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心理諮詢與治療中的神經科學:整合心智與腦的科學(原著第二版)(簡體書)
滿額折

心理諮詢與治療中的神經科學:整合心智與腦的科學(原著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18 元
定價
:NT$ 708 元
優惠價
87616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助人自助的路上,理解大腦如何運作,充分利用有關心理疾病療癒以及心智潛能開發的腦科學知識,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應如何將日新月異的神經科學前沿信息整合到現有的咨詢實踐模型中呢?《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神經科學:整合心智與腦的科學:原著第二版》對此展開了既容易理解,又富有見地的討論。本書著重介紹了神經科學知識在咨詢與治療實踐中的實際應用,不限於提供神經教育的基本知識,更強調在整合和理解方面應具備的深度。本書可幫助讀者理解心理動力學取向、認知行為取向、人本-存在主義取向以及建構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和神經科學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呈現治療對話實例,以及在四大類常見心理問題——焦慮、抑鬱、應激和成癮——中進行治療範式的比較,充分示範了如何將這些知識納入個人實踐。

作者簡介

乍得·盧克 (Chad Luke) 博士

注冊咨詢師、注冊督導師;擁有超過20年臨床咨詢和教學經驗;在美國田納西理工大學教授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多元文化咨詢、咨詢中的神經科學、團體咨詢、咨詢倫理以及其他課程;美國咨詢協會和美國田納西州咨詢師教育和督導協會成員。

名人/編輯推薦

當為人熟知的心理治療模型與腦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發生碰撞與整合時,能迸發多麼巨大的治療潛力,並為當代心理咨詢從業者所用?

在人工智能風靡全球並大踏步進軍心理服務行業的今天,身為人類咨詢師的我們該如何自處?又有什麼在根本上是超級聊天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面對種種未知,神經科學可能有我們好奇且渴求的答案,本書將引領我們初探究竟。

當讀到科學、生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這類術語時,你的腦海裡會想到什麼?神經學、神經科學和神經生物學會讓你想到什麼呢?再來想想神經語言學、神經眼科學、神經腫瘤學和神經精神病學。最後,神經營銷、神經健康和神經商業又會讓你想到什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當你閱讀這些術語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你的心率、焦慮程度或注意力會有什麼變化嗎?任何一個稱職的科幻作家都知道,如果你想描述未來,就應該在普通的詞語前加一個強有力的前綴——比如,把來復槍叫作等離子來復槍,把維生素叫作納米補充劑,或者把間諜叫作神經間諜。之所以做這些改動都是有原因的。這些前綴雖然現在越來越常見,但仍然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當它們出現時,你會有所感受和體會。

在表P.1的第1列中,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這個表以一個相當無害的術語開頭:科學。這是一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相當熟悉的詞,它的意思很寬泛,並且幾乎沒什麼威脅性。但是大多數讀者讀到第二列的神經學術語時,便會有一些微妙的感受了。第二列詞語暗示了一些更加神秘的東西,但它們在普通用語中使用的頻率比不上“科學”這樣的術語,因此帶有更多的神秘色彩(Lacoboni,2009)。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真實的反應。現在,再想象一下我們對第三列術語的本能反應吧。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讀懂這些術語,並能感覺到它們各自的腔調,但其中仍然有些難以解開的謎團。這些力量就藏在“神經”這個前綴中。如果我們找來一些日常使用的詞語,仿照上面列出的專業術語,在詞前添加“神經”這個前綴,那麼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突然間,普通的筆記本計算機變成了一個神經處理器[提示:《太空漫遊2001》(2001:A Space Odyssey)的片頭曲]。我們都知道,任何前綴都可以改變被修飾詞語的形態、本質或某項含義。但“神經”這個前綴很特別。我們直覺地知道它與神經元、神經系統和神經有關,但是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便會產生一些感受:“神經”一詞似乎是敬畏和反感——吸引和拒斥——的結合體;它能通過我們的好奇心吸引我們,同時又因我們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以及我們覺得只有專家才會用它的反應而令我們連打退堂鼓。但與此同時,“神經”頂著平庸的名聲步履維艱,因為它已經是一個被過度使用的營銷工具了,目的是製造深刻的印象,並暗示使用者的學識淵博和可信度。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恐怕我們忘了,“神經”是和神經系統相關的,簡單來說就是和大腦相關。可即便是簡單來說,這個詞語也包含了許多人類行為中尚未被發現的秘密。

