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四十一級臺階:猶太人的家教智慧(簡體書)
滿額折

四十一級臺階:猶太人的家教智慧(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猶太民族為什麼盛產思想大師、科學巨人、藝術大師、政壇名人以及巨富大亨?
著名猶太文化學者賀雄飛集20年研究,發現猶太民族的家庭教育有很多獨到之處,如:
將蜂蜜滴在書上,讓孩子邊讀邊舔;
每天必向孩子提問題,或接受孩子的提問;
告訴孩子智慧就是財富,1+1大於2;
……
本書分為“猶太人的成功教育”“猶太人的生命教育”“猶太人的金錢教育”“猶太人的美德教育”“猶太人的處世教育”等9章,41節,以生動鮮活的案例和故事,深入淺出的分析,總結歸納了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經驗,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一本適合廣大父母和教師的讀本。

作者簡介

賀雄飛,著名出版家、猶太智慧應用專家,南開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及特約研究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企業家人文學堂高級顧問,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及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猶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猶太文化精神》、《猶太成功學》、《猶太人之謎》、《猶太人為什麼聰明》、《學習是一種信仰猶太人教育和創造力的奇跡》、《知識是甜蜜的千年不衰的猶太家教智慧》等十幾部。.

名人/編輯推薦

《四十一級臺階:猶太人的家教智慧》編輯推薦:猶太人家教制勝之道——成功教育、生命教育;處世教育、金錢教育;健康教育、婚姻教育。
猶太人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災難,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國家,卻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 弗洛伊德、愛因斯坦……
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動中的優勢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他們的成功教育、生命教育、處世教育、金錢教育、健康教育、婚姻教育等都有很多獨到之處,他們重視知識的同時,注重啟發智慧,把蜂蜜涂在書本上,鼓勵孩子每天提問,并向孩子提出問題。

目次

第一章 猶太人的成功教育猶太人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最甜蜜的。父母將蜂蜜滴在書上讓孩子邊讀邊舔。一 智慧和知識的"甜蜜"二 "優化組合"效應三 母愛的力量四 興趣是第一老師五 與魔鬼下棋第二章 猶太人的生命教育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比別人更優越。六 生命的珍貴和歸宿七 舊外套的寓言八 死亡的方式九 書是猶太人生命的一部分第三章 猶太人的美德教育一位父親對兒子說,凡品格高尚者,會永遠生活在白天,事業上很少絆腳石。反之,品質惡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養者,永遠行走在黑暗中。十 今後再不要幹這種蠢事了十一 天空從你腳下開始十二 品格的力量第四章 猶太人的健康教育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居住在清潔的環境中,並且禁止任何人去做任何會對城鎮衛生有害的事。十三 珍惜生命,保護自然十四 身體的潔淨是一種宗教義務十五 飲食有度有時十六 可食與不可食之物十七 有益健康的食物第五章 猶太人的處世教育"走進香水店,就是什麼都不買,也會沾上芳香的氣味。"有了好朋友,生命會放出絢爛的光芒。十八 寓言同真理十九 相助的必要性二十 手足情深,家庭和睦二十一 跟狗玩,就會有跳蚤上身二十二 尊重別人,不以貌取人第六章 猶太人的享樂教育"人生的目的就在於熱情地享受生活。"這就是猶太人的人生觀。二十三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二十四 給每日以生命二十五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二十六 適度享樂,適度工作第七章 猶太人的婚姻教育猶太律法禁止兒子結婚後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這樣既可以讓年輕人獨立成長,又可以減少婆媳矛盾。二十七 幸福婚姻的基礎二十八 夫妻相互的責任二十九 婚姻的災難:夫妻生活不和諧三十 從牽手到分手,上帝也會流淚第八章 猶太人的金錢教育孩子們需要瞭解金錢及金錢的價值,他們需要懂得怎樣去賺錢和花錢。但是不要讓孩子對金錢頂禮膜拜。三十一 金錢、鑽石和猶太人三十二 猶太笑話中蘊含的成功法則三十三 永恆的加法三十四 慈善與施捨三十五 現代猶太家庭理財法三十六 讓孩子們懂得錢的價值三十七 讓孩子明白:錢為勞動所得第九章 猶太人的公民教育一個人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兼濟天下,缺乏的正是現代的公民意識。三十八 為何哭泣三十九 "爸爸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四十 愛因斯坦如是說四十一 《 塔木德 》中的教育格言.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猶太人的成功教育
母牛哺乳的欲望比小牛吃奶的愿望更強烈。
別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沒有學生的城鎮終將毀滅。
人妒忌任何一個人——但不妒忌他的兒子和他的學生。
父親的行動對兒子來說是指路人。
——《 塔木德 》
一 智慧和知識的“甜蜜”
猶太人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最甜蜜的。
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是敬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宗教能對學習如此重視。《 塔木德 》寫道:“無論誰為鉆研《 托拉 》而鉆研《 托拉 》,均會受到種種褒獎;不僅如此,整個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會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學習,他會享有全面認識世界的聰慧和智性的力量。”12世紀時,猶太大哲學家邁蒙尼德還宣布:“每個猶太人,不管年輕還是年老,強健還是羸弱,都必須鉆研《 托拉 》。甚至一個乞丐也必須日夜鉆研。”
猶太人認為,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擁有一切。《 塔木德 》里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人要是沒有知識,還能有什么呢?一個人一旦擁有知識,那他還能缺什么呢?”正因如此,猶太人養成了全民好學、全民信仰知識的悠久文化歷史傳統,這自然是猶太人成功的第一黃金律。當然,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猶太人天生頭腦聰慧,天才層出不窮。
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在孩子識字始,把蜂蜜滴在《 聖經 》上,讓他們嘗到知識的“甜蜜”。後來,這成為猶太小學生的入學第一課。孩子上學的第一天,穿戴整齊,被父母或有學問的人領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干凈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 聖經 》文句,孩子們一邊朗讀,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孩子們蜜糕、蘋果和核桃——讓孩子們一開始就感受到學習的神聖和知識的“甜蜜”。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都會在孩子很小時就向他們灌輸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學習精神。父母一般會這樣問孩子:“假如有一天咱們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么東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錢或鉆石,母親會進一步問:“有一件寶貝比金錢和鉆石更重要,而且更容易攜帶,那是什么呢?”要是孩子仍然答不上來,母親就會說:“孩子,這件寶貝就是你聰明的大腦。這件寶貝不僅最容易攜帶,而且會終身陪伴你。”正因如此,猶太人從小就懂得智慧的重要性,再加上學校教育和對《 聖經 》及《 塔木德 》的自覺學習,全方位的人生觀、世界觀、處世觀、金錢觀早早就形成了,有頭腦的人自然容易成才。
一個人學完一卷《 塔木德 》,便被認為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往往要請親朋好友前來慶賀一番。《 塔木德 》中的許多格言,常常讓人一生都記憶猶新:
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愚蠢的人受教育,可以去掉他們本性中的愚蠢。
聰明的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為聰明人如鋒利的刀,不接受教育,砍到不該砍的地方,其破壞力更大。其活潑的心性,不去忙碌有益的事情,就會干出有害的事情。正如肥沃的田地,不種上莊稼,就會長出茂密的野草一樣。
富人和窮人都要接受教育。
富有的人沒有智慧,豈不像吃飽了糠麩的豬或者驢子一樣無知之極。
貧窮的人不懂得學習,宛如一頭負重的驢,只知道用自己愚昧淺薄的觀點來挑戰世界,結果只能是頭破血流或弄出許多笑話。
美貌的人沒有智慧,就仿佛開屏的孔雀或一把藏著鈍刀的金鞘,中看不中用。
有權力的人更要學習,正如向導必須有眼睛,喇叭一定要出聲,寶劍有鋒刃一樣。
地位低的人更要努力學習,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智力低能到無法教化的人,世上絕無僅有。仿佛一把篩子,如果你連續不斷向它潑水,雖然留不住一滴水,但它會愈來愈干凈。笨拙和思考力貧乏的人,雖然不可能有獨創,但在某種程度上會改變氣質,脫離蒙昧和庸俗。
人的智力如同身體,有的人從小身強力壯,長大後反而體弱多病。總之,多鍛煉一定有益健康。在教育的園圃里,有早結果實的樹,也有晚結果實的樹。學習的目的,就是開啟智慧和思想。
二 “優化組合”效應
諾伯特?維納是美國最著名的學者之一,曾受教于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羅素和希爾伯特的門下,被稱為“控制論之父”,享譽世界。維納從小就是一個神童,3歲時就能熟練地閱讀和寫作,7歲時就開始閱讀達爾文的《 進化論 》、金斯利的《 自然史 》和夏爾科的《 催眠術 》等著作,9歲時直接進中學,接連跳級,14歲大學畢業,18歲就獲得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被稱為“神童中的神童”。
細究其成功奧秘,發現和遺傳與家庭熏陶有關。維納的先祖是700年前一位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猶太法典的編纂者。維納的父親身材矮小,但充滿活力,感情深沉、思維敏捷,是一位德國大學者,大約懂得40種外語,精通十幾種。維納的母親出生于一個商人家庭,非常美麗而有教養,并深深地崇拜著自己博學的丈夫,而且是一位理家和理財能手。
考察猶太人的婚姻史,大多有較大的相似性,一般是博學聰明的男性,找一位經商殷實家庭的小姐為妻。因此,“學”娶“商”成為猶太人最理想的家庭組合模式。這種“優化組合”的效應表現在:女方出生于富庶家庭,對上流社會頗多了解,可以在世俗生活上給男人以最大的幫助;男人在精神上獨立和先進,物質和精神相輔相成,既容易出成果,又可以光大門楣。
