王宗英詩三首 ◎王宗英
多彩的摩登文化冒險
民俗書寫
郭公侯抗租 ◎莊松林
冬至圓仔 ◎黃鳳姿
七娘媽生 ◎黃鳳姿
新式戀愛
花開時節 ◎楊千鶴
殘雪 ◎翁鬧
戲劇與認同
鄉愁 ◎周金波
舞蹈與身體
青春 ◎葉石濤
原住民主體的聲音
原住民之聲
陸森寶自傳(節錄) ◎陸森寶
bulai naniyam kalalumayan(美麗的稻穗) ◎陸森寶
高一生詞曲兩首 ◎高一生

書摘/試閱

十字路
王詩琅

井原百貨店前的「蕭于維荖」裡,這頂鼠灰的中折帽,雖是帝國製帽的國產品,但帽型或是色澤,在這櫥外看起來,卻絲毫沒有遜色同僚們誇耀的那些舶來貨,他站在這亮晶晶的笨大的琉璃櫥前,呆呆地癡視,躊躇了已經好久了。融在均和的電光裡的那頂帽好像嫵媚的美人在伸手招他。老實,想想頭上戴的這頂舊型,又是賤貨,實在太勻配不起這副新洋服,這領新外套。而且在他們的面前,始終要感覺難過和不快,更是難堪。他於是也不管剛才領的賞與金夠不夠開發〔開銷〕了,?起臉,昂了頭,聳聳肩膀,將手插入才新做成的黑外套,大踏著步,跨入店內去。「坐呀」。
街市上歲暮的氣氛已十分濃厚,達到沸騰點了。你看!這島都的心臟,殷賑華麗的榮町、京町一帶充溢滿著人。店內街路,停仔腳〔騎廊〕,擁擁擠擠繁忙地在蠕動。店舖裡和停仔腳臨時搭起的棚,裝得如花似錦。雜貨店的帽、領帶、化妝品。時鐘店內大小時鐘、時錶的裝飾品。玩具店的新正的種種的玩具,花花綠綠排滿了新正用品。
時候諒已是四五點鐘左右罷。今天正是賞與金日,這擁擠的街上更加被那些灰的白的赤紅的黃褐的高大巍峨的官衙會社銀行的建築物吐出的男女鬧得多加一層的混亂。
服飾是門面,近代人最講究服裝,自頭上至足尖,絲毫不能苟簡的,要有全體的均衡,要有洗練的近代化。最後的帽子也已辨了。這樣子出去,也不致有什麼失禮了吧。幾年前只一味樸素勤勉,不管同僚的嘲笑,一副洋服要穿到領破袖爛,現在想起來很覺得好笑,覺得可憐。剛才在銀行裡滿腹的憤懣,滿腦的氣悶也不知不覺消散到那裡去似的,他提了盛帽子的圓紙盒,臉上露呈滿意的顏色,在響著的槖槖的皮靴的步伐,較平常也有氣力且活潑。他浸在自足感裡,不覺間穿出喧譁的榮町,已到了西門的鐵道線路前了。憲兵本部邊的廣濶的博覽會場址,滿目淒涼,滿地黃土沒有一根綠草。只有在颼颼的寒風下,疏疏稀稀站了幾棵才移植過來的截枝的禿樹在微顫。
他步著,突然西門市場邊的小咖啡店前的高?的棕櫚現在面前。他不知怎樣,忽然想起好幾天沒有會過的她……那魅惑的眼眸,那輕盈的體態,那甘美的……哼!她斟的酒,也好幾天沒有飲過。滄海、來福都在邀。管他媽的,酒、女人、醉!……
浸在幻想的他,不知道幾時也已抵到灰暗的樓下了。
「今年的賞與比昨年怎樣?」
在桌旁摺洗淨衣服的瓊英看見他上了樓,忙將手裡衣服丟在椅上,抱起在竹椅的孩子,隨即跟他入房,也待不得他換過衣服,灰白臉堆笑問。
「哼……」瞬間,剛才愉快的心情,像碰著水的火花。他眉頭一蹙,不快地瞅她一眼含糊答應。但卻還不發話裝著忙的樣子換起臺灣服。瓊英卻裝不理會將孩子放在床上,幫他將洋服收入洋服櫥,順手解開圓紙盒。
「你又買起帽仔,哦!七元半。」
她看他不睬她跑出去廳裡左隅的書桌前的籐椅上坐下,連忙跑出廳將孩子送交他。
「你替我抱一下,我要補縫些衣褲。到底你的賞與金怎樣?」
「好一點。」
他看見她還不走,執拗地問,就很不快起來,扭過臉和孩子弄起來,想支吾過去「噢,今天怎樣不叫,阿爸,快叫。阿──爸」
不知是什麼時在公學校唸書的大孩子和女孩子都圍在身旁。
「阿爸,通信簿。」
他點點頭接過大孩子永棟遞過來的通信簿,一面看,一面搖抱的孩子。成績比前學期是更好的,他不覺暗中吐了一口氣,縱使成績怎樣好,有什麼用處?中等學校或者有能力教他進,更上級的那就不可能的了。中等學校畢業濟得什麼事?將來不是和公學校卒業的自己一樣嗎?
