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108)
簡體書 (57)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136)
無法訂購商品 (29)
庫存狀況

有庫存 (45)
無庫存 (120)
商品定價

$199以下 (24)
$200~$399 (79)
$400~$599 (46)
$600~$799 (11)
$800以上 (5)
出版日期

2024年 (2)
2022~2023 (20)
2020~2021 (33)
2018~2019 (24)
2016~2017 (15)
2016年以前 (68)
裝訂方式

平裝 (124)
精裝 (30)
軟精 (3)
適讀年齡

高中 (2)
作者

吳國盛 (4)
方鴻輝 (4)
加來道雄 (3)
戴瓦.梭貝爾 (3)
柯利弗德.皮寇弗 (3)
(英)伊恩‧斯圖爾特 (2)
卡蒂亞.阿斯塔菲耶夫 (2)
柯利弗德‧皮寇弗 (2)
瑪莉‧羅曲 (2)
瑪莉.羅曲 (2)
田松 (2)
許爾文‧努蘭 (2)
辛達塔.穆克吉 (2)
金貝爾 (2)
(加)米歇爾‧羅雄 (1)
(匈)拉卡托斯 (1)
(德)H.賴欣巴哈 (1)
(法)亞歷山大‧柯瓦雷 (1)
(法)昂利‧彭加勒 (1)
出版社/品牌

時報文化 (66)
左岸文化 (24)
商務印書館(大陸) (18)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12)
天下文化 (9)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5)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
知書房 (5)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天下遠見 (3)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
湖南美術出版社 (2)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1)
海南出版社 (1)
科學出版社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165筆商品,2/9頁
神的方程式:對萬有理論的追尋
滿額折
作者:加來道雄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2/04/27 裝訂:平裝
一段史詩般的旅程——以加來道雄特有的熱忱和清晰文筆寫成,娓娓道出了歷來科學家們前仆後繼追尋「神的方程式」的故事。具有權威性又明晰易懂的出色之作!讀過此書,相當於將整個物理發展史走過一遍。神的方程式——「萬有理論」,它是科學的巔峰成就、物理學的聖杯,從這則公式可以推導出其他所有方程式,那會是自從古人問道:「世界是以什麼組成的?」以來,歷經兩千年科學探尋所成就的最終產物。這是個令人屏息的願景。加來道雄寫出這一段求知的故事——努力追尋「萬有理論」,一個革命性的「神的方程式」。愛因斯坦投入一生致力尋覓這個難以捉摸的物理聖杯,想藉此要把宇宙間所有力聯繫在一起,但他始終沒有找到它。物理學界幾位最偉大的心智,從霍金到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也接手展開搜尋,但迄今仍沒有人成功。在《神的方程式:對萬有理論的追尋》這本書中,知名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帶領讀者踏上一趟令人難以置信的旅程,走過一段史詩般蜿蜒曲折的路途,那也是他終身大半期間都興味盎然的謎團。他引領我們走過現代物理學的關鍵爭執,從牛頓的重力理論經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乃至於弦論領域的最晚近發展,讓讀者了解這段物理學家們前仆後繼探尋萬有理論的辛苦過程。這是一段講述令人眼花撩亂的突破,以及山窮水盡的死胡同的故事,由加來道雄秉持感人肺腑的熱情,以他的生花妙筆清楚道出。【專文導讀】侯維恕|臺灣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專業推薦】從古到今,「神」一直存在於人類的各種文化裡。對於科學家而言,「神」是造物者或大自然的代稱,而神的方程式即是大自然運行的規律。這本書介紹了科學家們努力追尋的過程,與發現規律的感動。正是這些過程與感動,讓科學家們樂此不疲,也將使讀者如身歷其境般地踏上探險之旅!—— 江瑛貴|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科學家們有個夢,夢想有一天能找到將四種自然力統一的萬能方程式,期待它能解開萬物的規律,宇宙的起源。這是一項艱鉅但充滿驚喜的工作。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敘述,展現了科學家們追根究柢的態度、鍥而不捨的科研歷程, 引人入勝。—— 李景輝|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到底是否存在著一個萬有理論,能解釋我們整個宇宙的所有現象?弦理論似乎是目前最有可能的候選人。身為相關理論研究的先驅,加來道雄博士在本書中從早年的物理研究,一直論述到弦理論目前的發展,讀過此書,相當於將整個物理發展史走過一遍。儘管加來教授為從事弦理論的研究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庫存:1
