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滿額折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社群網路上,口碑行銷的成功祕訣很簡單:
夠討喜、又有親和力,就對了!

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Mr.Jamie
奧美公關總經理 謝馨慧
媒體庫傳播副總經理 鍾嘉玲
一起【按讚推薦】!

「『讚』正式榮登2011流行語榜首,臉書登基武林盟主。但從“臉友”按『讚』,到品牌可以賺到他們的錢,就像男女交往一般,按『讚』只是代表她有點喜歡你,但要論及終身相伴,品牌就要充分發揮魅力、心力、努力及影響力等四力,終能贏得消費者芳心。看看這本書,品牌將贏得『讚』聲響起的本事。」──謝馨慧,奧美公關行銷公關事業部董事總經理

本書教導讀者如何運用口碑行銷來轉變事業成績,聆聽客戶和潛在顧客的聲音,並為他們提供價值、刺激與驚喜。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真正拉攏顧客,讓他們來幫你行銷。

作者簡介

戴夫.可本

討喜媒體公司(Likeable Media)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討喜媒體公司位於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地,是一家獲獎肯定的社群媒體和口碑行銷公司。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公司與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

名人/編輯推薦

「戴夫.可本針對如何在Facebook、Twitter和許多社群媒體上拉攏顧客,打造品牌知名度,有很清楚的說明,以及即為精彩的的見解。」
──吉姆.麥肯(Jim McCann),1-800-FLOWERS.COM和Celebrations.com創辦人

「哇噢!這些常識可一點都不平常咧。且看戴夫如何帶你了解在數位世界中的應對進退之道。」
 ──賽斯.高汀(Seth Godin),《戳盒子》(Poke the Box)的作者

「本書不提行銷術語和技術細節,而是直接告訴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位行銷與傳播界裡,你真正需要搞懂哪些東西:人性化,加上親和力,就鐵定成功。」
──史考特.蒙蒂(Scott Monty),福特汽車全球數位傳播長

我在拉斯維加斯當時最新潮的艾瑞亞飯店(Aria)排隊,辦理入住手續,等了近一個小時。這是2010年6月,我才剛從紐約坐了六個小時的飛機抵達這裡,現在我最不想做的,就是浪費一小時的生命在這裡排隊。沮喪之餘,我拿出黑莓機,上Twitter發訊息:「不管是哪一家拉斯維加斯的飯店,都不值得排隊等那麼久,在艾瑞亞,光是辦理入住,就等了一個多小時。」
有趣的是,艾瑞亞飯店沒回應我的推文(tweet),反倒是它的競爭對手回我了。我發訊息才過兩分鐘,就看到利澳飯店(Rio Hotel)的回訊。如果你和大多數聽過我講這個故事的人一樣,你可能會想:「利澳飯店回了你什麼?他們該不會是回你:『來我們這裡,這裡不需要排隊。』吧?」
要是利澳飯店回我那樣的訊息,我可能也會覺得不勝其擾,彷彿他們在偷偷打量著我,或是不懷好意地想趁火打劫,藉機牟利。相反地,利澳飯店回我的訊息是:「戴夫,我們對你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希望你接下來在賭城的時間一切順利。」
你猜我下次去拉斯維加斯時,住了哪間飯店?
飯店運用社群媒體來聆聽訊息,並即時回應。在適當的時機,對適當的人,展現一點同情。這是廣告或「推式行銷」訊息(push-marketing message)辦不到的,社群媒體則可做到聆聽、回應,以及感同身受。
利澳飯店基本上靠著一則回應,賺了600美元,那則訊息先是引起我的注意,後來變成影響我下次去拉斯維加斯選擇旅館的主因。這在任何人看來,都是很棒的投資報酬率,不過故事還沒完。
我還沒去利澳飯店以前,就先上利澳飯店的 Facebook 網頁(Facebook.com/RioVegas)幫他們按「讚」,讓我在世界各地的 3,500 位朋友知道,我認同這家飯店善待客人的做法。幾個月後,我的朋友伊蓮正想訂新年去拉斯維加斯的飯店,我從Facebook上收到她的訊息:「嘿,戴夫,我注意到你在利澳飯店的網頁上按『讚』,我過年想去那裡住住看,你覺得如何?」
朋友的推薦,比任何廣告更有效果,結果伊蓮也去住利澳飯店。其他幾十位朋友肯定也注意到我的推文,以及我在Facebook上為利澳飯店按的「讚」,並因此受到影響。所以,一則回應促成Facebook上的一個「讚」,連帶而來的是無數的業績。
俗話說,滿意的顧客,會和3個人分享他的滿意經驗,而不滿的顧客,則會告訴10個人他的不滿經驗。不過,我和艾瑞亞飯店及利澳飯店打交道的經驗顯示,如今因為有社群媒體,不管顧客滿不滿意,他們都只要動動手指、按個「讚」,就可以告訴成千上萬人,他們對某公司的服務或產品有何感想。利澳飯店善用了這個功能,艾瑞亞飯店則不予理會。

