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滿額折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死亡面前,你有多大的勇氣?
面對生命後頭未知的道路,你能準備多少?
且讓我們以愛,以理解,以慈悲,以智慧,心無罣礙,航向生命永恆的歸宿。
差不多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四處說法,曾經遇到一位悲傷的母親,哀求佛陀讓他死去的兒子復活。佛陀請她到城裡,看如果有哪戶人家沒死過人,他就能讓她兒子復活。
佛陀並非不慈悲,而是告訴這位母親,告訴所有的人,死亡乃必然之事;佛法,就是用來解脫;超越死亡,就是超越生死!

在百花齊放的生命圖騰裡,我們可以追求工作的成就、財富的豐厚,追求生活美好的願景、名聲的妄念,但這一期生命的結果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亡:死亡是個事實──這並非恐嚇。
然而實際上,死亡卻也只是個幻影,可以超越的幻影;天國亦是幻影,可以突破的幻影。佛教的臨終關懷,簡單地教導我們如何超越那幻影,如何對生活敬重──不懂得生活的人,難以超越生死;不正視生死大事者,也不會善待生活──如何灑脫自在地追尋生命的最終站:死亡是殘酷的,但生命卻是尊嚴的!
《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突破宗教藩籬,進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對於生死的大整理,無論佛教徒與否,都可從其中萃取智慧、攫獲能量,在生離死別的這堂課上,令亡者自在解脫、生者安心無憾,兩皆渴求心靈撫慰,死亡便是生命的再次教育。

本書打破禁忌,直書死亡話題―─
★什麼是業報與輪迴?什麼是本覺、始覺與究竟覺?
★金光明沙與往生被該如何運用?
★為什麼遺體完全冷透前切忌搬動更衣?
★為什麼在將亡者臨終面前不可呼天搶地?不應垂死急救?
★什麼是臨終自我關懷?什麼是臨終反向關懷?
★什麼是助念?助念有什麼好處?什麼是中陰身?
★如何幫助將亡者坦然豁達地走向生命盡頭?

如何面對自我生命的消逝而能坦然自在?
達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關於身後事,我們早該未雨綢繆;關於死亡我們終究面臨其中。死亡的超越,亦是生命的昇華!
「死亡之痛,乃現實人生諸苦中之極苦,世間無逾此痛者。
正因為人們不能安詳自然地面對死亡,且被死亡的哀慟所驚嚇而恐懼萬分,失去了生命中應有的覺醒與自由,是故佛法的首要目標就在於解脫死亡之苦,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解脫死亡之謎、關懷死亡之痛、揭示死亡之真相、超越死亡之束縛,乃是佛教臨終關懷的基本要務。」
──達照《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

★ 至親摯愛即將永別,生者亡者兩皆渴求心靈撫慰與再教育──《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突破宗教藩籬,無論佛教徒與否,都可從中萃取智慧攫獲能量,令亡者自在解脫、生者安心無憾。

★ 佛教的臨終關懷有三種:
「正面關懷」需要別人全面的關懷;「自我關懷」不需要他人來關懷,只需要自己清醒地安排生命的最後時刻;「反向關懷」則是不但不需要別人來關懷自己,而且還能夠更進一步來關懷身邊的人和一切苦難眾生。最後者在死亡面前仍然能夠安然喜悅地關切他人的悲懷,是一種從愛心中爆發出來的具有圓滿智慧的慈悲。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雙賢:目犍連與舍利弗、摩訶迦葉與阿難尊者、玄奘大師、達摩祖師、中唐禪門居士龐蘊父女等,皆堪稱「臨終自我關懷」的最佳典範。

★ 達照拆解生死:
「從出生一直到死亡,再從死亡一直到出生,每一種關懷,每一個提示,每一次訓練,每一樣修行,都是在全心全意地為了有情眾生的究竟真實之利益。」
「在死亡面前,過去生活的一切負面記憶,都顯得不足掛齒,首先要原諒自己,其次要原諒別人,然後再原諒其他的人和事,原諒一生中所有的不滿、積憤和誤會……意識裡面沒有了貪戀和怨恨,世間的是非恩怨,都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作個了斷,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別人,都能以博大的胸懷來包容。以一顆透明而自然的心面對一切境界的出現,此生的諸多業習恩仇,都要一一告別。」

「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因為現實人生具有老、病、死之悲哀。……由於覺者圓滿的智慧和無我的慈悲,能夠給正在受苦受難的臨終者溫馨而喜悅的力量,使之開放自己而獲得徹底的自在,因此說正面的臨終關懷,是臨終者解脫痛苦和覺悟真理的重要助緣。」

「每個生命都具有兩種力量,那就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和百分之百的幸福。從生命本身的角度說,整個佛法就是告訴人們如何獲得這兩種力量。獲得絕對自由的力量,那就是二乘的解脫道,獲得絕對幸福的力量,那就是大乘的菩薩道,除此之外,更無修道可言。」

