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宋代的皇帝、文臣與武將(簡體書)
79折

宋代的皇帝、文臣與武將(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5 元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79260
促銷優惠
簡體新到貨
簡體新到貨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了宋史研究專家王瑞來先生的舊刊新作,共12篇,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即士大夫政治與皇權,內容涵蓋兩宋。誠如書名《宋代的皇帝、文臣和武將》所示,皇帝寫了宋朝開國的太祖、太宗,對堪稱千古之謎的“燭影斧聲”事件也有專題考察;文臣寫了士大夫的楷模範仲淹、“鐵面御史”趙抃、“太平宰相”周必大;武將寫了在幕後促成“澶淵之盟”的宋朝降將王繼忠和抗金名將岳飛;末了的一篇則寫了以《富春山居圖》聞名的由宋入元的文人畫家黃公望,論旨已進入宋元變革論的視域。可以說,本書對宋代歷史上的不少重大事件都有論列。
向來的歷史研究,大多對史事進行嚴密的邏輯演繹,從中歸納出歷史演進的必然性。這樣的研究高屋建瓴,無疑對歷史發展的總體把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高度抽象後的歷史,失去了血肉,只剩下骨骼,讓人難以感受到像時下的生活那樣鮮活。為了避免“載之空言”,全書十二篇,宏大敘事皆依托於具體歷史人物,以人物論的形式展開。有了人的活動,歷史才生動,其間的喜怒哀樂,才會喚起今人的共鳴。本書雖為學術文章,但文筆通俗易讀,容易獲得更為廣泛的受眾。

作者簡介

王瑞來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以宋代為主的歷史學與文獻學。在國內擔任四川大學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浙江大學兼職教授等。現為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並執教於早稻田大學。代表作:《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知人論世:宋代人物考述》《天地間氣:範仲淹研究》。刊發論文二百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宋代的皇帝、文臣與武將》是宋史研究大家王瑞來的著作。近年來,宋史很熱。有些小清新的讀者說:如果可以穿越,很想生活在宋朝。陳寅恪先生早就有過很高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那麼,宋代有什麼樣的時代特徵?它在那些地方引起了當代人的共鳴?
作者認為,拋開頗有爭議的唐宋變革論或宋元變革論這樣的歷史分期問題,宋代最主要的時代特徵就是士大夫政治。
“取士不問家世”,科舉規模的擴大與相對公平的機制,打破了往日的貴族政治壟斷,不僅為朝廷輸送了大量的知識精英,還促進了社會流動,喚起了民眾的向學熱情,提升了普遍的文化水準。士大夫政治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國家治理的層面。入仕的成功,極大地煥發了士大夫們政治熱情。宰相文彥博那句“為與士大夫治天下”,無疑等於是士大夫向皇帝宣示權力共享的政治自信與自豪。詩書傳家,科舉新士族不是依賴權勢、財產賡續家聲,而是以知識延續血脈。崇尚知識,以文化蠻,不僅宋朝治下的社會文質彬彬,還浸潤到周邊地域,讓契丹、黨項、女真等社會大幅度同化。傳統的中國擴展了文化疆域。
一個出身貧困的士人,在仕途開放的科舉時代,是如何金榜題名的?歷來缺少具體的細密考察,本書第七篇用了與“範進中舉”類似的題名《趙抃中舉》,以範仲淹同時代稍後的趙抃為例,較為完整地復原了一個普通士人的科舉之路。
歷史舞臺上的聚光燈大多打在帝王將相身上,其實小人物也往往可能成為歷史的重要推手。難以想象和不可思議的是,“澶淵之盟”和議的成功居然來自於一個在遼朝為官的宋朝降將的從中斡旋。考察這樣隱沒的細節,足以提示我們對歷史長河細波微瀾的關注。

弁 言
近些年,宋史比較熱。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很想生活在宋朝。這是一般人的樸素想法。對於綿亙 10 至 13 世紀的宋代的歷史地位,陳寅恪先生早就有過很高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那麼,宋代有什麼樣的時代特徵?造極的評價需要有具體事實來佐證。