父親的博學、樂觀和母親的溫柔活潑,對維納的成功大有影響。尤其是維納懷有強烈的好奇心,父親又對他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和引導。父親成為他心中的楷模,父親高度的智力以及極強的意志力讓他終生銘記。他親眼看到,父親在兩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翻譯托爾斯泰24卷作品的艱巨工作,因此搞垮了身體。父親自己能做到的,也要求兒子一定做到。
如果維納不具有父親的基因,那他就不會成為訓練的對象;而如果沒有系統而嚴格的訓練,那他的潛能就可能成為散漫的才華,無法升華。父親不僅是個語言學家,而且是個文化史家和實踐家,他既不滿足于僅僅對語言作形式上的克隆,也不滿足于數學家不懂物理學的淺薄。後來,維納在回憶錄中寫道:
父親,你的獨立自持能力好強啊,才13歲,就以自己的早熟和勤奮,充當了同學們的私人教師,從而維持自己的生活。
父親,你是那樣的熱情好學,德語是家庭用語,俄語是國語,法語是學術用語,意大利語是貴族用語,世界語、波蘭語、塞爾維亞語和希臘語,你一共精通十幾門語言,真是太了不起了。同時,你不但學了文學,還學醫學,深諳數學、生理學,還有農學。
父親,你深受托爾斯泰的影響,後半生戒除了煙酒和肉食,成為一名素食者和人道主義者,并流浪世界,到美國開辟未來——南方公路、堪薩斯農場、塞拉斯山峰,到處都有你的身影……
父親,你做過工廠的學徒,你當過真正的農民,你曾在一個商店里做過清潔工,你創造機遇、抓住機會,經過艱苦努力,成了一名中學教師,最後做了聞名全美的哈佛大學教授。
父親,你是人生的一本大書。
猶太大哲學家波普爾也是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的父親是一名大律師、高級演說家,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學者,是維也納市長的朋友和合作者,開辦了獨立的律師事務所。波普爾的兩個弟弟後來也都是維也納大學的法學博士。在波普爾家里有一間很大的藏書室,他的父親不僅喜愛弗洛伊德的著作,而且還藏有柏拉圖、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等人的哲學著作。波普爾家里除餐廳外,到處都堆著書,但餐廳里卻擺放著一架大鋼琴以及巴赫、海頓、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大量作品。據波普爾回憶說,在他還未能閱讀這些著作前,它們就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對波普爾童年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他母親讀給他和兩個姐姐聽的瑞典作家塞爾瑪寫的《 尼爾斯騎鵝歷險記 》。在許多年里,波普爾每年至少重讀一遍這本書,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止一遍地讀了這位作家的全部作品。在這樣的氣氛中,不成為一名大學者是不正常的。
眾所周知,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是公認的三位最偉大的猶太人,維特根斯坦則被譽為第四位猶太偉人。雖然維特根斯坦的父親不是一位大學者,同樣對他的影響很大。他說:“我父親是個生意人,我也是一個生意人!”他使他的哲學工作像做生意一樣,每一筆賬都結算清楚。正是這種明晰、徹底的精神,使他在哲學領域不斷地自我超越。他的母親熱愛音樂,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是他家的常客和密友之一,這使家中的子女都具有藝術愛好和才能。維特根斯坦一生都保持著對藝術和音樂的濃厚興趣,吹奏口笛和單簧管以及雕刻是他的拿手好戲。他曾花了兩年時間為一個姐姐建造過一幢住宅,該建筑免除一切裝潢,以精確的測量和嚴格的比例為特色,常常使人聯想到他在專著《 邏輯哲學論 》中的文句所具有的那種樸素文靜的美。也許由于這種畢生對藝術的濃厚興趣,使維特根斯坦在研究哲學問題時總是帶出美學問題,而美學與哲學又是如此的關系緊密,要解決美學的重大問題,必須上升到哲學高度,這使得他在解開重大的哲學之謎的同時,也解開了美學之謎,成為當代最偉大的美學家之一。
著名美學家阿多爾諾受益于家庭的熏陶就更不必說,他父親是個商人,母親是個歌唱家,家庭經濟富裕、文化生活豐富,阿多爾諾從小就迷上了音樂。博士畢業後,他去了音樂之都維也納,向勛伯格等大師學習作曲,後來又轉向音樂理論,這對他成為一名音樂美學專家有決定性的影響。
猶太大哲學家弗洛姆受家庭影響就更大了,他祖輩好幾代都是猶太法學博士,他的曾祖父是一位皓首窮經的猶太法典編纂者。正是這一家庭背景,使弗洛姆從小就博覽群書,對《 聖經 》頗有研究,那富有神秘色彩的遠古傳說,打開了他充滿天真幻想的心靈世界。
尼爾斯?玻爾是兩次改變了世界的大物理學家,與愛因斯坦齊名。尼爾斯?玻爾出生于一個學者世家,是玻爾家族的第三位教授。用丹麥人的話說,玻爾家族“有天花板那么高”。這是什么意思呢?丹麥人在形容一個家庭善良而充滿智慧時,用的就是這句話。玻爾的祖父是一位教授,玻爾的父親也是一位教授。玻爾的母親是一位銀行家的女兒,溫柔善良,被學術界公認為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女人”。由于玻爾夫婦熱情好客,玻爾家一下子成了世界名流會晤的中心。其時,玻爾的父親經常在家里召開思想沙龍,玻爾和弟弟從小就深受這種文化熏陶。
玻爾的父親不僅深具哲學家氣質,而且深諳教子之道。他對兩個兒子,可以說既是父親,又是朋友;他關心兒子的健康成長,又頗費心思地引導、啟發兒子的智慧迅速發展。他從不擺父親的架子,從不以父親的權威壓兒子。甚至可以這樣說,他是兒子們的良師益友,他帶兒子們遠足、旅行,投奔大自然的懷抱,借以激發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愛,并啟發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思考。玻爾3歲時,就能向爸爸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甚至在父親的鼓勵下,還修理過出了毛病的自行車。當時,他三下五除二把自行車拆了,卻裝不上去了,一下子慌了手腳。家里其他人都急了,只有玻爾的父親心中有底,他堅持讓玻爾自己修。玻爾于是靜下心來,仔細把零件又研究了一遍,最後終于把車子重新裝配好。在後來進行科學研究時,不管遇到多大挫折,他都會堅持下來,從未半途而廢過,他終身銘記父親告訴他的“忠誠科學,保持氣節”的諄諄教誨。
1943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占領丹麥的德國蓋世太保準備將諾貝爾獎得主玻爾抓走。玻爾事先得知了此事,整理行裝準備逃走。當他從箱子中翻出諾貝爾獎章時,他猶豫了。把它帶走吧,路上不方便,而且容易丟失。留下吧,他又不甘心落入法西斯的魔爪。最後他不慌不忙,將獎章扔到一瓶王水之中,閃閃發光的金質獎章很快就溶解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回到丹麥家中,發現那瓶王水仍然放在原處,于是,他讓人把黃金從王水中提取出來,重新復原了獎章。
馬克思?玻恩,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生長在一個科學氣氛十分濃厚的猶太知識分子家庭中,父親是大學著名的解剖學教授,父親的思想、學識、研究方法等都對玻恩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父親并沒有狹隘地僅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兒子,而是鼓勵兒子向更有名望的學者學習。在中學時,父親就鼓勵兒子和一位很有成就的兼職教師合作搞實驗,終于成功地把電訊符號傳遞到了隔壁房間。玻恩後來在回憶錄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寫道:“我父親建議我在固定某種專業之前去聽聽各種課程的課。”一次,玻恩從一位同學那里聽說,哥廷根是德國數學的聖地,那里群星燦爛、名家薈萃,玻恩希望到那里拜師求學。父親毫不猶豫地堅決支持兒子的請求,并鼓勵兒子要博采眾長。玻恩在繁茂的“哥廷根花園”( 當時的世界數學中心 )拜大學者克萊因?希爾伯特和閔可夫斯基為師,并很快成為希爾伯特的助手。
三 母愛的力量
1960年的美國《 哈伯斯 》雜志上,講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一個大學教授參加的聚會上,有人要求客人們寫下他們認為在近代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要求是所選人物必須在他那個時代起了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得票的多少選出的前五個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丘吉爾和西拉德。
那么,這位西拉德是何許人也?他是事實上的“原子彈之父”,其對原子彈的了解與貢獻不亞于奧本海默;他同時也是“核和平之父”,正是他和愛因斯坦的共同努力,才使美國政府下決心成立鈾委員會,正是他和愛因斯坦的努力,才使戰後美國拉開了反對核軍備競賽的序幕。對于他的成功,西拉德曾說過:“許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來自何處,而我的價值觀的來源卻很清楚,這就是我母親小時候給我講的那些故事。我對真理的愛全部來源于這些故事,我樂于為‘拯救世界’做些事全部受這些哲理故事的啟發。”
其實,由于母親的啟發和引導而成功的猶太人遠不只西拉德一個人。小提琴大師梅紐因還沒有滿兩周歲父母就抱著他去聽交響音樂會。在開演前嬰兒總是在乖乖地睡覺,可是聽到音樂一響他就醒過來了,對樂隊的表演很有興趣。樂隊的演奏員全部認識并且非常寵愛這個不同尋常的小聽眾。梅紐因的母親酷愛音樂,既會彈鋼琴又會拉大提琴,梅紐因年滿5歲時,就開始了小提琴生涯。由于他的兩只小手天生短粗,因此提琴生涯非常艱難。每每氣餒時,母親都會給他巨大鼓勵,最後在嚴格的訓練和多位名師的指導下,終于成功。
大物理學家赫茲,年幼時并不聰明,相反顯得有點笨拙。母親出生于北歐名門,深諳教子之道,她考慮再三,認為光靠自己的教育不足以使孩子獲得更大進步。于是,她決定把赫茲送到孩子的叔父——19世紀一位著名的電磁學家那里,由叔父培養他。叔父非常負責,除了堅持自己繁忙的研究工作外,還特地每天抽出半個多小時對赫茲進行啟蒙教育。他做實驗時,也把赫茲帶在身邊,這對赫茲後來的研究興趣起了決定性作用。不幸的是,在赫茲8歲那年,年僅37歲的叔父就去世了,當時赫茲年歲雖小,可也悲痛欲絕。在出殯那天,赫茲看到世界上許許多多著名學者不遠千里前來吊唁,甚至連皇帝、皇後也親自趕來送殯。母親拉著赫茲的手,指著長長的送殯隊伍說:“你叔叔獻身科學事業,受到人們的無限敬仰,你要好好地向叔父學習呀!”赫茲把母親的話銘刻在心間。後來,他一有空暇就閱讀叔父遺留下來的書籍和日記,每遇挫折時就信心倍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後終于成功了。而這一切和母親的鞭策、明智的選擇以及叔叔的啟蒙是分不開的。
普魯斯特是著名的猶太文學大師,以一部《 追憶似水年華 》聞名于世。母親生前,他須臾也離不開母親,始終依傍著母親生活。因此,在他成年之後撰寫的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發現那個敏感得近似病態的小男孩的身影,盡管他已過而立之年,但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卻非常清晰。母親的去世,對他的打擊不啻晴天霹靂,他在給孟德斯鳩的信中這樣寫道:
母親知道,離開她,我根本無法獨立生存,她知道我沒有生活能力。假如臨終前她預感到將要永遠離開我( 想到這一點,我現在仍感到萬分恐懼 ),肯定會焦慮不安的。一想到這兒,我內心就會受到可怕的折磨……從此,我的生活喪失了它唯一的目標,失去了唯一的一點樂趣,一點戀情和僅存的一絲慰藉。母親生前始終溫柔安詳地照料著我,使我的生活如蜜般甜美,如今我失去了一切,在一片寧靜中,我不時懷著惶恐的心情緬懷那甜蜜的歲月,母親生前曾使我生活在寧靜的氣氛中,尤其在我休息的時候,她使家里的仆人養成了安靜的習慣。她去世後,這種習慣還一直沿襲下來。當時,我內心充滿了悲哀,我失去了她,并且親眼目睹了她遭受的痛苦,我相信當時母親已經知道自己就要離開我了,但又不能把心中的焦慮告訴我。我能體會到,由于我的身體孱弱,母親一直憂心忡忡,為我操盡了心……然而,她意識到自己就要和我永別了,并且深知我缺乏在生活中拼搏的能力,這些使她痛苦萬分。她一定理解那些臨終前將自己幼小孩子弄死的父母的心理狀態……
