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我的釋尊觀(精)
滿額折

我的釋尊觀(精)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7930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釋尊是佛教的創始者,也有人稱「釋迦」或「佛陀」,由於其誔生地印度原無記錄歷史的習慣,有關他的確實記錄變得非常有限。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及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的著作《我的釋尊觀》,吸取了現代的學問成果,從他的個人視點,以對話方式描繪了當時印度社會中努力向人傳教的釋尊的一生經歷。

「這是一本用對話體寫出來的引人入勝的好書,我相信任何人讀後對於釋尊生活一定能獲得深刻的印象和充分的了解。釋尊是人類精神世界中遍照十方、有無量光輝的明燈,向來為廣大人們所歌頌。本書具有特殊的可讀性,它點鐵成金,把那些枯燥的佛教術語化成趣味的故事,出之以深入淺出的文學語言,帶着強列的感染力,這是最成功的地方;讀者自然可以體會到。作為一個愛好佛學、追求大圓鏡智的學人和具大悲願、修習淨行的菩薩信徒,決不會忽略這一本精約明白、宣揚佛法的著作,它平淡澄澈,沒有枝葉藻飾的言詞,處處喚醒人們內在的靈魂,它所蘊涵熾熱救苦難的心腸,不愧為一篇《佛所行讚》的縮影。」─饒宗頤教授

作者簡介

池田大作
一九二八年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富士短期大學。一九六○年就任日本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曾創辦民主音樂協會、富士美術館、東洋哲學研究所及創價幼稚園至大學等文化教育機構。
一九六七年以來,池田先生不斷積極地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並提出不少重要的提議,其中包括對聯合國提出有關和平、裁軍、教育和環境問題等提議。池田先生相信和平的第一步始於誠摯的對話,故此親自作為「平民大使」訪問世界各國,並與各國元首、政治家、文化界代表等會面,交流及探討人類面對各種難題的解答方法。部分對談更被出版成為對談集。
池田先生因其對世界和平的貢獻,於一九八三年獲「聯合國和平獎」。此外,他還獲得莫斯科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學等的名譽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深圳大學、廈門大學、澳門大學等的名譽教授,紐約、莫斯科等六百多個城市的名譽市民等稱號。現為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和聖教新聞社名譽社長。著有《人間革命》、《眺望人類新紀元》(與湯因比的對談集)、《和平、人生與哲學》《與基辛格的對談集》、《池田大作選集》、《敦煌的光彩》(與常書鴻的對談集)、《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與B.威爾遜的對談集)及《佛教思想源流》等。

