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2015(共二冊)
滿額折

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2015(共二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2013 年起,在上海大學文學院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的帶動之下,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再次關注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影響,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掀起一股研究熱潮。為鼓勵、培養青年學子研究人間佛教,推進佛教學術的發展,本山繼收集大陸碩博士論文,於2001 年出版「《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之後,於2014 年舉辦「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2015年再次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主辦,人間佛教研究院承辦的「2015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鼓勵青年碩博士生,共同關注人間佛教的研究發展。
「2015 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共收集二十三位青年學者,分別從哲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等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人間佛教的思想。
我們特別收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及本院主任程恭讓教授〈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讓讀者了解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本懷。希望透過這些青年碩博士對人間佛教發展的研究,也能提供給舊雨新知對人間佛教有所了解,雖然只是初試啼聲,期盼借此拋磚引玉,帶動更多研究佛教的學者,一起來關心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其對現當代佛教巨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程恭讓
1967年生,原籍中國安徽。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1993)及北京大學(1996),獲得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南京古雞鳴寺同泰佛學研究院梵語佛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人間佛教研究,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研究,梵語佛典研究,中國佛教思想詮釋史研究,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等。

妙凡法師
歷任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以弘揚星雲大師思想為主要任務。近年在海內外推動人間佛教學術活動,鼓勵青年發表學術論文,從事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帶動學術界關注星雲大師思想研究風氣。

編輯序
 「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要看他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明天的希望。1949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帶領僧伽救護隊來台,在教學、撰稿、弘法之餘,大師對於青年的關注和接引始終戮力不懈;也由於重視、培養青年人才,讓人間佛教的發展得以充滿熱情與生命力。
 早在六十年前宜蘭落腳弘法,大師就以音樂、歌唱、舞蹈,接引青年學佛的風氣,啟動人間佛教弘傳的開始,一九六五年在高雄成立壽山佛學院,一九六七年又遷移至佛光山辦佛學院,培養佛教青年人才,推動人間佛教的運動。如今,佛光山開山也有五十年的歷史,佛法也遍傳全球五大洲了。數十年來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在佛教學術推廣上,一直不遺餘力,除了舉辦各種佛教學術研討會之外,1978年發行《佛光學報》、2000年推出《普門學報》,提供佛教學者一個發表論文,思想傳播的園地,現在則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和各界朋友結緣,此學報結合學術與生活,信仰與思想,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般若,普及人間佛教的思想。
 從2013年起,在上海大學文學院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的帶動之下,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再次關注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影響,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掀起一股研究熱潮。近年來,人間佛教研究院陸續舉辦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座談會」、「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等論文發表會。在許多研究有成的學者專家當中,不乏一批有思想見解的青年學者共同參與研究人間佛教。
 因此,為鼓勵、培養青年學子研究人間佛教,推進佛教學術的發展,本山繼收集大陸碩博士論文,於2001年出版「《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之後,於2014年舉辦「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2015年再次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主辦,人間佛教研究院承辦的「2015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鼓勵青年碩博士生,共同關注人間佛教的研究發展。
 「2015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共收集二十三位青年學者,分別從哲學、史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等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人間佛教的思想。
 今結集出版,我們特別收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及本院主任程恭讓教授〈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讓讀者了解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本懷。希望透過這些青年碩博士對人間佛教發展的研究,也能提供給舊雨新知對人間佛教有所了解,雖然只是初試啼聲,期盼借此拋磚引玉,帶動更多研究佛教的學者,一起來關心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其對現當代佛教巨大的影響。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敬請各界朋友對於此青年碩博士研究人間佛教,給與批評指教以及鼓勵、愛護,讓人間佛教的學術研究因為這批生力軍的加入,在人間佛教的發展上,注入一股欣欣向榮的活水源頭。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序
星雲大師