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師的生死現場(二十七週年紀念版)
75折
作者:許爾文.努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19/07/17 裝訂:平裝
善終,只是一則神話痛苦的延續生命?還是有尊嚴的面對死亡?從臨終現場回顧生命的價值,將選擇權交回患者手中,自一九九三年出版後歷久不衰,醫療散文的經典名著【我們終將迎來生命的最後一天,當期限將至,我們該如何離去?】每個人都是哭著降生,也都希望能笑著離開人間,如果能完美的死去,「善終」一定是唯一的選擇,自然的衰老死去。然而事實是,死亡證明單上從來沒有「自然死亡」可供選填。如果無法善終,又該如何想像身體衰
特殊書展B1
定價:380 元, 優惠價:75 285
庫存:1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滿額折
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18/07/25 裝訂:平裝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 「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 比爾.蓋茲2016年最愛書籍 ★《紐約時報》(N
定價:680 元, 優惠價:9 612
庫存:1
不過是具屍體:挨刀、代撞、擋子彈……千奇百怪的人類遺體應用史
滿額折
作者:瑪莉‧羅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4/03/19 裝訂:平裝
屍體才是推動醫學進展的最大功臣!「是的,他生前是好人,我當然不想挖出他的屍體……但只要想到如果有二十個人可以因此獲益,那就值得了。」by不具名的醫學院學生●死刑犯的屍體曾是古人練習開刀的對象?●遺體防腐技術是來自於南北戰爭?●為了製造更安全的汽車,屍體也充當防撞測試員?●乘客的遺體如何解開飛機失事之謎?●子彈的射擊效能提高,是因為科學家以屍體來做試驗改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瑪莉.羅曲,冒著被質疑「腦袋壞了」的風險,帶領讀者展開一場死亡之旅。為了一探屍體在死前與死後的作用,羅曲前往南方大學醫學中心解剖室、田納西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韋恩州立大學衝擊研究所等機構,看屍體的各部位如何被「有效應用」。這位喜愛四處獵奇的「古怪」記者,認為屍體不只是屍體,它能成就不朽的科學成就。趁著心臟還在跳動,靈魂尚未離開軀竅,《不過是具屍體》告訴我們應該秉持開放的態度,自行決定死後的旅程:成為美妙浪漫的花園肥料、流進水裡被鄰居喝下肚、前進哈佛做個罐中腦,或是在教學陳列架赤身裸體搔首弄姿「永久保存」……在羅曲機智幽默的筆鋒下,死亡再也不只是場感傷的人生大事,而能替醫學與科學進展開啟新的章節。本書特色※ 外科醫師暨金鼎獎得主蘇上豪 撰文推薦※《紐約時報》暢銷書※ 亞馬遜書店編輯選書※ 獲選「Barnes & Noble」連鎖書店「發現偉大新作家」※ 獲選博多書店「原創之聲」獎※《ELLE》讀者選書獎※《娛樂週刊》、《舊金山紀事報》、《西雅圖時報》、《聖荷西信使報》、《拉斯維加斯信使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科學的星期五」二○○三年最佳圖書
新書特惠
定價:420 元, 優惠價:79 331
庫存:3
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
滿額折
作者:安德魯‧鐸義格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3/04/21 裝訂:平裝
我們如何死去,正反映我們如何活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泰晤士報》(Times)、《觀察家報》(Observer)票選2022年最值得關注重點書《衛報》( Guardian)、《經濟學人》(Economist)、《展望》雜誌(Prospect)2022年度選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這本探討人類死亡的書,筆調出奇樂觀;他對人類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現了人類的聰明才智。」──《經濟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21 世紀,人類大多死於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或罹癌、車禍而往生,但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因為游牧、打獵,而遭到野獸襲擊、被巨石砸死,或部族衝突而喪命。到了14 世紀,莊園小農因黑死病而亡,15 世紀皇家海軍可能死於壞血病,18 世紀巴黎市民則受天花侵害,而當今市井小民,雖剛剛承受冠狀病毒肆虐,卻已鮮少受大型傳染病威脅。我們都認為是因為科學革命、醫學進步大幅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古早病毒無法威脅我們,但僅此而已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從人生終點「死亡」出發,回溯自舊石器時代迄今人類死因的變遷。