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愛的無畏,一再輪迴,只為見你一眼:佛陀本生鬘百集
79折

愛的無畏,一再輪迴,只為見你一眼:佛陀本生鬘百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20 元
優惠價
79410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2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佛陀,對你、對我的無盡的愛,

不但連自己的親生子都願意佈施,

更是連自己的血肉與一切,

都會不經思索地為守護我們而付出,

只為救渡我們超越輪迴。

 

佛陀過去身為菩薩時,目睹世人蒙受諸多苦難,因此受慈悲驅使,決心拯救世間。佛陀在過去世曾身為不同眾生,有時貴為一國之君,亦曾為賤民及各種動物;不變的是,他總是為了拯救眼前的生命,經歷無數艱難,甚至犧牲自己的軀體,而這些故事集結成了《佛陀本生鬘百集》。

 

傳說,聖勇阿闍梨在撰寫《本生鬘》時,原計畫寫一百個故事,卻在寫到第三十四個就圓寂了;近一千年後,其未酬的壯志由第三世大寶法王接續,完成「一百本生」,並加入釋迦牟尼佛的悉達多本生,共為一百零一本生。

 

「本生」系列是古印度佛讚歌詠的核心,阿底峽大師在其所傳承的噶當三大系統中,教典系的六大教典之首就是此《本生鬘》,並以其為「發信」之根本。

 

本書所呈現的入世價值觀,既是佛弟子的寶貴借鏡,也是古樸的初期大乘佛法之修行觀念根源。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聖勇阿闍梨

 

聖勇阿闍梨,一般認為出生於迦濕彌羅境內,為婆羅門,是印度當時著名詩人,與馬鳴二人為弘揚佛教的重要貢獻者,其著作的《本生鬘》根據記載:「方知讚詠之中斯為美極,南海諸島有十餘國,無問法俗咸皆諷誦。」

 

第三世大寶法王

 

噶舉派教主,史上第一位「活佛」,轉世制度開創後的第一位轉世者,藏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密勒日巴傳記獨傳之人。

 

編譯者簡介

 

羅卓仁謙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親炙弟子

東密高野山真言宗阿闍梨

藏密噶舉派博學法師

解脫協會創辦人

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第五、六屆理事長

 

編譯者序

 

《南海寄歸內法傳》:「其《社得迦摩羅》亦同此類(「社得迦」者「本生」也,「摩羅」者即「貫」焉:集取菩薩昔生難行之事、貫之一處也。)若譯可成十餘軸,取本生事而為詩讚,欲令順俗妍美,讀者歡愛教攝群生耳。

 

「時戒日王極好文筆,乃下令曰:『諸君但有好詩讚者,明日旦朝咸將示朕。』及其總集得五百夾,展而閱之,多是《社得迦摩羅》矣,方知讚詠之中斯為美極。

 

「南海諸島有十餘國,無問法俗咸皆諷誦如前詩讚,而東夏未曾譯出⋯⋯又東印度月官大士作《毘輸安呾囉太子歌》,詞人皆舞、詠遍五天矣,舊云『蘇達拏太子』者是也。」

 

這裡提到的《社得迦摩羅》就是《本生鬘》(上面翻譯為「本生貫」,而《毘輸安呾囉太子歌》則收錄在《本生鬘》三十四個故事中的第九個故事。)從此可見,「本生」系列是古印度佛讚歌詠的核心。

 

《本生鬘》在藏傳佛教的角色更是重要,新譯時期的重要開創者阿底峽大師,其傳承下來的噶當三大系統:教典系、道次第系和口訣系中,教典系的六大教典之首就是此《本生鬘》,並以其為「發信」之根本。

閱讀本書,我們不難發現佛陀對每一個生命的無盡關愛和照顧,如內文所說,是「⋯⋯就算是為了拯救單一個生命,也願經歷數百種難事。」

 

佛陀,對你、對我的無盡的愛,不但連自己的親生子都願意佈施,更是連自己的血肉與一切,都會不經思索地為守護我們而付出。

 

傳說,聖勇菩薩撰寫《本生鬘》時,本來計畫寫一百個故事,對應十度波羅蜜每度各有十個,但是寫道第三十四個,也就是精進度的第四個故事時就圓寂了,其未酬的壯志後來由近千年後藏傳佛教第三世大寶法王加上六十四個故事而得圓滿。

 