本書的目標

這本書的目標很明確,正如它所包含的信息一樣:神經科學與現有模型的整合可以發揮巨大的潛力,從而為咨詢師所用。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本書以讀者為本,著眼於應用,深入淺出地討論了這種整合的優點和缺點。作為一個有20年經驗的咨詢師,我以應用實踐為出發點,寫了這本書,字裡行間都在持續討論神經科學中關於“那又怎樣?現在怎麼辦?”的問題。咨詢師不能過於期待抽象的或技術性的方法在治療中起顯著作用。因此,這本書在盡量保證通俗易懂和傳遞學術知識之間進行了平衡。

本書是臨床治療方向的,面向心理治療從業者,包括心理咨詢師、婚姻和家庭治療師以及其他相關人士。但本書既不是一本解釋大腦秘密的技術手冊,也不能代表對於以腦研究為關鍵的“神經科學範式”的新嘗試。理解所有涉及人類行為、動機和社會互動等的系統固然重要,然而這本書的立場是:雖然對人類的進步和健康非常有價值,但對某些現象的純生物學和物質解釋有其自身限制,有時甚至是有缺陷的。雖然這不是什麼新觀點,但肯定會引起爭議。

最後,本書並不是要通過神經科學來“證明”一種理論勝過另一種理論,並借此驗證現存的任何心理學理論。本書的宗旨是幫助咨詢師在他們所擁護的理論和神經科學之間建立聯繫。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咨詢師所擁護的理論和神經科學在特定實踐和臨床風格上的關係,可以讓他們更有動力涉獵其他理論學派。

本書的特色

這本書作為給當下和未來咨詢師的指南,設計了一些特色內容,來加強讀者的體驗。

文化考量

在第二版中,每章開頭新增了“文化考量”這部分內容,從而為讀者審視各章內容提供了一個文化的鏡頭。這部分可以幫助讀者關注群體多樣性和個人文化經歷給整合帶來的挑戰。

會談中的神經科學

為了更清晰地呈現整合和應用實踐,這本書引用了許多臨床個案。這些個案的片段展示了來訪者在不同理論模型之間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整合。這些都在支持讀者對材料的理解,使理論整合從抽象逐漸變得具體。這本書沒有提供很多不同的個案,而是在每一章中圍繞一個個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

解釋你的大腦

這個標題下的內容給每一章中提到的神經學元素和現象提供了更科技、更科學的解釋。本書並沒有把“解釋你的大腦”這部分內容放在每一章的主體部分中,而是把它放在各章臨近結尾的地方,這是為了在不打斷讀者的流暢閱讀的同時,給讀者提供更詳盡的資料。

臨床應用

這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比較四種主要的理論範式(當代心理動力學取向、認知行為取向、人本–存在主義取向和建構主義取向)在治療四種常見的臨床疾病(焦慮、抑鬱、應激、成癮)上的應用。這讓讀者有機會對比神經科學與不同理論範式之間的整合,同時也探索每個理論範式如何應對臨床症狀。

本章總結

每一章的總結部分歸納了這一章的內容和接下來要講的內容。第二版新增的“本章總結”旨在引導讀者反思每一章的重點和要點,並對每一章的開篇問題進行了補充。

第二版更新的內容

神經科學文獻的變化速度很快。雖然新的模型和理論需要較長的時間來發展,但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無數研究結果正在加速呈現。要跟上這些前進的步伐並非易事,但在本版中,所有參考文獻都已更新。這方面的例子之一就是咨詢師關注的神經科學領域,有時被稱為神經咨詢或神經信息咨詢。在編寫本書第1版之前,有一些關於整合的書籍和文章,但都是零散的。5年後,已有穩步增長的研究基礎來指導整合。這些變化都反映在本版中。第二個例子——並非神經科學的新領域——是對系統或神經網絡在人類經驗中所起作用的理解也增加了。我們也在繼續深入理解個體的結構,相關新結果在快速涌現,但對神經系統的研究也許會達到更高的程度。例如,在理解恐懼和壓力時,咨詢師可能不再只考慮杏仁核了,而是更多地從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的角度進行思考。為此,第二章增加了有關理解大腦功能的關鍵大腦網絡的內容,因為它們與人類的功能息息相關。