「臨終之際,尚未昏昧之時,有二方面的忌諱。一忌家屬與病者作溫柔曖昧的軟語,以世情牽纏,徒增恩愛之悲傷;二忌臨床揮淚,未死先哭,喧譁吵鬧,擾亂正念,令病者心生悲戀、執著,或將淚水滴亡者身,觸動其情執,使之不忍離去,而深受無可奈何的極苦。」

「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恆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無我所,沒有主宰。……佛教臨終關懷的起碼要求,就是在臨終者行將選擇善道或惡道的時候,我們能夠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能夠以歡喜的心情去轉世,從而使之有機會再進一步努力,解脫生死之苦。」

作者簡介

達照

達照法師,俗姓林,筆名天台子。一九七二年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自幼生活在佛化家庭中,奶奶專念佛號、往生前預知時至對其影響巨大。因感念唯有佛法方能解決生命終極的疑惑,遂於一九八九年於文成縣七甲寺依了識長老剃度出家,屬於嫡傳天台教觀第四十六代,並於一九九二年禮寶華山茗山大和尚受具足戒。爾後,其姊姊、兄長、弟弟及母親受其影響,亦相繼出家;父親則長年居住寺院,護持道場、吃素念佛,在佛法中尋找生命歸宿之究竟,一家人佛緣殊勝,譜寫了「五僧一居士」的人間佳話。法師曾留詩為念:「一道佛光照我家,浮生幸得五袈裟,流緣漏盡傷心事,任爾天涯到海涯。」

一九九一年至二○○一年法師先後就讀福州鼓山佛學班、南京棲霞山佛學院和中國佛學院。期間,於一九九九年獲得密宗大圓滿無相密乘心中心法灌頂資格,二○○七年六月獲得香港觀宗寺覺光長老傳授天台觀第四十七代法嗣。二○○九年創立了安福利生功德會,組織開展禪修、養生、慈教、懷老等四大志業。
現任溫州佛教永嘉禪學會會長、溫州市妙果寺住持。著有《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金剛經贊〉研究》《永嘉禪講座》《〈天台四教儀集注〉譯釋》等,另有論文三十餘篇、詩作數百首。

【自序】

佛教發源於印度,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的積澱與輝煌,恆河綿延不絕的滔滔流水,喜馬拉雅山的皚皚雪峰,深邃悠遠,高曠純潔,給人一種高山仰止的虔誠,和神祕莫測的莊嚴。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崑崙山的血脈,始終貫穿著炎黃子孫勤勞勇敢的現實主義之精神。而在西元前後,古印度「以覺為本」的知足深沉之思想,越過高聳入雲的蔥嶺,尋找到了中國「以人為本」的仁恕務實之土壤,從此開始了千百年來「以人為本、追求覺悟」的中國新文化之孕育。如果有人要問「中國精神」是什麼?那就是這「以人為本,追求悟性」八個字。無論是佛教的八大宗派,還是傳統到現代的儒家,無論是書畫藝術的寓意,還是文學影視的追求,莫不體現這一以貫之的中國精神!

「以人為本」是立足於人間,「追求悟性」是超脫於世俗,二者不可缺少不可偏離。明清佛教的沒落,是由於失去了「追求悟性」的光輝!禪思想走進歐美,則因為提倡了「追求悟性」的灑脫情懷。
以人為本,人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而在不同文明的熏陶下,卻又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表現。在尼泊爾,我看見了純粹印度式的生死觀,直令人目瞪口呆!
那是在恆河的一條支流旁,河邊有一排長長的房子,大約有四五十間,房子六公尺深左右,沒有隔間,面對混濁的河水,三面臨空,背面一堵長長的牆壁。確切地說,更像是河邊的一道長廊。房子裡沒有任何家具設備,只有許多簡易的木板,每塊木板上鋪著床單,就在床單上躺著一些瀕臨死亡的人。他們的親人好友都圍繞著,口裡念著經文,神色安詳自然。根本看不出哪些是他們的家屬,哪些是來幫助的,哪些是遊客。死亡之後,換下的舊衣服被扔到河裡(隨波流出一段距離之後,自然有人會來撿走。被稱為「糞掃服」),家屬再把換了新淨衣服的屍體抬放在房子門口用木材壘起的方墩上焚燒,燒完之後,就把骨灰掃入河中,從此結束了人生最後的「旅遊」,他們認為死者從此可以升天了。

衰老、病危、死亡、焚燒、骨灰、生離死別,在這裡沒有哭聲,沒有眼淚,也沒有歡笑,沒有嘈雜。只有祈禱,只有沉默,只有真摯的安慰,只有超然的行動,只有默默的送別。一切都是那麼平靜,那麼自然,那麼理所應當。
被骨灰和死者遺物汙染的河水,像泥漿一般混濁,臭氣熏天。但就在上游灑下骨灰、下游也灑骨灰的中間河段,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們,赤身裸體地在跳水、游泳、嬉笑。當死者遺物飄流過身旁的時候,他們會用手將之拿起,再往下游扔去,大夥兒繼續仰著、俯著、立著游泳,盡情而歡快。彷彿那汙濁的臭水就是他們的清涼聖水,死亡就是他們生活的伴侶。我數了數,正好是七個孩子。
河的對岸,綠樹叢生,猿猴戲耍;調蛇者演奏樂曲,人蛇共舞;苦行者披頭散髮,默坐靜思;遊客們絡繹不絕,熙熙攘攘。這是一幅活潑的「生死畫卷」。
在這裡,生與死是和諧的,人與物是同體的,染與淨是不二的,客與主是莫分的。
在經濟落後、缺乏現代文明的社會裡,尚且如此鎮靜、灑脫、和諧地對待生死,何況當今人類向現代化、後現代化邁進的時代,豈不是更應該享受生命的自在與和諧之美嗎!

