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滿額折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49.8 元
定價
:NT$ 899 元
優惠價
8778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蘇聯城市史達林格勒一度被德軍佔領,但不久後又被蘇軍包圍,而德軍突圍未果。這個過程中,蘇德雙方都陷入了極度痛苦的消耗戰。德國第六集團軍不得不投降,蘇聯取得關鍵性進展。

但戰鬥仍未結束,本書集中講述1942年冬至1943年春,德軍再次反撲的兇險。此時東線的德軍部隊已被嚴重削弱,德軍名將曼施泰因率領德國國防軍使出渾身解數,以避免全面的潰敗;而蘇聯紅軍曾試圖快速擴大戰果,又因冒進而損失慘重。雙方都拖著殘軀進行殊死較量,在烏克蘭這片土地上再燃戰火。

本書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獻,穿插豐富的軼事和背景故事,生動地還原了這場慘烈的戰鬥。

作者簡介

■原著:[英]普里特·
巴塔普里特·巴塔曾是一名英國軍醫,退伍後成為全科醫生,並深入研究了20世紀的戰爭史。作品有《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巨人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羅的海戰事》等,皆深受好*。

■譯:小小冰人
知*軍事史譯者。從事二戰史的研究與翻譯十多年,翻譯戰史類作品近50部,包括《東進:蘇德戰爭1941—1943》《焦土:蘇德戰爭1943—1944》《空中英豪:美國第八航空隊對納粹德國的空中之戰》《致命打擊: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戰爭戰役層級發展史》《作戰指揮:二戰德軍陸軍實戰指南》《從失敗到勝利》等多部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雖然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但對於任何研究東線的學者來說,這都是一段非常詳細的歷史,值得品讀。 ——《軍械師》雜誌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事,普遍認為德國人以高超的戰術、戰役造詣從事了一場場交戰,但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和希特勒不斷幹預軍務而敗北;蘇聯紅軍作戰技能拙劣,只能從事頑強的防禦。許多德國老兵也積極宣揚另一個觀點:納粹當局確實在蘇聯被佔領地區犯下許多罪行,但德國國防軍大部和武裝黨衛隊許多作戰兵團並未參與其中,他們對這些暴行一無所知。這必然導致真相變得更加複雜。
蘇聯文獻中所說的偉大衛國戰爭,伴隨德國軍隊一連串令人眼花撩亂的勝利而來,他們迅速打垮了波蘭,隨後又擊敗低地國家和法國,還把英國人逐出歐洲大陸。在這些初期戰事中,德軍看似輕鬆打垮了對手,卻掩蓋了幾個基本事實。德國裝甲師的攻擊力毋庸置疑,可他們的坦克,無論是武器還是防護性,與英法軍隊的戰車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德國陸軍大部分兵團的運動速度,仍取決於馬匹和人員的步行速度,與前幾個世紀相比沒什麼變化。德國空軍為地面進攻力量提供的密接支援,的確幹得如魚得水。但一旦他們跳出純粹的戰術任務,竭力證明自身的能力,即使戈林大肆吹噓,德國國內許多人也對空軍的戰鬥力滿懷期望,英國人還是把他們的遠徵軍順利撤離敦刻爾克,而皇家空軍也阻止了德國空軍在英格蘭東南部上方贏得空中優勢—不掌握這種優勢,入侵英國本土純屬妄想。
波蘭、比利時、荷蘭、法國敗亡的驚人速度,也掩蓋了德國另一個重要的弱點:德國陸軍,更準確地說是整個德國,幾乎在各方面都沒有為曠日持久的戰事做好準備。軍事計畫恆久不變的公理是:手頭必須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可應付一切突發事件。而德國國防軍從事的每一場戰局,都把大部分作戰部隊投入初期突擊。當然,此舉的部分原因是出於必要性。所以,德國應對軍事挫敗的能力很有限,但這個弱點在二戰初期幾場戰事中並未顯現出來。
