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覺醒(簡體書)
滿額折

覺醒(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0 元
定價
:NT$ 239 元
優惠價
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百萬暢銷書《格局》作者何權峰,影響數百萬人命運的覺醒之書。以溫柔的筆觸,寫給在困境中不斷掙扎的你。
人生的很多痛苦其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痛苦,就是提醒你該覺醒了。
榮格、亞里士多德、梭羅、王陽明、路遙、周國平
古今中外人士都在追尋的自我覺醒之路。
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覺醒的早晚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人生,就是不斷覺醒、蛻變的過程。有時你覺得事情很難改變,其實只要轉念,馬上海闊天空。凡事向內求,自能生羽翼,何必仰雲梯。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發現自身局限,不斷自我反省,從而突破困境,走向覺醒的。本書以8個篇章分解了48個以小見大的人生哲思文,幫你不斷突破、覺醒,化解痛苦,獲得真正的自由,從而享受生活,掌握命運。

作者簡介

何權峰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勵志作家,著有暢銷書《格局》《眼界》等。醫生兼作家,同時在大學授課。1995年開始寫作,目前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累積40本。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是“診斷問題”,還為讀者拓寬視野,將心靈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生如是說。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的覺醒

瑞士心理學家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向外看的人,夢遊;向內看的人,覺醒。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 亞裡士多德(Aristotle)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美國作家、哲學家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保持清醒才是活著。

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王陽明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作家 路遙
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覺醒的早晚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作家 周國平
一個靈魂已經覺醒的人,他的生命核心與一切生命之間的道路打通了,所以他是不會狂妄的。

自 序
當坐雲霄飛車時,你或許會感到害怕,或許也會覺得好玩、刺激。
當旅遊遇到大雨時,你或許會覺得煞風景,或許也會覺得別有一番風景。
當上司交代工作時,你或許會覺得上司在找麻煩,或許也可理解為他在給你表現的機會。
當拔掉一顆牙時,你或許會感到很痛,卻也讓你解除牙病帶來的痛苦。
你知道我要表達的含意是什麼嗎?
常有人問我:“世界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問題,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煩惱與痛苦?”這些所謂的“苦”從何而來?
我們一般認為是自己的命不好、運氣不好、境遇不好、身邊的人不好,所以我們不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為外在的一切。如果外在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會變好,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一直以來,人們就是這樣搞錯的。他們想改變世界、改變伴侶、改變孩子……卻從來沒有成功過。
一位禪修大師曾說:“如果你懂得划船,那麼任何一條船你都會劃;如果你不懂得划船,換一條船也沒有用。換一種關係並不能解決關係的問題,任何關係遲早都要進入同樣的情境裡。”
如果不快樂,你認為換地方,換工作,換車子,換房子,換個人,就會快樂嗎?不,你永遠擺脫不了內心的想法,這會反映在你的生活和言行上。
人生的很多痛苦其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
痛苦,就是提醒你該覺醒了。當你的內心改變了,自己才會改變;當自己改變了,你和他人的關係也會發生改變;而關係改變了,你的人生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覺醒的智慧。
有時你覺得事情很難改變,其實只要轉念,馬上海闊天空。
請你深呼吸一口氣,聆聽遠處的鳥鳴,望著湛藍的天空上一朵孤獨的浮雲緩緩地飄過。這一刻,那些讓你感到不愉快的事情不都隨風而逝了嗎?
人生,就是不斷覺醒、蛻變的過程。世界不一定會變得更好,但是你會慢慢變好。

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懂得放下的人活得輕鬆
第一節 早知道 / 3
第二節 走錯路 / 6
第三節 精彩人生 / 9
第四節 痛,令我們清醒 / 13
第五節 人生之苦,從何而來 / 16
第六節 痛苦就是提醒你該放下了 / 20

第二章 懂得滿足的人找到幸福
第一節 擁有多少才滿足 / 27
第二節 有什麼好比較的 / 30
第三節 不必羡慕別人 / 33
第四節 缺點也是優點 / 37
第五節 忌妒心 / 42
第六節 煩惱是讓人幸福的 / 46

第三章 懂得自尊的人學會自愛
第一節 歡喜做自己 / 53
第二節 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 / 57
第三節 你有“自尊”嗎 / 61
第四節 有人逼你嗎 / 65
第五節 我都是為了你 / 69
第六節 愛的第一堂課 / 73

第四章 懂得轉變的人無須爭辯
第一節 以人為鏡 / 79
第二節 為什麼他老是這樣 / 83
第三節 讓你好過,我也好過 / 88
第四節 誰說事情“應該”這樣 / 92
第五節 你對,不代表別人錯 / 96
第六節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 / 100

第五章 懂得種花的人省得拔草
第一節 何必選擇生氣 / 107
第二節 情願挨駡 / 111
第三節 好態度,好人生 / 115
第四節 多去種花,而不是一直拔草 / 119
第五節 為自己擁有的歡喜而活 / 124
第六節 不抱怨的生活 / 128

第六章 懂得失去的人必有所得
第一節 緣起緣滅 / 135
第二節 悲慘遭遇變成美好回憶 / 139
第三節 那不叫失敗 / 143
第四節 你在害怕什麼 / 148
第五節 人生,失去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 152
第六節 無常,發現可能 / 157