基於對這種生死觀的感觸,以及對佛教生死學的透視,回顧我們自身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似乎發現人們對於死亡真相的了解幾近於零,對於死亡的訓練更是荒漠無比,而對於死亡的態度也就難免謬誤了。在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社會裡,人類再也不能如此冷漠地面對死亡了,再也不能如此草率地解決死亡了。所以,「生死大事」和「以覺為本」也就成為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依此引發了我們對於臨終關懷的諸多事項進行介紹討論之熱忱!可以說,本書是面對想超越死亡束縛和了解佛教思想的讀者而作的,同時充滿了生活的藝術和實踐的智慧,如能放下成見,必可得大受用!
本書上篇的第三、四、五、六章為佛教正面的臨終關懷,包括了對「臨終關懷」這個概念和範圍的演繹確定、對死亡過程的分析介紹、對面臨死亡的關懷提示、對中陰階段的救度超拔。這是一般人所認識或想像得到的佛教正面的臨終關懷。但是,本書下篇所揭示的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卻是以往未被人們所注意到的部分,是筆者首次在「臨終關懷」這個課題中提出,並且以熟悉的佛法思想理論和史料來加以論述,展現了佛教臨終關懷的深遠意義在於生死一如。

同時,佛教是一種全面關注生命內在真實和內在超越的學說和教育,生命當然包含了生活和死亡,在生死之間找到普遍性的真理,然後徹底超脫了生活和死亡的束縛,這是比較現實的理想境地。再說目前,人類文明正面臨著重大的轉型階段,中國社會乃至佛教本身也同樣面臨著重新整合的機遇和挑戰,佛教也應該有一個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了。
三大語系的佛教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侷限,藏傳佛教著重信仰和修證的次第,南傳佛教貼近生活融入社會,而真正體系龐大的就是漢傳佛教了,因為漢傳佛教流行區域最為廣闊,教育形式最為豐富。就中國漢地佛教而言,目前缺乏修證次第、融入生活、學術研究、有機管理等等教育方式,於是有不少信徒產生了一種「出離漢傳佛教」的現象,去追尋南傳或藏傳的佛教教育。就漢傳佛教教育而言,佛學院是佛學教育的基地,已經成為佛教教育的重心所在,而佛學教育僅僅只是佛教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已,與真修實證是不可分離、不可偏重的。「佛學教育」和「佛教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的範圍、物件、方法、結果都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僧團素質如何,佛學院不應負全部的責任,重要的責任在於學僧的常住寺院。寺院或者道場,理應擔當起佛教教育的神聖使命。而一個寺院是否如法有效地起到佛教教育的功能作用,如何體現大乘佛法的精神,我構思了七個方面的修學內容:第一培養福德、第二學習教理、第三實修證悟、第四弘法利生、第五僧團住持、第六慈悲濟世、第七臨終關懷。

這七步如果都能夠實現的話,這個寺院一定是完全體現大乘佛法的道場,這個行者也一定就是整個大乘佛法的實證者、成就者了。如果只是具有其中的任何一項,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寺院,行者也是一位修學有所專長的人才了。而從前到後,自始至終,就有次第漸進的過程。我正想從這個思路開始探索佛教教育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內涵。
恰巧,今年年初杭州靈隱寺的定源法師來信說,浙江大學出版社想出版一套臨終關懷的叢書,其中有一本是佛教方面的,問我能否擔任這項任務。我本來是教學任務繁忙,無暇顧及寫作。但臨終關懷這個課題正是我上述七步當中的第七步,是我必須探討的佛法內容,既然有外緣來促進自己努力完成,何不借此東風呢!所以,我就不揣陋劣,答應下來了。隨後,與叢書主編杜希武先生取得聯繫,並開始搜集資料,在杜先生的鼓勵和幫助下,著手撰寫文稿。悠悠忽忽,斷斷續續,挨過了整整一年時間了。

一年來,導師方廣錩先生從始至終都關心此事,審閱了全部文稿,並對書中的「獨創」部分表示欣賞,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普陀山佛學院的領導和師生們對我諸多照顧,特別是續聖法師、二○○一級本科班的部分同學幫我看了書稿,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在修改過程中得以受用。感激不盡!
在這裡,我特別要提到的是,自二○○一年來普陀山佛學院閉關至今,一直都是戒修法師為我護關,從早到晚風雨無阻,精心護持令我感動!以及慶喜法師、能忍法師、門肅法師、修定法師等,也都幫了我很多的忙。還有我深心敬仰愛戴的白光老法師,時常不忘教誨我,慈母般地關懷我。諸位大德的護念,使我很順利地提前完成了閉關計畫,歡悅之情難以言表,道情友誼感銘五內,佛恩師德永不忘懷!
不幸的是,我的剃度恩師了識上人於今年秋季辭世了。願以此書功德,迴向恩師之靈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親見彼佛彌陀世尊,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普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台灣版序】