從亞當夏娃到大眾媒體:大眾傳播新紀元
創世之初,只有亞當和夏娃。夏娃對亞當說:「你一定要吃吃看這個蘋果。」這就是史上第一個行銷互動的例子,那則訊息簡單又有效,是從信賴者的口中聽到的,於是就促成了「交易」。
口碑行銷就此開始,數千年來,這種方式一直是最好、最單純、最有效的行銷方式(見圖1.1的時間表)。後來,1450年,印刷術揭開了大眾行銷和媒體的新紀元。先是DM,以及隨後出現的報章雜誌、收音機和電視機,讓行銷人員和廣告商可以一次鎖定大量的對象。

圖1.1:打開行銷史
亞當和夏娃:史上第一次口碑行銷互動 西元前2500年
1450年:古騰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促成傳單和小冊子的量產。
1730年代:雜誌出現。
1836年:報紙首次出現付費廣告(在法國)。
1922年:電台廣告開始。
1940年代:發明電腦。
1941年:首次出現電視廣告。
1970年代:發明電子商務。
1980年代:關係行銷出現。
1995~2001年:網路狂潮泡沫化,重新界定行銷的未來。
2000年代:整合行銷獲得接納。
Google AdWords誕生(Google主要的廣告產品,也是營收的主源)。
2007年:Facebook行銷開始。

如今,有幾千個電台頻道可以收聽音樂,還有許多免費收聽音樂的方式,既然你可以隨意更換頻道,又何必聽電台的廣告?任何時候,都有好幾千個電視頻道可以收看,更棒的是,現代科技還可以幫你錄下最愛的節目,跳過所有廣告,所以除非你在業界工作,或是有專業上的興趣.否則又何必看那些電視廣告呢?
現在大家收看與收聽廣告的原因,已經和以前大大不同了。行銷和媒體業的變化更是瞬息萬變,比以前飛快許多,所以行銷人員該怎麼做?你如何把產品的訊息傳播出去、推廣試用、推銷產品、達成所有的行銷目標?你要如何掀起話題,又不會太突兀、令人反感?還好,大家已經比以前更常談論品牌,有了社群媒體後,消息的傳遞也比以前迅速了,所以你只要聆聽、回應和掌握文字,讓消費者來驅動就行了。

社群媒體和「讚」的革命
社群媒體的革命,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擁有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聲音,也迫使公司思考如何變得更透明、更迅速回應。社群媒體的興起,加上全球經濟衰退,促使公司、組織和政府思考,如何運用少量資金,完成更多任務;就是能把訊息傳遞出去,掀起討論,又不需要花大錢在電視、電台、印刷等日益式微的媒體上。
口碑行銷一向是大家認為最單純、最好的行銷方式,社群媒體也在多方面持續證明了這點。大家喜歡彼此分享自己喜歡與信賴的品牌、組織,甚至政府,喜歡那種彼此保持聯繫的感覺。