第七章 懂得接受的人沒有紛擾
第一節 不要先有預期 / 163
第二節 是誰有問題 / 167
第三節 你能控制的就是自己 / 171
第四節 為何失望 / 175
第五節 愛上幻象 / 178
第六節 為什麼我要讓自己不快樂 / 182

第八章 懂得遺忘的人雨過天晴
第一節 如何解心頭之恨 / 189
第二節 過了就算了 / 193
第三節 受苦多久,由你決定 / 197
第四節 想太多 / 200
第五節 你儘管努力,剩下的交給天意 / 205
第六節 此事亦將會過去 / 209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懂得放下的人活得輕鬆

第一節 早知道

“早知道我就……”每次聽到有人自責、懊惱地說出這句話,我總是微微一笑,心裡想起朋友常說的話:“早知道我就發財了。”如果說這句話的人真能早知道的話,如今又何必懊悔呢?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事皆因沒想到。如果朋友能早知道大樂透中獎的數字,輕輕鬆松就能將幾億元收入口袋,他不就發財了?
沒有人能早知道。如果當初你知道要“這麼做”,就不會“那麼做”。
你做錯了事、說錯了話、選錯了工作、愛錯了人、買錯了股票……你自責,要是當初你沒那麼做,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你懊惱,假如那時你早點兒發現,也就不會變成這樣;你不斷追悔,早知道你就……但你沒嘗試過,你又怎麼能知道?
教小孩知道爐子很燙不可以碰,只有等到小孩碰到爐子後,才知道很燙。事後才有所明白,就是領悟。
現在你覺得後悔,你說:“如果我那時就知道現在明白的事就好了!”這些領悟,不就是過去的“無知”所覺悟出來的?
如果你沒有迷惘,就不會有領悟。所以,你無須懊悔、自責!要知道,多花一分鐘去懊惱,就少一分鐘去解決問題;多一分鐘自責,就少一分鐘負責任。
有句話說得好:“因為有了因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說何必。”既然太陽走了就走了,可別再錯過月亮和群星。


你永遠不可能回到以前,如果真的回到以前,你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你當時並不知道以後會怎樣,對嗎?
如果當時你就知道以後會怎樣,也就不會說“早知道”了。

第二節 走錯路

究竟什麼是錯誤的決定?如果你選擇了一條路,然後你經歷了一段艱辛的路程,就表示你做了錯誤的決定嗎?一條比較輕鬆、比較好走的路,就是最好的選擇嗎?這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人總是在諸多的選擇當中糾結,之所以無法決定是因為害怕犯錯:“萬一錯了,導致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
我們在生活中會持續地聽到許多人在不斷地後悔——“如果我當初讀了別的專業,如果我沒離開那家公司,如果我跟另一個人結婚,如果我沒生小孩,如果我……
不可否認,如果上段文字中所說的那些“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我們的人生可能會大不相同,但有誰能保證這種選擇就是最好的?
當你選擇某條路時,就永遠無法確定選擇另一條路的結果。就像從臺北到宜蘭,你選擇走濱海公路的話,可以欣賞沿途的美景;如果你嫌棄裝沙石的過路車多,又費時、耗油,你當然會後悔:“當初應該走北宜公路才對。”但這樣真的就對嗎?未必,你也可能會受不了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的路況,同樣懊惱自己走錯路。
我常常會想,人生路上,到底有沒有一條叫作“錯”的路呢?
一條路走的人多了,總是塵土飛揚、十分擁擠,當你換條路走時,也許能走出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當懷著一顆旅人的心去遊歷時,你便無處不可遊歷、無景不可欣賞,也就沒有所謂的走錯路。不管你選擇哪一條路,都會有別樣的風景,不是嗎?


當你開車向前行駛時,你的雙眼必須緊盯著前方的道路,而不是頻頻回顧已經駛過的路。

第三節 精彩人生

假如你和某人相戀,當知道你們將來會分手時,你還會和他繼續交往嗎?
假如你想創業,卻預知將來會歷經許多艱難波折,你還會去做嗎?
假如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死期,你還有心情慶生嗎?
我想,多數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
還好,我們並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事先都知道,人生就沒有劇情、沒有故事了。
許多美好的體驗之所以讓你難以忘懷,是因為它們都在你的意料之外。
波蘭女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在《一見鍾情》一詩中這麼寫道:“他們彼此深信,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但變幻無常更為美麗……”
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在演講或接受採訪時總會說:“要是我知道自己原來什麼都不懂,或許我根本不敢創業。”“要是我知道創業這麼辛苦,我也許就不想創業了。”不過,最後他們通常會補充說:“我很慶倖自己當初不知道這些事,否則,我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成就。”
人生因不確定而精彩。我們將有的事稱作好事,有的事稱作壞事,但是到底是幸或不幸,好或壞,其實我們都不知道。你也許認為某件事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然而你並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某件事讓你覺得挫折沮喪,但最終結果如何你並不知道。
每個人的一生充滿了曲折變化,這種變化代表了人生的豐富性與戲劇性,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值得我們無限回味。
我雖不確定未來會如何,但我很確定的是:我不要過一成不變的生活,不願做一成不變的自己,不然,我的人生該多麼無趣啊!
人活一世,不管我們擁有什麼,失去是早已註定的,只是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大家才如此積極進取。
其實,我們一出生就被判了死刑,只是不知道會在哪一天以什麼方式結束。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無知”,我們才對生命懷抱無限希望。
所以,你只管負責精彩,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


如果你只想追求安全舒適的生活,那麼你希望人生就在客廳、餐廳及臥室中度過嗎?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那麼你的人生就不會豐富多彩,豈不是很無趣?