本書的結構

我們致力於探索神經科學和心理治療理論的整合和應用,卻發現這件事需要辯證地看待。一方面,或者更恰當地說是從狹義上看,我們所謂的純粹的神經科學在本質上指的是神經生物學,由特定科學家群體研究。這些科學家從分子、原子和量子層面研究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如何最終產生顯性行為、動機、想法和感受等。也許,我寫的書會讓這些科學家感覺不舒服,因為治療師和咨詢師與其說是神經生物學家,倒不如說是教育者。而神經科學始終被認為僅僅與化學和生物學聯繫緊密。另一方面,從神經二元論(neuro-dualism)的角度看,我們尋找著跨學科的、哲學的範式,基於各種各樣的學科和背景來研究神經科學,我們也想知道如何利用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解決意義、思想和崇高目標等宏大深刻的問題。

這兩種表述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但如果表達不充分,就會顯得愚蠢和魯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我到底能為這場思辨提供什麼呢?我選擇了第三種方式。作為從業多年的臨床醫生、臨床督導師、管理者和咨詢教育家,我認為,我的角色和任務是搭建科學的橋梁,將哲學的晦澀理論和心理健康治療實踐結合起來。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的目標,我將本書的方向定位在臨床應用上,並且將所掌握的材料與之整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想帶著以下目的來討論神經科學這個話題。

  1. 對這個話題以及術語感到恐懼或敬畏,因而要抑制想退出或回避這個話題的衝動。
  2. 為了更好地開展臨床治療實踐,要抑制想過度依賴哲學理論的衝動。
  3. 這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學科,我們要勇敢而謹慎地將該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我們在各自領域幫助他人的心得領悟結合起來。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書中有一章專門介紹大腦的結構和功能,讀者可以把此章作為參考。四種主要的理論範式有各自獨立的章節,每個章節都整合了神經科學的研究,並將這種整合應用到來訪者的個案中。最後,書中列舉了在治療中經常出現的四種主要疾病,並將它們的治療模式進行了有比較的、綜合的概括總結。

目次

第1部分 概覽

第1章 神經科學導引
應用基礎:倫理、文化和專業的考量
神經教育
神經咨詢:以人為本的應用
神經侵害
你的期待
假設
一定背景下的神經科學——挑戰與機遇
思維、感受和行為的相互作用
兩個系統的相互作用
解釋你的大腦

第二章 結構、系統與功能
大腦的組織和概觀
分子水平:神經遞質
細胞水平:神經元
啟發式結構層次:1-2-3-4-5
四個腦葉
五個系統
解釋你的大腦


第二部分 理論的整合

第三章 當代心理動力學取向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精神分析理論
邁向整合
早期關係
意識
在實踐中
記憶和回憶
解釋你的大腦

第四章 認知行為取向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行為至關重要
神經可塑性和突觸再可塑性
行為主義與赫布
經典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
社會認知理論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正念與接納的療法
辯證行為療法的概念
接納承諾療法的概念
現實療法
解釋你的大腦

第五章 人本主義取向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傾聽
理論概述
關係的作用
共情
對社會學習的影響
真誠
無條件積極關注
動機式訪談
存在主義的視角
自由/選擇
自由與責任
意義與焦慮
主體性和大腦
大腦中的整合與存在主義
解釋你的大腦

第六章 建構主義取向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人際關係的建構主義方法
社會建構主義和文化尊重
大腦的偏側優勢和右腦模式加工
焦點解決療法與神經科學
觀察改變行為/現實
注意力和注意
大腦的哲學
神經科學時代的唯物論
信之則見!
解釋你的大腦


第三部分 應用的整合

第七章 焦慮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提供的基本信息
廣泛性焦慮障礙
整合
基礎:有關焦慮的理論
對蒂姆的總結
解釋你的大腦

第八章 抑鬱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提供的基本信息
整合
基礎:有關抑鬱的理論
對唐娜的總結
解釋你的大腦
抑鬱症的藥物治療

第九章 應激和創傷相關障礙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整合
基礎:有關應激的理論
對邁克爾的總結
解釋你的大腦

第十章 成癮和物質使用障礙與神經科學
文化考量
簡介
整合
基礎:有關成癮的理論
對德文的總結
解釋你的大腦

書摘/試閱

你的期待

有多重系統和功能都與大腦和神經系統有關,本書主要探討與心理咨詢治療相關的大腦及神經系統的多重系統及功能。我們會簡要地介紹這些內容,幫助讀者分門別類,理解本書採用的方法,並通過這些內容表達整合的動機。在後面的章節中,你將會讀到以下內容。