聖勇版《本生鬘》的價值如前述,其口語化、生活化的故事背景,以及本師過去世身為各種不同的眾生時,其所呈現出的入世價值觀,完全是我等初學佛弟子寶貴不已的借鏡,既是佛弟子的處世價值觀、社會觀甚至政治觀的重要參考,也是佛弟子生活觀、古樸的初期大乘佛法時之修行觀念的根源,我個人在此編譯過程中深受啟發。

 

相對的,第三世大寶法王在此基礎上,所添加的六十四個故事,則大多是「引據」,也就是從當時藏文中流行的、重要的大乘佛經中,引用故事彙編進去,並在特定的段落加上了偈頌,幾可說是在模仿馬鳴《本生鬘》的結構。

 

我一直非常重視《本生鬘》,多次想尋找譯本:宋代的譯本並不完整,只有十四個故事還有缺,藏文的譯本不曾翻譯到中文,只有片段的資訊內容;雖然有些大寺院有舉行傳召祈願大法會,也有口譯《本生鬘》的傳統,但也沒有譯稿可見。

 

幾經思考,我決定在2022年發起《本生鬘》(百集版)完整的譯案,委任略懂漢語的藏族譯師初譯,後由我校對與完善,並由家徒汪靜玉領銜潤稿,還有解脫禪林教育部長老賴政楷,及林育丞、解節儀、陳品蓁、黃德慧、許茵茵、陳冠霖、屈宏儒、候歡倩等同學一起在方方面面的協助,願盡量呈現出適合現代閱讀習慣的文本。

 

我在本書的翻譯上,進行了幾個重要的處理:

 

首先,原文頻繁交替使用偈誦和長行,我則為了便於閱讀,減少了偈誦的比例,將許多內容轉乘長行,只將不會影響閱讀與理解經驗的讚文留為偈誦體。

 

其次,在第三世法王引據的段落,如果其引用的經典為古代中文早有的翻譯,我會盡量引用漢文大藏中既有的內容,對照編排,故不難發現文體時有古文、時有今文,這是我希望保留「這些故事引用古典」的性質而有意為之。

 

第三,我根據現代文學結構略為梳理,將不少繁複敘述的內容簡化,故雖然沒有什公的功德,卻不免有了什公的感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個人認為,恰如什公當時面對的背景,是過渡時期的嘗試,個人在處理本書的翻譯上,也自忖為一個「過渡時期的譯本」,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譯本出現。

 

第四,為了促進對本書的理解與思考,我邀請了我弟子中、出身習慣小組討論的其他宗教徒們提供意見,在每個本生後面放上「思考題」,以期對此書內容,既可採吸收接觸的姿態,也可採深入討論的學習。

 

這次計畫的完成,尤需感謝本書的一百位供養人,其完整名錄收藏在書末。

 

願正法久住 利益人天

是為序。

 

羅卓仁謙

2024年三月字於台北

 

本生鬘導讀

 

聖勇阿闍梨撰寫的三十四個故事所構成的《本生鬘》,在藏傳佛教非常流行,主因是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的高度重視;他先在三十四本生的基礎之上,收集完成了「一百本生」這一聖勇阿闍梨的本願,更加上了釋迦牟尼佛的悉達多本生,共成一百零一本生。

 

第三世大寶法王不但是噶瑪噶舉傳承的主要上師,也是藏傳佛教整體的重要上師,他更可以說是歷史上的第一位「化身」或「轉世」。

 

正因為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與第二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希佛行事業廣大,故讓炯多傑既然繼承了他們的威德,自然備受尊重;他作為大寶法王的轉世一事,也並非自己的一家之言,主要是經過他的上師鄔金巴的認證:「這是我的上師噶瑪巴希的無謬轉世。」並親自為其陞座,從此開創了藏傳佛教「認證轉世,陞座登位。」之始。

 

總地來說,讓炯多傑完成此「一百零一」《本生鬘》的創作,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一、「信仰佛陀」是佛弟子的共通語言,而這樣的信仰自然是建立在對佛陀的認識,特別是對佛陀過去歷世修行過程的理解與敬佩。

 

二、這種信仰並非建立在佛陀「飛天」、「遁地」等神蹟,而是佛陀過去修行佈施、持戒、安忍等點滴的努力與修行,故這些事蹟的記載自然也是我們佛弟子的典範,讓我們理解如何去佈施、持戒與安忍。

 

三、根據讓炯多傑的遺言,他曾提到自己是聖勇阿闍梨的化身,故這也是「轉世完成前世之事業」的一種表現。

 