德國在後勤上也有弱點。因為本土幾乎沒有石油資源,所以德國只好依賴羅馬尼亞等國生產的石油,以及本國的合成油。但德國合成油廠的產量,數年來均遠低於計畫產量。當德軍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擊敗敵人時,上述弱點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他們完全可以囤積足夠的油料,確保己方軍隊順利從事激烈的速決戰。但如果放緩速度,展開曠日持久的作戰行動,有限的油料供應就會讓德國後勤系統承受更大的壓力。
此外,德國的工業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西方國家的空軍通常會為每架飛機提供2台以上的航空發動機,而德國空軍平均每架飛機只有1.4台航空發動機,而其他重要備件也存在類似的短缺情況。這種情況造成的部分後果是,德國空軍於1941年投入侵蘇戰役的作戰飛機,與他們在1939年9月用於波蘭戰役的戰機數量大致相當。另外,德國的坦克產量也不高,雖說這種情況在一場場初期戰事中沒造成太大影響(不時中斷的交戰能讓實力受損的裝甲部隊獲得補充),可如果戰事膠著,無法在短短幾週內決出勝負的話,坦克產量不高的問題就顯得比較嚴重了。德國生產的卡車和其他車輛的數量也不多,這迫使他們越來越依賴在法國和其他地方繳獲的車輛,而這些車輛的零配件供應很有限。儘管德國企業獲得了大量資金和物質資源,但生產效率始終遠低於其他國家的同類企業。在德國迅速贏得勝利、不斷征服他國的時期,這種情況同樣沒什麼影響,可如果德國的對手把戰爭繼續下去,這些國家使用資源的傑*能力就會對戰爭產生影響。例如1940年,德國生產了大約10,000架飛機,而英國卻在這段時間以較少的資源消耗,生產了15,000架飛機。德國的彈藥、武器、機車產量一直遠遠落後於計畫目標。赫爾曼·戈林對此負有責任,德國戰爭工業在戰爭前期表現欠佳,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戈林的能力不足,沒能組織起井然有序的軍工生產。
在戰爭初期,這些問題無關緊要。但到1942年年末,東線戰事發生戲劇性逆轉,開始變得對德國不利之際,因上述種種缺陷而造成的影響就逐漸凸顯出來。德國迄今為止從事的每一場戰事,從很大程度上來看都是在冒險。德國順利入侵波蘭,完全是因為英法兩國不作為。德軍穿過阿登山區、比利時、法國北部發起的打擊,動用了他們的摩托化部隊主力,一旦進攻受挫,或者聯軍從法國境內果斷攻入萊茵蘭,就會給德國人造成致命的後果。德國於1941年入侵蘇聯的行為,可以說是“迄今為止*大的冒險”,他們把一切都押在“於冬季到來前贏得勝利”上。這場戰事功虧一簣,反而促使德國人於隔年投入更大的賭注,從東線其他地段抽調兵力,以確保烏克蘭境內的德軍能繼續推進。如果這次攻勢能獲得成功,德軍就有可能切斷高加索地區,致使蘇聯無法再獲得石油。不過,冒險的代價是德軍大大延長了戰線,再加上大部分作戰兵力都被部署在最前方,德軍漫長的翼側顯然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旦紅軍抓住機會,無疑會給德國人造成大麻煩。
德國軍隊繼續佔有戰術和戰役優勢,但紅軍學得很快。和德國人一樣,蘇聯人也利用近期從事的交戰,特別是1939年—1940年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重新評估了和平時期制定的作戰計劃,並做出修改。但德國於1941年入侵蘇聯時,蘇聯人仍在消化他們所得到的、不完美的經驗教訓。戰爭爆發後,蘇聯人必須在越來越緊迫的情況下消化各種經驗教訓,同時進行改變。 1942年年末,交戰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進行冬季戰爭之際,蘇聯紅軍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機動作戰,以及德國人利用自身作戰技能來彌補物資短缺的能力究竟如何,很快就會見分曉。