探索神經網絡“用進廢退”功能的奧秘:同步激發的神經元強化了它在其中發揮功能的回路或系統;未被使用的神經元或回路則被修剪掉。

現代科學的觀察表明,大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具可塑性及長期發展性。這就意味著,大腦在衰老前能在更大程度上被改變。

記憶的點點滴滴正如我們想象般複雜,但並非絕對精確。人類以篩選、選擇性注意、建構(而非回憶)以及歪曲的方式加工與情緒內容及過往經歷有關的“事實”。

就如同記憶無法重播真實發生的事件一樣,視覺也無法目睹確切的存在。視覺實際上是對視神經接收的視覺刺激的解釋,而目睹則是大腦視覺皮質對這些刺激的加工。

鏡像神經元這個名字就是在描述大腦運動皮質神經元的行為,當觀察到另一個人的行為時,它們的激發模式會模仿這個人執行相同行為時的激發模式。那麼,人類天生就能共情嗎?

在某種意義上,咨詢師努力幫助來訪者“以心智改變大腦”仍是在追尋心智與大腦的哲學問題。意識以及它在大腦中的實際定位也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繞不開的話題。

近期研究中關於大腦整合的概念探索了大腦的整合方式:(1)縱向的——通過原始的、情緒的、高階的加工;(2)橫向的——在左腦(邏輯、文字和語言)和右腦(創造性、直覺性和情感性)之間;(3)一個人如何將自己的大腦和周圍人的大腦加以整合。

創傷之所以會留存在大腦和身體中,部分原因是大腦和身體是相互聯繫的。它們通過諸如微生物–腸道軸等系統相連,並在某些理論[例如,波格斯(Porges)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中得以體現。

我們需要一些背景知識來理解上述內容。首先是提出假設,然後通過理論的鏡頭來看待整合。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身對世界的獨特視角,來理解生活中已知或未知的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理論世界觀是靜默、含蓄而靜止的。我們需要直面這一現象:通常,我們不會在與他人的聊天中明確而強烈地表達個人的世界觀。但是,通過充分地探討大腦和視覺系統,我們將會發現,人無法從純粹的觀察中看到任何絕對客觀的現象。我會在下面提及一些假設,以豐富我的觀點,並展開交流。

假設

正如所有學心理治療的學生反復聽到的,我們都是帶著自身的假設與來訪者相遇的。但我們也知道,想要減少這些假設對於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負面影響,就需要始終留意這些假設。這也適用於本書的內容,下面我將進行詳細的列舉。

  1. 我帶著懷疑與批判精神對相關信息進行了瀏覽,這些信息可以轉化為知識,並引導我們的信念與行為。知識會不斷更迭的事實要求我們在確信地得出特定結論時也要保持謙卑和持疑的心態。
  2. 關於意識與物質的辯論(哲學中關於心身的問題)遠比機械唯物論傾向所主張的更為複雜。它要求人們以對話的立場,去擁抱實際應用中的動態張力,而非教條主義。
  3.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根基以健康為導向,然而,“健康”人並不一定對咨詢與治療有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在來訪者體驗痛苦時與之工作。
  4. 神經科學雖令人贊嘆,但並非萬能的。它並不能迅速地為來訪者的所有痛苦答疑解惑。我們對大腦的了解也尚不足以成為可以直接指導實踐的知識體系或智能。
  5. 就如當代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咨詢師和治療師[包括弗洛伊德(Freud)自身,雖然這一點不為大眾所知]總結的,洞察雖然很有必要,但不總是能促發持久的改變。撇開神經科學研究的價值而言,我們仍需協助來訪者在行動上進行探索和嘗試。
  6. 要將神經科學與心理治療進行整合並加以運用,我們並不需要掌握關於生物學、化學或神經生物學的全方位知識。但這確實需要我們在實際行動中牢牢掌握某些概念,並以嚴格的標準加以運用,包括理解神經生物學的第1手研究資料與轉化和/或應用工作(此書就是例子)之間的區別。

會談中的神經科學

胡安妮塔(二)