他認為,除了醫療知識、公衛建設等科技進展,國家治理技術、社會規範、生活型態、糧產效能等變革,也是促成人類壽命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但人類真正了解「死」這檔事,也不過一百多年。1850 年以前,人們認定無呼吸心跳就是死亡,導致活埋事件層出不窮,19 世紀倫敦「預防過早埋葬協會」甚至推廣「安全棺材」,以避免慘案。直到生命偵測儀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問世,人類才對死亡有更精準的生理判斷。在本書,作者以1900 年為分水嶺,對比今昔人類的歷「死」,在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漸趨尾聲之時,更能清楚人類近代社會的劇變。武力衝突、謀殺、飢荒、瘟疫、霍亂,是20世紀前人類的主要死因,而且是人為所致。根據頭骨標本紀錄,近四分之一舊石器時代人類因遭重擊而死,暴力衝突頻繁;《漢摩拉比法典》頒布後,美索不達米亞的犯罪率和謀殺事件大幅減少,飢荒也隨農業革命趨緩,雖然傳染病因定居聚落而傳播,但瘟疫傳染因港口的隔離措施而阻絕
定價:620 元, 優惠價:9 558
庫存:3
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滿額折
作者:詹姆士‧波斯克特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3/04/28 裝訂:平裝
前所未見、具高度爆發性的科學史本書遠遠偏離了我們多數人被教導的西方經典情節,但卻真正拓展了我們就過往與現今的全球科學眼界。波斯克特巧妙地將默默無聞人士的成就融入更廣泛的科學史……篇幅內容論述明晰。」——《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當我們說到現代科學的起源時,習慣從歐洲開始,我們記得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這些思想巨擘。然而科學的歷史並不是、也從來不是歐洲特有的努力歷程。哥白尼仰賴根源自阿拉伯和波斯文本的數學技術;牛頓的運動定律用上了亞洲和非洲進行的天文學觀測成果;當達爾文撰著《物種起源》之時,他參考了一本十六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還有當愛因斯坦研究量子力學時,他受到了來自孟加拉物理學家薩特延德拉•玻色的啟發。《被蒙蔽的視野》是前所未見的科學史,講述了科學發展中的無名英雄,披露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是來自全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交流。在這部雄心勃勃,啟迪思維的歷史當中,詹姆士.波斯克特重塑了科學史,揭示了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上科學家對這段全球故事做出的重要貢獻。本書將科學史安置於世界史的核心地位,也為現代世界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不再聚焦於某些菁英,也不再只看著歐洲,撥開被刻意蒙蔽的視野。要更深刻認識現代史,我們就必須關注全球科學史。【專家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林俊良|中興大學副校長、電機系講座教授林敏聰|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 孫維新|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曾耀寰|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副技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現代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人們自十五世紀以來既存的迷思。大家普遍認為,重大科學突破出自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到愛因斯坦。其實在望遠鏡被發明前,人們早就以肉眼進行天文研究。地球上各地區也都有泛科學的文明足跡,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和埃及天文學家都曾建構天文觀測站,啟動宇宙的探討。甚至西元前一五○~八○年就有類比計算機的概念被提出,用於計算特定日期的太陽、月亮和行星位置。現代科學發展,其實仰賴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間的思想交流,這本書說明了這個事實。科學可以不斷進展而且影響人類文明,重點在於學理發展過程被有系統地以學術論文呈現與保存,為什麼人們認為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主因。直到近百年,華人世界才有所認知。這也告
定價:680 元, 優惠價:9 612
庫存:3
科幻小說不是亂掰的:白日夢世界中的真實科學
滿額折
作者:大衛‧西格‧伯恩斯坦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19/03/20 裝訂:平裝