第四節 痛,令我們清醒

那是一個很冷的夜裡,我迷迷糊糊地醒來,心裡想著未做完的工作,於是決定起來去完成它。
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我想沖杯茶提神。我將泡好的茶倒入杯子裡,因為一時疏忽,拿起水杯就往嘴裡倒水,啊!頓時整個舌頭被熱水燙得刺痛發麻。突然間,我完全清醒了。
原來,痛是會喚醒人心的。痛了才會改;不痛,人是很難改的。當我們的腳被刺到、踢到、燙到,一定會跑掉或跳起來,絕不會繼續待在那裡,任腳疼痛。當我們生了一場大病、遭愛人背叛、工作不保、財務危機、親人離世……每種痛都會迫使我們覺醒並做出改變。
其實,很多人都是渾渾噩噩地生活,每個人都將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從而對生命失去覺知,過著一種沒有“心”的生活……就像是人喝醉或者被打麻醉劑後,沒了意識,也就變得麻木無感。
有位嗜酒如命的病人,在一場意外後脫胎換骨。他說:“若不是那場意外,我一定還是老樣子。”
還有位病人在住院期間,面臨婚變,在雙重打擊下,她傷心欲絕。
我告訴她,她正處於“重生”的過渡期。
傷痛是一個很好的徵兆,意味著重生。因為痛,我們會清醒;因為清醒,所以改變;因為改變,生命於是向前。
劇痛會帶來巨變。記住,這個痛並不是要我們受苦,而是來喚醒我們的。若不是這樣,你又怎會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你又怎麼可能蛻變?

回想一段你曾經歷過的痛苦時光,你可能在當時正遭受責難、挫折、遇到大麻煩,現在請回頭看那段遭遇,是否發覺那些痛讓你覺醒,讓你成長最快、改變最多?


第五節 人生之苦,從何而來

窮苦、勞苦、悲苦、念書苦、工作苦、病痛苦、相思苦……人生仿佛充滿各式各樣的苦難,有些人甚至直接認定:人生即苦。
你有沒有想過,苦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身上沒有任何傷口,也沒脫一層皮、少一塊肉,這苦又是怎麼來的呢?
“痛苦”,仿佛意味著只要有“痛”,就一定帶來“苦”。但事實並非如此,“痛”並不等於“苦”。所有的動物都會感覺到“痛”,只有人類會“苦”。疼痛是身體的感覺,而受苦是隨之而起的心理反應。像平時手被燙到、刺到,腳趾踢到桌腳、不小心被門夾到,或是嘴巴內長了個小瘡等,都可能引起劇痛,我們卻不會覺得苦。
相反地,假如有個人長期腹瀉,卻一直檢查不出來病因,他備受困擾:“這會不會是癌症?”就算沒受病痛折磨,他也會很苦悶,對嗎?
苦源於我們的內心。當我們被人責駡或者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時,心裡不舒服是正常的反應,事過境遷,情緒慢慢地被淡化了。然而許多人一直因為以前的事情而氣惱,或是擔憂以後會發生的事,煩惱得睡不著覺,這即是“愁苦”。
假設週末自己在家,也許沒有約會,沒有和別人打電話,我就只是一個人在家罷了。如果我想的是:大家都丟下我,沒人愛我,我感到很孤單和淒涼,心裡就覺得“悲苦”。
你每天上班、上課早習以為常,然而如果你覺得厭惡,就會過得很“辛苦”;你看到有人買新手機、新房子,你也想要,但你的錢不夠,你怨歎自憐,就會感到“窮苦”。
當你們情緣已盡,彼此瀟灑地說聲再見,你的內心怎麼會痛苦?當你認為“我不能失去他”,一直想著“他怎麼能這樣對我”“他怎麼可以欺騙我”“他辜負了我”,這讓你感覺在受苦。
沒錯,讓你感到鬱悶、憤恨、沮喪、痛苦的並不是某人或者某事,而是你的想法。你弄清楚其中的差異了嗎?
所有的苦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我們需要承受生命中的痛苦,但因想法所追加的痛苦,卻不必接受。

 