現在,讓我們在腦海中帶著本書的目標,回看關於胡安妮塔的故事。胡安妮塔的不適是很自然的,這標志著她正在發展倫理指南針。在她的專業成長歷程中,若要整合這種新的治療取向,就需要解決倫理、文化和專業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她需要評估自己對於服從權威的態度(例如,她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不遵循督導師的指示,她自身的舒適度處在哪個水平)。對於胡安妮塔和她的督導師而言,我們可能會首先發出提示並警告,包括盧克等人(Luke et al.,in press)及盧克和雷德科普(Luke & Redekop,2016)補充的告誡。盧克等人(Luke et al.,in press)描述了神經咨詢的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取向,我們將以此指引後續的工作。

咨詢師並非神經科學家

沒有愧疚的意思,因為這已經超越了咨詢師的職業範圍。我們之所以閱讀此書,並非想成為神經科學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未曾接受過正規的神經科學訓練(例如,攻讀高級學位或接受實驗室訓練)。走在整合乃至應用的路上,我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打個比方,裁縫要想製作一件合身的衣服,則需要將裁剪好的布料縫在一起做出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他並不需要了解棉花生長與種植的確切條件或掌握農業技術與工具。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先了解一些神經科學的常識性知識。

神經科學並非萬能的

相關的書籍、手機應用程序和廣告可能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療癒大腦”能夠全面改變來訪者的人生,點燃他們的希望;神經科學能解鎖心智與大腦的奧秘,激活人類的療癒潛能。然而,神經科學並不包治百病(Bott,Radke,& Kiely,2016)。它確實能解釋關於人類思維、感受與行為的奧秘,開啟理解人類苦難和潛能的大門,但也因此引發了更多尚未得到解答的疑問;它也不是奇跡般的療法或神奇的解藥(Luke,2018)。

想要好好地運用這些研究結果,我們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像人類的成長與療癒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因此,對於胡安妮塔和她的督導師來說,僅靠現有的不完整的新信息就去追隨一個不同的理論流派,為時過早。相應地,盧克等人(Luke et al.,in press)“建議咨詢師只能以一種關係的、具身的、非還原論的且以人為中心的方式整合神經科學”(見Hansen,2005)。

神經科學並不能徹底改變治療的走向

胡安妮塔的督導師正在努力提高來訪者的生活質量,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寫本書時的顧慮之一便是有意或無意地宣揚求新求異。雖然很多書籍已經記錄了腦科學研究前沿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心理咨詢與治療並不能對理論知識刻意地求新求異。它是一種嚴格的繼續教育,我們要在其中對倫理與技術進行恰當的反思。因此,我建議胡安妮塔和她的督導師在現有的基本咨詢技術和理論的基礎上運用這些新知識,而不是將其作為新的咨詢理論。在探索如何將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運用於實踐時,她們需要檢驗這些成果如何與自己平時使用的主要咨詢理論相聯繫,而不是去肯定或否定這些理論。

神經咨詢是一種社會建構

咨詢師在試圖將神經科學整合進咨詢時,可以提出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咨詢中的神經科學咨詢元素(神經心理咨詢、神經導向的心理咨詢、神經心理治療)是試圖描述與人類經驗相關現象的人類建構。因此,無論是隱性還是顯性的假設,都應靈活把握,而不是執著於最新、最終的真相。相反,咨詢師必須以健康的懷疑態度開展神經咨詢(Dewell & Foose,2017)。圖1.2凸顯了觀點的局限性。

你也許已經在圖1.2中觀察到了,加號似乎消失了。這種錯覺的原理很簡單:在人類的視覺系統中存在一個盲點,它位於眼睛的背側,那裡的視神經缺乏感受細胞,就造成了人類視覺的盲點。我們並不經常有這種錯覺,因為在同一平面上的雙眼可以彌補彼此的盲點。

雖然這是心理學的常識性原理,但是作為受訓中的咨詢師,我們的工作便是把這些原理轉化為實踐,幫助來訪者改善生活。視覺盲點的概念可用來比喻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所見並不總如所想,我們也無法總能看清事物的全貌。類似地,咨詢師每天的工作首先便是扮演來訪者的“另一只眼睛”,而後進一步幫助來訪者尋找扮演他們“另一只眼睛”的人,以此來調節他們所處環境中的視覺盲點。