本書參考了許多個人回憶錄—這種情況無法避免,因為這些人在1942年年底、1943年年初極富戲劇性的交戰中發揮了各自的作用。這些回憶錄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不一。近年來的普遍看法是,許多德國將領,例如曼施泰因、巴爾克和梅倫廷,不僅對戰爭做出誤導性描述,還“培育了流傳至今的神話”,即德國國防軍佔有技術優勢,軍隊將領個個技藝高超,最終敗給紅軍這個“笨拙的巨人”,是因為對方純粹靠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取勝。他們的記述往往也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雖說部分黨衛隊人員和另一些德國機構在佔領區幹出種種暴行,但德國國防軍官兵基本上是無罪的。蘇聯老兵的記述,可信度同樣值得懷疑,這些著作寫於蘇聯時代,迎合了當時的意識形態要求。不過,儘管有眾所周知的缺點,這些回憶錄依然是寶貴的資料來源,特別是書中透露的當事人的個性和態度。近期公開的當代蘇聯文獻大大彌補了上述缺憾,成為逐步重新評估東線戰爭的基礎,研究人員越來越覺察到,德國實力的衰落,是缺乏工業規劃、無法彌補的人員損失、希特勒的錯誤決策共同造成的,相較之下,蘇聯的實力卻隨著紅軍指揮官越來越擅長戰役法而不斷成長。德國與蘇聯在戰爭期間發展出一個重要的區別,紅軍總參謀部認真分析每一場戰役,總是想方設法從相關經歷中吸取一切經驗教訓;與他們相反,希特勒不斷倒退,躲入自我世界—在在這裡,他的個人統治和「必勝的意志力」遠比關乎戰場經驗的實際問題重要。 19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紅軍下級指戰員所寫的一批回憶錄面世,與他們的許多德國同行所做的一樣,這些戰爭記述中「充滿豪言壯語,無一例外地把所有敵人說成納粹或法西斯,也描繪了抵抗德寇的普通男女」。時代的原因決定了這些軍人看待敵人的方式,但他們的愛國主義和戰友情誼,與所有參戰國的戰鬥人員完全一樣,這一點無可置疑。
1942年底和1943年初的交戰有個重要特點:德國人和蘇聯人都毫不留情。紅軍首次解放德國人長時間控制的地區後,雖然紅軍指戰員早就知道蘇聯平民百姓受到德國人虐待,但親眼見證這些暴行,對他們來說還是*一次。在他們的記述中,普通官兵日益加劇的憤怒顯而易見。復仇的慾望,再加上他們意識到“為了不讓德寇犯下更多暴行,必須盡快把敵人趕出蘇聯領土”,促使紅軍越來越希望盡可能長久地持續他們的進攻戰役。而德方的記述一再強調紅軍殘殺俘虜,卻對德軍的類似行徑緘默不語。值此關鍵時刻,德國人從事戰爭的方式也改變了。迄今為止,東線進行的主要是征服戰爭。消滅蘇聯,德國就能實現他們在東方建立陸地帝國的長期願景。納粹統治集團內部的許多人認為,要實現這種願景,必須採取殘酷的佔領政策—為獲得*大的短期收益,就得充分開發被征服地區的資源,當地居民的死活不在考慮之列。這種政策導致烏克蘭發生了大饑荒。要是德國人的所作所為更像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如火如荼的遊擊運動可能早已消亡,戰爭的結局也許會大不相同。德國人橫徵暴斂,導致烏克蘭農村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當地居民。德國人大肆搜捕身強體健的男女,把他們運回德國當勞工,造成耕地面積急劇下降。此外,他們還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有嫌疑犯和當地居民中的「不良分子」。就算紅軍解放這些地區,也只能看到滿目瘡痍。到1942年底至1943年初,德國從事戰爭的豪言壯語發生了變化。入侵蘇聯不再只是希特勒於1941年夏季宣稱的“種族戰爭”,相反,正如許多德國官兵在回憶錄裡明確表述的那樣,德國越來越傾向於把這場戰爭美化成“為了拯救歐洲,使其免於共產主義威脅,並消滅蘇聯亞洲遊牧部落對西方文明構成的危險」。
德國為1942年戰爭下的賭注太大—一切都建立在獲得良好收益的基礎上。倘若紅軍充分利用德國人過於暴露的態勢,就能給德國軍隊造成難以恢復的慘敗,很可能相對迅速地結束戰爭;相反,德國人要想避免災難發生,就得*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戰術和作戰技巧。

 

目次

書中主要人物

序言

第一章 通往危機之路

第二章 鐵鎚落下:“天王星行動”

第三章 薄弱的防線

第四章 12月:“冬季風暴行動”

第五章 12月:“小土星行動”

第六章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第七章 絕望的聖誕節

第八章 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

第九章 力挽危局

第十章 2月:撤離頓河

第十一章 2月:運動戰

第十二章 2月:鐘擺擺動

第十三章 哈爾科夫

第十四章 喘息之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8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