2010年4月Facebook推出「讚」按鈕,如今已有超過200萬個網站加入這個按鈕。只要按個「讚」,Facebook上超過6億的用戶,就可以表達他們對公司、團體、文章和意見的認同。無論是朋友小孩的照片、《紐約時報》的文章、本地組織拍攝的影片、或是某全球品牌的比賽,這個「讚」的按鈕,每天都被按了10億次以上。
這個數字雖然驚人,但對公司和消費者來說,在社群媒體革命中,最重要的是網路個人化的崛起。Facebook讓你確切知道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喜歡什麼,所以「讚」的功能才會變成那麼強大的工具。例如,你就算喜獲麟兒,也根本不會在乎電視上廣告什麼嬰兒手推車。其實,可能也不在乎Facebook上有50、500,還是5,000人喜歡某款新的嬰兒手推車,但如果你有朋友為那款手推車按了「讚」,你比較可能相信製造那個產品的公司,也會比較放心購買。
Facebook並非唯一採用「讚」這個功能的社群網站,YouTube、LinkedIn、foursquare都有類似的功能,讓用戶表達對內容的認同,Twitter也有「收藏」(Favorite)按鈕,讓用戶認同某則推文。如今在網路上,可輕易找到你認識與信賴的人喜歡什麼內容、公司、產品,以及想法。值得讓人按「讚」的公司和專業人士,可在短期內建立信任感,長期則可在所屬的網路領域上稱霸。
身為社群媒體和口碑行銷公司「討喜媒體」的共同創辦人和執行長,我有幸提早接觸社群網路的技術,見證社群網路和「讚」的革命。討喜媒體公司的任務,是幫忙打造更透明、反應更迅速的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關。我們認為,社群媒體只要使用得宜,不只能轉變行銷,更可大幅改變公關、業務、客服和營運,甚至可能打破隔閡,讓公司內外的連繫變得更好。我們已為250家以上的公司行號和組織,改善社群網路的品牌,例如,1-800-Flowers.com、威訊、露得清、紐約市衛生局、美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National Multiple Sclerosis Society)等。許多大小不同的組織都學到真正聆聽、傳遞價值、回應顧客的重要。這些品牌分享並激發出,那些不管在線上與離線時,都是值得大家按「讚」,而且真的大力稱讚的內容。

參與盛會
社群媒體就像世界上最盛大的雞尾酒會,會中的任何人都可以聆聽他人的談論,或是加入討論任何你喜歡的話題。不過,真實的雞尾酒會和網路上的,有兩個顯著的差異:首先,是網路上當然無法喝酒,不過更重要的,是在真實的雞尾酒會上,你一個晚上只能和一些人做幾場對話。在社群網路上,你一次可和成千上萬人進行無數對話。
在這兩種雞尾酒會中,你會發現喜歡的人,也會看到不是那麼喜歡的人。在雞尾酒會上,你可能會遇到滔滔不絕談論自己的人,也可能遇到絕佳的聆聽者,對你的談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你會看到有人言之有物,有人無聊透頂。在雞尾酒會上,你會希望將來再遇到誰,或甚至和他有生意往來:究竟是那個不斷吹噓他公司和產品有多好的業務員,還是那個聆聽你的問題、和你討論,甚至讓你哈哈大笑的人?
單憑直覺,我們都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某些人在雞尾酒會上顯得特別風趣,讓人樂於和他互動。但大多數公司還不知道,如何在社群媒體這種雞尾酒會上討大眾喜歡。很多公司的作法,仍像不停推銷自家產品的業務員,或是卯起來搶鋒頭的人,再不然,就是像講話無聊得要命,卻又不願聆聽,也不願詢問別人想談什麼的人一樣。
好消息是,不管是哪一家公司,都有機會做得更好,不必當雞尾酒會上那種令人討厭的傢伙。要成為酒會上每個人都想互動的那個人,是有方法的,而只要運用同樣的原則,你的公司或組織也可以變成業界寵兒,到最後還可以獲利滿載。
仔細聆聽、保持透明、迅速回應、真實呈現、講述有趣的話題……,這些都是讓你在酒會上走紅的特質,也可以讓你的公司在社群網路上備受歡迎。