本書最初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飭終——佛教臨終關懷思想與方法》,後來改為《超越死亡》由安福利生功德會出版,三版也是名為《超越死亡》,但由溫州妙果寺內部出版發行。現在正式交由台灣有鹿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經研究而改名為《超越生死》,意思是不但要超越死亡,而且也要超越生活,因為生活與死亡就是輪迴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死活都是生命的真相,而佛陀就是徹悟並且超越了這個生死和生活的覺者。
覺者告訴我們,世界和人生的基本元素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世界的成住壞空和人生的生老病死都是表現在這四大的協調程度上。世界的形成順序是先有風大在無盡的虛空中鼓動,鼓動之後因摩擦發熱就產生了火大,火大繼續不停地鼓動而產生了水大,水大不停地湧現堅固起來而形成了地大,於是風、火、水、地這四大元素構成的世界就得以形成了。世界毀壞的順序則是逆轉歸風,先是地大被損而毀壞,其次水大極盛而世界汪洋瀰漫初禪天,使其初禪天毀壞。初禪天就是梵眾、梵輔、大梵天居住處,梵天也不能倖免水災的毀壞。再次火大增勝而燒毀了二禪天,最後風大猛利無比而吹壞三禪天,從此這個世界便歸於空劫。此時眾生各隨業力之風被吹到他方世界。世界的成住壞空是最初風大先產生,最後風大再收場。二十小劫成劫、二十小劫住劫、二十小劫壞劫、二十小劫空劫,如此便是世界的一次生滅,一個輪迴。

而個人的這一期生命也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構成,身體骨頭指甲頭髮等即是地大,血液汗水等即是水大,身上熱能溫暖等即是火大,呼吸動作即是外風大、起心動念即是內風大,由這四大相互協調而成為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期生命的開始也是先有內風大鼓動,即妄想顛倒追求欲望的欲愛之心,當找到了投胎之處(即今生父母)而產生了愛戀之情,此情即是火大之熱情,火大熱能繼續增勝固執,則攬羯羅藍(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體)液體狀態的水大為自體,於母胎中長成頭髮指甲骨頭等地大,然後形成了一個人。人的出生順序是風、火、水、地,而死亡順序也是逆轉歸風,先是地大損壞融入水大,不能站立、行走、動作。其次是水大損壞而融入火大,就是大小便失禁了,或者口水、鼻血、眼淚流出來。此時出現了外風大的損壞,就是呼吸停止了,但身上溫熱的火大還沒有消散,死亡才進行到一半,並未真正死亡,所以此刻急需助念,絕對不能對其身體進行翻動或者碰觸,因為有熱能在就有感覺在,只是地水兩大已經損壞而不能表達而已。第三個階段是火大毀壞過程,一般情況下需要二十四小時左右才能徹底冷透,有些人八個小時也就冷透了,在此火大融化尚未消散的過程中,任何動彈其身的行為都會引發亡者極大的不安與痛苦,最好辦法就是開示勸令其放下一切執著,幫助其念佛求生淨土,火大才能慢慢地毀壞。最終融入於風大,神識就像風一樣,總結了一生的行為力量,成為最後一抹清風,飄蕩在無盡的法界太虛之中。

從最初的風大妄念來到這個世界,到最後融入於風大而離開世界,出生後的二十年是成長期、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二十年是保持期,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二十年是衰退期,六十歲到八十歲的二十年是歸宿期,如此即是人的一期生死,一世因果,一個輪迴。
世界最初和最後都是風大,那是來到這個世界的眾生共同行為的業力(共業)感召而來。一期生命的最初風大和最後風大,也都是這個世界的眾生自己內在的身口意三種行為的力量(別業)感召而來。而且共業也是由無數的別業聚集起來才形成的。因此世界和生命都是由我們擁有它的每個人自己的行為招感而來。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從最初來的「風」和最後走的「風」,品質和能量上是否有所提高?世界發展的意義也是在於這個世界的最初風氣和最後風氣,在品質上和能量上是否有所改進?!修行就是修改行為,包括身口意三種行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會造成生命力,行為就是業,行為的力量就是業力。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纏身。」說的就是指這種的業感緣起!