當你痛苦時,想想看,這苦可以減輕你的痛嗎?會改善你的處境嗎?會改變結果嗎?
當你為某人承受痛苦時,他的痛苦有所減少嗎?負擔有所減輕嗎?
所以,痛苦是沒有必要的。

第六節 痛苦就是提醒你該放下了

有時候,我覺得人並非真正地想放下自己的問題。人們緊抓著他們的過去不放,緊抓著他們內心的怨恨不放,緊抓著讓他們痛苦的一切不放。
“若不是你自己緊抓著不放,痛苦又怎麼會一直存在?”當我這麼說時,有人疑惑地問,有人憤怒地問,有人哀傷地問,更多的人是無奈地問:“為什麼我一定要放下呢?”我往往只是淡然地回答一句:“緊抓不放會比較快樂嗎?”
曾經,有個小孩子把手伸進瓶子裡抓到了糖果,手卻拔不出來,急得哭起來。媽媽看見了,告訴孩子:“放下糖果,手就可以拔出來。”
所以,如果你感到痛苦,應該先搞清楚:到底是因為有人阻撓你,還是因為你自己不願放手?能夠看清這點非常重要。
人心是很矛盾的,想要過快樂的日子,卻緊抓著那些讓自己不快樂的事;一面想要幸福美滿,卻一再提起過去的不幸和不滿。如同你想要吃甜瓜,卻在菜園裡播下苦瓜的種子,還不斷辛勤地澆灌,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回頭”是指不要糾纏往事。當你坐木筏渡河時,到了對岸,你應該將木筏留在河邊,如果你背著木筏爬山,那只會給自己增加無謂的負擔,多傻啊!
你知道要清理發臭的垃圾,為什麼不懂得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呢?如果你一直扛著不放,又怎能活得輕鬆自在?
有個人很痛苦,於是向一位僧人傾訴自己的心事。他說:“我放不下一些事,也放不下一些人。”
僧人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
他說:“這些事和人偏偏讓我放不下。”
僧人讓他拿著一隻茶杯,然後往裡面倒熱水,一直倒至水溢出來。
這個人被燙到,馬上鬆開了手。
僧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你感到痛了,自然就會放下。”
你要問的是:“我還要執著下去嗎?”“我還要虛度一周、一個月,甚至一輩子,讓自己繼續深陷往日的痛苦中嗎?”是的,當你感覺痛苦時,就是提醒你該放下了!

人要如何解脫?
想一想,當你被卡在瓶頸處,最快的解決方法就是放下。
人要如何放下?
想一想,你如何鬆開手中燒燙的石頭?如何放下一袋沉重無用的垃圾?
你只要不再緊抓著就可以了。


第二章 懂得滿足的人找到幸福

第一節 擁有多少才滿足
什麼是滿足,什麼是不滿足?不滿足就是想求取更多、更好的心態,滿足就是放下永不滿足的欲望。
人們一直活在不滿足之中,那是人性的本質。事實上,人們並不是擁有更多的東西就會滿足。當人有1千元的時候,就想有1萬元,有了1萬元就想要100萬元,然後又想要更多。
你也許想買那輛心儀已久的車,現在買到了,但你依舊不滿足。因為不久之後,你又有了新的欲望。人們今天想要車子,明天想要房子,後天又想有個帥哥、美女陪在身邊。你說:“啊,如果可以和我心愛的人結婚,此生足矣。”然後呢?你終於美夢成真。你真的此生足矣嗎?
去看看你的伴侶,你們原本因為喜歡才在一起,而現在為什麼彼此有那麼多不滿?
你想買心儀已久的漂亮包包,但買到就會滿足嗎?不會,也許你以為要多買幾個才夠。那麼,你去問問那些擁有一堆名牌包的貴婦,她們都滿足嗎?
有人以為要賺更多的錢才會滿足,但你看看那些富豪,他們滿足了嗎?曾有人問美國19世紀第一位億萬富豪兼“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你要有多少錢才會滿足?”他說:“總得再多一點兒。”
如果你不懂得知足,就永遠不可能滿足。心的不滿足本身即是痛苦。無論你得到多少,也總是無法滿足一種想要更多、更好的欲望,這個無止境的欲望就是苦。
如果感到不快樂,你必須先去瞭解你的欲望是什麼。你必須先找到它的根,瞭解自己的不滿足從何而來。你不要老是想“我要如何得到”,而應想“我為什麼有那麼多欲望”。
如果你的欲望讓你不快樂,你要做的應該是限制欲望,而不是設法去滿足它們,不是嗎?


不滿足的由來,是不知道自己早該滿足了。
其實你已經擁有很多了,但你都熟視無睹,這樣又怎麼可能會滿足?
如果你不知足,又怎麼可能對目前的生活滿意?


第二節 有什麼好比較的

每次有人問我要如何建立自信,我總會反問他:“你是如何建立起自卑的?”因為你若不是自認比較卑微,又怎麼會沒有自信?
你仔細想一想,當自己沒自信時,你是和誰比較的?你是和那些看起來漂亮、富有、聰明或口才好的人比較的嗎?你是否發覺他們比你更好、更有吸引力?否則為什麼你會沒有自信?
如果你把自己和時裝秀中身材高挑的模特兒相比較,當然會覺得“矮人一截”。如果你不去比較的話,只是單純地欣賞他們,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你也就不可能自卑。
我也沒有模特兒身材高挑,不如很多男明星帥氣,也沒有專業歌手的別樣歌喉,更沒有林書豪那種好身手,我的球技甚至不如一個學生。但那又怎麼樣,有許多事是他們會,我不會的;也有不少事情是他們不行,我行的。
如果有人籃球打得比林書豪好,不代表林書豪就不好,對嗎?同理,有人在某方面比你強,並不代表你就是差勁的。但是如果你一味地想去跟那個強的比較,就如同跟林書豪比籃球一樣,那會如何?
要建立自信就不要跟人比較。自卑是靠比較來的,自信也是。通過比較去建立自信的人是愚蠢的,只要你去比較,就有可能再一次陷入自卑,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
美國詩人和散文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以下簡稱“愛默生”)曾說:“我窗下的玫瑰花從不會想到從前的玫瑰或更美的玫瑰,它們就是它們自己。”
玫瑰有玫瑰的嬌豔,桂花有桂花的清香,蓮花有蓮花的挺拔和脫俗,正如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色。一旦你瞭解了自己是什麼,即使是一株不起眼的小金盞花,一樣可以迎著陽光綻放自信。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當一隻熊貓與一匹馬比較時,“為什麼它的腿比我的細長?為什麼它跑得那麼快?為什麼它沒有黑眼圈?”結果會怎麼樣?熊貓一定很自卑,一定對自己不滿。
當你羡慕別人跑得比你快、身材比你好的時候,也許他正羡慕你比他可愛、比他有人緣呢!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什麼好比較的?

