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佛藏經講義第二十一輯
滿額折

佛藏經講義第二十一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經說明為何佛菩提難以實證之原因,都因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的邪見,引生此世求證時之業障而難以實證。並以諸法實相詳細解說,繼之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說明諸佛與法之實質;然後以淨戒品之說明,期待佛弟子四眾堅持清淨戒而轉化心性,並以往古品的實例說明,教導四眾務必滅除邪見轉入正見中,然後以了戒品的說明和囑累品的咐囑,期望末法時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皆能清淨知見而得以實證。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自序
《佛藏經》之所以名為「佛藏」者,所說主旨即以諸佛之寶藏為要義。諸佛之寶藏即是萬法之本源如來藏,《楞嚴經》中說之為「如來藏妙真如心」,《入楞伽經》卷七〈佛性品〉則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大略解釋其意如下:
【謂阿梨耶識(通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含藏著無明種子與七轉識種子,並與所生之無明及七轉識同時同處、和合相共運行而成為一個五陰有情。七轉識與無明相應而從如來藏中出生,每日運行不斷;意根每天一早促使意識等六心生起之後相續運作,與意識等六心和合似一,看似常而不斷之常住心,其實是從如來藏中種子流注才出現的心,就是一般凡夫大師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早上出生以後就與處處作主的意根和合運作看似一心。這七識心種子及其相應的無明種子,每天同時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猶如大海波一般「常不斷絕」,因為是與色身共俱而出生的緣故。
如來藏離無常的過失,是常住法,不曾剎那間斷過;無始而有,盡未來際永無中斷或壞滅之時。如來藏亦離三界我等無常過失,迥無我見我執或我所執;其自性是本來清淨而無染污,無始以來恆自清淨而不與貪等六根本煩惱及其餘隨煩惱相應。其餘七轉識都是心,即是意根、意識與眼等五識,即是面對六塵境界時清楚明白的前六識,及處處作主的意根;這七識心與無明種子都是念念不住的,因為是從如來藏中流注這七識心等種子在身中才有的,當色身出生以後與意根同時和合運作,意識等六識也就跟著現行而與色身同在一起,所以是與色身同時出生而存在的。而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以此緣故說意根與意識等七個心是生滅法。若是證阿羅漢果而入無餘涅槃時,由於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已經斷除的緣故,這七識心的種子便不再從如來藏流注出來,死時就不會有中陰身,不會再受生,便永遠消滅了,亦因此故是生滅法。】
在三種譯本的《楞伽經》中,都不說此心是第八識(第八識是通俗的說法),而是將此心與七轉識區分成二類,說如來藏一心是常住的,是出生「意」與「意識等」六識者,也說是出生色身者,不同於七識等心。所援引的上開經文,亦已明說如來藏「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而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都是「念念不住,是生滅法」。這已經很明確將如來藏的主要體性與七轉識的主要體性區分開來:一是能生,一是所生,能生與所生之間互相繫屬;能生者是常住心,沒有三界我的無常過失,沒有我見我執等過失,自性是清淨的;所生的七識心,是念念生滅的,也是可滅的,有無常的過失,也有三界我的我見與我執等過失,是不清淨的,也是生滅法。