讓炯多傑不但整理了圓滿的《本生鬘》,讓藏傳佛教開始在文本上、傳講上重視本生故事,也影響佛弟子們透過本生來培養正確的信仰;此外,他對整體藏傳佛教,乃至藏文化的許多細節還有其他重要的貢獻。

 

舉例來說,現代藏族流行的曆算方式是源自《時輪金剛密續》,而這也是讓炯多傑的貢獻:《時輪金剛密續》在公元1027年翻譯到藏語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受重視,主要是因為藏傳佛教內部有許多聲音,對此密續究竟是佛教立場或外道立場高度存疑。

 

這個情況直到讓炯多傑時代才有所改變,他不但為此密續做註解,更根據其發展出了曆算系統(楚爾曆),藏文化的曆算傳統才從此開展,並影響迄今,受到整個喜馬拉雅山區南北側廣闊大地所採用。

 

另一方面,《本生鬘》發展的第二次高峰,則是宗喀巴(善慧)大師時代。宗大師高度重視《本生鬘》,除了因為這是培養佛教信仰的重要著作之外;另一方面也因為《本生鬘》的詩詞技巧非常高雅,就算從梵文翻譯到了藏文,也不失其典雅之美。

 

宗大師的佛行事業高潮,出現於公元1409年、他在拉薩大昭寺舉辦了數萬人參與的默朗木祈願大法會,並在當時宣講了三十四本生構成的《本生鬘》;這個在祈願大法會上由宗大師,或宗大師代理人(甘丹赤巴)宣講《本生鬘》的傳統,從此傳承至今六百餘年不斷。

 

不但如此,格魯派的三大寺各重要大殿中,也有大量的本生主題藝術創作,《本生鬘》的重要性從此可見一斑,而這也都是源自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的恩德。

 

藏傳佛教中,有大約十五、六本針對《本生鬘》的註解,幾乎都是大詩詞家的創作;有趣的是,他們並非從「詩詞」的角度切入,而是從「修行」的角度切入來進行解釋,並高度關注在「佈施、持戒、安忍」的修行內容,向廣大的藏人,特別是當時佔大多數的文盲們介紹佛陀的修行。

 

正因為這些創作的目標,是讓廣大群眾能夠對佛陀產生信仰之心,故大多使用平鋪直敘、言簡意賅的用詞,解釋佛陀的偉大。

 

我個人作為一個掌握詩詞的人,認為藏傳佛教歷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理劍世尊──雖然薩迦班智達也有極高的詩詞造詣,但他的角色屬於啟發者、個人的詩詞創作不多──第二位就是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第三位是隆欽巴尊者、第四位是宗喀巴大師)。不得不說,讓炯多傑不但詩詞造詣驚人,其在每個主題上的貢獻也都是非凡的;祖師傳承傳記的領域,他撰寫了《黑庫傳》(編譯者按:此即本出版社之《那道陽光,不曾離開:密勒日巴本傳》)。註解印度佛典的領域,他撰寫了《本生鬘》,這些貢獻都實在不可思議。

 