 設有甲問乙曰:你信什麼宗教?
 乙回答說:我信仰人間佛教。
 你信仰佛教就信仰佛教了,為什麼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人」,不是神。佛教和一般宗教不一樣,是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麼好處嗎?
 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服務他人、包容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可以找尋到自己等等。
 假如不叫人間佛教,僅僅信仰佛教,難道沒有這許多功能嗎?
 當然有。比方說,傳統的佛教在中國有大乘八宗,無論你信仰哪一個宗派,本質都是一樣!
 那你何必特別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這是因為二千多年來,傳統的佛教給世間上的人,如:附佛外道、假傳佛意者,披上了神仙鬼怪的外衣,甚至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等,幾乎成為迷信的佛教、以神鬼為主的佛教。所謂「法久則生弊」,今日,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不就是因為佛教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被一些人扭曲了的佛教,失去了佛陀本有的人間性格,可憐的佛陀,就這樣給大家所糟蹋。實在說,沒有人間佛教,如何降伏那許多附佛外道呢?
 所以,現在我們依著歷代的祖師們,如六祖惠能大師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如太虛大師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要佛弟子齊心著力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像大陸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長者,現在的會長學誠法師,他們不也都在倡導人間佛教嗎?甚至學誠法師說,已經將「興辦佛教事業,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列入中國佛教協會的章程裡了。
 傳統的佛教確實負擔沉重,需要有人能正本清源,把佛教回歸佛陀的人間性格,這是好事,你認為能做到嗎?
如果是這樣,全佛教的人士會覺悟到佛陀的本懷,會共同致力於人間佛教的發揚,應該可以做到。
 佛教還有北傳的佛教,南傳的佛教,藏傳的佛教,日式的佛教,部派的佛教,原始的佛教等,甚至還有好多名稱的佛教,為什麼現在要增加一個「人間佛教」呢?
 就是因為過去佛教派系分歧太多,名相複雜,失去了佛教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本諸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化甚至涅槃在人間的史實,所以要回歸佛陀本懷,要信仰人間佛教。
我也聽過很多的佛教人士、學者、教授,他們都希望把佛教和中國傳統迷信的宗教、神鬼的信仰分開,倡導人間佛教。
 你說得對。人間佛教去除邪見,扭轉偏見,回歸正知正見,必定是當代的一道光明,是未來人間社會的希望,也是民眾幸福的來源,更是究竟解脫的根本。
 不過,假如有人對人間佛教不認知怎麼辦呢?
 這是因為那許多人愚痴,不懂佛教,自我執著,不能明白佛陀本懷,也不明白佛教的歷史。二千多年來,佛教承受了外道的摧殘,承受了歷代帝王政治的迫害,承受了群眾消極的偏見和誤解等等。例如,把佛教從都市驅趕到山林,讓僧侶居住寺院,遠離群眾,造成傳統佛教既不重視人間家庭的信仰,也不重視實際的服務,不重視人間社會的淨化,只在理論上玄談。文化、教育、藝術的都沒有成為佛教的主流,甚至有一些愚昧的指示,一再講解消極的佛法,不從積極上去宣揚;只想著出世的了生脫死,不想積極入世去服務大眾。
 佛教說了生脫死以後,究竟住到哪裡去?
 你說住到哪裡呢?還不是住在人間嗎?即使成聖成賢,甚至成佛了以後,都不離人間,做一個自在的好人。十法界都在心裡,心、虛空,包容一切法界,不然,住到哪裡去呢?
 不是說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嗎?
 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可以成為未來的歸宿之一,但在佛教的真義上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是不離人間哦!
 如果只顧自我盲修瞎練,不重視大眾的信仰、解脫,一個宗教離開了群眾的共同成就,這個宗教有什麼作用呢?
 你要知道,當初佛陀就是以人為本,所以倡說五乘佛法。只要有慈悲、般若、菩提,就能獲得解脫。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就是菩提心的佛教。
 你說的人間佛教是以什麼為本體呢?
 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根本,以現代群眾需要安身立命的方法為依歸。
 假如我們不稱作人間佛教,還可以用什麼別的名詞來傳揚嗎?