「讚」=新連結:Facebook重組了Google搜尋
某天早上起床,你的背痛得要命。你搬到新城市後,一直拖著沒找新的醫生,距離上次身體檢查的時間,已經過好久了,這次終於拖出了毛病。背痛到你無法再等下去,現在就得去看脊椎醫生。於是,你打開電腦,連上Google,輸入「脊椎醫生」和你所在地的名稱,結果看到十家買了Google廣告的脊椎醫生,還有幾十位其他醫生的名字列在一般搜尋結果上,但在這種緊急狀況下,你真的想把疼痛的背交給陌生人來處理嗎?於是,你又想到另一種方法,你上Facebook,再次搜尋「脊椎醫生」。這次在搜尋結果最上面的某位醫生名字旁,有三位朋友幫他按「讚」。第二位脊椎醫生的名字旁邊,也有兩位朋友按「讚」,你心想:「太好了,有了朋友的認可,我總算找到可信任的醫生了。」你馬上打電話預約,出門去找朋友按「讚」推薦的醫生,來幫你解除背痛的痛苦。
這種情節或類似的情境尚未大量出現,但使用Facebook和社群圖譜(social graph,意指全球的人際對應與連結方式)來搜尋及經商的情況,已經開始了。你想想,既然可以根據友人的偏好與推薦來做決定,怎麼可能還根據Google上的廣告,來決定你要挑哪個醫生、律師、技師,或是任何重要的產品或服務?Facebook和社群媒體讓你更容易參考朋友的意見做決策。這對行銷人員和各種規模的事業來說,等於幾乎完全改變了遊戲規則。
我們身處現在這種新的傳播世界裡,有個好消息,就是人人都有機會。你只要製造好產品,把消息傳給一些人,讓大家輕易和親朋好友分享,不需要花大錢也能賺錢。舉例來說,五年前,如果你到一家新餐廳用餐,吃了覺得很滿意,可能就會和幾位親朋好友或鄰居分享經驗。如果真的很喜歡,你可能會在一周內,逢人就誇那家餐廳,但頂多告訴10或15位朋友。而現在,只要輕輕一按,你可以透過電腦或手機,和200位Facebook上的朋友、300位Twitter的關注者、150位Linkedln的關連者分享經驗。
不論你的企業、組織或生意規模有多大,都可以依照本書介紹的社群媒體原則來獲利。高階主管和負責傳播工作的人都要知道,社群媒體和Facebook上的行銷重點,不在於傳播訊息、把訊息傳給許多人,以及傳播的頻率,而是在於參與對話、聆聽、吸引和獲得認同。現在,喊最大聲、砸最多錢的人已經贏不了了,最聰明又靈活的聆聽者才是贏家。

社群媒體的能與不能
在我們繼續談下去以前,我想先分享三個有關社群媒體的重點,以釐清你可能聽到的一些迷思,確定我從一開始已經掌握了大家的預期:
1. 社群媒體無法彌補不良的產品、公司或組織。如果你推銷的服務或產品不好,社群媒體不僅無法幫你,可能還會害你,因為評價會迅速傳開。幸好,你只要善用社群媒體,一旦產品、員工或流程不當,都會很快知道。如果你是優秀的業者或行銷人員,便可在問題造成嚴重傷害以前,儘速解決問題。
2. 社群媒體不會讓你的業績一夕暴漲。成功需要時間醞釀,會隨著名氣、推薦、流量的增加,而逐漸反映在業績上。我也希望我能告訴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擁有所有的工具,可以馬上啟動社群媒體的金流,讓財源滾滾而來,我當然不能這樣說。我會舉許多案例來說明,打造「有親和力社群媒體」的投資報酬率,但不管社群媒體有多神奇,都不是一夕成功的祕方。我們還會談到培養人際關係,而那顯然就需要時間的醞釀。
3. 社群媒體不是免費的,需要投入時間或金錢,才能擁有持久的成長。加入Facebook或其他小有名氣的社群網路,都是免費的,因此,很多行銷人員認為,社群媒體也是免費的,或至少很便宜。幸好,無論你的公司有多大,都不可能像過去20年那樣,把投入電視媒體的大把銀子花在社群媒體上。不過,建立與管理一個有親和力的社群媒體,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最終來說,那項計畫不可能光靠行銷或公關部門完成,而是需要整合整家公司、代理商和廠商的力量。