「阿爸,要給我買的飛行機,有買沒有?」
第二的女孩子卻不管他在看通信簿,挨近身傍撒嬌地要求。他卻只應:「啊,好好,明天買給你。」眼還不住看。
「錢哩?」
瓊英釘住似的依然站在身邊,已有些不高興。待他看完通信簿緊忙接著說。
「在外套裡。」
他向房內嘮一嘮嘴,將簿收入抽屜。
她將一束的鈔票算了又算,臉上漸漸帶了怒氣。
「批筒皮是寫九十五圓,按怎樣這裡只有四十二圓?」
「外套的月賦納去十五圓。帽子七圓半……剩的是……」
他瞟她一眼忸怩地說到中途,急忙裝做和抱的孩子耍起來,「嗒嗒,嗒嗒,不叫阿爸嗎?」
「是?是怎樣?」
她卻不管他裝假鬼,睜著眼像檢察官追問過來。
「還咖啡店的賬啦,有什麼事麼?」
他老羞成怒,?起頭,眼一睜,瘦黃的臉微漲起暈紅,厲聲起來。
「哼!天天出去飲到醉朦朦才回來。每次不是都說是人家請的嗎?一到月給日就扣去十圓八圓,這一大家口只靠你一雙手趁食〔維持生計〕。你也不是不知道這賞與金是要還信用組合的利息,要買的東西還有許多……」
「喂!不默嗎?」他急得大聲喝起來,「交陪上是不得已的,楂某人〔女人家〕曉得什麼。」
「那種無路用的交陪是免得,家內尚且顧不到還顧到交陪。」
「使您娘!叫你默,不默嗎?」
「刣頭!禽獸!出口就是屎。也不管人說的是不是,著不著〔對不對〕。」
在貼案桌前的八仙桌,捧著書讀的大孩子和還靠在他身邊的女孩子似乎直感著風雨又將開始,嚇得不敢作聲,怔怔望了爹媽。抱的小孩給他駭得哭起來,伸了兩隻小手,「娘,娘,」要他媽抱。
他看她悻悻向後樓消逝去後,心頭兒一陣難過才暗暗地說聲對不住。實在像她這麼賢慧柔順的是不容易找的。她入門以來簡直沒有快活過,享個清福過。她時常像誦經般嘮嘮叨叨講微細的家計,勸自己不可喝酒,無非是袒護家庭罷了。但她這種努力不但沒一點效果,倒使自己生厭,就是退勤後也不愛住在家裡。這幾年來她終日洗呀炊呀縫呀忙個不休,入門時那猶如一朶鮮豔的白玫瑰花的豐嫩的白肌膚,鷄蛋臉兒,也弄得荒粗、枯瘦了。
自己也為負這生活的重擔,壓得連所謂天倫之樂,也覺得是件乾燥無味的事。
況且沒有學歷及背景的自己在銀行內,要感到渺小和不安。早晨眼巴巴看那些後進的高商或是大學畢業的內地人,賞與袋一年大似一年,豈不嫉妬嗎?這種像屈辱的壓迫感雖是每年經驗的,但麻木的神經,到這時候卻要甦醒,重新喚起不滿。執務上一點也不讓後的自己,於是也不得不痛恨以學歷估量的世間。
他十幾年前是如何雄心勃勃,抱了遠大的希望!