可見,母愛的力量有多么巨大。著名的猶太科學大師李普曼小時候曾生活在盧森堡,父親是一位貴族官府里的家庭教師。李普曼3歲時,父母感到兒子理應在祖國法國的文化氣氛中長大,推辭重金挽留,執意回國。李普曼果然不負厚望,不僅順利考上大學,而且很年輕就成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并發明了毛細管電位計。其時,不少朋友都勸他向法國政府或別國政府申請專利,這樣,李普曼一下子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李普曼有點心動,因為他家里并不寬裕。
他向母親請示,結果遭到一陣數落:“兒呀,科學是神聖的,有什么比獻身于科學事業更光榮的呢?當初,我們要是留戀榮華富貴,就不辭掉盧森堡貴族官府的教職了。”在母親的啟發下,李普曼高高興興地把這項發明獻給了法國物理學會,自己仍舊過著清貧的生活。果然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李普曼的艱苦努力下,他先後又發明了電毛細管發動機、毛細管電動機、電阻箱、電流計、水銀電動測力計等,并創立了著名的電守恒定律,還發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普曼終生銘記母親的教誨,并竭力將這種精神傳之後人。晚年,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榮華往往誘人,但轉瞬即逝。我愛我兒子,但我兒習慣于榮華,恐怕我兒往後未必能得到世人之愛。”
猶太大師弗洛伊德對母親很孝順,他在事業上的自信和樂觀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母親的影響。他曾說過:“母親在同兒子的關系中,總是給予無限滿足;這是最完全、最徹底地擺脫了人類的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種關系。”由于對母親的熱愛,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他甚至沒有指責過其他婦女。弗洛伊德常常以他的母親為自豪,并認為她給了他無法估量的奇妙的自信和力量。直至成年以後很多年,弗洛伊德還對母親在他6歲時對他說的一句話記憶猶新,母親說:“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所以,人必須回到泥土之中。”弗洛伊德不相信這件事。為了證明這件事,母親在他面前用雙手搓來搓去,并指著搓下的皮屑說:“這就是和泥土一樣的東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驚,從此,在腦海中牢牢記下這樣一句話:“你必定會死。”正是這句話,成了他終生的座右銘,讓他對時間的流逝無比珍惜。
蘇聯著名政治家捷爾任斯基,因積極投入波蘭和俄國革命運動,屢遭逮捕和流放。1901年11月,在獄中給他的大姐阿莉多娜寫了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格迪明和阿莉多娜:
你們的信和孩子們的照片我都收到了,你們的誠意使我非常感動。
現在我想稍微寫一點關于你們孩子們的事。他們和所有的孩子一樣,都是非常可愛的,如果他們做了什么壞事或好事,他們是無意的,他們表里一致,隨心所欲,無所顧忌,毫不作假。鞭打、過分的嚴厲以及盲目的管教,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壞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們偽善、說假話。他們由于害怕,往往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鞭打只能使人疼痛,如果他們的心靈嬌弱,這種疼痛將迫使他們違心地行事;鞭打將又使他們成為自身的奴隸,像一塊壓在他們身上的沉重的石頭,永遠壓著他們,使他們成為沒有靈魂、出賣良心、脆弱無能的人。而他們未來的生活——比鞭打更為疼痛、更加難忍的痛楚的生活將不可避免地處于良心與痛苦的經常斗爭之中,并且良心將會讓步。你們不妨看看自己本身,看看你們周圍的人們,看看他們的生活;生活是在良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經常搏斗中度過的,現實生活使人們違背良心,良心總是首先讓步。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父母和教養人員在孩子們的良心發育成熟的時候,在教會他們應該怎樣生活,指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的時候,沒有同時教育他們,在他們身上培養正義的事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卻抽打他們,大聲斥責他們,用各種方法處罰他們,父母和教養人員正是用這些辦法削弱了這些未來的人的力量,妨礙了自己孩子們的良心健康地發育成熟。抽打、過分的嚴厲以及體罰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觸動孩子的心靈、感動他們天良的理想方法,因為在孩子的意識中留下的永遠只是來自更強有力一方的暴力,或者使他養成一種執拗脾氣,甚至當他自己意識到他做了壞事以後,他還是固執;或者使他養成一種致命的膽怯及虛偽……
只有用這種辦法來糾正:那就是迫使犯錯誤者承認他做了壞事,認識到要換一種方式來生活和行動,那時他就會努力不再做壞事。鞭打也只不過短時間內起作用。孩子們一旦長大,就不再怕挨打,隨之也就喪失良心,開始墮落、撒謊,一旦遇到壞人,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為他們不再害怕鞭打和體罰,而他們的良心將會沉默。對孩子們來說,鞭打和體罰是世界上最壞的事情。恫嚇只能使孩子變得卑鄙、墮落、偽善、膽怯……恐嚇不會教會孩子們區別善惡……
……
親愛的,這下你可看見了,愛與罰對孩子起了什么作用。愛溫暖人心,使他有力量、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恐懼、疼痛與羞愧只能使靈魂變丑惡。愛是一切善良、崇高、堅強、溫暖和光明事物的創造者。要教會孩子們辨別好壞,因為他們是一無所知的。孩子們還沒有自制力,因此要原諒他們的頑皮,不要生他們的氣,要少說:“你要這樣做,這個你不要做。”孩子一不聽話就處罰,那時只有疼痛和恐懼才是他的良心,這樣他也就不會在生活中辨別善與惡。
孩子喜歡愛他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他。當孩子看到并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如果孩子由于生性好動、天真活潑而做了頑皮的事,他自己會後悔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強,當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時候,他會自己支配自己的良心,不會讓那種壞的伙伴和外界的生活條件等等來支配自己,而那是經常會導致道德敗壞的。
孩子會理解他所喜歡的人的痛苦。最小的事,哪怕是一點瑣事都會對他幼小的心靈發生影響,所以切忌當著孩子的面發脾氣,吵架,罵人,挑撥是非,尤其不能言行不一。孩子會發現這一點,即使不記得,也會留下痕跡,而這種由童年留下的印象會形成他靈魂、良心和精神力量的基礎。意志力也是要培養的。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大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
我舉個例子:一個病孩要黑面包,或者一個健康的孩子要過多的糖果,他不愿聽媽媽對他說的話,又哭又鬧,直到拿到他所要的東西才罷休,你們說,哪一個媽媽的愛更多一些:是給固執的孩子以滿足的那個媽媽,還是不給孩子以滿足的那個媽媽呢?還是要撫慰孩子,如果這不管用,那也不要處罰他,還是要把他放下,讓他去哭,等到他累了,稍微平靜一些時,就可以用他能理解的語言給他解釋,告訴他為什么他不應該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告訴他,他的哭聲讓爸爸媽媽生氣了……
你們面前有一個很重大的任務:培養你們孩子們的心靈。你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功過,很大程度上責任在父母。關于孩子們的事,我還想多寫一些,但我不知道你們將怎樣對待我的勸告,你們會不會感到我不恰當地干涉了你們的事情。請你們相信,請代我衷心地親吻他們……愿他們健康、愉快地成長,愛自己的父母,愛其他人;愿他們成為勇敢的、身心健康的人;愿他們永遠不要拿自己的良心做交易;愿他們比我們更幸福……
我要結束我的信了,因為我累了……
至少我的精神力量,我確信,是相當大的,但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大了,親愛的阿莉多娜!在信里,在牢房里,我似乎是片面的,但我是很堅強的……不過,我也有自己的缺點,那是無法從信中知道的。為了使你不致認為我是一個比我本身更好的人,我以後不再寫這些,因為我仇恨任何的虛假和偽善。
吻你們六個人。
你的費利克斯
四 興趣是第一老師
美國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是一名猶太人。他12歲生日時,做電器工程師的父親送了他一件非常貴重的禮物——8毫米的攝影機,以便使他能夠用“電影記錄往事”。斯皮爾伯格一下子被這神奇的玩意兒迷住了,并成為家庭攝影師。從此,拍電影成了他最大的樂趣。
費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天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所創造的“費曼國”,被人們拿來和電子元件中的“硅片”相提并論,二者都大大提高了計算機的工作速度,在效果上千百倍地延長了科技人員的壽命。諾貝爾獎得主漢斯?貝特說,天才有兩種:普通的天才完成了偉大的工作,但窗外的人們覺得那工作別人也能完成,只要下了足夠的功夫就行了;特殊的天才,他做的工作別人誰也不能做,而且完全無法設想。貝特認為費曼屬于後一種天才。那么,費曼的這種天才是怎樣產生的呢?據說,當費曼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買了五顏六色的“馬賽克”給他玩,讓他擺出各種花樣。稍大後父親又經常帶他散步和做游戲,和他討論為什么小鳥會不斷地啄自己的羽毛之類的問題,借以激發他認識事物的興趣和習慣。稍大一點,父親不僅幫他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而且還培養他成為修理收音機的能手。24歲,費曼獲得博士學位,28歲擔任康奈爾大學教授,47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老師。尼爾斯?玻爾的父親為了使玻爾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常常故意編織出種種科學研究的課題來,讓孩子思考和作答。孩子往往是好勝的,他們在父母面前不甘示弱,因此,他經常和父親發生爭執和討論。有一次,父子之間辯論關于水的張力問題。這對父親來說,當然不是什么難題,可玻爾卻有許多個“為什么”。最後,父子達成協議,由孩子到父親的實驗室做實驗,至于那些儀器,由玻爾自己制作,父親只擔任制作儀器和實驗的“顧問”。孩子興致勃勃,最後實驗成功。後來,玻爾在學校如法炮制,獲得了學校發給的金質獎章。據玻爾自己說,他後來之所以能在實驗過程中靈巧地自制各種各樣的儀器,并在這方面比一般的科學家占優勢,完全得益于少年時代父親對他的引導和培訓。又比如,他很小的時候對自行車的那次維修,雖然費了很大勁,但終于成功了。為此,父親還專門擺了一桌慶功酒宴呢。