書也是社交工具
在本書中,我寫了很多社群媒體的雙向互動特質,以及善用這項潛力的重要。當然,書通常只是單向溝通的媒體:作者撰寫內容,讀者閱讀吸收。身為社群媒體的作者,我不想輕易就此罷休,因此,以下是我對各位的承諾:你在閱讀本書時,如果有任何問題需要釐清,或是對內容有任何不了解,還是想質疑我書中的一些論點或策略,請利用社群媒體讓我知道。你可以透過Facebook.com/DKerpen或Twitter.com/DaveKerpen發問。如果你想更快獲得解答,不見得要我親自回應,你可以把問題貼上我們公司的網頁Facebook.com/LikeableMedia,或是Twitter.com/LikeableMedia。如果你有問題,即使你覺得那問題只適用在你身上,還是可能會有很多人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我真的希望各位能把握這機會,盡量發問。

讓我們來爭取「讚」吧
Facebook、Twitter、部落格、YouTube、Linkedln、foursquare,以及其他社群網站和工具都非常創新,比史上其他傳播技術還要瞬息萬變。我們要了解各大網路背後的基本運作方式,以及行銷人員和業主如何善用網站。我們在後面會提出18項策略,教你如何運用社群媒體,打造難以抗拒的品牌。但在此之前,我建議你先看附錄。附錄中簡要地介紹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社群網絡、部落格和重要工具,教大家在行銷與廣告上,最好如何看待與運用這些媒體。如果你覺得不需要入門指南,可以直接閱讀後面的章節,不過我非常建議大家,隨時以附錄作為指引,了解進一步的背景資訊。
社群網路和工具幾乎週週都有變化,但本書討論的18項策略依舊適用,可教你運用社群媒體,把公司變得更透明、反應更迅速、更有吸引力,而且獲利更多。
感謝各位選擇和我踏上這段旅程,讓我們開始吧!

目次

謝辭
前言

第1章:持續聆聽,永不停歇
第2章:不光是「25到54歲女性」──比以前更清楚定義你的目標客群
第3章:思考與行動像個消費者
第4章:邀顧客當你的頭號粉絲
第5章:參與力──在你和顧客之間,創造真誠的對話
第6章:迅速回應負評
第7章:好評也要回應
第8章:真誠至上
第9章:誠實與透明化
第10章:你該問很多問題嗎?
第11章:提供價值(是的,完全免費!)
第12章:分享故事(那是你的社交本錢!)
第13章:鼓勵顧客分享故事
第14章:把社群媒體整合到顧客體驗中
第15章:讓社群媒體廣告發揮更大影響力
第16章:勇敢認錯,也勇敢改過
第17章:不斷傳遞刺激、驚奇,以及樂事
第18章:別推銷!只要讓顧客覺得產品簡單又迷人

書摘/試閱

第1章 持續聆聽,永不停歇
你很生氣。
你剛收到汽車保險公司的來信,通知你最近因交通事故支付的修理費中,他們只會給付一半的費用。你要自己負擔700美元,實在很倒楣,更重要的是,既然他們不全額擔保這種情況,你又何必每月繳交那麼高的保費。於是,你打電話給保險公司,在電話上等了三十分鐘,終於等到一位客服人員,他卻這麼回你:「很抱歉,我也無能為力,這是公司的政策。」你一聽,情緒低落,電話另一頭的客服人員仍照本宣科地問你:「還有什麼地方能為你效勞的嗎?」
你心想:「當然沒有,你能幫我付全額的修車費嗎?或許,你們應該少花點錢打愚蠢的電視廣告,多花點錢在客服上。」沒人聆聽你心聲的感覺,真是令人沮喪。
於是,你上Facebook或Twitter上寫:「我投保汽車險的XXX公司爛透了,該賠的都不賠。」幾分鐘後,你接到一則通知,說有人回應了你的訊息。你點進去,意外發現是你的汽車保險公司回的:「我們聽到你的意見了,請簡單寫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們是什麼事,我們會盡快為你處理。」你的心情瞬間好了一些。
公司這樣積極回應,只是因為你公開批評嗎?也許吧,但重點是,有服務人員發現你對公司的服務感到不滿,不得不注意你發出的訊息。當資訊對話可以如此輕易公開時,公司無法再漠視顧客的需求或投訴。他們必須聆聽、了解議題,以及妥善回應。