今此《佛藏經》中所說主旨即是說明此心如來藏的自性,名之為「無名相法」或「無分別法」,仍不說之為第八識,而從各方面來說明此心;並且希望後世仍有業障而無法實證佛法的四眾弟子們,未來世中都能滅除業障而證得解脫及實相智慧。以此緣故,先從「諸法實相」的本質來說明如來藏,兼及實證此心者於實證前必須留意避免的過失,才能有實證的因緣;若墮邪見或誤導眾生,並有犯戒不淨等事者,將成就業障;於其業障未滅之前,縱使未來歷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奉侍供養隨學九十九億諸佛以後,仍無實證之可能。以此緣故,釋迦如來大發悲心,首先於〈諸法實相品〉廣釋實相心如來藏之各種自性,隨即教導學人如何了知惡知識與善知識之區別。善於選擇善知識者,於解脫及諸法實相之求證方有可能,是故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中的法義教導,令學人以此為據,得以判知何人為善知識、何人為惡知識,從而得以修學正確的佛法,然後得證解脫果及證入諸法實相,發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久修之後亦得兼及二乘涅槃,再發十無盡願而起惑潤生得以入地。
若未慎擇善知識,誤隨惡知識者(惡知識表相上都很像善知識),不免追隨惡知識於無心之中所犯過失,則未來歷經無數阿僧祇劫奉侍九十九億佛之後,於解脫道及實相了義正法仍無順忍之可能,欲求佛法之見道即不可得,遑論入地。以此緣故,世尊隨後又說〈淨戒品〉、〈淨法品〉等法,教導四眾弟子們如何清淨所受戒與所修法。又為杜絕心疑不信者,隨即演說〈往古品〉,舉出過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大莊嚴佛座下,苦岸弟子等四人為惡知識,執著邪見而誤導眾生,成為不淨說法者;以此緣故與諸眾生相率流轉生死,於人間及三惡道中往復流轉至今,反復經歷阿鼻地獄等尤重純苦及餓鬼、畜生、人間諸苦,終而復始受苦無量之後終於來到 釋迦如來座下精進修行,然而竟連順忍亦不可得,求證初果仍遙遙無期;至於求證諸法實相而入大乘見道,則無論矣!思之令人悲憐,設欲助其見道終於無可能,對彼諸人助益無門,只能待其未來阿僧祇劫受業滅罪之後始能助之。
如是警覺邪見者之後,世尊繼以〈淨見品〉、〈了戒品〉而作補救,期望以此二品能轉變諸人的邪見,勸勉諸人清淨往昔熏習所得的邪見,並了知清淨戒之所以施設的緣由而能清淨持戒,未來方有實證解脫果與佛菩提果的可能。如是教導之後,於〈囑累品〉中囑累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當來之世以善方便攝受諸多弟子,得能清淨知見與戒行,滅除往昔所造謗法破戒所成之業障,而後方有實證之世到來。由此可見 世尊大慈大悲之心,藉著舍利弗尊者之因緣,在與舍利弗對答之時演說此實相法等,期望後世遺法弟子得能滅除業障而得證法。普察如今末法時代眾多遺法弟子精進修行,仍難遠離邪見與邪戒,求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仍將難能可得,令人不覺悲切不已,是故將此經之講述錄音整理成書,流通天下,欲以利益佛門四眾。

佛子 平 實 謹誌
於公元二○一九年 夏初

目次

序文 …………………………………序 01
第一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二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三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四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五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念佛品 第二 …………………313
第六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七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八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念法品 第三 …………………073
第九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第十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念僧品 第四 …………………025
第十一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二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三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淨戒品 第五之一 …………175