愛因斯坦從小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直到四五歲時,還不大會說話,以至于父母懷疑他是一個低能兒,請來醫生診斷。但是,他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他喜歡坐在鋼琴旁,聽媽媽彈琴。當優美的旋律像潺潺流水從媽媽手指下流出時,他那雙棕色的大眼睛就放出快樂的光芒。此外,為了激發他的求知欲,父親還給他買了一件特殊玩具:指南針。他在玩這個玩具時,非常好奇,究竟有什么力量在起作用?據說,這個“奇跡”激發他以孩子最天真的方式去提出問題,30年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導致宇宙結構觀上的革命。當他12歲時,又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父親送給他一本歐幾里得的《 幾何學原理 》,書本證題的清晰可靠以及幾何圖形的鮮明奪目,深深地打動了他。他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到最後一頁。關于這本書,愛因斯坦後來說:“誰要是在青年時代沒有被這部著作所吸引,那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理論研究家。”第三件事發生在愛因斯坦13歲那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位波蘭籍猶太大學生,這位大學生引導求知欲旺盛的愛因斯坦注意閱讀《 自然科學通俗讀本 》。愛因斯坦回憶說:“我屏息入神地閱讀了這本具有豐富多彩的材料和生動活潑的敘述風格的書。”通過這三件事,愛因斯坦的求知欲被激活了,這是何等高明的教育手段啊!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從小就對呆板單調的學校教育極為反感,他不僅極不用功,而且在中學時多門功課不及格,他後來是靠自學上了大學。當他成名後,他的一位大學老師認為這位“經常不去聽課的學生”能發表相對論,簡直是不可思議。可是,這一切,卻得到了愛因斯坦父母強有力的保護和支持。他們不在乎考試的分數和老師的評語,鼓勵兒子走自己有興趣的道路,這使愛因斯坦對父母終生感激。
以色列的第一任女總理梅厄夫人,從小就對政治活動感興趣。小學畢業後,她為了逃脫父母給她訂下的婚約,離家出走,到丹佛市姐姐家借住。而她姐姐家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大本營,常常有許多猶太復國主義者討論至深夜,這深深吸引了小小年紀的果爾達?梅厄,并對她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她成為一名優秀的女政治家。梅厄最早的政治活動恐怕要追溯到小學四年級的一次募捐。他們上學的學費是免交的,但要付一筆為數不小的教科書書費,班里的許多孩子付不起,果爾達決定募捐一筆基金。她同小伙伴麗賈納召集了一群小姑娘畫廣告,宣布美國青年姊妹協會——果爾達杜撰的組織——將召開公眾集會討論教科書問題。果爾達自任協會主席,租了一個大廳,并向全區發出請柬。大會在一個星期六晚上舉行,來了幾十人,果爾達發表了即席演講,終于募捐到一筆可觀的錢。當地的報紙為此發了文章,還配了一張果爾達的照片。幾十名小女孩把她們的玩耍時間和幾個零花錢捐獻給慈善事業,這慈善事業還是她們自己發起組織的——值得提出的是,這個慈善事業本身是對小孩上公立學校時可能沒有足夠的教科書這件事的批評,想想這意味著什么呢?另外還有一次,小果爾達特別想去教堂演講,因為每當猶太新年、贖罪日等猶太節日時,那里的人特別多。但習俗不允許女人在教堂里向集會人群講話。一怒之下,果爾達和小伙伴找了一個大肥皂箱子,準備站在箱子上,在教堂門口發表講演。事情被父親知道,他嚴厲地對果爾達說:“我的女兒跑到大街上,站在肥皂箱子上,這太丟人了,是恥辱的。”并警告說:“如果你非要去,我就跟著去,當眾揪你的辮子,把你拖回家去。”果爾達還真的有點怕,因為父親總是說到做到。但她還是去了,不過告訴了一大幫好朋友,一定要保護她。結果演講一帆風順,等她晚上回到家里,父親早已睡了。據母親說,父親也去了演講現場,只是當場被她精彩的演說吸引住了,忘了事先的威脅計劃。回家後還不解地問她母親:“她這是從哪里學到的呢?”
正是神聖的民族責任感和狂熱的政治熱情,使梅厄和姐姐放棄了在美國舒適的生活,返回了故土巴勒斯坦,并成為以色列出色的女外長和優秀的女總理。也正是她從小對募捐和演講的天賦,使她在後來的中東戰爭中臨危受命,一舉在美國募捐了5000萬美元,比原計劃超出了一倍。正如“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所言:“有一天要寫歷史,將寫上一位猶太婦女,她弄到了使這個國家能生存的錢。”
猶太大畫家畢加索的成功就更有趣了。1884年12月,年僅3歲的畢加索對一件事情非常好奇,那就是,母親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他好奇地問母親:
“媽媽,里面裝了些什么?”
“一個弟弟或一個妹妹。”
母親摸著肚子,驕傲地回答。
“誰把他們裝進去的?”畢加索繼續追問。
“父親,你的父親。”媽媽再一次回答。
“怎么裝進去的?”畢加索問。
幾個大人發出尖利的笑聲,兩個姨媽捂著臉跑開了。
母親拍拍兒子的頭說:“孩子,長大後你就會知道的。”
但是,畢加索非要馬上就知道。母親越不肯說,他就越想知道。雖然他沒有能夠得到滿意的答案,但這個神秘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他,讓他終生對女人有濃厚的興趣。此後,他父親的朋友大畫家安東尼奧抵達馬拉加市,連國王都出動了,為畫家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作為市立博物館館長的父親自然出席了歡迎儀式,并帶上了小畢加索。從此,畫家的神聖地位在這個小孩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畢加索開始喜愛繪畫。父親也決心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然後對妻子發出了一個重要指令:“給他筆和紙,讓他畫。”4歲時,小畢加索還迷上了剪紙,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用一雙靈巧的小手,剪出了各種各樣的花卉和小動物。當然,他父親畫畫時,身旁也多了名小崇拜者。可惜的是,當他被送進學校後,人們發現這個能靈巧地畫毛驢和狗的“小神童”卻是一名白癡,而且非常厭學,以致逃學和曠課成為家常便飯。此外,搗蛋也成了他的習慣,除了美術課以外,任何課上他都畫個不停,只要有空白,課本也好,練習簿也好,他都畫滿各種各樣的人和動物,甚至課間在黑板上畫了兩只正在交配的毛驢,還寫了一首關于毛驢交配的“淫詩”,老師和同學們對此非常震驚,這個10歲男孩的腦子里究竟裝了些什么?
于是,這一次他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被單獨關進了專門懲罰“壞學生”的禁閉室,希望他能夠認真自我反省,懂得搗蛋的可恥。有趣的是,他竟在這間空無一人的禁閉室里作起畫來,畫了一張又一張,簡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等後來老師來放他出去時,他竟有一點戀戀不舍。從此,他常常故意惹是生非,熱切盼望再度被關進去。“這真是一個白癡!”老師和同學們都這樣嘲笑他。
在畢加索的心目中,世界上最難受的事就是在枯燥無味的學校上課。他開始慢慢學會了裝病。父親一旦發現他很早就回來了,總是皺著眉頭問道:“病了嗎?哪里不舒服?”
“從頭到腳,”小畢加索說,“全不舒服。”
“那好,咱們到學校去,到了學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我正是因為不想去學校,才病了。”
父親大笑起來,不由分說地把他送去學校。但是,畢加索最討厭的就是老師那套煩人的東西。他的眼睛老盯著那只掛鐘,盼望那該死的指針能走得快一點。
“先生,我得上廁所。”畢加索要請一會兒假。
“不是剛上課嗎?”被打斷了的老師非常惱怒,“去吧去吧。”
畢加索很快溜出教室,東逛一會兒西逛一會兒,實在無處可去了,才回到教室,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又坐不住了。
“先生,我能為您畫像嗎?”他脫口而出。
“什么?你給我畫像!”老師簡直氣壞了,瞪著他說道,“去吧,去吧,上廁所去吧!”
知子莫過于父,畢加索的父親最終理解了兒子的心思。“既然他不喜歡文法數學和不相干的課程,那就讓他去干自己喜歡的事吧。”不久,他把畢加索送到當地最有名的美術學校,并親自擔任兒子的老師,對他進行嚴格的訓練。對于美術,畢加索表現出了驚人的耐力,他可以一連幾小時不放下炭筆,這與以前的行為判若兩人。
1893年秋天,12歲的畢加索為一家周刊畫了一幅畫,畫面上是一場風暴掠過故鄉,街道上的行人步履踉蹌,人們在大風中試圖保持身體的平衡。女人的裙子被大風掀了起來,非常引人注目……
五 與魔鬼下棋
有人類就有苦難。猶太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生活的磨難,身體的疾病,生存的險惡,到處被排擠,流離失所,人格歧視……無不折磨著猶太人。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館,有一幅畫,題名為《 將軍 》,畫面上是一個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將軍。這一盤棋正是人類命運的象征,苦難就是那個正在將軍的魔鬼。那么,人類還有希望贏嗎?每一個猶太人從小受到的就是“磨難教育”,磨難轉化為生命的財富。人類正是在同魔鬼的戰斗中,鍛煉了自己。
有這樣一則關于猶太人“磨難教育”的小故事:
一個研究《 塔木德 》的猶太學者,剛剛結束他的學習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請求給他寫封推薦信。
艾黎扎拉比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
“我的孩子,”拉比對他說,“你必須面對嚴酷的現實。如果你想寫作充滿知識的書,你就必須像小販那樣,帶著壇壇罐罐,挨門挨戶地兜售,忍饑挨餓直到40歲。”
“那我到40歲以後會怎樣?”年輕的學者滿懷希望地問。
艾黎扎拉比鼓勵地笑了:“到了40歲以後,你就會習慣這一切了。”
逾越節就是猶太人關于“磨難教育”的最重要的節日。逾越節是專門紀念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而設立的,通過講祖先的艱難歷程和吃特殊的食品,來進行憶苦思甜和認識生命的艱難。逾越節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三塊無酵餅、烤羊腿、烤雞蛋、一碟哈羅塞斯、一碟苦菜、一碟鹽漬芹菜、四杯酒。當年猶太人逃離埃及時,來不及準備路上的干糧,只能吃不發酵的餅,“三塊無酵餅”是為了紀念猶太人的三位祖先;烤羊腿是逾越節的祭品,猶太人失去聖殿後,無處獻祭,在宴席上用烤羊腿( 或烤肉 )代替;烤雞蛋,猶太人習慣在正餐前吃雞蛋,逾越節的雞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堅韌,很難咬碎,猶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難的時間越長越堅強,猶如蛋烤的時間越長越堅硬一樣;哈羅塞斯,這是一種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狀。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為難他們,命他們做磚,又不給草料,從而責打他們,這一碟泥狀的哈羅塞斯,使人想起做磚用的泥;一碟苦菜,是紀念猶太人在埃及受的苦。一碟鹽漬芹菜,猶太人出埃及時,喝過紅海帶苦澀味的海水,吃鹽漬芹菜,意思是要猶太人永遠記住出埃及之苦難;四杯酒,逾越節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串聯:第一杯酒,一家之長舉杯祝福,家宴開始。第二、第三杯酒在家宴中間,在講“哈伽達”前後喝。第四杯酒,感謝上帝的保佑,宴會結束。所謂“哈伽達”的希伯來文原意為:神話、故事,逾越節的“哈伽達”是家宴的主要活動,是一本有關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集。它不僅說明了逾越節所有食品的含義,還講述了猶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難和出埃及的艱辛旅程。
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從小家中宗教氣氛特別濃厚,每逢重大節日,父親總要給全家人講述猶太人苦難的歷史,這在斯賓諾莎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斯賓諾莎常常一個人站在猶太懷疑論先驅阿古斯塔的墳墓前凝神冥想,一種為真理而獻身的熱望在他心底萌生。這種熱望伴隨了他一生。