珍惜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明悟性空,性空方能緣起。當生命的業流沖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急需及時超越無常的滅頂之災,面對生活坦然接受,面對死亡也需要同樣的淡定隨緣。
去年台灣的呂銘峰教授光臨妙果寺,於寒舍茶敘中提出,將本人部分著作在台灣繁體字出版事宜,一是為了增進兩岸交流,二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人間。如此發心純正,實屬難能可貴,所以口頭上我就答應了。今年夏天溫州佛教協會組團赴台訪問,抽空又與呂教授及有鹿出版社的許悔之先生會晤,具體交談了如何出版、如何發行,並且落實了這次台灣版《超越生死》的具體事宜。許先生說要專門為台灣讀者再重新寫一篇《序》,可以把原《序》和台灣版《序》都放進去,而把《再版序》拿掉,這樣比較合情合理。

我想台灣各界對於生死學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成果了,無論《西藏生死書》的翻譯、《臨終寶典》的流通,還是《生死學叢書》的編印,都做了大量關於臨終關懷的工作,似乎也不需要再加贅述了。但有兩個故事,激勵了我:
一是本書在最初交稿之際,浙江大學出版社請了一位六十多歲的中文專業教授幫忙審稿,審閱之後該教授感歎:「佛法這麼圓融深邃,以往怎麼就不知道呢?」編輯杜先生立刻打電話與我分享,他說:「法師您這本書還沒有出版,就已經度了一個人了,功德無量啊!」原計畫要出一套臨終關懷叢書的,後來書稿上報,其餘幾本都沒有通過審批,唯有這本《飭終——佛教臨終關懷思想與方法》得以批准。
二是有鹿出版社許總經理見面便告訴我說,他拿到《超越死亡》這本書之後,一個晚上就全部看完了,一次次被裡面的內容文字感動不已,深刻體會到了生命在生活和死亡當中的豐富內涵。所以就發願要出版這本書,為台灣佛教徒和廣大讀者提供一次遊歷和超越生死的體驗。

澳洲的一位生死學專家霍華德‧墨菲特(Howard Murphet)曾寫過《超越死亡——未被發現的國土》(Beyond Death: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方蕙玲譯),在結論部分提出:「我們應當將視野擴大到天國領域之上,在天國裡,『幸福的景物亦如幻影一般,是不值得一顧的。』透過正確的學習、過著正當的生活、祈禱並且冥想,我們可以穩健的踏上精神的道路,這是一條可以引導我們超越天國,到達無處可尋、卻又無所不在的永恆大地的途徑,這是一條通往屬於我們自身存有的神性大地的路。」實際上,死亡只是個幻影,是完全可以超越的,天國也是個幻影,也是可以超越的。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超越那死亡和天國的幻影,其思想和方法都很完善。不懂得生活的人,是難以超越生死的;同樣,不正視生死大事的人,也不會珍惜和善待生活。因此,對生死的關懷和對生命的敬畏,也就是對生活的關懷,亦即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懷。
在業海茫茫的生死路上,點一盞溫暖的智慧燈光,照亮前方,無論是崎嶇蜿蜒的懸崖鳥道,還是寬闊明淨的莊嚴殿堂,都是生命的延續,都是極樂的開端。超越自我,超越黑暗,超越執著,超越生死,超越重重疊疊的路障,終歸涅槃的彼岸!那才是生命的歸宿,那才是心靈的故鄉,那才是永恆的安詳。

目次

【台灣版序】
【自序】

導論 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
第一節 佛教生死觀
第二節 佛教業報論
第三節 佛教輪迴說

第二章 以覺為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諦
第一節 本覺與生死
第二節 始覺與慈悲
第三節 究竟覺與淨土

上 篇 臨終之正面關懷

第三章 臨終關懷——關懷為真情之透露
第一節 臨終關懷之概念
第二節 臨終關懷之範圍

第四章 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
第一節 死亡的過程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
第三節 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第五章 殊勝關懷——佛法是殊勝之通道
第一節 淨宗助念往生
第二節 密宗遷識往生
第三節 法物利益亡者
第四節 善後事宜

第六章 中陰救度——中陰是救度之良機
第一節 中陰之情境
第二節 中陰之救度

下 篇 臨終自我關懷與反向關懷

第七章 自我關懷——自我即生死之主人
第一節 我是誰
第二節 我與生死

第八章 超越自我——無我即解脫之前提
第一節 臨終自我關懷之層次
第二節 臨終自我關懷之方法
第三節 臨終自我關懷之事例

第九章 反向關懷——慈悲從愛心中爆發
第一節 反向關懷之概念
第二節 反向關懷之層次

第十章 智者回眸——智慧從實踐中生起
第一節 反向關懷之訓練
第二節 反向關懷之方法
第三節 反向關懷之事例

結語 佛教臨終關懷的現實意義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內文節選一】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由於眾生不能直接體悟本無生死的寂滅心性,而亂起種種妄想、顛倒、執著,導致了迷惑、造業、受報,輪迴生死,受盡苦厄,無有了期。因此諸佛菩薩,以及歷代祖師大德們,秉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力,運用方便和究竟的般若智慧,揭開了「生死大事」的神祕面紗,讓我們看到了「生死」那豐富多彩和玲瓏剔透的本來面目。於是,智慧和慈悲,從每個人的心中油然生起,我們因此懂得了生活,而不再畏懼死亡。當死亡來臨時,我們還將心懷寧靜和喜悅!