第十四輯 淨戒品 第五之一 …………001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91
第十五輯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01
淨法品 第六 ………………207
第十六輯 淨法品 第六 ………………001
往古品 第七 ………………173
第十七輯 往古品 第七 ………………001
淨見品 第八 ………………241
第十八輯 淨見品 第八 ………………001
了戒品 第九 ………………303
第十九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第二十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囑累品 第十 ………………291
第二十一輯 囑累品 第十 ……………001

書摘/試閱

經文:【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佛藏,亦名發起精進,亦名降伏破戒,亦名選擇諸法,當奉持之。阿難!若人誦持是經,所得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者何?破戒比丘,尚不能信、讀、誦、教人,況於是中得歡喜心?何以故?阿難!譬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現,盜他物者不自言賊。如是,阿難!破戒比丘成就非沙門法,尚不自言是惡,況能向餘人說?自言罪人?阿難!如是經者,破戒比丘隨得聞時能自降伏,則有慚愧,持戒比丘得自增長。」】
語譯:【這時阿難向如來稟白說:「世尊!應當怎樣來為這部經命名?又應當如何來奉持這一部經?」如來告訴阿難說:「這一部經可以名之為佛藏,也名之為發起精進,也可以名之為降伏破戒,也可以把它稱為選擇諸法的經典,應當這樣來奉持這部經。阿難!如果有人誦持這一部經典,他所獲得的功德無量無邊,為何如此呢?破戒的比丘,尚且不能信受、閱讀、持誦、教導別人,何況能在這一部經中得到歡喜心?這是什麼緣故呢?阿難!譬如造作惡業的賊人,於國王或者大臣的眼前不敢自己現身,竊盜別人財物的人不會自己稱說是賊。就像是這個道理,阿難!破戒比丘成就了非沙門惡法,尚且不敢自己稱言是惡人,何況能向別人宣說自己是成就了非沙門法的破戒比丘?而宣稱自己是罪人呢?阿難!像這樣的經典,破戒比丘隨著他們所能聽聞的時候,假使能自己降伏,那他就會有慚心愧心;如果是持戒的比丘就可以在聽聞之後,得以藉這部經典來自己增長法身慧命。」】
講義:如來開示完了之後,阿難就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我們應當要如何來為這一部經典建立名稱呢?對這部經典所說的內容,我們應當要如何來奉持?」佛陀告訴阿難說:「這一部經,應當名之為佛藏。」這部經典叫作《佛藏經》,究竟是為何要叫作「佛藏」?因為諸佛最重要的法藏,就在這一部經中來深入攝受與解說,所以叫作《佛藏經》,因此才有〈淨戒品〉、〈淨見品〉等深妙法,因為確實把 如來深妙的法藏蘊藏在這部經典中,所以我們才需要講解那麼久。所以〈淨見品〉等經文中,我們講解的那些法義都非常深奧而勝妙,但我們這樣細講,不是故意要講那麼久,結果卻是講解那麼久了。我本來也想,這部經典不很長,大概兩年多就可以講完了;結果我們講了多久?第一講是二○一三年的十二月十七號,那現在呢?快四年整了;到今年的十二月就是四年整,那現在已經十月過完一半了,所以大約得講上整整過四年。這表示,這一部經典雖然不長,可是祂的內容很勝妙、很深奧。由於這部經講的內容是諸佛的法藏,所以真的要叫作《佛藏經》,因為含藏了諸佛如來的法藏。
這部經的第二個名稱叫作《發起精進經》,為何這部經典讀完以後可以發起精進?因為這部經典內容講得很深奧也很勝妙,即使聰明伶俐的學佛人讀了也會深受刺激:「為什麼這些內容我都讀不懂?」一定很刺激的,大受打擊之下當然要發起精進:「我這麼聰明,為什麼還讀不懂?我偏要把它讀懂。」那就好好參禪,等將來參禪真正的參透以後就讀懂了。所以如果想要真的讀懂這部經的意涵,就得奮發精進努力去學禪、然後參禪;如果不知道怎麼參禪,那更要奮發精進;也就是「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果「般若波羅蜜」怎麼聽聞都不懂時該怎麼辦?要先學靜慮,把定法好好修習;如果還不行,再往下一階去探究:「我是不是持戒還不夠好?我是不是布施還作得不夠多?護持正法所作的也不夠多。」總之就是六度修得不夠。所以要好好地發起精進。