父親在他公學校在學中,因生意失敗,焦慮過度患了糖尿病身故了。孤兒的他也就不得不拋棄進上級學校的希望入了K銀行做給仕。但他卻還拚命地在夜學裡念書。那時候愛他誠實的課長也說,「你只管勉強〔勤奮〕,後日必然有相當的地位。諺云:『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他自己也冀圖考中了普通文官,在銀行裡掙得一個地位。所以那些公學校同窗,在鬧著什麼文化協會,研究什麼社會問題,自己卻一點也不去睬他們,只一味向自己的榮達的路邁進。
娶了瓊英的翌年,沒有看見孫兒的臉兒就去世的母親,距今也有十三個年了。文官雖考著,榮達的夢已是消滅無遺了。父親的負債,母親的葬費……倒負了一大堆債。
他看孩子還不住地哭,於是站起來搖著孩子慢慢踱來踱去。停一會,無意識裡伸一伸脖子,俯瞰一下樓下。街上的狹窄灰暗依然像人生的晚年,像自己混濁的心情。
大的孩子若無剛才的事,又在咿咿唔唔念起書來。
「張的,電話呀。」
他聽了隔鄰的在樓下喊叫,疑訝地慌忙將孩子交給大的孩子。
他回來的時候,面龐充滿著複雜的感情,這突然的事把他的腦震盪了,感慨地坐在他的書桌前的籐椅上低頭沉思。
六年前的定秋的幻像在他腦中甦醒起來了──他那黑赤稍長的理智的臉龐,有決斷力的炯炯的眼光,不高不低而敏捷的身材。他和自己雖不是主義上的同志,在銀行內卻算是心腹之交。當年他頻繁地在各勞動組合和社會運動團體出入的時候,自己誠懇地勸他。他不但不聽,反講什麼我們無產階級的前途,社會的矛盾,他們是遂行什麼階級使命,還暗暗裡含唆說自己的青雲雄志是個空中樓閣,他這遭入獄中的六個年間,自己也十分變了。自己的意志也不能算薄弱,但生活的炮火之包圍裹,那幻影似的青雲雄志任你怎樣也不得不拋棄的而消滅了。他說的層層證明了。
一年到末,只是起床、洗臉、吃飯、出勤、彈算盤、記賬簿、散勤、回家、睡覺……毫無生趣的乾燥的生活,所以自己偶爾應同僚的招誘,漸漸地喝起酒來,或者是自然的路徑。一條排洩無聊的水溝,終日卑屈的鬱悶,在朦朧的薰醉裡可破裂消散。其實沒甚言辭的他,到酒場喝起來就大嚷大鬧。
「你對你娘說,定秋回來了。我要去看他。」
他換好洋服,不待對孩子說完,就碰碰地下樓去。
他回來的時候,電燈亮上了。晚飯也已排好,待著他回來。
他和瓊英都一語不發,默默地吃。平常頑皮的孩子,似乎覺得父母間的險惡的空氣,乖順著動了箸。
飯後,他又坐在書桌前的籐椅上,慢慢點上雪茄吸。孩子也不知道跑到哪兒去玩了。收拾完碗箸瓊英在房裡給振文換衣服,弄得他哇哇哭。
三十二灼的淡黃的燈光,在這不算小的廳裡覺得很幽暗,尤其是沒有人家雜居的樓上是很冷清。他把牠叫做生了黴的家庭。這幾年來,不論是禮拜天或是夜間,自己很罕實實地在家裡蟄居一日,溫抱在所謂家庭之愛的懷裡。飯吃完了,一溜煙就到撞球場撞球,或是在朋友處談天。不然就去酒場喝到更深夜靜,把在日間裡在銀行內的辛苦,這時候要著發洩和慰安或是當然吧。
「定秋幾時回來?敢不是說明年五月才滿期麼?」
她似乎忍不住了。難澀地在房裡問。
「著啦〔對啦〕,說是緊了四個多月假出來的。」他停一會才慢慢答。
「你有問表兄現在怎樣?」
「他好像不甚知道。」
表兄──那幾年前在家裡借泊了一禮拜的××──不,想起來是隱匿,還鮮明地印在記憶裡。
那是舊曆端午節前很熱的一天吧。家家戶戶正在忙著縛粽〔包粽子〕,因是禮拜六,他在銀行弄得渾身是汗,氣喘喘地剛跑到樓下的時候,還未入學的大孩子一見他:
「阿爸,來了一個表叔,給我這自動車。」
歡喜地跳著,將玩具的自動車高高捧起嚷著。
「哦!萬發,幾時回來。」
他握緊這久斷消息,許多年不見卻沒有什麼變的表弟的手。
「昨天的船回來的。你一向都沒有變呢?」
他也似懷舊地說。
「聽說你一向是在廈門,可是真的嗎?」
「不一定,大概是在廈門、漳州、泉州、上海、廣東都住過。我有一句話和你商量。」
萬發回顧周圍,把椅子拖近他的身傍,低了聲:
「我去的時候是密航,你是知道的。這次也是密航回來,所以託你和表嫂不要聲張,被發見又要與牠纏縛。後禮拜有點事要往南部找哥哥去。要和你借住幾天。」
「大家是表兄弟,講什麼借咯。你只管住下。」
沒有父母的他,八年前說要求學,也不聽哥哥的阻擋辭了V會社的給仕職,偷偷地往廣東去了。頭幾年聽說有給他哥哥點信息,這幾年已斷了。況兼他哥哥三年前往南部做生意去後更無從得知。
他自那時候就耽於社會問題的書籍,也時常出入文化協會。聽說那次盤資也是由那方面的人供給的。
那時候自己很怪他,笑他傻。他在那會社是很被器用的,循規踏矩去,重要的樞位雖不可望,一生的生活是不必憂慮。他卻棄之如弊履。
翌日的端午節,他招他往圓山散步。他推託頭痛不去。就是以後他招出去,他都推東托西不去,但是每日獨自一個出去,更奇怪的是常借他的衣服,或穿了鄉下人穿的粗布衣服。在家裡也很注意樓梯的響。
有一天他們剛吃完早飯,正在水道邊洗手,忽聽見「碰碰」的樓梯的急響,又聽見:「今日は」的內地人聲音。他敏捷地將面巾擲下,躲入便所內。及聽見是檢查電燈的他才出來。他想,若以前不過是罰金刑。何必這樣大驚小怪?雖有些詫異,卻不便好問。過了三天,他照常到銀行時,雖未到執務時間,空氣卻很緊張,很異常。幾個人一堆在囁囁嚅嚅,離自己不遠的定秋的位席很繚亂,小使在整理。他於是才知道早曉定秋被檢舉,這裡亦被搜查,只是為的什麼事情,卻是不明白的。回來將這事告訴萬發的時候。
「唔…………」
他瞬間顏色一變,呈了驚惶的樣子,旋即若無其事,好像很同情般鎖著眉。
「到底是什麼事呢?」
過了四天,他說要南部去的時,自己說要送到車站,他卻極力拒謝說,自家人不必如此,竟飄然不見。
到了二個月後,聽來北的他的哥哥說他也被檢舉去了。只是還莫名其妙。
新聞揭載開禁後,他才知道他在臺灣××黨中比定秋占更重要的地位,且是帶了國際共黨遠東支部對臺灣××黨的改革指令的使命回臺的。
那時候自己雖笑他們痴,然而為何這些誠實正直的青年們為何拋棄家庭,斷絕富貴的希望。像以頭毛試火自尋苦吃的一個謎團,卻不能解釋。
初冬的朔風呼呼底吹得滿山的樹木颼颼響,薄綠的循環巴士駛全速力在蜿蜒的柏油山道上,飛箭般疾驅,快適柔軟的藍絨的坐席上,雜在溫泉浴室中的他們四個人,一語不發,呆呆地沉醉在窗外的景緻。
南國的冬季,沒有北方的滿目落葉的枯枝,也沒有白皚皚的雪景。溶在煦和的太陽裡,刻刻變化的山陂下的田畝,雖然沒有夏季的那樣熾烈鮮麗,卻還綠中帶了微黃覺得可愛。
他偷眼仔細看一看坐身傍的戴打鳥帽,穿著舊式洋服的定秋。一昨日看不十分清楚的臉,這才更明白。遭這次大挫折的他,雖有些疲倦的樣子,卻沒什麼憔悴,眉宇間的凜然的神氣也毫不稍減。
車在眾樂園前的廣場打一個彎,也就停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5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