 不可能的。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他不是專對畜生說道,不能叫畜生的佛教;他不是專對神鬼說教,不能叫神鬼的佛教;他也不是對邪見、迷信之士說教,不能叫做邪見迷信的佛教。人間佛教是立足人間,對人的教化,所以叫做「人間佛教」。
 信仰人間佛教,會不會給人感覺到沒有神聖性嗎?
 佛陀所說「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把我們提高得跟佛陀同等,具有和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這不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嗎?你依止佛陀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不是神聖性嗎?每一個人信仰人間佛教,都能人我和諧、家庭幸福、積極增上、解脫自在……,這不都是神聖性嗎?
 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不假神權,真正的佛法是創造人生究竟的幸福,「自依止,法依止」,這不是神聖性嗎?人間佛教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大眾,所謂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胸懷和理想,不都是神聖性嗎?
 如你所說,既是人間的佛陀,他現在住在人間什麼地方呢?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佛陀的法身融入宇宙大化之中,哪裡沒有佛陀?甚至佛陀是住在信仰裡,你信仰佛陀,實踐他的教法,他就住在你的心中,住在你的行住坐臥之中。
 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麼利益嗎?
 你信仰了人間佛教,跟著身心淨化,思想昇華,超越人我對待,跟人和合無諍,不對立、不執著、不幻想、不煩惱,心無罣礙,享受著禪悅、法喜,那不是在現實上就可以得到人間佛教的利益嗎?
 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還有什麼人士的說法嗎?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說,佛教的理論,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因果業報,通徹上下,普羅大眾不能不信,這是最可貴的。頗孚眾望的梁啟超也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又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教可佐科學之偏。
 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就是毛澤東,他的母親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他也說要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將宗教視為一種文化,而非一般的迷信。
 甚至,近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也表示若要選擇信仰,他願意成為佛教徒。
 所以,時代潮流發展到現在,有識之士的共同結論就是要弘揚人間佛教。
 以人間佛教造福人間,解決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解決了,世間還會有什麼問題呢?
 那我們怎麼樣去找尋這許多人間佛教的內容呢?
 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你看了之後,就可以對佛教完全了然了。
 依此實踐,不斷自我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一步步向上提升,人間佛教的信仰,便能完成生命的圓滿。
 這本書很難閱讀嗎?
 不難的。本書一共只有六章,第一章總說,敘述佛教二千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流傳,對於各個國家人民社會的影響。第二章,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講述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
 第四章,敘述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特別是,佛教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沒有佛教的名詞,我們說話都有困難;如果沒有佛教的傳播,恐怕今天的素菜都沒有得吃。甚至我們的衣食住行、語言文化、各種藝術等,都已離開不了佛教文化,佛教已經不只是佛教,基本上它就是一種文化。
 第五章,講述百年來人間佛教推動的情況。第六章總結裡,說明佛教盛衰的情況。總計近十四萬字。你能把這本書讀完,體會本書的宗旨,也可稱為碩士、博士了。是為序。