確實是如此,如果有人自稱開悟了,結果這一部《佛藏經》講的都讀不懂,萬一人家取其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經文來請問:「師父啊!請您解釋給我聽吧,我真的很想知道欸!」結果才一看就傻眼了,舌頭打結,講不出來,那不是深受刺激嗎?真是大受打擊。就好像俱胝和尚,被一位比丘尼刺激到不得了,因此他才會想要求悟,不然他會求悟嗎?一般人都想:「開悟?那不是我的事啊!」想那俱胝和尚昂藏七尺之軀,遇到一個矮小的比丘尼來到,天色已經快晚了,又不是在城市中,沒什麼地方可以棲身,他想:「有一位比丘尼來參訪。」就好心請對方安單,明天再繼續趕路。
沒想到那比丘尼拈著笠子邊緣就問他:「你要是講得出來,我就把笠子取下來,不然我就繼續往前行腳。」這俱胝禪師想:「這該怎麼講?」沒辦法呀!杵在當下。沒想到那比丘尼說:「如果是這樣,我這笠子就不拈下來,也不留宿了。」她就走了。這時俱胝禪師大受刺激,心想:「我昂藏七尺之軀,竟然敗在一個比丘尼手裡。」就因為他道不得,那比丘尼戴著笠子就走了。這一下發憤圖強,下定決心:「我明天開始出去行腳。」收拾好行囊去睡覺,準備明天一早行腳去了。但那個晚上土地公來託夢給他說:「和尚!不要遠行了,日後有大菩薩會來。」他這一夢,心想:「有這麼好的事情。」果然就不遠行了,專等大菩薩來;他等著等著,幾天後等到了誰?天龍禪師。所以他就悟了。
他請問:「你若講得,我便放下笠子。」也就是問佛法大義,天龍禪師聽了就這麼舉出一指,他就會了。後來俱胝禪師聞名的就是一指禪,他一生接引人,就只是用天龍師父這一招,每次都舉出一個指頭來;有的人因此得悟,有的人始終悟不了,但他就只用這一招。人家江湖上講笑話說「一招半式走江湖」,而他永遠就這麼一招。提到這個公案,也許有人正在打瞌睡;其他的講堂我看看,啊!大家的瞌睡神都跑了。搞不好你這一聽就會了,還有第三梯次禪三,上了山就好好參究。
如今要請大家好好聽取了:俱胝禪師有一天派他的侍者──一個童子,他修童子行,派他下山公幹。因為山上道糧不夠了,派他下山去化緣;這童子下山去化緣遇到個有見地的施主,那施主問說:「你們家和尚近日如何說法?」童子現買現賣,就說:「我們家和尚最近都是這樣說法的,當人家來問:『如何是佛法大意?』」講到這裡,童子說:「他都是這樣。」隨即就豎起一指來。那施主看著說:「呦!俱胝和尚現在說法不同了,一定是悟了。」這施主想:「這是證悟者欸!那我得要好好供養了,這福田不種就太可惜了!」因為世間要找到這種福田很難的,真的很稀有、很難值遇,所以施主就拿了銀票子出來供養(如果是拿銀兩出來,頂多十兩、二十兩就沉甸甸的了;若是銀票,一張薄薄的紙,就是五十兩、一百兩、一千兩)。在古時一兩銀就算是很多錢了,但若是需要很多銀兩時就得用銀票。所以閩南語還在說「銀票」(臺語)有沒有?銀票(臺語)就是鈔票,現代已經是廣義的引申使用了,其實和古時說的銀票還是不一樣的。
這童子拿了一張銀票立刻回山,不再向其他居士化緣,回山就快了。俱胝禪師覺得奇怪:「為何今天化緣回來這麼快?而且一拿出來又是銀票,不是重重的白銀。」他覺得好奇就問了:「你今天為何募化這麼快就回來了?」這童子就開始炫耀:「因為我今天募化很成功,施主很歡喜,所以我得到一張銀票很快就回來了,因為我說法很成功。」(大眾爆笑…)俱胝禪師當然要問,因為心想:「你一個童子懂得說什麼法?」就問:「你怎麼說法的?」他就敘述了:「施主問說和尚近日怎麼說法,和尚您平常就是這麼說的,所以他一問,我也這麼豎起一指來。他很歡喜,就給我這一張銀票。」
老實說,帶回來的銀兩能帶得幾十兩上山?古時銀兩很不容易化得整兩的。但童子帶回來的竟然是一張銀票,俱胝禪師看了就想:「原來我這個童子也會這樣度人,可他終究沒有悟,該怎麼辦?他都為人說了。」於是他有一天藏了一把刀在身上,就問童子:「那天去見那居士化緣的事,你再說一遍看看。」這童子說完時就舉起一指來,俱胝禪師看準了就一把抓住童子的手指,刀子一揮就把手指割斷了。痛不痛?當然痛啊!這童子呼天搶地趕快跑開,俱胝禪師就在身後突然大呼:「童子!」很大的一聲呼喚,童子因為被他呼喚慣了,就停住腳步本能轉身過來,沒想到俱胝禪師又舉起一指來,這下童子就悟了。