幾乎每個猶太偉人的成功都是和苦難分不開的。1933年4月,在德國納粹黨徒蓄意制造了國會縱火案之後兩個月,希特勒發出了第一道排猶命令:凡是擔任警察、軍官、法官、政府公職和教師職務的猶太人,一律開除。兩年後,又把猶太人宣布為“次等公民”,禁止德國人和猶太人通婚;又過了兩三年,毀掉所有猶太教堂,還陸續將猶太人關進集中營,并掠奪和沒收了猶太人的資產。在那些黑暗而恐怖的歲月中,基辛格的父親被開除公職,基辛格和弟弟被趕出中學,最後被迫移居美國。弗洛伊德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大約是在我10歲或12歲的時候,我爸爸開始帶我去散步,并在閑談中對我表示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在這樣的場合中,他對我講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現在比他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代好多了。他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講究,頭上還戴一頂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并打了我一頓,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猶太鬼!滾出人行道!’”我聽後,問道:“你當時怎么辦?”他靜靜地回答說:“我走到馬路上,撿起了我的帽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我沒想到這位高大而健壯的、牽著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這樣毫無骨氣的行為。我把這種狀況同很合我口味的另一件事加以對照——那就是漢尼拔的父親在祭壇前讓他的兒子發誓要對羅馬人復仇的動人場面。自那以後,漢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據了一個應有的位置。(《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 》)
正是這種奮發圖強的心理,使磨難轉化為動力,不止一個猶太人在苦難中飛翔。俄羅斯美學家什克洛夫斯基、美國報業大王紐豪斯以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夫卡等都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最後在搏斗中戰勝了魔鬼。
《 塔木德 》說:
假如一個人看到痛苦的折磨已經降臨,讓他首先檢討自己過去的行為……假如沒有發現任何過錯,讓他反思一下,他是否藐視過律法書……
假如他沒有發現自己的罪過,那么他就可以確認:他所遭受的是愛之折磨。《 聖經 》上寫道:“上帝愛誰,上帝便改正他。”
與幸福相比,人在苦難時更應該歡欣。因為,如果一個人終生幸福,這說明他也許犯過的罪尚未被寬恕,但是通過受難所犯了的罪便被寬恕了。災難是好事……
面對苦難不光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精神和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戰勝苦難,并使苦難升華為人類的禮物。
一天,一位猶太富翁帶著小兒子到鄉下踏青,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并在最窮的人家里待了一天一夜。返回途中,父親問兒子:“踏青怎么樣?”“好極了!”“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么過日子的了?”“是的!”“有何感想?”兒子回答:“咱家有一條狗,窮人家有四條;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窮人家旁邊竟有一條清澈的小河;我們的花園里只有幾盞燈,而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
第二章 猶太人的生命教育
理想的人應如哲人們所看到的,是永遠超越自己,而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的人。
——猶太格言
美麗、力量、財富、榮譽、智慧、年老、成熟和孩子氣都是正當的,而且就是世界。
——猶太格言
肉越多,蛆越多;財產越多,憂慮越多;妻子越多,麻煩越多;婢女越多,不貞潔越多;男仆越多,搶劫越多。
——猶太格言
生活中的成功者,都是那些能夠控制自我感情和行為的人。先哲教誨我們:要尊重自我,但不要傲慢;盡情享受生活的賜予,但不成為財富的奴隸;為成功而努力進取,但不要過分夸耀自己的顯赫;要適度;要培養自己的能力又不要十分沉溺于自我。
——《 塔木德 》
六 生命的珍貴和歸宿
在舊俄時代,一次軍隊到一個猶太人學校征兵,全體學生都被征去了。
在軍營里,學生們苦練槍法,一旦戰爭爆發,大家都要上前線。
不久,他們作為先遣部隊被派往戰區。突然,遠遠地出現了敵人的先頭部隊。這時,長官發出了命令:“準備……瞄準……開火!”但是,沒有槍聲。
“開火!”長官大喊,“你們沒有聽見嗎?前面有敵人,開火!”
依然很安靜,沒有槍聲。
長官已經怒不可遏,再一次問道:“你們為什么不開槍?”一個年輕人怯生生地回答:“報告長官,路上有人,開槍他們會受傷的!”
在戰爭販子的眼中,人就是敵人,該出手時就出手;而在年輕人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生命是珍貴的,開槍就要有人受傷。所以,他們下不了手。
當初,上帝為什么只造了一個亞當而不多造幾個呢?他就是為了表明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他還想讓人明白,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比別人更優越。任何一個人,如果他毀滅了一個生命,那么他就是毀滅了整個人類;如果他保護了一個生命,那他就是保護了整個世界。除此之外,上帝還想表明:一個鑄造錢幣的人干活時用的只是同一個模子,鑄出的錢幣都是一個樣子。但是,上帝則不同,他用亞當之模造出了整個人類,并且各不相同、各具神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寶貴。這就是猶太生命觀的核心。
然而,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完美啊。老年人常說:“年紀一大,記憶力越來越差,牙齒也不中用了。”這正是上帝的旨意,目的就是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因此,《 塔木德 》說:上帝創造的人類具有四種天使的品質,同時又具有四種低等動物的特點。所謂動物的特點,指人要吃、喝、生育和死亡;所謂天使的品質,指人能直立行走,會說話,思考和認識事物的正反兩面。上帝說:“人是被寵愛的,因為他是按我的形象創造的,因此,不能輕賤每一個生命。”(《 創世記 》)
人類的苦難,始于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禁果,苦難是上帝對人類反叛的懲罰,同時也是人類生命的現實寫照。上帝早已封閉了伊甸園之門,人類再也不能重返樂園,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永恒的難題。
( 上帝 )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增加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土地必為你的緣故受詛咒;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土地里得到吃的。土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創世記 》)
你使人歸于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干。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憤怒而驚慌。
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的目光之中。
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仿佛一聲嘆息。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夸的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詩篇 》)
通過這兩段描述,我們可以意識到生命的艱辛、生命的短暫以及生命的虛無。人來自于塵土,仍要歸于塵土,唯有汗流滿面,才得糊口。
從前,有一個異教徒農夫,養了一只豬、一頭母驢和一頭小驢。每天,他都給豬喂一大堆東西,而給母驢和它的孩子,卻只喂很少的一點吃的。
“我們的主人多蠢哪!”小驢對它媽媽說,“你不覺得太不公平了嗎,媽媽?我們整天為他干活,拉這么重的車,他憑什么只給我們這么可憐的一點點東西吃?豬整天懶洋洋的,什么都不做,為什么還能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耐心等一會兒,我的孩子,”驢媽媽安慰它,“你肯定會看見豬的不幸下場的。要知道,農夫給它這么多好吃的,并不是愛它,而是加速了它的災難。”
下一個節日來到的時候,異教徒宰了豬。從此以後,每次吃東西時,小驢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它總記著豬的悲慘命運。
看到這些,它的媽媽糾正了它的想法:“豬的死并不是因為吃得太多才造成的,我的孩子。要是像豬那樣,什么也不做,一定活不長的。”
對于猶太人來說,死亡并不可怕,因為他們不渴望肉體的永生。最可怕的,是人的懶惰和不勞而獲,最終只能獲得豬一樣的下場。
具有濃重哲學家氣質的美國猶太作家索爾?貝婁在其代表作《 赫索格 》中對生命的終極歸宿做了深入的探索,這種探索代表了新一代猶太人對生命的非宗教性思考。猶太人赫索格是一名大學教授,是《 赫索格 》的主人公。他每日為人生的存在問題而苦惱,在對生命的反復思考中,有一天他終于頓悟——他認為“上帝已經死亡”才是這一代人的終極歸宿。他認為,任何信仰在死亡面前都將無能為力:“死亡等待它們,就像水泥地面等待一只掉下來的玻璃燈泡。”于是,他開始追逐死亡,設想著跨入棺材時的快感,那仿佛是跨入人生一輛新賽車!于是,人類的生命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悖論:人們苦惱于生命的短暫,卻又在短暫的生命里得不到應有的充實;人們企望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進而以生命的提升來達到對生命的超越和實現某種永生,但又驀然發現唯有死亡才是永恒,死亡就是永生……
其實,人類的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生命史,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將永遠困惑著人類。
七 舊外套的寓言
上帝制造了驢子,對它說:“你是頭驢子,從早到晚要不停地干活,在你的背上還需要馱著重物,你吃的是草,而且你缺乏智慧,你的生命將有50年。”
驢子回答說:“像我這樣生活50年太長了。求求您上帝,不要超過20年吧。”
上帝答應了。
上帝制造了狗,對它說:“你呀,需要隨時保持警惕性,守護你最好的伙伴——人類和他們的住所。你吃的是他們桌上的殘食,你的生命為25年。”
狗回答說:“我的主啊!像狗這樣的生活25年太長了,請您改變我的生命不要超過10年。”
上帝答應了它的要求。
上帝制造了猴子,對它說:“猴子,你被懸掛在樹上,像個白癡一樣令人發笑。你將生活在世上20年。”
猴子眨眨眼睛回答說:“我的主啊!活20年如同小丑般的生活,太長了,請您不要讓時間超過10年吧!”
上帝也答應了猴子的請求。
最後,上帝制造了人,告訴他:“人,要有理性地活在這個世上,用你的智慧掌握一切、支配一切,而人的生命為20年。”
人聽完是這樣回答的:“主啊!人活著只有20年太短了,您將驢子拒絕的30年、狗拒絕的15年和猴子拒絕的10年賜予我好嗎?”
上帝同樣答應了。
正如上帝所安排的那樣,人好好地活了開始的20年;接著立業成家如同驢子般背著沉重的包袱拼命地工作;然後猶如狗一樣認真守護著他的孩子,吃光他們碗里剩下的食物;當人老的時候,他活著又像猴子一樣,扮演小丑逗樂他的孫子們。
生命其實不過如此簡單。不妨再看另一則猶太笑話:
一個人背著一捆沉重的木柴。他覺得很累,就把木柴放下,痛苦地說:“死神啊,請把我帶走吧!”
死神立刻出現在他面前,問道:“你叫我干嗎?”