神經科學的文獻眾多、複雜且令人敬畏

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認為,神經生物學和相關領域的文獻艱深難懂。像大多數領域一樣,該領域有頗具挑戰性的專業術語(Hansen,2012),並因其科學性和醫學性而令人備感複雜。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解讀這些文獻。例如,有關大腦的主要術語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腦地形圖,另一部分是腦術語。以“腹外側前額葉皮質(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為例,大腦組織的外層是“腹側(ventro)”的,意為底面;“外側(lateral)”意為側邊;“前額葉(prefrontal)”,即前面的前面或額葉的前部;最後是“皮質(cortex)”(Jones,2017)。換句話說,腹外側前額葉皮質是位於大腦外層(外皮)前面的前部之底面和側邊的腦組織區域。雖然這個句子很煩瑣,但它說明了,初聽起來很唬人的科學術語實際就是方位和腦術語的結合。重點是,雖然神經科學的語言和內容可能令人生畏,但是不加批判地運用信息也是有問題的,因此我們鼓勵尋求整合的咨詢師在應用神經科學之前盡可能多地閱讀相關資料。最後,盧克、雷德科普和瓊斯(Luke,Redekop,& Jones,2018)建議,無須將原始文獻視為高深莫測的,而應鼓勵咨詢師結合自身的掌握水平,以個性化的方式研究文獻。

神經科學具有大眾文化吸引力

神經科學具備廣泛的吸引力,但對該領域的某些主張很難加以限制。其中一些觀點對咨詢師而言是有問題的,原因在於這些內容會引起來訪者和咨詢師的期待,卻超出當下可有效驗證的範圍(見Gruber,2017;Schultz,2015)。“神經胡話(Neuro-Bunk)”(Crockett,2012)是指媒體會夸大神經科學研究的主張,坑害那些迫切需要幫助或只想走捷徑的人。媒體的許多說法聽起來太美好,以致大部分無法成真(Gruber,2017)。事實上,費爾南德斯–杜克、埃文斯、克裡斯蒂安和霍奇斯(Fernandez-Duque,Evans,Christian,& Hodges,2015)指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接收信息時也可能更輕信花裡胡哨的神經科學信息!

神經科學可揭秘來訪者的體驗並使之人性化

盧克對神經科學與心理咨詢的人文基礎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相融的說法提出了質疑(Luke,in press)。與此同時,咨詢師也有濫用神經生物學的風險,從而把對來訪者的治療當作醫療問題或大腦謎題進行處理。神經科學確實能支持咨詢師的工作,但是咨詢的根基以及當下的創新必須時刻根植於關係(Badenoch,2008;Miller,2016;Miller & Barrio-Minton,2016;Siegel,2012)。來訪者可以通過理解身心掙扎的過程被賦能,以重述他們的生命故事和經歷(Prendiville,2017)。

神經科學證明人本主義咨詢的價值

咨詢是一項人與人之間的事業,包含了由治療關係的核心條件產生的聯結性(Rogers,1942;Prochaska & Norcross,2018)。基於神經的咨詢取向強調了人類傾向於聯結的潛在生物學機制。人類大腦約1/3的皮質被稱為社會腦(Cozolino,2017),證明了聯結的需要和能力。最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對大腦單獨進行研究時,脫離關係背景會影響研究結果(Palumbo et al.,2017;Ramachandran,2000)。

一定背景下的神經科學——挑戰與機遇

無論咨詢師自身的理論取向如何,他們都需要定義如何處理咨詢中的八要素(可以說不止有八個要素,還有更多的元素、迭代和排列。但結合我們所討論主題的複雜性,這八個作為最基本的要素,應已足夠)。八要素包含了社會文化背景、關係、生物/遺傳、經歷、環境、思維、感受和行為(Luke,2016,2018)。在其核心,神經科學與咨詢的整合必須遵循這八要素或有關人性的方方面面(圖1.3)。正如前文所述,我們都是通過顯性或隱性的假設來理解這個世界的。本書將之簡化為了一個對思維、感受和行為進行概念化的鏡頭。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中,這可以作為理論框架,從中得出操作定義——解釋特定語境中術語的含義。這個鏡頭就像腳手架,你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論方法附加個性化的詳細說明。在進行回顧時,你可以這樣思考:“經歷對神經和行為發展的影響取決於刺激的時機、持續時長、強度以及生物易感性、韌性、增加的風險因素和保護效應”(Joki?-Begi?, 2010,p.238)。正如我們將在第二章“一個大腦”的部分讀到的:對個體要素的檢驗不能脫離整體環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1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