第三節 不必羡慕別人

有時候,我們會羡慕別人的人生。比如某人的收入比你高,某人的事業成就比你大,某人嫁入豪門,某人當上明星,某人一畢業就出國遊學打工,等等。但若這樣的人生和際遇讓你碰見了,你未必會幸福。因為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你。
有位學生畢業後自行創業,5年後身家數千萬。有個同學渴望像他一樣成功,於是仿效他的模式創業,結果卻一敗塗地。還有位學生憧憬出國遊學,想過三毛那種流浪的生活,後來出國遭遇搶劫,再加上經濟的壓力,他才明白這樣的傳奇人生不是每個人都能過的。
以前,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到國外出差開會的同事,羡慕他們免費搭飛機到處旅遊,直到換成自己,才發現長途搭機不但腰酸背痛,回來還要趕報告,好累。
過去我也曾迷失過,看到別人的外在條件很好,就會認為別人的人生都比較順利、比較幸運。直到我進一步瞭解後才發現,他們其實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問題,其實,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同事聊到她讀大學時的班花,當初好多人都羡慕班花嫁入名門望族,後來卻聽說她過得不是很好。有一次兩人見面,同事聽班花哭訴,才知道灰姑娘的“水晶鞋”並不好穿。
有時候你之所以羡慕別人,是因為別人過著你幻想的人生。但你並不知道,對方可能有很多煩惱或者心裡藏著一段不可告人的傷心往事。你也不知道,他正羡慕你,他也期待跟你擁有一樣的人生。這一切,只是你身在其中沒有發現罷了!
朋友說:“父親去世後,我開始羡慕那些雙親健在的同輩。”
女學生說:“分手後,我變得很羡慕有男友陪伴的女孩。”
病人含淚說:“自從下肢癱瘓,我每次看到別人活蹦亂跳的,就好羡慕。”
最近聽到一段採訪,那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是這麼說的:“當我每次在工作中感到無比疲憊或者生氣到不想上班時,我就很羡慕家庭主婦。她們真是太幸福了,能夠讓男人心悅誠服地供她吃、供她住,願意無怨無悔地為她付出。”
所以,你真的不必羡慕別人,因為別人也會面臨困擾,你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別人的人生未必適合你,珍惜自己擁有的,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樂與苦?
有些人、有些事不要只看表面。
也許你的人生並不完美,但並不代表它不美,多看看它美好的部分吧!

第四節 缺點也是優點

睿睿是個好奇心旺盛的小孩,上課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由於睿睿經常打斷老師的話,且影響教學進度,老師把這種情形告訴了他的父母。
睿睿的父母感到困擾,是該訓誡孩子,讓他改變下自己,還是支持肯定他?這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曾讓我感到困惑,優點、缺點到底是指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特點,還是對他人有利的特點,才叫優點?那如果這些反過來,就算是缺點嗎?
最近有個學生找工作,公司履歷表要求應徵者寫明自己的優缺點。
“要怎麼寫?”他擔心坦白寫出自己的一些缺點,可能就不會被公司錄用。
一旁的學長打趣他,還提出具體建議:“你只要寫對自己無益卻對公司有益的缺點就可以,比如對工作要求完美常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這類的缺點,我覺得很多公司應該都會喜歡這樣的人。”
所以,優點和缺點並非絕對對立。一個人愛管閒事,對家人和鄰居而言或許不受歡迎,但對從事公益方面工作的人來說,這恰恰是優點。有人天生膽小,如果要做刑警、軍人肯定是缺點,但是擔任公交車司機就變成了優點。有人很會體諒他人、處處為別人著想——雖然大家都喜歡這樣的好人,但要讓他去做法務或者產品管理人員,那就麻煩了!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找幾位對你很熟悉的人,然後請他們分別告訴你“最欣賞你的特點”與“最討厭你的特點”。結果顯示:被某人所認定的優點,卻被另一個人當作缺點。
比如說,當有人欣賞你“心直口快”的特點時,就一定會有人討厭你“口無遮攔”。
有個同事,大大咧咧,沒有心機,很好相處。大家都很喜歡她,她的丈夫卻對她怨言不少,說她不是丟鑰匙就是丟手機,還把銀行卡的密碼寫在卡上。
另一個朋友是個小心謹慎的人,喜歡做事前周全計劃,可是他的妻子覺得他顧慮太多,常常小題大做,讓人受不了。
換言之,缺點即優點,優點即缺點。我想起有個朋友經常對妻子逆來順受,大家很疑惑他為何忍氣吞聲。有一天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若不是那樣,我的婚姻能熬到現在嗎?”他說的也是。如果不是這樣,依他妻子的強勢個性,他們可能早就離婚了。
有主見的人,看似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很可能會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就成了缺點。一個人的性格很懦弱,看似是缺點,但同樣的表現,如果他是忍人所不能忍,能忍辱負重,就變成了優點。
有時,我們常懷疑、否定別人的負面特質,對某人不諒解,反而忽略了這也是他的正面特質。如同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說:“固執是我的優點,也是我的缺點。這種性格讓我犯了不少錯,但如果我沒有這種特質,或許早就放棄了事業,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
回到睿睿的問題上,“愛發問”是缺點嗎?當然不是,這可能是他先天的優勢,是最寶貴的資產。
有人曾說:“負面特質,就像音響的音量被調得太大了,只要音量調小一點兒,就是正面特點。”我完全同意。
愛發問,是有求知欲;脾氣大,是求好心切;愛表現,是有領導能力,只不過“愛發問”“脾氣大”“愛表現”這三種音量都太大聲了。
反過來,沒個性,是隨和;為人處事糊塗,是寬宏大量;沒想法,是懂得尊重服從,只不過“沒個性”“為人處事糊塗”“沒想法”這三種音量都太小了。
我們想要改變一個人並不容易,也不需要,換個角度看,改掉缺點或許意味著放棄了優點,甚至失去了特點。還不如把音量調好,讓彼此都發出適合自己的音量,豈不是更好?