暫且拋開頗有爭議的唐宋變革論或宋元變革論這樣的歷史分期問題,觀察一下宋代最主要的時代特徵。這是我們認識宋代的關鍵所在。在我看來,宋代最主要的時代特徵就是士大夫政治。
作為一種社會身份,士大夫之稱由來已久。在《周禮·考工記序》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講述:“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根據這個定義,士大夫就是在各級行政機構中“作而行之”的文人官僚。這樣的文人官僚,歷代不乏其人,那麼,士大夫政治成為宋代的時代特徵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時空中運行的歷史,交錯於偶然性與必然性之中。唐代中期以至五代十國時期,盡管藩鎮割據,武人跋扈,但唐代承平時期伴隨著“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曲江遊宴、雁塔題名,仍001002然深深存留於人們的記憶中。武人縱橫馳騁,可以馬上打天下,但馬上不能治天下。從上到下的行政運營,還離不開書生。參與宋朝創立的宋初宰相趙普就曾長期在地方為吏。宋太祖面對受賄的宰相趙普,感慨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受之無妨,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爾。”可見武人治天下,最終還是需要以文人為主。傳統的慣力、實際的需要化作崇文的潛流。這是後來宋朝實施重文抑武國策的必然因素。
經過太祖、太宗兩代君臣的努力,完成疆域的基本統一。走出五代的宋朝,亟需各種行政管理人才來取代各個層級舊政權的留用者。於是,便輪到科舉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了。肇始於隋代的人才選拔機制——科舉,歷經唐代,規模一直局促,如涓涓細流流淌了幾百年,只給少數登科的文人帶來無上榮耀,實際行政功能的發揮極為有限,國家管理人才的選用還是需要依賴於貴族世襲、鄉舉裡選和胥吏升遷等各種傳統的途徑。這些傳統的人才選拔途徑存在許多弊病,汲取人才的渠道過於狹窄,且缺乏公平性,難以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於是崇文的潛流、重文抑武的戰略轉變、籠絡士人的政治策略,諸多因素形成合力,到著力於內政建設的第二代君主太宗朝,科舉這一人才選拔機制,便開始全力啟動。歷來每次登科人數只有十幾名,至多幾十名的科舉規模驟然擴大,一次取士多達幾百人乃至上千人。這樣的國策堅持不懈,幾十年下來,科舉出身的官僚便遍及中央與地方,成為政治的主宰,士大夫政治蔚成規模。
“取士不問家世”,科舉規模的擴大與相對公平的機制,打破了往日的貴族政治壟斷,不僅為朝廷輸送了大量的知識精英,還促進了社會流動,喚起了民眾的向學熱情,提升了普遍的文化水準。大量的平民入仕,不僅擴大了一個王朝的統治基礎,讓政治生態與以往迥異,也使政治觀念產生了很大變化,更加契合儒學的仁者愛人,注重民本。
士大夫政治的意義並不僅僅體現在國家治理的層面。入仕的成功,極大地煥發了士大夫們的政治熱情。宰相文彥博那句“為與士大夫治天下”,無疑等於是士大夫向皇帝宣示權力共享的政治自信與自豪。從孔子到孟子,時代從春秋演進至戰國,“君臣以義和”的特定歷史背景,放大了儒學中“君使臣以禮”的主張,聲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強調“民為貴,君為輕”。宋代士大夫汲取先秦經典中限制君權的思想資源,有意概念錯位,將先秦諸侯國國君的“君”等同於秦漢以後的皇帝,使士大夫政治制衡皇權擁有了理論依據。這樣的理論建構讓宋代士大夫整體理直氣壯,勢壓皇權。於是便有了趙普的“道理最大”,有了王安石的“南面為王,北面而問”。這樣的理論建構更是喚醒了傳統知識人的獨立意識,成為中國傳統知識人歷代相承的一種寶貴精神遺傳。盡管從宋代起沒有了“坐而論道”,但知識人在精神上已不再跪下。有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完全超越了政治,體現出那一代知識人氣勢恢宏的使命感。在這個時代,儒學經典《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被重新發掘出來加以強調,從個人到家庭,從國家到世界,實現了全覆蓋。