大家都喜愛「有人聽我說」的感覺
溝通是50%的聆聽,加上50%的說話。但多年來,不管是規模多大或多小的公司,大多只顧著說,甚至是吼叫。客服人員、行銷研究員、市場研究員、焦點小組的統籌者可能會聆聽,但公司投入這些「聆聽」活動的預算,與上大眾媒體「說話」所花的經費相比,可說是九牛一毛。公司有史以來,第一次可透過社群媒體,廣泛聆聽他們和競爭對手的談話。
你可以直接聽到大眾對你事業感興趣的言論,也可以貼近觀察潛在顧客,聽他們討論你公司已解決的問題,或是聆聽現有顧客談論一些不相關的事,以進一步了解他們。貼近觀察廠商、合作夥伴,甚至競爭對手的顧客,從來不像現在那麼簡單。透過社群媒體,你能收集到的資料量和對話量多到數不清。
雖然在社群網路上,會讓人很想「加入對話」,但Facebook和Twitter並非傳播媒體,它們是吸引人參與或聆聽的媒體。而且,如果你不先聆聽,怎麼知道對話時要聊什麼?
你可以問任何約過會或感情順利的人,為什麼你不只需要聆聽伴侶說的話,更要展現出認真聆聽的樣子。第一次約會就講不停,又不願聆聽的男人,肯定馬上出局;在雞尾酒會上,只顧著談論自己的女人也一樣。有趣的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把大多數行銷經費都拿來自說自話,卻不太花時間或金錢聆聽的公司身上。社群媒體是第一個讓你廣泛聆聽的溝通管道,不管你想銷售或行銷什麼,顧客絕對是說話的一方。
你應該先聆聽之後再回話,你可以以聆聽者的身分加入對話。

效益解密:為什麼聆聽很重要?
當顧客或潛在顧客確定你在聆聽時,等於馬上鞏固了雙方的關係。我們稍後會談到回應,但顯然,當你聆聽,又肯定對方的感受時,會讓人覺得心聲獲得關注,讓對方更開心,這總是一件好事。即使你無法肯定顧客的感受(在製藥業與金融業等管制嚴格的產業裡,只有專業人士能合法做出適切的回應),聆聽還有其他效用。了解顧客如何使用你的產品(或不使用你的產品),能幫你對產品和行銷方式做關鍵性的修改。你也可以發掘出意想不到的新機會,或是找出你覺得會大受歡迎,結果顧客反應冷淡的功能,其失敗的原因何在。
知道什麼東西對顧客很重要,可更有效幫你規畫產品、促銷、比賽活動,以帶動話題和業績。與其花大錢推出新產品,不如小心測試新概念,迅速取得反應意見,密切掌握顧客的脈動。避免砸大錢,以廣告大肆推廣你覺得大家會喜愛的產品或服務,在花任何金錢以前,先聆聽大家真正想要什麼。把社群聆聽視為終極的調查,以及焦點小組的工具,幾乎是免費的,而且全年無休,隨時可用。

是「聆聽」還是「監視」?
我們簡單來比較一下「聆聽」與「監視」這兩個詞。很多人習慣交替使用這兩個詞,來形容他們觀察別人談論自家公司、自家產品,以及競爭對手的流程。有人覺得這只是用字遣詞上的差異,但兩者其實有著重要的區別。監視是不帶感情的,給人一種不自在的感覺。你聽到「監視」兩字,通常會聯想到美國聯邦調查局或監視器,想起負面的情況:「監控一下那種咳嗽,可能會惡化。」相反地,聆聽是一種重要的人性流程,我還沒遇過不喜歡別人傾聽自己說話的人。你喜歡別人監視你?還是喜歡別人聽你說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