這是一本用對話體寫出來的引人入勝的好書,我相信任何人讀後對於釋尊生活一定能獲得深刻的印象和充分的了解。
釋尊是人類精神世界中遍照十方、有無量光輝的明燈,向來為廣大人們所歌頌。本書具有特殊的可讀性,它點鐵成金,把那些枯燥的佛教術語化成趣味的故事,出之以深入淺出的文學語言,帶着強列的感染力,這是最成功的地方;讀者自然可以體會到。今次要我為中譯本寫幾句話,本來不敢造次妄說,由於我曾經在印度生活過一段時間,釋尊說法的鹿野苑又是我展謁流連忘返的地方,所以我才敢不自量力來饒舌。
印度是一個酷熱的國家,新德里周遭的氣溫經常在攝氏四十度以上。在這充滿熱力的環境下,古代思想家把「熱」看成宇宙的原動力。所謂Tapas一字即由熱引申為苦行,在《吠陀經》裏面,Tapas已經成為自然恆律(r3ta)和真理(satya)的代詞。印度人的生活目標是在追求未來,甚至來世的合理安頓。這和中國人的注重現實完全背道而馳。中國人講孝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印度人則對軀體十分輕視,甚至認為是不潔的贅疣,成為靈魂的桎梏。乾脆說一句:身軀根本阻礙了靈魂的解脫(moks4a)。印度的 Brata 規定要修持淨行,須在烈日之下四周燒起熱火,這樣方算是真正的苦行,這種苦行行為至今還流行着。因為 Tapas 是天經地義的真理,印度教與耆那教徒無不遵守不渝。釋尊在尼連河林中苦行十年,後來於 pippala樹下頓悟其非毅然放棄苦行,另行尋找他的不走極端的中道,這樣無異對印度的傳統提出挑戰,是一樁
極難做到的、了不起的創舉。他在修持過程中,雖然悟到正法正念,但已體力枯竭,萬死一生之際,有人勸他改修事火法,必獲大果報,他決然加以拒絕,直說這是魔法。他講眾生平等,面對牢不可破的種姓問題(時至今日印人就業還須填報何種階級),釋尊撇開當它根本不存在,放棄王子之尊走到民眾中去,因而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他標揭中道的大纛,揚棄印度人走向極端的思想邏輯。初轉法輪時候說緣起論,指出「苦」的根源乃由於人們沉溺於無明之中,要滅盡無明,就可解除十二因緣互相關聯的鎖鏈,而取得大自在。緣起說是釋尊大澈悟後得到的真理,中國西北早期傳入的佛教遺物,還保存有用婆羅謎文字寫刻的《緣起經》幢殘石,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時常說:如果有人要把印度傳統的苦行思想傳入中國來播種,恐怕不易為人接受。我們看墨子「以自苦為極,日夜不自休」,在漢代以後久已成為絕響。但佛教傳來反而深入人心,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緣時會,恰巧東漢時提倡孝道,康僧會著《六度集經》,處處灌輸孝順觀念,不但沒有被人排拒,反而引導人們的起信,像睒子的故事,連陳思王曹植且為他作頌呢!
印度原始苦行思想導源於火(agni),漢人思想基質似是導源於水,《道德經》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儒家講融洽,孔子面對時間之流,有「逝者如斯」之嘆,法家謂「下令如流水之行」,貨殖家講「平準」,「水」字正訓為準。釋尊拋棄事火之法以求正果,中國佛家厭惡火宅,追求清涼,中古時代作為國際佛教中心的五台山竟有清涼山的別名。中、印兩種文化從基質上看十分懸殊,本來難以溝通,深賴佛家的中道,乃有其不謀而合之處,所以東來之後發展為大乘,取得更加宏揚光大的碩果,殊非偶然所致。
作為一個愛好佛學、追求大圓鏡智的學人和具大悲願、修習淨行的菩薩信徒,決不會忽略這一本精約明白、宣揚佛法的著作,它平淡澄澈,沒有枝葉藻飾的言詞,處處喚醒人們內在的靈魂,它所蘊涵熾熱救苦難的心腸,不愧為一篇《佛所行讚》的縮影。

饒宗頤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覽揆之辰寫於梨俱室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目次

饒宗頤序
前言
第一章 釋尊的青年時代
 稱呼問題
 關於釋迦族
 釋迦的雙親
 釋迦的青年時代
 出家的背景
 出家遊歷
 新文化的繁榮
 六師外道
第二章 釋尊的修行過程
 與頻婆沙羅的會見
 婆羅門二仙人
 與苦行對質
 放棄苦行及其意義
第三章 釋尊的成道
 佛陀伽耶
 關於降魔
 甚麼是悟
 釋迦佛法之悟
 關於緣起
第四章 釋尊的教化活動
 到民眾中去
 初轉法輪
 弟子的皈依
 在優婁頻羅的說法
第五章 弟子群像
 舍利弗和目犍連
 摩訶迦葉
 須達
 訪問釋迦國
 阿難
 優婆離和阿那律
第六章 教團的擴大
 其他重要弟子——富樓那、須菩提、大迦旃延
 舍衛城傳教——舍衛三億
 教團的經營
 提婆達多的叛逆
第七章 釋尊的入滅
 晚年的不幸事件
 最後的旅途——拘尸那揭羅
 鐵匠純陀
 入涅槃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