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博物館與文化第26期:美術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滿額折

博物館與文化第26期:美術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8822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當台灣已具規模與歷史的美術館之研究內容與展示型態,不僅限於「藝術品」與「造型藝術」,而需處理具有「當代性」的視覺文化;而其推廣對象企圖跨出藝術愛好者,美術館不再是僅作為美的殿堂,透過跨領域的工具與技術,創造與受眾日常經驗更加熟悉的媒介,它所面對的挑戰與變革是什麼?
 超越物質性、涉及概念性與虛擬世界的「視覺藝術」該如何典藏?收藏的內容又是什麼?限地製作、參與式的藝術計劃該如何展示?觀眾「觀看」的又是什麼?跨域合作的動態音像、行為演出或現場藝術,既非電影院、亦非劇場,走出白盒子該如何創造受眾經驗的空間或儀式?當代的美術館觀眾「知覺」與「思辨」的關聯如何創造?如何經驗「歷史」?如何走入「生活」?如何探查「社會」?在科技載具普及的時代如何製造有必要親臨的「現場」,同時兼顧無邊界的「線上」?如何再造「獨一」藝術的靈光?又如何運用「複製」技術的傳播?世界快速轉變,美術館與「美術館學」都準備好了嗎?
 這一期的徵稿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主要是因為新時代美術館的議題走向偏向於藝術自身的轉變,造成研究、典藏內容與方法的轉向;面對網路和影像科技所形成的海量知識和技術,讓美術館展示和召喚觀眾的手法亦須更新。為了拓展新時代思辨美術館價值與方法的研究取徑,本期的論文內涵必然除了傳統美術館的研究,亦須包含在當代情境下操作機制的質變,將具有前驅性和多面向的實踐經驗和實驗成果的展現。在三篇專題論文、二篇研究紀要的編輯安排中,可以瞥見文論的展現仍然包含了傳統博物館與當代藝術機構光譜兩端的極端性格,以及在台灣尚未形成系統性知識的片段篇章;這個碎片化的現象,反而折射了美術館研究潛在的多元視角。以專題論文的沈裕昌〈從默會到手談:從《當態度變為尺牘?(書寫—往返—語境—性別—迷因)》論當代書法的展示與詮釋〉、吳佩錡〈當當代藝術走入日常—談藝術銀行作品保存維護〉,以及研究紀要中蔡明君〈地方美術館中當代策展與在地歷史的多方連結—以嘉義市立美術館「由林成森」為例〉,這三篇文論偏向以從美術館當代化變形而來的當代藝術機構為研究模式的論述。王佳煌與詹傑勝〈台灣人文化消費之研究:以參觀博物館為例〉,以及吳偉蘋〈美國國家藝術品與文物擔保賠償計畫〉則從博物館作為經典機構模式的操作研究。二篇書評鄭琳云〈評《臂距之外: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觀察》〉,以及黎世輝〈邊界、權力與觀看視角的改變〉,則適巧補充了現階段坊間回應時代博物館變革趨勢的出版論著,值得讀者在閱讀間相互推敲、反覆思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8 22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