星雲
二○一六年四月 於佛光山開山寮

目次

上冊
編 輯 序
總 序︱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序
專題講演︱ 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
002 中西宗教改革之比較—從路德到加爾文與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04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觀探索
102 星雲大師女性思想研究
192 星雲大師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研究
22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安樂行思想初探
280 人文與人間—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文智慧
316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語言文學特徵—兼論文學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390 論《佛光祈願文》對人間佛教思想的詮釋—兼論與敦煌願文的比較
430佛教對青年弘化的台灣經驗—以佛光山為中心考察
466佛光山人間佛教管理智慧探微
514略論《玉琳國師》中的佛教故事—兼談人間佛教思想

下冊
編 輯 序
總 序︱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序
專題講演︱ 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
002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050 從《話緣錄》看星雲大師小品文創作的「人間性」與「文學性」
096 本懷同感與人間神顯—現象學視域中的「星雲戒學」研究
148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210 佛光山監獄布教事業研究—兼論大陸佛教監獄布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52 佛教現代化及其「社會理性」—基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考察
28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改革性研究
342 星雲大師政治思想研究
370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觀
412 論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
452 僧團.教團.社團—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49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色及影響力

書摘/試閱

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
程恭讓

 我本人有幸和佛教結緣很早,童年時代因老家住在著名的地藏菩薩道場池州九華山上,初中時讀書的學校就是山上一座廢棄的寺廟,所以自幼對佛教就不陌生,有著特殊的感情,可能這是自己日後學佛、研究佛教一個很重要的因緣。
 在八○年代初年的時候,我有殊勝機會輾轉獲得星雲大師著作《佛陀十大弟子傳》,當時就像閱讀《水滸傳》、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似地,好奇地讀過一遍。1990 年進入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導師賴永海先生正在策劃「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系列叢書,我也參與這套叢書的編著。
因為參與這個過程,所以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真正對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以及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接軌的精神和關懷,有較為深切的感受。
 1996 年北京大學博士畢業,3 年之後,星雲大師授命我協助推動《法藏文庫》的編集工作。該文庫是收錄1978 年以後中國大陸佛教各學科研究方面,碩、博士學位論文的叢書。這是一部由星雲大師慈心悲願所推動,促進兩岸佛教文化成長、佛教研究、推動兩岸文化及社會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及歷史價值的大型佛教學術文化叢書。這套叢書的豐富及潛在意義,於當今愈來愈突顯出來,足以證明佛光系統在佛教文化弘揚面向上,巨大無私的投入及高遠前瞻性。
 多年來我與佛光山的接觸了解,對於星雲大師的研究,深覺可以從五個主題面向來探討:
一、從近現代佛教與全體佛教發展的視域,看人間佛教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佛教現代轉型是近現代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人間佛教是一種成功的嘗試,可以說人間佛教代表著佛教的發展方向。
 對於佛教研究而言,對近現代佛教發展的研究比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在詮釋的難度上更大,對於詮釋者的主客觀壓力也相應大得多。所以不可用草率的方式研究人間佛教,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要想科學化、理論化地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就必須堅持從近現代佛教及全體佛教發展的視域,看人間佛教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進路。
 為什麼要從近現代佛教發展的視域看人間佛教呢?因為現代人間佛教是近現代佛教的一部分,其基本問題與關懷是一致的。為什麼要堅持從全體佛教的視域看人間佛教呢?因為人間佛教是佛教精神慧命在現當代的開展,其間的根本宗旨也是一貫的!
二、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現代人間佛教的宣導與創立
 過去一段時間學術界一些學者認為: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太虛大師,第二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印順導師和趙樸初先生,第三個階段是星雲大師等當代台灣的一些教團領導。我們認為這一現代人間佛教發展史的敘述模式存在許多簡單、草率之處,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和修正。