本書獻給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的一種科學怪咖特質。每個事物的起點是某人的白日夢。幻想非常重要,但科幻小說合理性息息相關。科幻小說中的科學不需要可信度,但是它需要是可以探索主題的工具。大衛.西格.伯恩斯坦(David Siegel Bernstein)在《科幻小說不是亂掰的: 白日夢世界中的真實科學》(Blockbuster science: the real science in science fic
定價:500 元, 優惠價:9 450
庫存:1
蒐藏全世界: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
滿額折
作者:詹姆士・德爾柏戈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1/12/01 裝訂:平裝
★從大英博物館的誕生看全球史★收藏博物學家的博物學家,如何串接起東西方的採集網絡?★藏珍閣裡的物件排列和分類,如何反映宇宙秩序?★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如何體現公民與國家的新關係?★如何從轉型正義的新視角,看待這位奴隸主? 《衛報》《倫敦時報》《紐約時報》《紐約書評》選書英國科學史學會Hughes Prize美國十八世紀研究學會Louis Gottschalk Prize和Annibel Jenkins Biography Prize美國歷史學會Leo Gershoy Award 當今的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人類過去的寶藏,但是在它誕生的時刻,卻是探索新世界的前沿基地。它的奠基者漢斯・史隆,為博物館的庫房藏量和定位,立下了第一個里程碑。他過世後,後人根據他的遺囑,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為什麼史隆願意不計一切代價,致力收得全世界各處的物件?自然史的採集,不只是為了個人求知的熱忱,更是承自「藏珍閤」的傳統,透過物件的排列和分類,博物學家不僅揭示了可資利用的經濟資源,還意圖展現神的秩序,文明與野蠻的分野,迷信到理性的進程。但是,要網羅什麼樣的物件,才能展現世界運行的奧秘?什麼樣的事物才算「珍奇」?「一根珊瑚掌」「一顆結石」「一段牛脊椎,上面被一支橡樹枝貫穿」,這些奇特的物品如何被歸類?又如何視覺化這些物件,讓知識交流更精確?故事裡,史隆並不是唯一的智者,若沒有非洲奴隸提供的採集技能和植物知識,史隆便無法從距離歐洲千里之遙的牙買加,深度探取美洲的物件,奠定跨洋尺度的多樣性;若沒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員的協助,或者從「福爾摩沙」來到倫敦的騙子的誆言,或者全球各地各有所圖的採集者所上繳的標本,史隆便無法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將物件集中到帝國中心。他親自做採集(collecting),但更多時候,他是收集博物學家的博物學家(the collector of collectors)。現代世界從採集(to collect)開展。光是將成千上萬個物件加以分類、條列,編纂成目錄(to catalogue),本身就是通往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能夠完成一份目錄清單,證明了具備堅強的軍事力量、充沛的商業活力,以及文化實力。強國才能對外徵集,進而編寫目錄清單、打開藏珍閣供人參觀,展現萬物的法則。這本書首次運用史隆的標本與物件、還有他的「物種目錄」所寫成。史隆的遺願是維持收藏的完整性,結
定價:800 元, 優惠價:9 720
庫存:2
科學價值的再思考套書(共2冊)科學革命+重力的幽靈
滿額折
作者:史蒂文・謝平; 哈利・柯林斯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1/06/23 裝訂:平裝
人,在科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21世紀的科學,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下判斷;而這才是科學對這個社會的指引。+++《科學革命》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也並非一項純
定價:670 元, 優惠價:9 603
庫存:1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滿額折
作者:麥可‧西爾吉克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1/06/23 裝訂:平裝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張國暉(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專文推薦科學專業審定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林敏聰(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 / 科技部政務次長)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與「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主編)
定價:650 元, 優惠價:9 585
庫存:2
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滿額折
作者:安德魯・勞勒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0/03/25 裝訂:平裝