這個人很害怕,趕緊回答說:“請幫我把這捆柴放到肩上。”
生命是如此痛苦,但人們還會堅持到底。
猶太人認為,和疾病搏斗的最有效辦法,是努力使自己健康。同理,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搖擺,要想獲勝,必須勇敢地同絕望搏斗。《 塔木德 》說:“我們連今天發生的事都不知道,何必為明天而煩惱呢?”因此,猶太人的心中有三道門,分別通往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不關閉任何一扇門,并憑著過去的經驗,把握現在,創造未來。
生命的旅程中,有晴朗的日子,也有陰暗的日子,事情既然已經過去,誰也無可奈何。只要不喪失希望,就一定擁有未來。正如《 塔木德 》所言:
歲月為一切而存在,為世間的每一種經歷而存在。
有生之時,有死之時。
有播種之時,有收割之時。
有殺戮之時,有救助之時。
有毀壞之時,有建設之時。
有哭泣之時,有歡笑之時。
有哀號之時,有舞蹈之時。
有往外扔石之時,有收集石頭之時。
有擁抱之時,有分離之時。
有尋獲之時,有失落之時。
有保存之時,有丟棄之時。
有撕裂之時,有縫合之時。
有沉默之時,有言笑之時。
有愛戀之時,有憎恨之時。
有戰爭之時,有和平之時。
神學與哲學巨大的區別之一,神學是一元論,而哲學是二元論。這就是理性的力量。不妨看看另幾則猶太寓言,我們可以從中體會生命的滋味。
舊外套的寓言
一塊亞麻布放在桌子上,非常漂亮,質地很好。
“我將會被做成一件多漂亮的外套啊!”它自負地說。
突然,這塊亞麻布注意到一件被人扔在角落的布滿油污的破爛外套。亞麻布就嘲弄地對外套說:“真替你悲哀,你這塊可怕的爛布!多么單調的樣子!”
幾天過去了,亞麻布被主人縫成了一件上衣,但是主人出去的時候還是披上了那件舊外套。當新上衣認出舊外套時,它充滿了不滿。
“你怎么突然變得如此重要,要在我的外面?”它質問道。
舊外套回答道:“一開始他們把我帶到洗衣房。用棒槌重重擊打我,把灰塵、沙子和泥土都打了出來。當這一切結束時,我對自己說:‘這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又變干凈了!瞧瞧我!難道不是比以前干凈漂亮多了嗎?’我正這樣想著時,他們又朝我潑來一壺熱水,然後是一壺溫水。突然,我看到自己成了一件漂亮的外套!這時我才意識到一開始受的苦是有價值的。”
總是兩種可能性
戰爭迫在眉睫。兩個猶太高等學校的學生在討論形勢。
“我不希望被征集,”一個說,“我不適合戰爭。盡管我有勇氣,不會後退。”
“但是你有什么好擔心的呢?”另一個說,“讓我們分析一下,畢竟有兩種可能性:戰爭要么爆發,要么不爆發。如果不爆發,就沒有理由參加。如果爆發,又有兩種可能性:他們讓你去或者不讓你去。如果不讓你去,是不用擔心的了。即使讓你去,也有兩種可能性:參戰或者不參戰。如果不參戰,你還擔心什么呢?如果參戰,還有兩種可能性:你受傷了,或者沒受傷。現在如果你沒受傷,你就不用害怕了。如果受傷了,又有兩種可能性:你的傷很重,或者你的傷很輕。如果你的傷很輕,你的恐懼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你的傷很重,那有兩種可能性:你犧牲了,死掉,或者你沒犧牲,活著。如果你沒死,那事情很好,不用害怕;即使你死了,也有兩種可能性:你會按照猶太教的儀式被埋葬,或者不會。現在,如果你被按照猶太教的儀式埋葬,那就沒什么可擔心的,即使你沒有按照……但你害怕什么?這兒根本沒有戰爭!”
它總是變得更糟
有一個猶太人快活不下去了,因此跑來找拉比尋求建議。
“神聖的拉比!”他叫道,“事情對我來說太糟糕了,而且無時無刻不在變得更糟糕!我們很窮,我和我的妻子、六個孩子、兒媳、女婿生活在一間木屋里。我們隨時都見面,爭吵,神經都快受不了了,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矛盾。相信我——我的家是個地獄,再這樣過下去,我遲早會死!”
拉比很認真地思考了這件事。“我的孩子,”他說,“答應按照我說的去做,你的情況會變好。”
“我答應,拉比,”這個陷入愁苦的人回答,“我一定會做你說的任何事。”
“告訴我,你有什么家畜?”
“有一頭奶牛、一只山羊和一群雞。”
“很好!那就回家去,把這些家畜帶到你屋里,和它們一起生活。”
這個可憐人很吃驚,但他已經答應了拉比,他只好回家把動物們都帶到他屋里去。
接下來的一天這個人跑到拉比那里,哭喊道:“拉比,你給我帶來了怎樣的不幸!我按你說的去做,把動物帶到我屋里。但現在我得到了什么?事情比以前更糟!我的生活真成了十足的地獄——我的家成了一個畜棚!救救我,拉比——幫幫我!”
“我的孩子,”拉比平靜地說,“回家把那些雞趕出房間。神會保佑你!”
于是這個可憐人回了家,把雞趕了出去。但不久他又跑到拉比這里來了。
“神聖的拉比!”他哀嘆道,“幫幫我,救我吧!那只山羊撕碎了我房間里的一切東西——它讓我的生活如同噩夢。”
“回家,”拉比溫和地說,“把那只山羊牽出房去。神會保佑你!”
這位可憐人回家把羊牽了出去。但不久他又跑到拉比這兒來了,并且哀傷地說:“你給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拉比!那頭牛把我的房子變成了牛棚!你怎么可以想象人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呢?”
“你是對的——一百二十分的對!”拉比說,“直接回家,把牛牽出房去!”這個不幸的人趕快回家把牛牽了出去。
不到一天,他又來找拉比,“拉比!”他的臉上放著光,“你又把甜蜜的生活給了我。現在所有的動物都出去了,房子顯得那么安靜,那么寬敞,那么干凈!多開心啊!”
八 死亡的方式
有一次,兩個猶太學派長時間爭論一個問題:人類被創造出來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夏邁派的人認為,人要是不被創造出來更好;而希勒爾派則堅持人類的誕生是一件大好事。最後,兩派達成妥協:如果人類沒有被創造出來,事情可能會更好。但是,既然人類已經被創造了,就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引導人類過上正常的生活。
因此,《 塔木德 》這樣看待生活:
去吧,高高興興地吃面包,快快樂樂地喝酒;你的行為早已得到了上帝的恩準。
把你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頭上永遠不要缺了香油。
和你鐘情的女人共浴愛河吧,一生中飛馳而過的歲月都是在陽光下賦予你的——你所有飛馳而過的歲月。
僅僅為此,憑著你在陽光下所獲得的權利,你可以盡力發掘生活。
不管什么,只要在你權利許可的范圍內,你就用最大的力量去做。
因為在你即將進入的未來世界里,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學問,沒有智慧……
即使一個人已經活了很久,也要讓他盡情享受,要記得將來黑暗的日子會多么漫長。那唯一的將來是一片虛空!
世間沒有快樂,只有罪惡跟在後面。
例如,當一個人習慣了高高興興地吃喝,一旦吃不上,喝不上,他就會感到失望,他就會卷入最辛苦的事務為了錢財奔波,只為了有他已經用慣了的餐桌。這引發了狡詐和貪婪,隨之而出的是偽誓和其他一切由之而來的罪惡……然而,如果他不受到快樂的引誘,他就不會墮入這些罪惡的深淵。
晚上,一個男人走到華沙的小酒館,他聽到音樂和跳舞的聲音從隔壁的房子里傳來。
“他們一定是在慶祝婚禮。”他自己這樣想著。
但是第二天晚上,他又聽到了這樣的聲音,第三天晚上還是這樣。
“一戶人家怎么能有這么多的婚禮呢?”這個人問酒館主人。
“那個房子是一個結婚禮堂,”酒館主人說,“今天有人在那里舉行婚禮,明天還會有人。”
人們離世時,往往連一半的愿望都沒有實現。
有100塊錢的人,想把它變成200塊;有200塊錢的人,想把它變成400塊。
強迫時間的人,被時間趕回來;向時間屈服的人會發現時間一直站在他的身邊。
從前有一只獅子,又老又病。它腰上有病,所以感到很痛苦。它的未來一片茫然,不知是死是活。
所有的野獸都來看這只病痛中的獅子。有的出于看望病人的愛心,有的為了看到它的痛苦,有的為了繼承它的統治權,有的想知道它死後誰來統治。
它病得厲害極了,誰也不知道它是否還活著。公牛過來頂它,想知道獅子還有沒有力氣;小母牛用蹄子踩它;狐貍用牙咬它的耳朵;母羊用尾巴掃著它的胡須,說:“它什么時候死,它的名字什么時候消失?”公雞啄它的眼睛,打碎了它的牙齒。
獅子的靈魂回來了,它看到敵人們正興高采烈,于是叫起來:“唉!我曾經信任的朋友輕視我,我的力量和光榮都反對我,我從前的仆人都對著我作威作福。曾經愛我的都成了我的敵人。”
這個寓言說的是一個鄰居們都會奉承的擁有財富和榮譽的人。當他遇到不幸,當他被迫屈從、受到貶抑,那些曾經愛他的人們都會離開。
世界上最復雜的事,就是對人的認識。猶太人的《 人生智慧三原則 》就更有趣了:
一次,一個獵人捕獲了一只能說七十種語言的鳥。
“放了我,”這只鳥說,“我將給你三條忠告。”
“先告訴我,”獵人回答說,“我發誓我會放了你。”
“第一條忠告是,”鳥說道,“做過的事不要懊悔。”
“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為是不可能的就別相信。”
“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別費力去爬。”
然後鳥對獵人說:“該放我走了吧。”獵人依言將鳥放了。
這只鳥飛起後落在一棵大樹上,并向獵人大聲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這樣聰明。”
這個獵人很想再捕獲這只放飛的鳥。他跑到樹前并開始爬樹。但是當他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了下來并摔斷了雙腿。
鳥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剛才告訴你的忠告你全忘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別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如果有人對你講你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而你卻相信像我這樣一只小鳥的嘴中會有一顆很大的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別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并試圖爬上這棵大樹,結果掉下去摔斷了雙腿。這句箴言說的就是你:‘對聰明人來說,一次教訓比蠢人受一百次鞭撻還深刻。’”
說完,鳥就飛走了。
人和動物的巨大區別之一就是,人在和生活的抗爭中越來越強大,并獲得生命的智慧。猶太人在兩千多年的厄運中,找到了一件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笑——
死亡的方式
黑舍爾作為一個著名的講笑話的人,雖死猶生——和他嘴邊的笑話一樣。
當布瑞施拉比和他的信徒們站在黑舍爾的床前,聽他取笑一切,每個人心里都很好奇。
“你一生中諷刺的還不夠多嗎,還要在你將死的時候這樣做?”拉比嚴厲地指責他,“你不怕下地獄嗎?”
“從來不怕,”垂死的黑舍爾回答,“我也嘲笑著我自己離開!”