[ 一、生死是痛苦的 ]
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夫眾生,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都不能得到絕對的自由;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社會,努力的結果,也都無法達到絕對完美的幸福!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有生必有死。死亡,誰都不願意。
生與死,具有極大的束縛性。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生與死的來源和去處,這就使我們只能侷限在短暫的人生中思索。「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對於過去和未來,都毫無知曉,毫無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卻無法重現它們的真實面目。整體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零落的碎片,隨風飄逝。而感覺中,我們總還以為擁有什麼似的。對於生前死後的凌亂與隔閡,這種無知的狀態,佛法中稱之為「分段生死」。
現實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現。形體的美醜,壽命的長短,知識的多寡,情緒的高低,智慧的深淺,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難以理解,難以想像,種種差別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種痛苦:苦苦、行苦、壞苦,通常稱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強烈的逼迫性,逼惱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誰替得?鹹酸苦辣自承當。愛者有別離,怨憎卻相會,所求不如意,五陰常熾然,憂悲惱苦,難以盡言。舊苦未去,新苦又來。如痲瘋病未痊癒又生毒癰,毒癰未好又生瘡;年老體衰已經行動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癱瘓,屋漏更遭連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無論什麼身分、什麼職務,從生到死,總要接受各種苦難的折磨。在一切苦苦當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最自然的痛苦。

行苦,就是間接的、無形的、變化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一切事物無常變化,沒有永恆的存在,亦即這種不知不覺使人遷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盡苦楚。時光不待人,漸漸皆遠去,看看他人老,不覺輪到己!人生在世,能讓自己快樂和痛苦的事情,在時間的比例上並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最多的。從生到死,能夠留下的記憶實在少之又少,因為大部分的光陰,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卻是何等的無能為力!一任時光流失,一任歲月蹉跎。「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在無常面前,眾生顯得何其脆弱!何其無奈!
壞苦,這是指直接的、具體的、主觀的、快樂的感受必將壞滅,從而產生痛苦。所有的快樂感受,都會形成感官上的強烈對比,在失去快樂時,內心就產生極大的痛苦。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的別離,相愛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華的枯竭,財富的消耗,榮華的衰落,無一不是樂極生悲之慘狀。「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快樂,終必損敗,無常世間,誰能久留!人們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時候,幸福已經漸漸的離去!臨死之際,回首人生,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

凡夫眾生處於生死之中,不知諸法緣起緣滅,未明生命本質內涵,對於身心苦樂感受,產生欣厭,執取堅固,就是如此的習慣成自然!不能從痛苦中認得真相,不能從苦難中鍛鍊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從快樂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歡樂中昇華生命,而是樂極生悲,徒自興歎;亦不能從不苦不樂中曉了實相,不能因為不苦不樂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豁達超越之胸懷,而是糊裡糊塗、得過且過,浪費生命。於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樂也變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樂亦成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過於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支的因緣法中,「老死」同屬一支,當然這一支還包含了出生之後的種種病苦,以及憂悲惱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臨終關懷,就包括了對於人生的老、病、死的關懷,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這項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礎上來進行。明白生死是苦,這絕對不是消極、膽怯、懦弱的表現,而是如實觀察的結果,正是一種對生命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侷限充滿挑戰性的無畏精神。如此,面對一切事業和行為,就能夠坦然地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了。所以,在照見「生死是苦」的黑暗後,進而看到解脫此苦的光明!

【內文節選二】

臨終自我關懷之事例

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生命實踐的宗教,因此有人就把佛教說成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其中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在佛教史上有過不計其數的實踐修行者,以其親身經歷和表現印證了佛經教法的客觀真實性。我們將佛教臨終關懷由正面關懷擴展為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都是可以在佛教史上見得到的,也就是有資料、有證據來說明我們每個生命,在死亡時刻其實是可以進行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的。
在佛教的三大語系當中,無論是南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有極為豐富的自我關懷之事例,特別是歷代祖師大德們的高風亮節,以身作證的實踐過程中,留下了美好的故事和感人的餘音。由於篇幅和時間所限,我們這裡就早期佛教和漢傳佛教的諸多記載中,摘取代表性的自我關懷事例,來與讀者分享。

[ 一、早期佛教的自我關懷 ]
早期佛教就是指佛陀時代的佛教,佛陀在世教化弟子四十餘年,常隨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又有十大弟子最為卓越,個個得到佛陀悉心的教導,並且深受佛陀器重,經常在大眾中讚歎這些大弟子們的修為。因此,這些大比丘們也都獲得了生命的真正自由,解脫了一切世間生死的痛苦,取得涅槃之樂,並能生死自在,無拘無束,堪為世間模範。
其中,最為感人的就是最早隨佛修行的十大弟子之目犍連。目犍連全名為摩訶目犍連,另有漢譯為大目犍連、目連等名,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在佛弟子中,他有「神通(或神足)第一」的稱號。他自幼與舍利弗就是莫逆之交,兩人原先都是跟隨六師外道出家,有所成就,便各自教化弟子數百人。後來兩人都被佛弟子所感化,而率領徒眾一起皈依佛陀,成為佛陀早期的弟子。
他們倆是佛陀一生弘法的最重要助手,被稱為佛弟子中的「雙賢」。佛陀晚年,教團就在他們兩人的輔弼下,不斷推展。佛陀也曾說過:「此二人當於我弟子中最為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又說:「善哉目犍連,眾中之標首,唯吾與汝二人耳。」可見他的成就是相當高的。

