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滿額折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告別無憾: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9018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生命是暫時的任務,生死只是一個過程,
讓祝福代替悲傷,臨終也可以很莊嚴、很有尊嚴。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聖嚴法師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便能「善生」,
做好死亡規畫、接受臨終關懷,便能「善別」,
告別是一種放下的智慧。

聖嚴法師的40則臨終安心指引,
從不同的面向探索臨終關懷,圓滿人生的最後一程。
安心準備生死大事,佛法超度必得平安,
放下此生,迎向新生!

# 生涯規畫應納入死亡規畫
# 照顧最後的平安與尊嚴
# 臨終病患的佛法照顧
#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 最大的福報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編者序 

祝福心處理生死

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既然生死是不可免的,與其擔憂身後大事,不如提前做好規畫,讓死者無憾、生者無爭,在人生的最終一刻,得到所有人的祝福,安心地告別人生舞台。

生死無常,聖嚴法師常勉勵人們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為隨時可能死亡而準備,能夠如此,反能激發旺盛的生命力,活得更為充實。面對人生的生死大事,聖嚴法師說:「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既然生死是成佛之事,對於往生者抱持著送佛到西方的態度,心中將沒有死亡的畏懼,只有無限的祝福。

聖嚴法師一生致力於推廣佛法的臨終關懷,以及莊嚴環保的佛化奠祭,一改傳統繁複的喪葬文化,破除種種迷信的禁忌,讓人們能透過清淨簡約的佛事,達至生死兩相安。透過助念的關懷,撫慰徬徨無依的心;透過佛事的超度,讓祝福代替悲傷,安心告別。

人生的終點想要「善終」,需要懂得「善生」和「善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便能善生,能做好死亡規畫和接受臨終關懷,便能善別,如來如去得自在!(法鼓文化編輯部)

 

目次

〔編者序〕祝福心處理生死
01 圓滿的生涯規畫
02 如何告別人生舞台?
03 生命,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04 未雨綢繆身後大事
05 不驚不怖走向人生的盡頭
06 最大的福報
07 發願把未來奉獻給眾生
08 人間菩薩現身說法
09 「我」是變化無常的
10 絕症病人的心理建設
11 如何告知病情?
12 照顧最後的平安與尊嚴
13 器官捐贈是慈悲的菩薩行為
14 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
15 人鬼之間的佛事
16 自救、人救,往生大事
17 臨終病患的佛法照顧
18 助念是以念佛來助人
19 助念是臨終救度的法門
20 放下與助念
21 為什麼要親自幫往生親友助念?
22 平安走完最後一程
23 如何化解去喪家的迷信恐懼?
24 什麼是超度?
25 最佳的超度方法
26 佛教的葬禮
27 用心的真正祝福
28 找回應有的莊嚴
29 為什麼要火葬?
30 網路普度有用嗎?
31 生命是暫時的任務
32 生死只是一個過程
33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34 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35 把小愛變成大愛
36 人生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
37 處理遺產現代觀
38 為兒女留下「功德」遺產
39 真正的孝道
40 精神常在

書摘/試閱

書摘1 

圓滿的生涯規畫

曾幾何時,社會興起「生涯規畫」的浪潮,由這股浪潮衍生出許多炙手可熱的學說、理論,包括第二專長的培養、性向測定、人格認知、人際關係處理、時間管理、開創人生第二春,甚至理財等等。這些知識的確可以幫助許多人適應或掌握變動不已的新時代,但可惜的是,極少人在談生涯規畫時,納入「死亡規畫」的概念。

生涯規畫應納入死亡規畫

反觀西方人,他們卻常在年輕時就已寫好遺囑,日後再視主客觀條件的改變予以修正。雖然臺灣社會目前願意在身強力壯時,購買保險的人口逐年增加,未雨綢繆的觀念比以前濃厚;但願意在花樣年華為自己規畫身後事的人,好像並不常見。我建議大家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應該思考死亡的問題,以免當「意外」發生時,令親友既悲傷又慌亂。

盡最後的生命責任

其實,死亡規畫既無須忌諱,也不複雜,主要包括遺體處理(安葬儀式)、遺產及債務處理,這是對自己及別人盡最後責任的具體表現。

這些事情沒有交代清楚的後遺症時有所聞,例如子女彼此信仰不同,為了父母該如何舉行喪儀、安葬,吵得不可開交。更有人為了爭遺產,妻子、兒女互控,因而鬧上法庭,這些事情對亡者及生者,都不平安。

曾經有一位姓唐的新儒家學者,他自己主張以儒家的「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方式來辦理個人的身後事。但是他母親過世時,他反而猶豫了,因為他覺得儒家儀式並不是他母親所需要的。

後來,他思索母親生前習性較傾向佛教,於是採用佛教儀式為母親舉行喪儀。有趣的是,他自己往生時,也採用佛教儀式。

一個人生前有宗教信仰,他的後事比較容易處理,子孫只要依從他的信仰即可;如果沒有宗教信仰,那麼遺族最好效法唐先生,站在亡者立場多加考慮。


書摘2 

如何面對意外的生離死別

面對生離死別,人們之所以如此哀傷,主要是不了解人是為何而生的。

還債受報和還願發願

依佛法的認知,人來到這個世間,有兩個任務:一是還債受報,償還過去多生之中恩怨情仇的債務,接受福報與苦報;二是還願發願,人們在過去無數世中曾經許過的心願,必須逐一完成,在受報還願的同時,也可繼續發願。當在這一生中的債務及願心告一段落時,便算任務結束,就可以安心地離開世間了。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階段完成這一生的任務,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走了,有的人則到八、九十歲,甚至活到更高壽。最難釋懷的是因意外事故往生者,在外人眼裡看來相當悽慘,在《藥師經》中稱之為九種「橫死」之一,但是對當事者自己來說,或許要比久病死亡者,少受了點病苦的過程,也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些人走得突然,許多事情尚未來得及交代;但縱使留有遺憾,他們在這一生中的任務畢竟已經結束。

化悲傷的心情為慈悲的力量

曾有些在空難中往生者的家屬表示,亡靈曾託夢給親友,說他們泡在水裡很冷。這種情形是因為亡者過於執著那具遺體,誤以為浸在水裡的遺體還是自己,遺體是冰冷的,便以為自己很冷。其實死亡之後的遺體,已沒有神經的感覺,是不會感到冷熱的。死後仍覺得冰冷的情形,常發生在投水自殺者及空難落海的意外死亡者身上,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死,又過於執著自己那具浸在水中的遺體。這時家屬必須引導亡者,告訴亡者︰既然已經死亡,就不要在乎遺體的冷熱了。

對亡者的親友來說,悲傷固然難免,但更應該做的是幫忙亡者誦經、念佛、做善事,以一聲聲的佛號,祈求、幫助亡者往生佛國,也可以讓家屬的心靈獲得平靜。既然意外已經發生,無法挽回,家屬一定要化悲傷的心情為慈悲的力量,慰問、勉勵這些亡者,幫助他們往生佛國淨土,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平常日子裡,一般人總認為這種不幸的事情,大概不會發生在自己或是親人身上,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其實,大家最好在心理上都要做最壞的準備,每次出門之後,能不能平安回家,會不會造成生離死別,都是未知數;每天晚上就寢之後,會不會一睡就不再起身,也沒有絕對的把握。

因此,人們最好有宗教信仰,才知道如何隨時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遇到意外時,才不致太過恐慌而不知所措。當然,生命是相當珍貴的,除了做最壞的準備之外,也要有活過百年的打算,才不至於辜負這一期的生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