“比如?”拉比問。
“如果死神問我是否日夜都學習律法了,我就回答:‘如果你認為我不是學者,就不要讓我做你的女婿。’如果他問我的名字是什么,我就告訴他:‘蓋特茲爾。’通常他會生氣:‘你說什么,你的名字是黑舍爾!’于是我就說:‘既然你知道,你為什么還要問?’如果他問我:‘你一生做了什么成功的事?你為世界修復過錯誤嗎?’我就回答:‘修復?的確——我修補過我的襪子,我的襯衫,我的褲子……’”
過了一會兒,殯儀館的人來了,黑舍爾奄奄一息地對他們說:“記住,我的朋友,當你們抬我進棺材的時候,千萬不要碰我的胳肢窩,我那兒很怕癢!”
然後,他嘴角帶著一絲微笑,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九 書是猶太人生命的一部分
先講一則故事:
一個來自外地的年輕人來到紐約,要去哥倫比亞大學,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訴他怎么走,結果他更不知道該怎么走了。幸運的是,他又看到一位學者模樣的老先生走了過來,于是他上前問路。
老先生想了想,然後回答說:“學習,年輕人,要不斷地學習!”
這一句話再一次闡明了學習在猶太人心目中的位置,可見猶太人無時不在學習。《 塔木德 》說:
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是唯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財產。即使變賣一切家當,使女兒能嫁給學者也是值得的;為了娶學者的女兒為妻,縱然付出所有的財產也在所不惜。
可見,猶太人真正的成功秘訣還是在于學習。猶太人作為一個四海為家的流浪民族,擁有的真正財富,其實就是知識。正如《 塔木德 》所言:“那些循規蹈矩的人突然放棄了學習,去宣揚樹木或休耕的土地有多么美,實際上是放棄了他的生活。這意味著過分敏感于外部世界會使人陷入歧途。”
丹尼爾?拉平博士不僅是美國著名的猶太學者,同時也是喬治?布什總統的顧問,他在其號稱“猶太財商第一書”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美國女人由于臥室中擁有大量的書籍而十分煩惱,于是決定將書挪出,讓自己至少擁有一個整潔的房間。剛好在這個時候,一個向她女兒求愛的年輕猶太人第一次拜訪她家。她們把他迎入收拾整潔的房間,熱情款待他。女兒婚後,女婿和岳母聊天,說他在第一次拜訪她家時,竟然看不到任何書的影子,當時差點轉身離去,他的第一反應是,擔心和這個沒有書的家庭找不到任何共同語言。
足見,書已經成為許多猶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正是講這個故事的拉平博士,不僅是一家商業研究機構的總裁,而且運用古老的猶太經商智慧為安利、諾德斯特龍和波音公司等許多高級領導人每年舉辦50多場演講,宣揚經濟自由的道德與精神價值,并深受歡迎。
第三章 猶太人的美德教育
如果我們不為自己努力,我們靠誰?
如果我們只為自己努力,我們成了什么?
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明白,我們要等何時?
——猶太先知希勒爾
一個人不應進入他的鄰人家,除非那個鄰人對他說:請進。
——米德拉西
只要注意三件事,你將不至于陷入罪惡的深淵,不過這三件事都超越于你的智慧之上,它們是: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你,有一對耳朵在聽著你,你所有的言行將被記錄在書里。
——猶太格言
十 今後再不要干這種蠢事了
一次一個猶太父親帶他的兒子去澡堂。當他們跳進池子,孩子凍得發抖,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父親于是把他抱出來,用毛巾擦干了他,給他穿上衣服。
“啊哈,爸爸,啊哈!”小家伙愉快地叫著,身子暖洋洋地蜷縮在毛巾被里。
“艾什卡,”父親深思著說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間的距離嗎?”
“當你跳進冷水池的時候,你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哎呀’,接著才是‘啊哈哈’。但當你犯罪的時候,你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啊哈哈’,然後就是‘哎呀’了。”
猶太人對小孩的美德教育,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一方面寓道理于比喻中,形象、簡單、活潑,給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記憶猶新。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父親,他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訴孩子犯罪開始的感覺是“啊哈哈”——高興壞了,而最後的感覺就是“哎呀”了——難受死了,從而啟發孩子不要犯罪。另一方面用言傳身教的辦法,同樣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猶太大作家托馬斯?曼的女兒艾麗卡從小就愛撒謊,也許是為了好玩兒,也許是為了擺脫困境不得已而為之。一般來說,托馬斯?曼家的教育是由妻子來承擔,妻子對付不了孩子時,托馬斯?曼才出面。突然有一天,托馬斯?曼把艾麗卡叫到他的書房,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孩子,你已經7歲了,不再是個孩子了,你自己也明白你做了些什么,成天都在說謊話。你看,如果大家都這樣,將會是什么後果呢?大家根本不能互相信任,也用不著互相傾聽,一切都會變得無聊透頂,生活將不成其為生活了。我相信你會明白的,你今後再不要干這種蠢事了!”據艾麗卡回憶說,這次訓話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此後,她再沒撒過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食品奇缺,托馬斯?曼家的食品是按數學方法平分給四個孩子的,而且精確無比,連豌豆也要按粒分,任何人都不能多吃多占。有一天,風和日麗,家中僅剩下一個無花果,按托馬斯?曼的妻子和四個孩子的想法,肯定是要平分這個無花果。結果呢,托馬斯?曼把無花果只塞給艾麗卡一個人,并讓她一個人吃。艾麗卡狼吞虎咽地吃掉了無花果,其他三個姊妹驚訝地瞪圓了眼睛。托馬斯?曼鄭重其事地說:“孩子們,世界從來就是不公平的,你們要早早適應這種待遇。”這句話給四個孩子的心中同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在任何不公平的時候也能保持平衡的心態。
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也是一名猶太人。9歲時,有一天他在商店的櫥窗中看到了一雙邊緣有皮毛的皮鞋,他非常喜歡,吵著讓大人給他買下。他父親不同意買,認為這雙鞋不適合他穿。大衛?李嘉圖哭鬧著,執意要買,父親同意了,但是有一個條件,買了就必須穿。穿上皮鞋後,大衛?李嘉圖發現這是一雙木鞋,穿著在街上走起來?嗒?嗒直響,惹得所有的行人都回頭盯著他瞧。本想穿一雙獨特的皮鞋,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結果卻穿著木鞋每天去丟臉。為了擺脫這雙鞋子,他真愿意付出一切代價,但他又沒有別的鞋子可穿。任何人都無法想象他穿這雙鞋有多痛苦,他每次走路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發出那丟人的?嗒聲。從此,大衛?李嘉圖再也不敢任性和貪圖虛榮了,這對他日後的成長起了重要的影響。
可見,家教的方法很重要,方法得當,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
十一 天空從你腳下開始
有一個猶太人一生都十分自私。他快要死的時候,家人催促他吃點東西。他說:“如果你們給我一個煮雞蛋,我就吃。”
他正要吃雞蛋,一個窮人出現在門口要一點吃的。將死之人命令孩子把雞蛋給了乞丐,然後就咽氣了。
他的兒子問拉比:“我父親所去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拉比答道:“你父親會被天堂接納的,雖然他一生的善行只是臨終前給乞丐吃了一個雞蛋.但這足可以抵消他一生的罪過。”
中國有句古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一則猶太寓言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個人想知道天空是從哪里開始的。他首先遇到一只螞蟻:“天是從哪里開始的?”螞蟻回答說:“天空是從你鞋子那么高的地方開始的。”
他繼續向前走,遇到了一只山羊,問道:“天空是從哪里開始的?”
山羊回答說:“天空是從草原消失的地方開始的。”
最後,他遇到了一位白發老人:“天空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
老者說:“天空是從你腳下開始的。”
是的,生命雖然無比珍貴,但命運有時卻無比悲慘。人性有三大原惡:任性、懶惰、嫉妒,這無時無刻不折磨著人類,讓人去犯錯誤。每一個人務必從腳下的每件事開始,抵抗惡的誘惑。
嫉妒的代價
一次,一個窮婦人正在集市上賣干酪,一只貓跑了過來,叼走了一片干酪。一條狗看見了這個小偷,就想把干酪從它那兒搶過來。貓拼命反抗,它們展開了一場激戰。狗又叫又咬,貓又抓又撓,但是誰也沒有打贏誰。
“讓我們到狐貍那兒去,讓它來給我們做裁判。”最後,貓這樣建議。
“同意。”狗說。
于是,它們就去找狐貍了。
狐貍聽完了它們的爭吵,擺出很明智的樣子。
“愚蠢的動物,”它呵斥道,“為什么要這樣打架呢?如果你們兩個都想要這塊干酪的話,我就把它切成兩半,這樣,你們就都滿意了。”
“同意。”貓和狗都說。
狐貍就拿出了小刀,把干酪切成了兩半。但是,它沒有縱向切,而是橫向地切了一刀。
“我的這塊小了。”狗抗議道。
狐貍從它的鏡片後面仔細公正地看了看狗的那一份。
“你說得很對,一點不錯。”狐貍裁判道。
于是,它從貓的那一份上切了一塊下來。
“這樣就一樣了。”他說。
看見狐貍這樣做,貓又開始叫:
“快看看吧!現在我的這塊小了。”
狐貍再次戴上眼鏡,公正地看了看貓的這份。
“你太對了!”狐貍說,“稍等一會兒,我會馬上糾正的。”
它又跑到狗那兒,在狗的那一份上又切了一塊。
事情就這樣不斷地重復,因為貓和狗總是在吹毛求疵,結果,狐貍當著它們的面把整塊干酪全吃完了。
最好的事情和最壞的事情
一天,約哈南拉比問他的五個信徒:“什么是你們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情?”
艾雷澤拉比說:“一雙好的眼睛。”
周數拉比說:“一個好朋友。”
耶斯拉比說:“一個好鄰居。”
西蒙拉比說:“能預言未來的智慧。”
艾黎扎拉比說:“一副好心腸。”
然後,約哈南拉比對他們五個說:“艾黎扎拉比的話最讓我高興,因為他所想包括了其余的。”
還有一次約哈南拉比問他的信徒:“什么事情是一個人生活中最應該避免的?”
艾雷澤拉比說:“一雙邪惡的眼睛。”
周數拉比說:“一個邪惡的朋友。”
耶斯拉比說:“一個糟糕的鄰居。”
西蒙拉比說:“一個借錢不還的人。”
艾黎扎拉比說:“一副壞心腸。”
然後,約哈南拉比說:“艾黎扎的話最讓我高興,因為他所說的包括了你們說的。”
謊言的力量
在塔諾普爾城住著一個叫費威爾的人。有一天,他正坐在屋子里認真地閱讀《 塔木德 》,忽然聽到外邊一陣嘈雜聲。他走到窗前,看到是一大群孩子在玩兒,他想把他們趕走,于是他打開窗子對孩子們說:
“孩子們,快到教堂那里去吧。你們在那兒會看見一只海怪,它有五只腳,三只眼睛,還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過是綠色的!”