目次

捨身餵虎本生第一
屍毗王本生第二
佈施粗飯本生第三
商主本生第四
難伏商主本生第五
兔身本生第六
阿噶達本生第七
慈力王本生第八
須達拏太子本生第九
供施本生第十
帝釋天本生第十一
婆羅門本生第十二
可人兒本生第十三
善度船長本生第十四
魚王本生第十五
雛鵪鶉本生第十六
酒瓶本生第十七
富裕剎帝利本生第十八
蓮藕本生第十九
財主本生第二十
頂髻菩提本生第二十一
鵝王本生第二十二
大菩提本生第二十三
大猿猴本生第二十四
獅王本生第二十五
鹿王本生第二十六
猴王本生第二十七
忍辱仙人本生第二十八
梵天本生第二十九
象王本生第三十
月兒王子本生第三十一
鐵屋王子本生第三十二
水牛本生第三十三
啄木鳥本生第三十四
堅誓獅子本生第三十五
勇猛商主本生第三十六
金色王本生第三十七
茉莉象王本生第三十八
賤民本生第三十九
稱光比丘本生第四十
求靜商主本生第四十一
求靜商主本生第四十二
喜靜兔子菩薩本生第四十三
普聞王本生第四十四
兩童子本生第四十五
堅固德王本生第四十六
安隱德菩薩本生第四十七
稱光比丘本生第四十八
水生王子本生第四十九
妙喜雜世王本生第五十
梵授王本生第五十一
樂法菩薩本生第五十二
智意公主本生第五十三
流水長者子本生第五十四
鏡面王本生第五十五
大典尊婆羅門本生第五十六
寂慧王子本生第五十七
大達龍王本生第五十八
水鳥王本生第五十九
多智導師本生第六十
大悲商主本生第六十一
念大悲王子本生第六十二 
光明童子本生第六十三
善日光明帝釋天本生第六十四 
瘂躄大師本生第六十五
舞女本生第六十六
我養王本生第六十七
示現寶藏龍王本生第六十八 
不壞身獅王本生第六十九 
雲雷婆羅門本生第七十 
光明王本生第七十一
傳音婆羅門本生第七十二
賭徒本生第七十三
善寂本生第七十四
六牙象王本生第七十五
遊方者鄔陀夷本生第七十六
難沮壞王本生第七十七
月喜婆羅門本生第七十八
虛空淨王本生第七十九
吉祥軍王本生第八十
摩訶薩埵本生第八十一
月光王本生第八十二
尸毗王本生第八十三
無諍念導師本生第八十四
常不輕本生第八十五
獅王本生第八十六
善財太子本生第八十八
福力王子本生第九十
善取船主本生第九十一
仙人本生第九十二
頂慧王本生第九十三
寂然梵志本生第九十四
須香本生第九十五
驢唇仙人本生第九十六
尼彌王第九十七
優鉢羅華比丘本生第九十八
勇力菩薩本生第九十九
威猛菩薩本生第一百

書摘/試閱

大猿猴本生第二十四
 
大士們會為迫害他們而遠離善法者深感憂心,遠甚自己受害的痛苦之憂。
 
據說,佛陀往昔為菩薩時,曾投生為一隻大猿猴。
 
當時,牠獨自生活在大雪山一側,山形鬼斧神工並有著茂密叢林和礦物的山嶺,該地山峽並列,中間流著清涼潔淨的溪水,蜂群嗡嗡作響、果樹結實累累,時有微風徐徐。
 
牠雖然身為猿猴,但從未忘記正法,本性慷慨、可靠且充滿慈憫。
 
讚曰
 
假使山林及大海,遭受劫末水火風,
災劫轉達千百次,菩薩大悲永不衰。
 
牠如苦行僧一般,依賴果實與樹葉果腹獨居,並盡力慈悲協助任何有求者。
 
當時,有一人為了尋找走失的牛,在山間迷了路,誤打誤撞來到猿猴的住處附近;他由於飢渴炎熱而痛苦,肉體如挑重擔,所以坐在樹下休息。
 
這時,樹上落下了幾顆熟透的黃胡桃,他急切地食用充飢,食盡後又四處張望,想找到更多果實。
 
這時,他發現在懸崖邊有一棵果樹,樹上結滿了熟透的黃色果實,他為了摘取便攀爬在樹枝上,伸手想去摘懸在懸崖一側的果實;但果樹的枝椏無法負荷重量,他便隨著樹枝與果實一起墜下山崖。
 
所幸,山崖下堆滿了樹葉和水澤,所以他並未喪命,但他四處尋覓,都沒有可逃生之處;他傷心痛哭,覺得自己身陷無人之處,如受困野獸一般,既然墮入深淵,有再多的富足,也無法收買死神,故必定會喪命於此,只能依靠僅有的水和果實維持生命,如此度過幾日。
 
某日,猿猴剛好也出來尋找食物,不經意瞥到懸崖邊的樹被風吹動,像是在對牠招手一般;猿猴因此走了過去,攀在懸崖上,意外看見山谷下方躺著一個人,那人臉色蒼白、身體瘦弱。
 
猿猴心生悲憫,以人類語言說道:「你怎麼會到這個人跡罕至的深淵?」
 
那人傷心地望著猿猴,合掌頂禮哀求道:「大神!我是人類!出來森林郊遊,卻不小心為了摘果實掉下懸崖!我獨自一人遭此大劫,請猴王您救救我!」

 