 太虛大師是公認的現代人間佛教的開啟者、宣導者,但是也具有一些時代局限性。帶有佛教轉型發展特色、在與現代普世價值的互動中弘揚傳統佛教核心價值的就叫人間佛教。我們談的「佛教思想」應該是一個經過了實踐檢驗的思想,應該能夠給與人們精神上的歸宿和指導,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太虛大師的一些思想尚是一些未經檢驗或有待檢驗的思想。
 再來提到印順導師,他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僧界最卓越的學術導師,他為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而獨特的貢獻。不過我們必須承認慈濟功德會的證嚴上人雖師承印順導師,但其人間佛教思想又與之存在明顯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印順導師注重對原始佛教的詮釋,對漢系佛教的主要思想傳統持批評態度。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他年輕時代便誕生了,早期階段能夠反映他思想的著作,例如《無聲息的歌唱》、《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等名著,在1950 年代中期已基本完成。可以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努力,是直接啟自太虛大師而由其本人在理論、實踐各方面精進努力,開拓創新、發揚光大的。所以鑑於20 世紀人間佛教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進展的基本史實,我們提出現代人間佛教是由太虛大師所開啟、由星雲大師所創立、實現的解讀模式。當然我們也認為多元、開放的解讀模式,是可以並存和互補的。現代人間佛教是正在進行式的佛教,在人間的偉業,客觀及多元的詮釋及理解立場,對於這一偉業將會有益而無害。
三、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智慧根據
 關於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之間的關係研究,是拙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這本書的重要一章,且是建立在梵文原本基礎上對善巧方便思想的嶄新研究。
 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據必須回到佛教經典的根據,人間佛教就是大乘菩薩行思想的現代展開。《八千頌般若》梵文本經常把般若和善巧方便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來說,它一方面提出「般若為佛母」,高舉般若智慧;另一方面又提出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為菩薩智慧雙翼的說法。《法華經》是全面、系統及深度反思善巧方便概念及思想的經典,《維摩詰經》中則提出般若為佛母、善巧方便為佛父的譬喻,徹底完善了佛典對於善巧方便的建立與論述。善巧方便就是著眼於認識人類、了解人類,引導人類學習佛教乃至最高成就正覺的智慧。
 星雲大師始終在關注人類的動態和眾生的需要,他是般若和善巧方便兩種智慧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佛教的一代宗師,所以宜乎能夠引領佛教在現代社會的轉型與發展。
四、性別平等與僧信平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兩大重要理論學說
 僧信平等是大師一直堅持的理念,在早期著作中已經開始。傳統佛教中信眾地位極低,往往就是處於一個純粹供養人的地位。僧信平等思想的核心是佛性正覺的平等,是人格尊嚴的平等,不是指外觀衣著等事相方面的平等,這是基於佛陀眾生平等理念之上的。
 佛教史中,大乘佛教其實原初主要是一些正信居士發起,對佛教中一些不合理思想、行為的改革運動。現代社會是互聯網時代,網路時代是一個去中心化、去除隔絕的時代;網路時代的佛教教育更容易普及,人類尊嚴、人權已經成為普世價值。在這個時代就更加應當注意發展職業宗教師和作為非職業宗教師,以及信眾之間和諧平等、相輔相成的合理關係。
 性別平等方面,星雲大師勇敢堅決地改革了佛教中,長期以來存在的性別不平等思想。我們可以知道,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發展中女性的貢獻非常大,中國大陸精研律學著名的隆蓮法師,華梵大學創辦人同樣來自中國大陸的曉雲法師、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和佛光山慈莊、慈惠、慈容法師等諸多優秀的女眾法師,都是佛教史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偉大傑出女性。他們對於佛教的卓越貢獻,理當得到公正的評價,並從理論上轉化為現代佛教寶貴的新思想資產!
五、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積極意義:先行並引領中國佛教的轉型與發展
 我曾經在網路平台發表一篇論文〈從佛教信仰的基本內容看當代中國佛教文化的轉型發展方向〉,闡述了這個問題。
 當前中國佛教文化面臨的危機,主要是以下四大點:第一是過度商業化的危機;第二是心靈雞湯化的危機;第三是神祕主義因素依然嚴重的危機;第四是原教旨主義傾向正在孕育、發展的危機。
 對於當代中國佛教文化轉型發展方向,我提出以下的原則:
 首先,要堅持三寶信仰,淨化三寶信仰。我個人覺得堅持三寶信仰傳統,是基於對於佛教歷史與現實的理解,今後中國佛教的發展必須長期持守的一個基本原則。
 其次,要建構合理的四眾弟子制度,充分發揮廣大信眾的信仰主體性、自覺性。他認為無論是基於一般的觀察,或是基於嚴肅的學術研究,都可以看到四眾弟子制度由佛陀親制、親宣;可以說是我們偉大的教主佛陀,設立一項事關佛教前途、命運的根本大制度。
 第三,以全人類及全法界為著眼點,構建全體人類共有、全體法界共用的佛教。佛教不僅是精英人群的佛教,也是普羅大眾的佛教;佛教不僅是特定階層的佛教,也是全體社會的佛教;佛教不僅是印度的佛教、中國的佛教,也是全人類的佛教;佛教不僅是全體人類的佛教,還是全體法界的佛教。建立全體人類共有、全體法界共用的佛教,自始至終都應當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信仰,所以也應當自始至終都是當代及今後中國佛教要精勤努力的建設方向。
 基於這樣的分析,我提出星雲大師所帶領的人間佛教,在推動現代佛教轉型發展方面;一方面具有先行者的意義,一方面擔當著引領者的角色,所以值得我們繼續深入地研究和評估。
2016/5/24 講於上海星雲文教會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