雞雞其實沒有雞雞!雞排也不只是社群媒體的祭品文!跟隨著雞,發現世界。――唐娜・哈洛偉(Donna J. Haraway),科學史家雞雞其實沒有雞雞!但各文化卻特別青睞用「雞」來指涉生殖器,嘲諷、咒罵令人不悅的人事物,彷彿雞跟人類結下什麼難解的樑子。事實是,雞沒有陰莖,只有泄殖腔。牠們的交配動作並非「插入」,而是腔口摩擦腔口,同時公雞把精液射入母雞體內。雞,似乎微不足道,不像牛、豬、羊等牲畜,可以養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庫存:1
醫學的張力:醫學自帶的安慰劑效應、療效不確定和群我衝突
滿額折
作者:哈利・柯林斯; 崔佛・平區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1/09/15 裝訂:平裝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吳易叡(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吳嘉苓(《照護的邏輯》譯者)郭文華(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國際期刊主編)陳信聰(公視「有話好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庫存:2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滿額折
作者:傑瑞米・葛林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18/07/11 裝訂:平裝
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還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收入繁體中文版 作者序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專文推薦醫藥支出不斷攀升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危機,專利過期之後的「學名藥」,能否減緩財政負擔呢?本身也是醫師的葛林,從歷史觀點出發,談及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的爭議、醫藥專業的利益衝突、藥廠間的利害關係、專利的攻防戰,最後論及全球的藥品市場。在詳細的資料爬梳當中,呈現學名藥對當代醫療照護的意義。學名藥除了
定價:460 元, 優惠價:9 414
庫存:2
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
滿額折
作者:安瑪莉•摩爾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18/11/21 裝訂:平裝
與疾病共處,是我們逃不了的命運,但「什麼是好的照護?」 選擇的邏輯,病人跟悔恨綁在一起;照護的邏輯,如果出錯了,你不必責怪自己。 我們以為,醫護人員給予病人越多的資訊、越詳盡的解釋、越透明的知情同意,醫病關係就越順暢,病人越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過著更理想的生活,但實情比這個還複雜。 過去,我們共同抵抗醫療霸權,擘畫出更多病人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庫存:1
瘋狂簡史:誰定義了瘋狂?
滿額折
作者:羅伊‧波特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18/02/07 裝訂:平裝
即使是瘋狂,他們的瘋狂也是時代的產物。◎一本非典型的精神醫病史二十世紀初,《英國醫學期刊》以樂觀的語氣說:「比較1800年與1900年的醫學知識與技術,沒有一個醫學部門獲致的進展比得上治療瘋狂的專科。」然而,在另一本更為專業的期刊(因此更具權威性?)《精神科學期刊》中,語氣就不是那麼樂觀了。這本期刊在同一年指出「在瘋狂的治療上,醫學顯然無能為力」,「雖然醫學在十九世紀獲得極大的進展,但是相較之下,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庫存:2
科學革命:他們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他們用知識做什麼
滿額折
作者:史蒂文‧謝平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16/12/21 裝訂:平裝
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也並非一項純粹追求真理的事業;不過它仍是人類關於自然世界最可靠的知識。1939年,法國哲學與歷史學家夸黑提出「科學革命」一詞,並盛讚其為自希臘時代以來,「人類心靈所達到,或說所遭逢過最深遠的革命。」幾年後,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說,科學革命的「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它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顯得只不過是歷史的插曲……(科學革命是)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
定價:320 元, 優惠價:9 288