猿猴對他心生慈悲,善言安慰:「你別因為告別親友、墜落深淵而悲傷,我會代替你的親友來救你!」
 
猿猴接著先投下胡桃果實給那人當食物,然後找來一塊一人重的石頭以練習負重攀爬,希望能救出他。
 
猿猴練習熟悉,有把握能救出那人時,便跳入山谷仁慈地對他說:「我可以揹你上去了,但請你務必抓牢。」
那人頂禮猿猴後便爬到他的背上,猿猴心志堅定、奮力爬出山谷後,心中雖因那人獲救而感到喜悅,但力竭蹣跚,只能躺臥在大石上稍作歇息。
 
菩薩本性純淨,加上對那人有救命之恩,所以認為那人不會傷害他,因此請求對方幫忙守護,以免在他休息時受到猛獸攻擊。
 
那人假裝誠懇地說:「您儘管放心,我會在此守望。」猿猴因為過度疲勞,瞬間陷入沉睡。
 
這時,那人開始萌生歹念:「我努力半天得到的果實,無助於恢復我虛弱的身體,這樣的身體狀況又要如何讓我度過荒野?
 
「我若要脫離此地,務必要吃肉,這猿猴雖有恩於我,但他也是食物,為了解開困境,我應該現在趁他沉睡,殺了他來取肉,否則若他醒了過來,則獅子也難敵。」
 
那人的心被惡念所驅使,未有感恩,反而喪盡天良地搬起一塊大石,往猿猴的頭顱砸去。
 
但因為他虛弱無力,所以猿猴只有擦傷而未喪命,大石也落在地上破碎,猿猴立刻驚醒起身、尋顧四處;只見那人羞恥緊張、面無血色、慌張冒汗、啞口無言,不敢與猿猴對視,猿猴便知道是此人傷了他。
 
然而,猿猴並不關注自己的傷勢,也不惱怒,只對那人的行為感到失望,含淚說道:「朋友!你生而為人卻這樣待我?你怎敢有如此的念頭與行動?你根本無力抵禦野獸,卻想害我?
 
「我對自己做的事情很自豪滿足,但你的惡行實在讓我悲傷:你脫離死神之口如獲重生,但剛擺脫一個深淵,就又掉入另一個深淵!

 

「你性喜造惡、愚蠢無知,但迷戀欲樂之人終因造惡遭殃,自討苦吃、苦火所焚;你做如此敗壞名聲、障礙他人、受人譏諷又破壞信任的事情,有何意義?」
 
猿猴尚能忍受頭部受到的創傷,但實在難忍情感上的創傷,又想到森林離最近的村莊還有一段路,若讓那人自行離去恐怕會迷路或遭遇凶險。
 
所以,牠告訴那人:「雖然你不值得信任,但是為了避免你再遇到危險,你就照著我的話往前走。」然後一路護送那人到了村莊附近。
 
猿猴接著基於慈悲,向他指出道路,並如勸誡弟子一般說道:「你已經離開了凶險的森林,這就是山下村莊的交界,勸你今後莫再造惡,否則惡果成熟時,其苦果你也難以逃避!」
 
那人因造惡之力與懊悔之火灼燒自心,所以突然患上痲瘋病,皮膚潰爛、膿水沾身,散發著臭味;他不管走到哪裡,眾人都感到害怕,以為他是惡鬼,而拿著棍棒和石頭來驅趕他。
 
某日,當地一位國王外出打獵時,看見那人在偏僻處遊蕩,見他身體羸弱、衣衫襤褸、醜陋無比;國王對此感到好奇地問道:「你是人還是妖怪?還是患了什麼疾病?為何會如此?」
 
那人頂禮國王後,聲音顫抖地回答:「回陛下!我是人,不是妖魔鬼怪。」
 
國王又問他何以落到如此地步,他便向國王揭露自己所造之惡果,說道:「我因為對朋友做了不義之事而遭受此報,若造更大之惡必有餘報將來。
 
「所以,『傷害朋友』是如怨敵一般要避免的惡行,切要善待善友!若人因受到貪心等念頭的玷污而傷害朋友,必現世受報,當以我為鑒!
 
「慈憫朋友之人,才會得到讚譽、信任、快樂、品格、歡喜,怨敵也不敢侵犯,並終究走入天道。
 
「不論對待朋友是善是惡,其因果報應絲毫不虛。所以,陛下!您應依止聖道,則財富必尾隨而至。」
 
可見,大士們會對迫害他們而遠離善法者深感憂心,遠甚自己受害的痛苦之憂,這就是佛陀的偉大。
 
同理可見,讀者應恭敬聞法、練習安忍、親近慈悲,了解惡業之過失。
 
大猿猴本生第二十四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1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