肯定自己的優點是自信,瞭解自己的缺點是成長。
所以,不要說“我有很多缺點”,而應說“我有很多特點”。
隱藏在你缺點裡的,往往是你沉睡的優點。
你發現了嗎?

第五節 忌妒心

忌妒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呢?
大多數人不願肯定別人的成就,甚至因為別人有所成就而感到不悅,這就是忌妒。
例如,一個同學歡天喜地地告訴你他考試得了滿分,妹妹說爸媽給她買了新玩具,同事告訴你剛收到浪漫情人節的玫瑰花或是簽下一筆大合約,我們縱使面帶微笑,心裡卻不是滋味,這就是忌妒。
忌妒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當你覺得別人比較優越,就產生羡慕;而當你羡慕別人又生氣自己為什麼沒有時,忌妒就這樣產生了。
羡慕常轉化成忌妒,因為別人擁有,反襯出自己的匱乏;別人突出,顯出自己的平庸;別人強,更顯得自己弱。於是,當別人不好時,你就覺得很好;聽到別人的不幸,竊喜自己還好沒那麼不堪;如果對方平常喜歡炫耀,你會因此有種“幸災樂禍”的快慰。
“因為你失意,所以我感到快樂。”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別人的不幸會讓你感到幸福?別人的失去能帶給我們任何東西嗎?當然不能。就像《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的故事,壞王后不能忍受白雪公主比她美麗,而心生忌妒。王后以為一旦白雪公主失掉青春美貌,自己就能取而代之。事實上,就算沒有白雪公主,世界上還會有其他年輕貌美的女子取代王后。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你更美麗、比你成績更好、比你收入更高、比你有更悅耳的嗓音……你想要和他人比較,就永遠沒完沒了。
“忌妒是綠眼的妖魔,誰做了它的俘虜,誰就要受到它的愚弄。”莎士比亞在千古悲劇《奧賽羅》中的名言已說了400多年,但有多少人還在被忌妒奴役?
去給勝利的人送去祝福吧!因為總有一天,當你勝利時,也會希望別人為你高興。沒有人會喜歡輸不起或者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你與其總是羡慕別人,不如做一個讓別人羡慕的人。
反過來,當你被人忌妒時,也別在意,這表示你的身上有超越別人的地方。就像把瓷杯與不銹鋼杯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當它們互相碰撞,瓷杯自然破碎,其實並不是不銹鋼杯有意把它撞破,只是在同一個地方碰撞的結果。如果你表現好,身邊的人卻感受到了壓力,自然會排擠你。你所能做的就是讓忌妒你的人繼續忌妒。
別人“眼紅”“吃醋”“酸葡萄”的仇視心理,其實是對你最大的肯定,是在承認你比他好,比他優越。當你真正瞭解什麼是忌妒時,就會釋懷並感到慶倖。


如果你羡慕別人,便表示你承認自己不如他人,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可忌妒的?
如果你遭人忌妒,便表示你有過人之處,既然超過他人,那有什麼可難過的?


第六節 煩惱是幸福的

我常聽到許多人埋怨,對生活中的一些芝麻小事感到煩惱。
其實,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這些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讓他們感到煩惱的事情反而是讓人幸福的。
如果沒有工作,就不會有工作上的煩惱;如果沒有小孩,就不會有教養的煩惱;如果沒有房子,就不會有房貸和裝潢的煩惱;如果沒有很多衣飾,就不會有怎麼搭配的煩惱;如果沒有車子,就不會有塞車和停車的煩惱……
換言之,有什麼煩惱,通常也表示你擁有什麼。
有位好萊塢作家曾寫過一些劇本,但都不是非常搶手。直到有一天,他因為某部賣座的電影而成為炙手可熱的大製片人。有一天,他到片場上班,發現停車位被人占了。當時還有20多個停車位是空著的,可是他偏要停在他專屬的停車位上。
一開始這位作家很火大,接著他突然若有所悟,然後對自己說:“我突然想到,幾個月前我連車子都沒有呢!”
所以我常說,人要學會感恩,你覺得煩惱多,說明擁有的東西也多。
有人或許不以為然:“我因欠了一屁股債而煩惱,又怎麼解釋?”你說煩惱什麼就表示你曾擁有什麼,不是嗎?若沒有人借給你錢,又怎麼會欠債?如果未曾擁有,又怎麼可能會失去?
你為長胖、變老而煩惱嗎?至少你活得夠久,也吃得不錯。你對自己的臉蛋不滿意嗎?你想想那些正在與癌症鬥爭的人,他們寧可長眼袋、黑斑,也不想做化療。你抱怨市場不好、生意難做嗎?你可曾想過,若不是因為那樣,大家早就搶著做生意了,不是嗎?就算每天有忙不完的事,這也是一種幸福的負擔。
有位老太太覺得整個家都是她在付出,所以對丈夫、兒子總是不滿,經常抱怨,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走了,兒子也離開她去異鄉工作、生活,最後因病客死異鄉。
老太太哭了好多天,從今往後,只能孤單一人面對晚年。她這才發現,原來沒有“苦”可以承受的人,才是真正的苦。
你有工作、家庭,有那麼多人需要你,算是很幸運了。你要感激那些需要你的人,因為他們讓你找到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當你懷著感恩之心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時,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說“煩惱是讓人幸福的”,而這將是非常好的領悟。