詩書傳家,科舉新士族不是依賴權勢、財產賡續家聲,而是以知識延續血脈。崇尚知識,以文化蠻,不僅宋朝治下的社會文質彬彬,還浸潤到周邊地域,讓契丹、黨項、女真等社會大幅度同化。傳統的中國,擴展了文化疆域。
宋代正是這樣一個時代,陳寅恪先生講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良有以也。
向來的歷史研究,大多對史事進行嚴密的邏輯演繹,從中歸納出歷史演進的必然性。這樣的研究高屋建瓴,無疑對歷史發展的總體把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高度抽象後的歷史,失去了血肉,只剩下骨骼,讓人難以感受到像時下的生活那樣鮮活。“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遵從孔夫子所言,把宏大敘事落在具體的人與事之上。本書擇取十二篇文章,試圖構成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基本面相。
開篇《宋太祖傳略》,講述宋朝創立者趙匡胤崛起於亂世,南征北戰,成功避免落入五代之後“第六代”的窠臼,打下宋朝三百年基業的艱難過程。其中也不乏“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戲劇性場面的講述。
接下來《略論宋太宗》,講述第二代君主完成基本疆域統一,將武功轉向文治。在這樣的政策取向之下,科舉規模擴大的技術手段,意外在客觀上造成士大夫政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南宋大儒朱熹認為,宋朝真正開始於太宗朝,那之前還是繼五代十國之後的“第六代”。
圍繞著宋太祖壯年急逝、宋太宗以弟襲位,“燭影斧聲”遂成千古之謎,“金匱之盟”也疑云密布。第三篇《“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以新發掘的史料與邏輯推理,揭示“燭影斧聲”是由太宗戲妃導致的一個突發事件,而太祖、太宗兄弟之間長期明爭暗斗則是事件發生的內在深層因素。
歷史舞臺上的聚光燈大多打在帝王將相身上,其實小人物也往往可能成為歷史的重要推手。宋朝第三代君主真宗在位期間與北方遼朝結束征戰,簽訂“澶淵之盟”,為宋遼兩國帶來百年以上的和平。難以想象和不可思議的是,和議的成功居然來自一個在遼朝為官的宋朝降將的從中斡旋。考察這樣隱沒的細節,足以提示我們對歷史長河細波微瀾的關注。第四篇《小人物的大歷史》就是這樣一篇文字。
以知識為身份的士大夫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階層。作為個人,士大夫中不乏無恥者,但這並不代表宋代士大夫的主流。那麼,以儒學思想陶冶的士大夫主流精神是什麼?第五篇《宋代士大夫的主流精神》以範仲淹的言行切入,從報恩思想、功名心、憂患意識、言事精神、皇權觀念幾個方面進行了歸納。根據我對宋代歷史的觀察,太祖、太宗朝尚屬開國期,到真宗朝基本完成了政權制度建設,道德清理的精神建設,則是在第四代君主仁宗朝,由範仲淹、歐陽修等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開啟的。因而,從範仲淹切入的考察,便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正如朱熹所言,範仲淹“勵廉恥”“作成宋朝忠義之風”。然而作為開啟道德建設的精神聖人範仲淹,竟然也有風流韻事的傳聞,如何看待?從這一公案的考察,投射到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日常。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不虛美,不隱惡,回到人性的原點,歷史主義地客觀分析,這是第六篇《從範仲淹風流韻事公案看宋代士大夫生活日常》。以同一個歷史人物為例,主流精神與生活日常合觀,或可構成宋代士大夫的一個完成影像。
一個出身貧困的士人,在仕途開放的科舉時代,是如何金榜題名的?歷來缺少具體的細密考察,第七篇用了與“範進中舉”類似的題名《趙抃中舉》,以範仲淹同時代稍後的趙抃為例,較為完整地復原了一個普通士人的科舉之路。在此基礎上,則是對欣逢時代之盛的宏觀烘托。夢想穿越回到宋代的人,最想生活在仁宗時代,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無為而治,客觀上給了範仲淹、歐陽修乃至趙抃等士大夫在政治舞臺上縱橫馳騁的廣闊空間。