目犍連懷有一顆悲世憫人之心,當年琉璃王攻打釋迦族的時候,他就救護了五百個釋迦族的人,等他把這些戰爭中的難民轉移到無戰區時,死傷慘重不忍目睹,他就嚎啕大哭,來請求佛陀開示這些難民的因緣果報。傳說還有一次,他看見了自己的生母墮落在餓鬼道,就親自給他母親送去食品,結果他母親無法下嚥,他也極度的悲哀,而淚流不止,於是恭請釋尊開示解救其母的辦法,因此佛陀說了《盂蘭盆經》。後來這個故事演繹為《目連救母》的戲劇。
目犍連晚年為外道執杖梵志所殺。在他傷重即將涅槃之前,阿闍世王曾經下令焚殺執杖梵志,但是被目犍連阻止了。他是在臨死前原諒所有傷害自己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原諒別人也是解脫自己,何況他知道這是業報,即使是神通第一的他也逃不了。至於世俗的「復仇」觀念,在修道者心目中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他在向佛陀與舍利弗辭行之後,就回到故鄉平靜地示寂了。據《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條下記載,師之遺身舍利塔存於拘理迦村。
從現實社會的角度看,他是在病痛中死去的,因為全身被外道用亂石砸得傷痕累累。但他仍然能夠心平氣和,毫無怨恨與不安,就在家鄉的一個並不起眼的地方,自行安然地走了。也許他就是念著那句最初令他感動的法語而走的吧,當初他就是聽到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還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多麼簡潔明快的至理名言啊!
我常常會想到他的遭遇,就會感動得流下眼淚。有一位朋友寫過這樣一首詩:

請允許我保持我自己
從你們當中走過去
水面上荷花搖搖擺擺
不留下一點點痕跡

目犍連也就像一朵淤泥中的蓮花,在充滿戰爭、仇恨的世間,懷著悲天憫人的無畏精神,曾經是至尊佛陀的大弟子,卻依然靜靜地在人間走過去,也不留下一絲絲痕跡。
當目犍連為執杖梵志所傷,即將涅槃時,舍利弗又知道佛陀也將不久就要辭世,他不忍見到佛陀與目犍連先他入滅,因此向佛陀請辭,然後回到故鄉安詳地入涅槃了。
這表明舍利弗懷有豐富的情感,他與目犍連可以說是最早最信服佛陀的知音了,他的生命完全與這兩位聖人連在一起,當他知道兩位至親都要入滅,當然內心的感情是難以抑制的,所以就請求佛陀允許他先佛入滅。
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對於生命的自在灑脫,他有能力在臨終的時候進行自我關懷,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來幫忙,就是佛陀的力量,他也不用。這種在傷感中死去的情景,也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才能夠安然平靜地離去。
這兩位阿羅漢的入滅,證明了佛教臨終自我關懷的完全可行性與現實性,而且明顯地突出了「自我關懷」這個詞語的概念。前者是在身體受重傷的情況下走的;後者是在情感受重傷的情況下離去的,這說明無論是因為身體的老病死而終,還是內心的憂悲惱而死,都可以在佛法的熏陶下,堅強地自我關懷。

他們都是珍惜生命和愛護情感的聖者,人生的苦短和覺悟的喜悅,都在他們的生死之間顯露得清清楚楚。所以,一個面對死亡而愈發安詳,面對死亡而依舊保存那份生命的尊嚴和情感,面對死亡而益顯情感與理智的昇華,面對死亡而沒有痛苦只有寧靜的人,就是臨終自我關懷的榜樣啊!
另外,還有佛陀的兩位常隨左右的侍者,摩訶迦葉和阿難,他們的入滅,也給我們極大的鼓舞。
摩訶迦葉是富家子弟出身,他在俗時,以富裕聞名,然於出家後,少欲知足,常行頭陀行。由於其人品、梵行為同輩所推崇,故被尊為教團之上首,亦深為佛陀所重。《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說:「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所以在佛弟子中,有「頭陀第一」、「上行第一」的稱號。
在涅槃會上,世尊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於是佛陀就把傳持正法的重擔交給他,他也就成為佛陀教法的傳人了。他為佛教的弘傳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次佛經結集就是他主持的。後來,他付法給阿難,穿著佛陀所授的糞掃衣,持己缽,登摩揭陀國雞足山,敷坐入定,等待彌勒佛的出世。
也許他這樣的暫時離開人間,並不算是死亡,只是入定而已。但我想說的是,對於一個有這樣能力的人來說,死亡已經顯得毫無障礙了。他可以示現任何形式來面對死亡,也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可以有住劫的壽命,就是經歷極長的時間住於世間,更可以微笑著面對人生,當然亦能苦行悲心地直面人間。他的入定,顯示了生命自在灑脫的另一種風範,同時也是自我關懷的極限精采!
臨終自我關懷就是要在生命當中消除一切心靈上的紛爭,就是要看到心靈內在的完美和灑脫,猶如「風雨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內文節選三】