童子這一根指頭割得不冤枉,假使到處都沒辦法悟,割上十根指頭可以悟也行,真的。可是,得要遇到俱胝禪師割了才有用(大眾笑…),我說的是真話,否則割再多指頭也沒有用的。好,有人接到禪三錄取通知單了,再兩週要上山去,把這公案帶上去好好參究。那麼我這是說的什麼?說怎麼樣可以發起精進,有時真的要用針砭才有用;那童子不是一天到晚看著師父這樣子嗎?但始終悟不了;來參禪的人看著他師父每一次都是這樣子豎起一指,也一樣悟不了。那童子平常每天看著也是一樣悟不了,可後面為什麼這一指也就悟了?因為發起精進。所以這部經的命名也可以叫作《發起精進經》。
第三個名稱叫作《降伏破戒經》,當 如來把破戒後導致經歷無量無數劫還不能得順忍的事情講了出來,末法時代的破戒比丘們,但凡對 如來之言有所信受,就會趕快設法把戒法找回來,精嚴持戒好好去懺悔。想想看,如來前面講的破戒者經歷了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之後,也奉侍過九十九億佛之後才能來到 釋迦佛的座下,竟然連初果前的順忍都得不到,那你想想看,破戒因緣的業障是多麼重。
這順忍不是《佛說十地經》講的那個順忍,《佛說十地經》講的順忍是初地、二地、三地的事,破戒比丘全都甭想,所以不是指那個順忍,而是說佛法所說的那一些道理,他們心裡仍沒有辦法完全順受──無法隨順安忍,連初果向都證不得。如果現代的破戒比丘讀到這一段,也瞭解 佛陀講的意思,他們一定想:「我幹嘛為了一世的所有而去破戒?真的划不來啊!」不論怎麼算都划不來,當他們想通了,乾脆轉變心態而全部都用來護法。貪了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乾脆全部拿來護法,消滅一切罪愆,然後趕快重新去受戒,努力精進修行。
以前沒有誰講過破了戒以後竟然要遭受那樣的果報,不只是墮三惡道而已,三惡道一一具足苦受之後出到人間時,再進修阿僧祇劫而經歷九十九億佛之後,竟然連順忍都無法證得。一世去貪求、破戒貪求的所得竟然要付出那樣大的代價,卻只能擁有幾十年,真的不成比例;如果他們想通了這一點,就會把破戒給降伏,再也不破戒了,所以此經又名《降伏破戒經》。
第四個名稱叫作《選擇諸法經》,假使這部經中 如來所說那些真實理,有人能正思惟而得到正確的所知所見,他對於諸法就懂得如何選擇,一定會發起決擇分;有決擇分時就會懂得選擇諸法,道業便很快地可以入手,於是能夠按部就班、次第前進,所以這一部經又名《選擇諸法經》。世尊說:就應當這樣來奉持。
那麼奉持這一部經,如來說:「所得功德無量無邊。」真的是如此。諸位想想看,現在全球佛教界,能有誰奉持這一部經典?找不到的。有誰每天請來課誦的?也找不到。如果每天早課誦《心經》,那是很普遍的,可是有誰拿這一部經來課誦的?絕無!也沒有「僅有」。連你們這麼精進的人,都沒有誰課誦這一部經典,外面的那些破戒比丘、比丘尼就別講了。所以說,如果能以這部經來作為他每天課誦的經典,或者不單課誦,還加上奉持,他的功德一定是無量無邊,表示他一定不久之後就會開悟了!因為這麼深妙的經典他願意課誦、願意受持,表示他一定很有智慧,願意深入理解而加以思惟;像這樣的人,邪見一定會一分一分消失掉,正見每天一分一分建立起來。
像這樣的人,一定設法尋找真正的善知識而受學,然後他有一天碰著、磕著、觸著,一定會遇到如來藏,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說他「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而且願意課誦這部經、受持這部經的人,一定不會破戒,一定不會謗佛、謗法、謗僧,也一定不會貪求名聞利養;他心中一定以道業為重,以眾生的法身慧命為重,所以他的功德一定無量無邊,願意以這部經作為他的常課,這樣的人一定是很有抉擇智慧的人,一定不久就開悟了。
那麼破戒的比丘們對這部經的所說都不會信受的,我們的同修曾經有和某一個道場的信眾接觸,因為這部經我們很早以前就宣布要宣講的。臺灣佛教界有一現象,凡是我們預定要宣講的經都會有人先去讀,有時也會有大師因此就先講,因為他們覺得好奇:「蕭平實為什麼要講這部經?」所以有人就去讀,讀了以後去問住持法師,得到的答案是:「可以讀的,但只讀前半部就好,不要讀後半部。」諸位想一想,為什麼不要他們讀後半部?(有人答話,聽不清楚)真的是這樣嗎?我倒不認為。他們不一定是破戒比丘,但他們會覺得讓居士讀破戒比丘的事,心中有點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已經破戒了;但有可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想:「你們如果讀了後半部,若是看輕我們寺裡的比丘們,好像不太好。」可能是這樣想的,因為我比較善良(大眾笑…)。今天就講到這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