當你失去一切時,那些讓你感到煩惱的事都會變成令人懷念的回憶。
因此,何不把煩惱變成感恩?這樣,人生就會有更多美好的回憶。


第三章 懂得自尊的人學會自愛

第一節 歡喜做自己

幾天前,我的學生跑來跟我說:“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喜歡自己。”這讓他感到自卑,經常鬱鬱寡歡。
他說:“那陣子真的十分難熬,直到後來,我驚喜地發現有些人是喜歡我的。
“我想,既然有些人會喜歡我,為什麼我不能試著去喜歡自己呢?開始時,我只是想想而已。但慢慢地,我學會了如何喜歡自己,整個人也變得開朗起來。”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池塘裡的荷葉上有一隻青蛙,一邊呱呱呱地不停叫著,一邊看著水裡映出來的自己。它高興地想:我會游泳,會跳得很遠很遠,還會呱呱呱地大聲喊,我的身上還穿著綠色的衣裳。想著想著,青蛙大聲地喊起來:“我是一隻最漂亮、最能幹的青蛙!”
野鴨聽見青蛙在自我陶醉,嘲笑它:“你會飛嗎?”
青蛙不服氣,向前跑幾步,拼命地想飛起來。可是,它沒有如願。
青蛙難受不已,意興闌珊地來到小松鼠家。青蛙問小松鼠:“你會飛嗎?”小松鼠說:“我沒有翅膀,當然不會飛。不過,我會爬樹,誰也沒有我爬得快。”
青蛙也想學松鼠爬樹,蹬了許久也沒有爬上樹。
青蛙的心更受傷了,它走到山羊家去問:“你會爬樹,還是會飛?”
山羊說:“我不會爬樹,也不會飛。”
“那你會幹什麼呢?”
“我會看書呀!”山羊指著書上的字說,“你瞧,這兩個字是‘山羊’,這兩個字是‘青蛙’……”
山羊驕傲地說:“我會認很多很多字呢!”
“我不會爬樹,不會飛,又不會認字。你們都比我能幹,我什麼也不會!”青蛙難過地號啕大哭起來。
山羊笑著對青蛙說:“你會游泳,會青蛙跳,還會呱呱呱地唱歌,你的綠衣裳特別漂亮。你是一隻漂亮、能幹的青蛙。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你。”
青蛙頓時轉哭為笑,說:“是啊,我是青蛙,具有青蛙的本領。朋友們都喜歡我,我也喜歡我自己。”
青蛙回到池塘邊,又呱呱呱地唱起歌來。
就拿這個故事來說吧,一隻青蛙什麼時候最快樂?就是做青蛙的時候最快樂。什麼時候魚會快樂?做魚的時候,它便會快樂。
那麼,什麼能使一個人快樂呢?
人能接受自己並且歡喜地做自己最快樂。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看起來總是樂觀開朗?”我回答:“是啊!我認為自己很好,所以感到快樂又自在!”也許我不是最好看的,但是我可以看起來很好;也許我不是最棒的,但是我可以看起來很棒。這就對了!
別人喜歡你並不是因為你的優點,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現在你可以放膽去欣賞並接納自己。縱使知道自己有諸多缺點,你依然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個性、外貌,接納自己好的部分,也接納自己不好的部分,當你接納了全部的自己之後,你也會開始喜歡自己,整個人也跟著快樂起來。


沒有人能讓每個人喜歡,可是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我是否喜歡自己?”
既然別人都可以喜歡你,為什麼你不能去喜歡自己?
如果你都無法喜歡自己,又怎麼能期待別人喜歡你呢?

第二節 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

你經常顧慮別人會怎麼看你嗎?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呢?是不是因為你時常猜度別人對你的評價、看法?你總是依照別人的意見來生活,所以才會顧慮,對嗎?
有一位老師把辛辛苦苦存了很久的積蓄,用來修葺房子。修葺的工程大約進行了4個月後,老師卻中止了工程。因為有人認為他收受賄賂幫助別人走後門入學,才會有這麼多的錢來修葺房子,而這位老師不喜歡被別人說閒話,所以就停止了修葺房子的工程。
許多人之所以覺得活得很累,是因為像這位老師一樣,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你太在意鄰居無意的評論,太在意上司偶然的責駡,太在意朋友之間的小摩擦,太在意人與人一時的賭氣,太在意別人會怎麼想、怎麼說……你一心想要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一個完美的印象,想讓所有人都滿意。這怎麼可能?
如果你處處迎合別人的看法,心將無所適從。
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如何看待某件事情?如何評論某一個人呢?其實,我們都會從表像,從自己的立場、性格與利益上考慮,對嗎?換句話說,人是主觀的,都有自己的好惡,別人的看法只代表個人的意見,並不代表正確。你也不可能一輩子為別人的個別意見而活。
《父子騎驢》的故事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其在這方面的教育意義:兩人都不騎,被批評傻瓜;爸爸騎驢,被批評不仁慈;兒子騎驢,被批評不孝順;父子一起騎驢,被批評不仁義,虐待動物。別人說得都沒錯,那究竟是誰錯了?
這對父子錯了。這對父子錯在想要討好所有人。
這是你的人生,你沒理由不按照自己的路走。你的內心最重要,而非別人的心情。當你因為別人的話而壞了心情時,你要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必要為這個人的話而苦惱,如果覺得沒必要,那就要學著放下。
一位企業家曾說:“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人生苦短,只要做自己就對了,這還需要顧慮嗎?