庫存:2
禽流感的哨兵:中國邊界上的病毒獵人和賞鳥者如何預備傳染病大流行
滿額折
作者:弗雷德里克·凱克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3/12/20 裝訂:平裝
法蘭西學術院「羅森獎」(Léon-de-Rosen)從鳥類的視角去看待病毒,究竟會看到什麼?在何種情況下,公衛、環保與軍事防衛可能是利益一致的?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李柏翰(台大公衛學院)張君玫(東吳社會系)彭保羅(中研院社會所)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系)法國人類學家Philippe Descola《末日松茸》Anna Tsing推薦1957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2003年SARS危機,直到2019年Covid-19,伴隨養殖產業的密集發展,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且很可能仍然是)下一波人畜共通傳染病「震央」。面對中國的資訊不透明,處於震央邊沿的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如何因為地緣政治的條件,發展出不同的預備技術?當公共衛生危機出現,除了把動物及養殖者當成不得不的犧牲,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想像與做法?作者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這三個哨站進行為期或長或短的多點民族誌調查,走訪病毒實驗室、醫院、家畜試驗所、養殖場、賞鳥者的社群,觀察這三個華人社會應對禽流感威脅的各種預備工作,包括突發疫情的監測、病毒變異的模擬、病毒資料的儲存與疫苗和藥物的儲備等。本書特別跟隨三地的微生物學者與賞鳥者,對照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指出一個弔詭的現象:當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因當前家養方式的突變而變得極為不穩定,卻反而發展出一些更接近狩獵採集社會的實作。為什麼說更接近狩獵採集社會的實作呢?監測大流行病的哨兵與獵人其實有類似之處。獵人在抓到獵物之前,為了不被獵物發現或者誤導,必須透過獵物的視角觀察。而哨兵的技術出現在各個層次,環境哨站、哨兵雞、哨細胞在不同的尺度上,偵測各種曖昧的有毒訊息。當這些哨兵偵測到大流行病爆發的跡象,如何不漏接訊號,又不至於反應過度?除了預備技術,作者還提出模擬與儲備。在模擬技術方面,作者提到,禽流感的模擬演練除了可用以保護族群的安全,也可以納入動物或病毒的觀點,與狩獵社會的薩滿儀式相比較。薩滿透過模仿動物的動作,想像獵人與動物的不確定遭遇,病毒學者與鳥類觀察者則藉由病毒和鳥類的視角,搬演(從而避免)人類自己可能有的致命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與物種的滅絕。在儲備技術方面,作者認為,人畜共通病毒不只是必須盡力對抗的敵人,還是一種信號,揭示在人類漫長的蓄(畜)積歷史中,與其他動物原本便內含張力的贈禮關係出現了危險的失衡。當病毒信號被轉化為可以儲存、甚至積累的病毒銀行、疫苗或抗病毒藥,它們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庫存:7
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AI參與的理想社會?
滿額折
作者:法蘭克・巴斯夸利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3/03/08 裝訂:平裝
美國出版商協會PROSE獎「法律和犯罪學」決選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為了二十一世紀而生的「AI機器人新律」人類如何在AI時代,避免失去自身利益?● 無人機因為打擊精準,運用在戰場上比較人道?● 醫療AI因為被輸入大量資料,比醫師的診斷還可靠?●當AI客服已經可以發出「嗯」「啊」幾可亂真的回應,可以解決最單純的餐廳訂位服務,為什麼會有倫理的問題?如果我們對AI的想像力只及於將AI自動化當作降低人力成本、替代人類勞動力的方法,我們不只被毫無創意的「成本病」綁架,還失去與AI一起邁向理想社會的契機。是時候該討論如何更積極介入由AI打造的新社會了,而不只是讓演算法黑箱作業。也不能只是批評演算法,而是要在政策、立法和倫理議題上,有具體的原則和作法,建立課責制度,當AI產品違反社會秩序時,我們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追究責任。作者巴斯夸利不只在學術領域卓然有成,更在政府部門擔任諮詢委員,提供建議供現下邁向AI社會的指引。於書中,他先向艾西莫夫「機器人定律」致敬,再提出「機器人新律」,作為我們與AI互動的準則。第一、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慧應為補充與輔助專業人士的角色,而非取代專業人士的工作。第二、機器人系統與AI不應該假冒人性。第三、機器人系統與AI不得強化零和軍備競賽。第四、機器人系統與AI必須隨時標示其創造者、控制者及擁有者的身分。作者從健康照護、教育學習、新聞輿論、法律判決、信用評價、軍事國防等方面,示範如何將這四個原則應用在這些領域。這四個原則背後所揭示的是AI與人類社會的理想關係,不僅能揭露不遵守將帶來的惡果,更能使我們在確認大方向之後,維持人類的尊嚴,保衛我們的民主成果。