殊勝關懷——佛法是殊勝之通道

慈悲的佛陀特為眾生宣說殊勝的念佛法門,一切眾生若能志心念佛,身心自可獲得無邊利益,更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生死之苦。如《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而為人助念更可說是菩薩大悲宏願的實踐,自利利他的具體表現,功德至為殊勝!
善導大師說:「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瀍,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之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言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氣盡了多時,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印光大師也說:「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併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
這裡提出了助念的原因、利益、方法、結果等等,實為言簡意賅,包羅淨宗之精髓,體現大乘之關懷!現根據世了法師《飭終須知》、大光法師《阿彌陀佛助念法》、慧律法師《臨終備覽》、葉芳佐居士《回歸蓮花的故鄉》等文,將淨宗助念往生的相關事項,及其具體操作之方法,撮要如下。

[ 一、什麼是助念?]
助念,就是當病人醫藥無效,壽命將盡,臨命終時,請別人「幫助他(她)念佛」,用念佛的功德,送他(她)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完最後的一程。讓他安安樂樂,自由自在,往生佛國。這樣無論對生者,還是對死者,都有極為重要的妙用之處,生亡兩者皆得安樂。
大家都知道,世人都想長壽康寧,誰也不想死,也不願死,但誰也逃不過無常的定律。無常到來,壽命已盡,不死都不成,怕死也要死,不怕死也要死,人總歸是要死的。同時,死的滋味也並不好受,佛說:「人死如活馬剝皮。」這是說人死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兒。
不論亡者生前做何行業,只要他有一善行,或者臨命終時,獲一善友,起一善念,為他助念,誦一佛號,而他本人,也仗此助念,得聞佛號,迴光返照,而得超生極樂。
在死亡的過程中,雖然臨終者四大分離,當時已不能說話,但他的神識還沒有完全離開。並且對世事發生留戀,對未來發生憧憬。恰在此時,用善業輔助他,用佛聲指引他,其靈性不昧,隨此佛聲,自會往生佛國。這是一個人的生死關頭;也是人生最後的一著,信佛善友,不可不予助念!

[ 二、為什麼助念?]
一切眾生,生必有死,均不能免,但死有死得安與不安之分。照常理:人生活著要享受,死時也要安樂才對。大抵人在臨終時,有下列四種現象:一是怕死,二是痛苦,三是放不下,四是神志不清。這四種事如果不解決,就在家人之哭泣聲中逝去,那是死得並不安樂。但如果用「助念」方法呢?那就在臨終時,可以開示他、安慰他、提醒他、指引他。讓他在念佛聲中,身心放下,正念分明,無罣無礙,無恐無怖,自自然然,安安靜靜,往生佛國,這樣就是死得安樂了。
一般人還有一口氣在,總不想死,但到氣將斷時,知道不能再生了,就會希望有個依靠、有個著落。這時用「助念」方法,使亡者能夠仗佛光明,萬緣放下,皈依大覺世尊,若身若心,都獲得最後的歸宿,這就是助念的好處。
比如無線電波,只要調頻相應,雖隔千里之外,亦可接收。人心也是如此,心念一動,即發出許多「念波」,發出之後,其量周遍,同類相聚。善念與善念相聚,惡念與惡念相聚。善念聚,則善業瀰漫,惡念聚,則惡貫滿盈。
助念的好處,就是用大眾念佛所發出的「念波」,觸起亡者念頭所發動的第一念!幫助他這一念,持續不斷,與十方法界之善念相聚,工夫到家,自然善業盈滿。末了,也隨此一心不亂之善念,而往生佛國。
普通一般常識也都知道:一念善即是天堂,一念惡即是地獄,是天堂是地獄,全憑當前一念。現在助念念佛,就是要促使亡者,觸起其當前一念,把握其當前一念,不使一念有差,誤入歧途。提起佛號,與阿彌陀佛相應,而得解脫。

[ 三、為何念阿彌陀佛 ]
助念時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在他成佛之前,曾經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之一是說:若有人,欲生我的極樂國土,他只要念我的名字,至至誠誠,哪怕是只念了十聲,也可以生到我的極樂世界來。因此佛教就提倡念佛求往生。這說明亡者欲往生佛國,而佛國的主人,也招手接引,兩相吻合,感應道交,必定往生極樂國土。
就拿「阿彌陀佛」來說,阿彌陀漢譯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亦即「無量福德」和「無量智慧」。當人生短暫的一期生命必須告一段落時,通過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福德和智慧的資訊便可直接傳遞給臨終者,以此來引發出心中本具的歡喜寧靜之福德和光明遼闊之智慧,就能更好地昇華生命的層次,最終獲得解脫的喜悅!
助念,在我們普通人說,只是很平常的聽到念一句「阿彌陀佛」,但在鬼神孤魂等不同時空維度的眾生看來,則是金光、是蓮花、是眾多的佛相。亡者看到金光、看到蓮花、看到佛相,自然生起歡喜之心,頓時提升境界,而超生佛國。
在《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裡,記載了無數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實例,其中有許許多多都是在他人助念的情況下往生的,從古到今一直延續下來,時下也常有確鑿證據,說明助念往生的事兒,舉不勝舉。所以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西方淨土,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