當你面對選擇或者做決定時,你可以這樣問自己:“我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做這件事情的?”
想想看,為什麼你的人生要取決於別人腦中的想法呢?

第三節 你有“自尊”嗎?

我在餐館吃飯時,聽到鄰桌的幾位女士正互吐苦水。其中一位女士抱怨丈夫要她陪婆婆過年,自己卻回公司值班。她的小姑一家出遊要到大年初四才回來,所以她必須等大家都回來才能回家。她不滿:“整個春節假期就這樣泡湯了,我也想帶小孩去旅遊,為什麼沒有人替我想一想?”
其他人似有同感,也跟著開始報怨。她們越說越多,怪丈夫自私、怨孩子不體恤、氣同事不負責任,尤其是最後發話的那位女士,談起自己受到的委屈更是語氣激動:“我做的事比誰都多,竟然還有人說我?!”
有的人一向尊重別人,為什麼他自己卻沒得到應得的尊重?
有的人一再滿足別人的需求,對方非但不感激,還要求更多,為什麼?
答案是:他們不尊重自己的感覺。
有個女人嫁給一個經常否定她、批評她的男人後,變得很在乎男人的感受,總是努力取悅他,從不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那個男人更加不在乎她。
我也見過許多媽媽對孩子呵護備至,和朋友說話時,任孩子打斷,以致孩子常在眾人面前跟她回嘴,對她更是予取予求。
你怎麼對待自己,別人也怎麼對待你。對方會從你的身上學到與你相處的模式。
如果別人看輕你,那是因為你沒看重自己。
如果別人不在乎你的需求,那是因為你不說出自己要什麼。
如果你總遇到不尊重、不珍惜你的人,是因為你不尊重、不珍惜自己。
你抱怨別人傷害你,其實是自身不斷給對方傷害你的機會。你會因為配合別人的需求而憤怒,表面上是因別人的虧欠而生氣,其實是氣自己不夠尊重自己的需求。
當有人貶抑、批評你:“你很糟糕”“你很愚蠢”“你是個混蛋”時,你生氣也是因為你不尊重自己的感覺。
我們想想看,如果有人說“你很累”,但你不覺得累,於是有更多的人說“你看起來很累”,你會怎樣?如果你神采奕奕,還會質疑自己“我真的很累?”嗎?
當然不會,因為別人的感覺並不是你的感覺。你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太過關注對方的感覺,而忘了自己的。其實,生氣是“低自尊”的表現。
自尊就是尊重你自己的感覺,因為只有你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自重則是重視自己的自尊。
正所謂:“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先要自尊自重,才能贏得他人對你的尊重。

不要問別人為什麼不尊重你,你要問:“我有尊重自己嗎?”
不要問別人為什麼看不起你,你要問:“我有看重自己嗎?”


第四節 有人逼你嗎?

我們常會看到身邊的人做了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或是聽到他們辯解說:“我是被環境所逼,迫不得已這樣做。我又能如何?”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弄清楚:你真的是不得已才去做那件事嗎?
幾天前,我讀到一篇文章。
有位畫家,雖然頗有才華,但藝術市場本來就不大,想在這個領域出人頭地,並不容易。因此他變得憤世嫉俗,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開口閉口都是抱怨。
有一天朋友聚會時,兩杯黃湯下肚,他一會兒抱怨自己有遠大抱負而難以施展,一會兒抱怨為什麼要過這種苦日子……
終於,有個朋友聽不下去了,問他:“請問,是你自己想當畫家,還是有人逼你當畫家的?”
“是我自己。”
“早就發現這條路很辛苦,卻仍要堅持下去,是你自己的選擇,還是別人要你做的選擇?”
“是我自己。”
“既然這些事情都是你自己決定的,沒有人逼你,那你又有什麼好抱怨的?”
那位畫家聽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所以,每當有人向我抱怨,說他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時,我就會讓他問自己一個問題:真的有人逼你嗎?

當初是誰決定的? 是誰答應的?
選擇的人是誰? 是誰邀請的?
是誰說要參加的? 是誰讓自己要相信的?
工作是誰選的? 是誰自甘委屈?
東西是誰買的? 是誰願意被說服?
問題是誰造成的? 是誰放棄的?
對象是誰挑的? 是誰堅持的?

你仔細想一想,其實很多事並不是別人強迫你去做的,因為如果你真的不想做,就不會去做。然而最後你還是做了那些事,這是你自己的決定。
你該怪誰?

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覺察、反思、不斷修正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