定價:550 元, 優惠價:9 495
庫存:4
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滿額折
作者:修‧萊佛士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3/09/27 裝訂:平裝
石頭沒有生命,但會生長,他們說了什麼?包容悲傷和形成岩石都需要時間,記憶和地層都是層層堆疊,間或被不連續面中斷。結合個人記憶、地質學、人類學、歷史學、遊記、親身訪談,這是一本既私人又公眾的悼亡書。--榮獲J.I. Staley 人類學著作獎--作者的親密家人接續過世,令他直撞生命的斷裂,這種戛然而止的不連續,呼應著地質學裡的不整合斷面。愛石成癡的作者,展開如同朝聖般的生命遐想之旅,他行過北極圈現地考察,在「無言」的岩石世界,讀出被歷史遺忘的人群和生物,也在個人生命經驗裡提煉令人玩味的哲思。走過格陵蘭、冰島、蘇格蘭諸離島等地,作者透過六種岩礦(大理石、砂岩、片麻岩、磁鐵礦、鯨脂石、鐵),呈現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的歷史,提出具批判性的自然史。大理石與城市紋理,砂岩和巨石陣,片麻岩和神聖崇拜,磁鐵礦和火山災難,鯨脂石和捕鯨業,鐵和伊努特人,岩層與故事會隱沒,但「岩脈的露頭」和證據會幫助我們尋找消失的曾經。身為人類學家,每一則紀事都親臨現場,不論觀察、訪談或與當地人實際相處,除此之外,還運用地質學、古生物學、歷史文獻和遊記挖掘歷史縱深。六種岩石、六個故事,在看似世界盡頭的北極圈周邊發生,但端視你從哪裡觀看,反而那有可能才是世界中心,例如:冷戰時,北極圈是各國勢力交鋒的熱區。作者還引領我們探尋幾個主題,像是人類的信仰、走入當代時間的原住民、大航海時代對未知的探險、捕鯨業如何影響自然環境等。每次消失和每段遺落都形成了我們的此時此刻。不論是因為瘋狂捕鯨時代而誕生的人造石「鯨脂石」,或者西方白人覬覦伊努特人秘密隱藏的「隕石」,或者納粹集中營為軍事產業「雲母片」而強迫人們勞動……岩石看似堅硬,但岩石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不同角度和版本的故事,頓時把我們從堅硬的基礎拋向各種可能的詮釋。岩石看似無生命,但它的形成和運用,卻與人類的存在樣態息息相關。
定價:550 元, 優惠價:9 495
庫存:9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滿額折
作者:查爾斯・金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2022/10/05 裝訂:平裝
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文化人類學的誕生戰爭時,這群人類學家加入戰情局,破解敵人的文化密碼,承平時,加入「科學vs.文化」的論戰,挑戰大眾的敏感神經。Anisfield-Wolf 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二戰爆發時,一群人類學家紛紛加入美國戰情局。戰情局的主要任務是對抗假訊息、製作影片和文宣提升士氣,其中有一個人還透過報章、電影和小說,破解敵人(日本)的文化密碼,寫成《菊花與劍》,她就是潘乃德(Ruth Benedict)。天才總是成群而來,潘乃德並不是獨自一人。從這群影響後世甚鉅的人類學家,可以追溯到他們的祖師爺——鮑亞士(Franz Boas)。二十世紀初,種族主義瀰漫,當權者常常借用時興的種族科學理論(例如:顱型長短),對非我族類(例如:原住民、黑人、移民)歧視排外。二〇年代美國盛行的種族主義,連德國納粹都從中汲取相對應的概念來對待猶太人,甚至覺得美國的種族認定標準太過苛刻(一滴血原則)。鮑亞士一反當時美國蔚為風潮的種族優越論,也抨擊受美國優生學添柴火的納粹種族政策,他認為應該採用更為科學的方法才能下結論。他的路數是強調「出田野」,到當地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他認為各個種族內部其實本身就存在許多巨大差異,如何可能將某個種族標籤化?如何可能斷言某個種族比較落伍,或天生野蠻?他的結論是,這一切都是我們用自己打磨過的眼鏡評價異族,事實應該是,每個族群擁有不同的——文化。他用「文化」這個概念分析不同的人群,文化沒有高下之分,文化是相對的。他開創了文化人類學這門躋身科學殿堂的新學科。在文化人類學這門知識的奠基者裡,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米德(Margaret Mead)。她相繼前往薩摩亞和新幾內亞進行田野,在原住民身上想要探究「性」這件事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她《薩摩亞人的成年》《新幾內亞人的成長》成為暢銷書,替性別解放運動提供思想的彈藥。不過,米德的研究興趣並不只是客觀學術上的追尋,而是和她個人如狂風暴雨般的多角情感關係有那麼一層關聯,這增添她的研究動機和信念,最後更解放了她自己。不只米德有切身的困頓,身為非洲裔、寫過《他們眼望上蒼》的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以及身為原住民的德洛莉亞(Ella Cara Deloria),也為他們自己社群的困難處境做出貢獻。在鮑亞士的鼓勵下,賀絲頓前往美國南方進行黑人民俗的採集,她還在中美洲海地(非洲奴隸最早到達美洲的
定價:580 元, 優惠價:9 522
庫存:4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