孩子們一聽這話就都跑了,費威爾先生回到書房,一想到剛才對那些孩子編的瞎話,就不禁偷偷地發笑。
可是不久他書房的寧靜又被打破了,這回是一陣奔跑的腳步聲。他走到窗前,看見許多猶太人在跑。
“你們往哪里跑?”他大聲地問。
“去教堂!”猶太人回答說,“你沒聽說嗎?那兒有只海怪,有五只腳,三只眼睛,還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過是綠色的!”
費威爾先生得意地笑了笑,又回去讀自己的經書了。
他才剛剛坐穩,又聽到外面一陣喧鬧聲。他往窗外一望,不得了啦,一大群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往教堂的方向跑。
“出什么事了?”他大聲問道。
“天哪!怎么,你還不知道嗎?”他們回答說,“就在教堂前面有一只海怪。它有五只腳,三只眼睛,還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過是綠色的!”
人們匆匆跑過。費威爾先生忽然注意到拉比本人也在人群當中。
“天哪!”他喊道,“要是拉比本人也和他們一塊兒跑的話,一定是出什么事了,無風不起浪!”
費威爾先生不假思索地抓起帽子戴上離開了家門,也跟著跑了起來。
“出了什么事呢?”他一邊自言自語地問,一邊氣喘吁吁地朝教堂跑去。
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嫉妒和謊言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他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嘴里有毒”的人。
有一個女人很喜歡東家長西家短地議論別人的是非。
多嘴本來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她卻太過火了,以至于連平常饒舌的三姑六婆們也都無法忍受,終于有一天大家一起到拉比那里去控訴她的行為。
拉比仔細傾聽每一個女人的控訴之後,便要這些女人先回去。然後拉比差人去找那個多嘴的女人來。
“你為什么無中生有,對鄰居太太們品頭論足?”
多嘴的女人笑著回答說:“我并沒有杜撰什么故事啊!也許我有一點夸張事實的習慣,不過我說的不是很接近事實嗎?我只是把事實稍微修飾一下,使它更有聲有色而已。但是或許我真的太多嘴了,連我丈夫都這么說呢!”
“你已經承認你的話太多了,好吧!讓我們來想一想,有沒有什么好的治療方法?”
拉比想了一會兒之後,走出房間,然後拿回一個大袋子,他對女人說:
“你把這個袋子拿去,到了廣場之後,你就打開袋子,一面把袋子里的東西擺在路邊,一面走回家。但是,回到家之後,你便要掉過頭來,把東西收齊以後,再回到廣場上去。”
女人接過這個袋子,覺得很輕,她很納悶,非常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于是加快腳步走到廣場去,到了廣場之後,她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里面裝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
那是一個萬里無云的晴朗秋天,微風輕拂,令人覺得非常舒服。女人照著拉比的吩咐,一面走,一面把羽毛擺在路邊,當她走進家門時,袋子剛好空了。然後她又提著袋子,一邊撿,一邊回廣場。
可是,涼爽的秋風卻吹散了羽毛,以致所剩寥寥無幾。女人只好回到拉比那里,她向拉比說,一切都照拉比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卻只能收回幾根羽毛。
“我想也是的。”拉比說,“所有的馬路新聞,都像是大袋子里的羽毛一樣——一旦從嘴里溜出去,就永無收回的希望。”
長舌遠比三只手更令人頭痛,假話傳久了就會變成惡言。謠言足以隔離親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發現看不見的東西。
同時,拉比們還告誡人們說:“遇到鬼的時候,你一定會拔腿就跑;同樣,遇到馬路消息時,你也要快速地逃。”
正因如此,猶太人非常強調說話時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話一旦說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
拉比西蒙?本?噶噶瑪爾對他的仆人塔拜說:“到市場去給我買些好東西。”
仆人去了,帶回來一個舌頭。
他對仆人說:“出去到市場上給我買些不好的東西。”
仆人去了,又帶回來一個舌頭。
拉比對他說:“為什么我說‘好東西’,你帶回來一個舌頭;我說‘不好的東西’,你還是帶回來一個舌頭?”
仆人回答說:“舌頭是善惡之源。當它好的時候,沒有比它再好的了;當它壞的時候,沒有比它更壞的了。”
《 猶太法典 》告誡人們說:
“不要說得太多——聽的分量要有說的兩倍。”
對此,《 塔木德 》又說:
神為什么給人兩個耳朵,卻只給人一個嘴巴呢?這是因為神要告誡我們:聽的分量要有說的兩倍,因此才這么做的。
猶太人認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賢者卻總是隱藏自己的知性。基于這樣,猶太人堅信著“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樂的話,就應該從鼻子里充分吸進新鮮空氣,而始終關閉你的嘴巴”。
因此,猶太人總是尊敬那些懂得聽話藝術的人,而討厭那些只是喋喋不休說個不停的人。
猶太人相信善于聽話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歡表現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所以猶太人有一句俗話說:“當傻瓜高聲大笑時,聰明人只會微微一笑。”
猶太人還認為,把沉默教給自己的舌頭,這在人生中有很大的好處。為此,《 塔木德 》告誡猶太人要“如同對待珍寶一樣,慎重地使用自己的舌頭”。
猶太人認為舌頭就像刀劍,必須小心使用,否則不但會傷害別人,還會傷到自己。因此,猶太人學著古時的劍聖,除了真正需要外,絕對不拔劍傷人。
“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猶太人常把沉默當做知性所披掛的黃金盔甲。
猶太人認為,話不可以隨便亂說,應該一句一句地斟酌才對。為此猶太人常常用藥來比喻言語,即適量的言語可以一針見血,但是用量過多就會愈描愈黑,反而有害。
因此,猶太人是世界上較其他民族比較注重節舌少嘴的民族。他們還有一些警世良言:
舌頭表面沒有骨頭,所以應該特別小心。
應該由心來操縱舌頭,而不應該由舌頭來操縱心。
十二 品格的力量
有一次,一位極有名望的高官前去看望猶太大哲學家斯賓諾莎。這位高官見他穿著一身皺皺巴巴的睡袍,不禁大吃一驚,提出要送他一身新睡袍。斯賓諾莎平靜地說,一個人并不會因為有了一件好睡袍而變得更有價值,同樣,“給一錢不值的東西加個昂貴的包裝是極不合理的”。斯賓諾莎的話雖然不符合目前商業社會的潮流,卻道出品格的意義。
《 舊約 》是猶太人永恒的聖書,《 塔木德 》則是猶太人實際生活的指南,而《 塔木德 》最提倡的就是倫理道德,這一切構成了一個人主要品格的底線。猶太人最崇尚的品格有:追求真理、熱愛勞動、博愛、謙虛等,我們不妨講幾則有關的故事:

有一次,國王哈德里安沿著加利利提拔利阿斯附近一條路散步,看到一個老人在挖地,準備栽無花果樹。
“如果你早些年的時候勞動了,老人,”他說,“你就不必這么大年紀還得勞動。”
“我年輕和年老的時候都工作。”那人回答說,“上帝這樣對待我,他喜歡。”
“你多大年紀?”哈德里安問。
“100歲。”那人回答。
“100歲,你還在那里松土種樹!”哈德里安說,“你指望吃樹上的果子嗎?”
“如果我配,我會吃到的。”老人說,“但是如果我不配,就像我的父親為我種樹,我為孩子們種樹。”

有一個小男孩,他總希望能見到上帝。他知道要見到上帝得走很遠的路。他收拾好一個小旅行箱,里面裝了幾個小餡餅和幾瓶飲料,就上路了。
他走過了三個街區,看見了一個老奶奶,她坐在路邊公園的長椅上,凝神地望著在草地上啄食的鴿子。小男孩在她旁邊坐下,喘息片刻,擦了擦汗,打開了小箱子。他拿出一個小餡餅正要往嘴里送,卻發現老奶奶定定地望著他,好像她很餓了。他于是把小餡餅送了上去,老奶奶面帶感激的神色接過餡餅,向他笑了一下。這張笑臉真好看。小男孩想再看到一次,他又送給她一瓶飲料。老奶奶又向他笑了笑,小男孩高興極了。
他們就那樣坐了一個下午,一邊吃,一邊笑,可誰也沒說一句話。
天快黑了,小男孩覺得該回家了。他起身離開椅子走了幾步,又轉回來,他張開雙臂緊緊地擁抱老奶奶,而她回送給他最美麗、最動人的微笑。
小男孩回到家,媽媽馬上發現兒子的臉上帶著巨大的喜悅,她問:
“今天怎么了?你這么高興?”
“我和上帝一起吃了午飯。”沒等媽媽反應過來,他又加了一句,“你知道嗎,我從沒有見過像她那樣美麗的笑臉。”
就在同時,老奶奶也回家了,渾身喜氣洋洋的。她的兒子十分奇怪地問:“媽媽,今天有什么事這么高興?”
“今天中午我和上帝一塊兒吃了餡餅。”沒等兒子反應過來,她又加上一句,“你知道嗎,他可比我想象的要年輕得多!”

拉比問他的門徒說:“人怎么知道晚上過完了,白天來到了?”
門徒回答說:“在人能分得清遠處的牲口是羊還是狗的時候,那就表示是白天了。”
“不對。”拉比說。
“那么,怎么才對呢?”門徒反問師傅。
“是在人能看到別人的臉,而且看清他們是你的弟兄和姊妹的時候。因為如果你不能看到這個的話,不管是什么時候,都還是夜晚。”

謙虛給人們帶來力量。
《 塔木德 》告誡人們說:“盡量隱藏自己的優點和功績,就像是隱藏你自己所做的壞事一樣。”同時又說:“爬上知識之路,即達謙虛之頂。”
在猶太人的歷史中,那些賢人拉比不管遇到什么人,都認為有優于自己的地方。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年長,他們就認為他比自己更優越,因為他積善行的機會比自己多;
假如遇到的人比自己年輕,他就認為他所犯的罪比自己少,而同樣尊敬;
假如別人所過的生活比自己富裕,拉比就認為他比自己做過更多的努力;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貧窮,就會認為他嘗過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痛苦,所以比自己有修養;
假如他遇到比自己聰明的人,就對他的智慧表示敬意;
假如所遇到的人沒有自己聰明,拉比就認為他所犯的錯誤比自己少。
對于猶太人來說,一個人如果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贊賞而夸耀自己的謙虛,這是非常卑鄙的行為。在他們的眼中,真正的謙虛絕非有意的做作,而是自然的流露。
正因如此,猶太人有這樣兩句諺語:愈是果實累累的葡萄,愈會垂下頭來;愈是偉大的人,愈平易近人。水是由高處流向低處的,不流動的水是死水,容易堆積臟的東西;由高處向低處流的水,則是非常清澈透明的。
一位父親對兒子說,凡品格高尚者,會永遠生活在白天,事業上很少絆腳石。反之,品質惡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養者,永遠行走在黑暗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