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趙抃,有著“鐵面御史”之稱,位至副宰相參知政事。在朝期間,直接或間接與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君主都有交集。我以前曾以《論宋代相權》《論宋代皇權》為題,較為宏觀地考察過宋代的君臣關係,還在《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一書中,具體考察過宋真宗朝的君臣關係,第八篇《士大夫政治與宋代皇權》,作為既往研究的擴展,將視野投射至仁宗朝以後,以趙抃——一個士大夫的具體言行,對士大夫政治下的直接皇權和間接皇權進行了微觀考察,相信可以窺一斑以見全豹。
宋代黨爭熾烈,彼此你死我活,十分殘酷。這是不是宋代士大夫之間的正常關係呢?第九篇《宋代士大夫的政治關係》,圍繞置身於黨爭旋渦中的趙抃與王安石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全面考察,認為除了個別心術不正之人以外,秉持儒學理念的多數士大夫在多數時期,還是保持著較為正常的政治關係,彼此間的爭執多是從國家或民眾利益出發,止於政治理念與施策方式等技術層面。這正如趙抃寫下的一句詩所言,“當時大本從忠諫”。
對於抗金名將岳飛之死的原因,或指宋高宗為元兇,或指權相秦檜為元兇,歷來爭論不休。第十篇《文武之爭:岳飛悲劇的另一層因素》則跳出這一窠臼,納入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從文武之爭的視角,認為岳飛悲劇的發生,是南宋王朝在稍為安定之後,軍隊國家化的施策進程中的必然。杯酒釋兵權與鐵血銷兵權,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緊張的宋金對峙中,南宋第二代孝宗朝擁有較久的和平。周必大的主要政治活動都在這一時期,並且延伸到第三代光宗、第四代寧宗時期,做到了位極人臣的宰相。不過,在權相輩出的南宋,周必大很像是個“循吏”,十分平常。然而,在我看來,無論人或事,平常才是歷史呈現的常態,歷史長河在多數時期是平靜流淌。因此,考察這樣一個平凡的歷史人物,反而具有不平凡的典型意義。第十一篇《子充必大:一個承平時代的士大夫傳記的政治解讀》,集中利用《宋史·周必大傳》進行了考察,具現士大夫政治在南宋中央層面的各種面相。《宋史·周必大傳》源自宋朝國史,其入選的史事,都經過了當時史官的甄別取舍,較之私家的碑志更為可靠。
如果說以上各篇都是集中在士大夫政治語境下的論述,最後一篇《寫意黃公望》則是有些脫逸。正如副題《由宋入元,一個人折射的大時代》所示,這一篇進入了我的另一個研究主題——宋元變革論的視域。懷有科舉之夢,帶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響痕跡,少年時代由宋入元,為吏、教書、作畫,生涯幾乎與元朝相始終的黃公望,一生活動於社會的下層。宋元變革從經濟、政治重心合一的南宋開啟,貫穿元代,商品經濟發達,地域社會強盛,士人流向多元化。明清時期主導地方的鄉紳階層,在這一時代開始成型。南宋歷元入明清,傳統中國由近世走向近代,走入今天。宋元變革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正是在元代。黃公望的經歷,作為個案,便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從北宋開國到宋遼和戰,從宋代士大夫的主流精神到生活日常,從金榜題名的宋代士大夫煉成到士大夫間的政治關係,乃至士大夫政治與宋代皇權,時代貫穿兩宋,“燭影斧聲”,“澶淵之盟”,岳飛之死,宋代歷史上的不少重大事件都有論列。以士大夫政治論為主線,旁及宋元變革論。為了避免“載之空言”,全書十二篇,宏大敘事皆依托於具體歷史人物,以人物論的形式展開。社會歷史,由人的活動構成。抽去了人的活動,歷史敘述則不完整。有了人的活動,歷史才生動,其間的喜怒哀樂,才會喚起今人的共鳴。
基於這樣的考量,全書如此架構。以上內容,有舊刊,有新作,盡量寫得通俗可讀的學術文章,期待獲得更為廣泛的受眾。
王瑞來
癸卯盛夏識於日本千葉

目次

目 錄
001宋太祖傳略
027略論宋太宗
043“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059小人物的大歷史
——索隱歷史塵埃中的細節
113宋代士大夫的主流精神
149從範仲淹風流韻事公案看宋代士大夫生活日常
181趙抃中舉
——一個宋代士人的金榜題名
203士大夫政治與宋代皇權
231宋代士大夫的政治關係
259文武之爭
——岳飛悲劇的另一層因素
271子充必大
——一個承平時代的士大夫傳記的政治解讀
293寫意黃公望
——由宋入元,一個人折射的大時代
320後 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